根據目前假設的四個導致「長新冠」的原因判斷,出現長期症狀未必跟感染後是否出現重症有關,無症狀和輕症感染者同樣可能有「長新冠」。 根據全球 56 國 COVID01 9支持團體對上千名確診者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後遺症症狀跟初期症狀不太一樣,一路從心血管、皮膚、腸食道、眼耳疾病、過敏、關節肌肉疼痛、神經疼痛、記憶及語言能力、亂經等等症狀。 因為其他科別醫師不是那麼了解新冠後遺症,當檢查不出問題時,會認為說可能是「心理」引起,讓患者感到身心受創卻又求助無門,常見像是掉頭髮、秀味覺異常、心悸等。 新冠病毒可以影響人體全身的器官,根據知名期刊《EClinical Medicine》所做的研究統計,患者反應的後遺症症狀,一共有 203 種症狀表現,人體 10 個器官系統都會受到影響。 免責聲明: 網站內容為健康醫學院編輯和審閱,本網站資訊無法取代醫師的診斷或治療任何疾病,若有疾病相關問題,建議諮詢醫療相關人員,切勿拖延就醫。 《柳葉刀》8月底發佈的研究,跟蹤1276名從武漢金銀潭醫院出院的新冠患者,通過隨訪其出院6個月後和12個月後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對他們的康復情況進行研究。
這些患者的中位年齡為59歲,864名患者在住院期間通過鼻導管和面罩吸氧,94名需要經鼻高流量氧療或無創通氣、有創機械通氣,54名患者曾入住ICU。 親北京的香港《大公報》稱,因為跨度時間長、樣本量大,這項研究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對新冠倖存者進行的最大規模研究。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研究還表明,即使在輕度感染後,大腦也會縮小 0.2% 到 2%,因此未修復的損傷是導致腦霧等症狀的潛在原因。 二、感染新冠病毒後所引發的廣泛免疫反應,觸發了針對人體組織的抗體和其他免疫反應,而這些反應引起後續的併發症。
新長冠後遺症: 全球最大電池交換網能否吸引機車族轉投乾淨能源?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本月公布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19)的臨牀定義,以幫助醫護人員辨識患者,及時為他們提供治療及護理。 確診6個月後,最常見症狀是疲勞、勞累後不適和腦霧;此外,85%新冠後遺症復發的原因,是因為運動、身體或精神活動以及壓力導致。 英國國家統計局ONS估計全國約有 150 萬人出現新冠症狀超過四個星期,其中 71% 至少在 12 周前首次感染病毒,45% 至少在一年前感染。
若是年輕族群且不適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族群,症狀嚴重時建議及早就醫,輕症者則可服用清冠一號或退燒、解熱鎮痛等能改善症狀的藥物。 新冠肺炎屬於中醫的「疫病」範疇,一但過了急性感染期,猶如大病初癒,體內虛勞病徵還無法恢復所致。 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任黃怡嘉指出,中醫會針對傳染病感染加強後續恢復期。 新長冠後遺症 根據不同體質、病症需要調理的器官與系統不同,「有的人心臟弱、有人腸胃比較差,那該部位的後遺症也比較多,更需要留意保健與調養」。 部分染疫康復者可能在身體與心理各層面出現諸多症狀,需要跨科就醫,降低對個人、家庭、工作等負面的影響。
新長冠後遺症: Heho News 健康新聞
對同一批病人出院6個月時的隨訪發現,大約四分之三的新冠倖存者出院後仍有「疲勞或肌肉無力」等至少一項持續的症狀。 住院期間病情危重的患者,比疾病嚴重程度較低的患者更可能有肺部氣體彌散障礙和影像學異常。 世衛組織與全球各國協商後,在10月6日首次公布「新冠長期症狀」的官方臨牀定義。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賴香君解釋,此類型為肝鬱氣滯型患者,容易有憂鬱、焦慮、失眠,以及時常有梗咽感等症狀,中醫常用方劑為「加味逍遙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食療則建議用薰香草、玫瑰、陳皮、佛手等泡茶飲。 睿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王心眉表示,通常情緒緊繃時,胸口會鬱悶、眉頭會深鎖,可藉由穴道按摩來改善。 WHO曾發布報告指出,目前還不知道長新冠患者在全球範圍裡的具體人數,難以準確分析,但粗略估計約有10~20%急性新冠肺炎患者會在感染後數周至數月後有殘留症狀。
新長冠後遺症: 確診後注意!4類人「新冠肺炎後遺症」風險更大
該研究也發現,除了上述後遺症,感染程度愈嚴重,也會導致肺部功能程度不一的傷害,且有13%的人出現腎功能下降的現象。 中國國家診療方案中明確規定患者出院後要集中醫學觀察14天,只有確定查出抗體、核酸檢測呈現陰性,才能健康走向社會。 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份針對從武漢金銀潭出院病人的研究,也許可以為外界更多了解新冠長期症狀的康復時間提供更多參考。 但大約10-20%的急性新冠感染患者在感染後會有數周至數月的殘留症狀。 根據中國國家診療方案規定患者出院後要集中醫學觀察14天,完全回歸社會前必須確定抗體達標、核酸檢測呈現陰性,不具傳染性。 新長冠後遺症2023 因為跨度時間長、樣本量大,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對新冠痊癒者進行的最大規模研究之一。
與「非典」後遺症類似,「疲勞或肌肉無力」也是新冠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有該症狀的患者比例從6個月時的52%下降到12個月的20%。 國際權威醫學刊物《柳葉刀》2021年8月發表一項對武漢金銀潭醫院治癒的 1276 名新冠住院患者愈後追蹤研究報告,根據出院後 6 個月和 12 個月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研究患者康復情況。 從最初發現新冠病毒距今只有兩年多,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和相關數據積累。 新冠長期症狀是否會消失,患者是否會痊癒,後遺症最長可以持續多久,這些問題目前都沒有答案。 世界醫學權威雜誌《柳葉刀》2021年8月發文稱,新冠長期症狀是現代醫學的頭號挑戰。 若要預防長新冠發生,就要避免染疫時發生中、重症,因此若高風險族群染疫後還是輕症時,建議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避免病情惡化。
新長冠後遺症: 醫師鼓勵患者勇於表達後遺症問題
賴香君提醒,食療則建議用紅景天、西洋參、麥門冬、百合、銀耳、桑葚等較佳。 仁安堂中醫診所中醫師李俊儀則呼籲,生活勿太過疲勞,不要熬夜;飲食清淡,忌吃麻辣和過鹹 食物,少吃油炸類。 發表在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中國研究發現,在1,700名新冠肺炎痊癒患者中,高達76%的人至少出現1種後遺症,並持續6個月之久。 與出院6個月時相比,出院1年時部分後遺症隨著時間的推移顯著消退。 至少還有一種後遺症症狀的人群比例從6個月時的68%下降到12個月時的49%。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最新數據,16歲以下未成年人中,自我報告的冠狀病毒長期症狀的人數從2021年10月的 7.7 萬人增加到 2022 年 1 月的 11.9 萬人。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通常感染新冠病毒後約 5-6 天出現 COVID-19 症狀,但也可能長達 14 天。 新冠病毒僅在2019年底才出現,2020年初開始全球大流行,因此缺乏長期數據研究,現有定義也只能基於小範圍樣本和較短的隨訪觀察。 雖然後遺症問題並不是當下就可以解決,但透過積極的復健、治療,有些是會漸漸恢復,除了仰賴患者勇敢踏出復健的那一步外,也更需要政府更加重視後遺症問題。
新長冠後遺症: 呼吸和心臟症狀
任何被COVID-19感染的人都可能經歷長新冠的狀況,大多數患有長新冠的人在感染COVID-19幾天後就會出現症狀,只是有些患有長新冠的人在首次感染時並沒有意識到長新冠的情況。 刊登在《美國胸科學會年鑑(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的一篇研究指出,輕症患者痊癒後也可能有後遺症。 愛爾蘭都柏林的聖詹姆斯醫院(St. James's Hospital)發現,6成輕症病人痊癒後,仍無法恢復健康狀態,而持續出現虛弱、失眠、憂鬱、喘不過氣和腦霧(記憶力、專注力變差)的症狀。
新冠病毒僅在2019年底才出現,然後於今年初開始全球大流行,因此缺乏長期數據研究。 即使世衛對其進行臨牀定義,但世衛的研究病人樣本量小,隨訪時間短,並未在報告中說明新冠長期症狀是否會消失,患者是否會痊癒。 及時接種COVID-19 疫苗有助於預防COVID-19感染並預防可能的嚴重疾病。
新長冠後遺症: 健康管理
康復者在理大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每週進行2次60分鐘的訓練課程,以及3次30分鐘的居家運動,藉此來提升肺活量、提升肌肉力量。 參與訓練的24名新冠患者中,多數人的肺活量和下肢力量均有提升,也改善了常見的疲勞情形。 COVID-19是由新型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2 (SARS-CoV-2)所引起的疾病,會造成急性的呼吸系統疾病,所以幾乎沒有人會認為這種疾病可能是慢性的。
目前很難統計全球「長新冠」患者具體人數,但世衛組織估計大約 10-20% 的急性新冠感染患者在感染後會有數周至數月的殘留症狀。 後者指病毒入侵後尚未引發疾病症狀,而前者指感染後始終沒有相關症狀。 新長冠後遺症 在確定導致新冠長期症狀的原因和病理之前很難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專家認為上述關注領域至少可以作為進一步探索的引導方向。 對疑似患者首先會檢查其他問題,例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和缺鐵,然後再確認是否「長新冠」。
新長冠後遺症: 健康小幫手
其他症狀還包括:肌肉疼痛、聽力和視力問題、頭痛、味覺和嗅覺失靈以及心臟、肺、腎臟和腸道損害、腹瀉,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和思維渙散、神思恍惚。 不過無症狀患者也不能掉以輕心,依然有機率會發生長新冠症狀,此外,染疫後也可能會產生新疾病,或是使原有的慢性病、疾病惡化且變得難以控制。 長新冠簡單來說就是新冠後遺症,意指感染新冠肺炎後衍生的慢性後遺症。 ONS 推測「長新冠」最常見的群體包括: 歲、女性、有嚴重基礎疾病的人、從事醫療保健、社會關懷或教育工作的人、生活在貧困地區的人。 2021年9月,倫敦大學學院和英國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在2022年1月至3月對 3065 名 歲的青少年進行了調查,這些人的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 衛福部從 新長冠後遺症2023 2021 年底起共同推動「 COVID-19 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鼓勵民眾若出現長新冠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整合門診能提供較完整的評估。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賴香君解釋,此類型為肝鬱氣滯型患者,容易有憂鬱、焦慮、失眠,以及時常有梗咽感等症狀,中醫常用方劑為「加味逍遙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食療則建議用薰香草、玫瑰、陳皮、佛手等泡茶飲。
- 若是年輕族群且不適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族群,症狀嚴重時建議及早就醫,輕症者則可服用清冠一號或退燒、解熱鎮痛等能改善症狀的藥物。
- 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長新冠的狀況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有時可能會導致殘疾[2]。
- 從最初發現新冠病毒距今只有兩年多,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和相關數據積累。
- 根據《BBC》報導,新冠肺炎長期症狀最常出現的前10名是疲倦、呼吸困難、關節疼痛、胸痛、咳嗽、嗅覺失靈、乾燥症、流鼻涕、紅眼、味覺失靈,其他一些較少為人知的還有頭痛、食欲不佳、眩暈等等。
這一症狀通常發生在已確診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通常「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2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 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科學家最近公布了該疾病的首個標凖化定義——這些症狀會影響兒童的身體、心理或社會活動,並在首次確診後持續至少12周。 希望這將使研究人員更容易研究疾病的過程和各種結果,並凖確了解有多少兒童受其影響。 病毒可以侵入心臟或胰腺,造成心包炎或胰腺炎,導致特定器官發炎,也可能會導致呼吸問題和其他長期併發症,但這種情況相對少見。
新長冠後遺症: 整理包 / 確診後仍有後遺症?長新冠是什麼?還要再就醫嗎?頭痛頭暈、咳嗽、腦霧都有可能是常見症狀
即:接種兩劑新冠疫苗者出現新冠長期症狀的風險幾乎下降一半。 《柳葉刀》的文章分析稱,感染新冠後出現的慢性或遲發性心理症狀,很可能是病毒感染的直接影響,也可能是因為身體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免疫系統的過度激活或自身免疫反應。 此外,社會接觸減少、孤獨、身體未完全康復和失業等也可能影響患者的精神症狀。 世衛臨牀管理主管迪亞茲(Janet Diaz)表示,為「新冠長期症狀」下定義是向前邁出重要一步,希望能有助於醫護人員識別「新冠長期症狀」患者,並開始為他們進行適當的治療、干預及護理。
同時,世衛亦呼籲各國政府和衛生系統能提供綜合護理療程來治療這些患者。 新長冠後遺症 截至10月13日,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已造成約486萬人死亡,2.38億人確診感染病毒。 目前大多數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挽救生命,卻忽略了這個疾病給2億多甚至更多人帶來的後遺症和長期隱患。 對同一批病人出院6個月時的隨訪發現,出院後仍有「疲勞或肌肉無力」等至少一項持續症狀者佔四分之三。
新長冠後遺症: 疫苗能起什麼作用?
根據《BBC》報導,新冠肺炎長期症狀最常出現的前10名是疲倦、呼吸困難、關節疼痛、胸痛、咳嗽、嗅覺失靈、乾燥症、流鼻涕、紅眼、味覺失靈,其他一些較少為人知的還有頭痛、食欲不佳、眩暈等等。 隨著公眾對疫苗的認知的不斷加深,接種疫苗後會有「突破性」感染,疫苗也並非百分百能防止感染新冠病毒,其最大功效是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 呼吸困難的比例從半年時的26%略微增加到12個月時的30%。 在長達12個月的時間裏,大約20%-30%的中度患者觀察到肺彌散障礙,這一比例在危重患者中高達54%。 另外,更多患者出院12個月後就診時出現焦慮或抑鬱(26%),而出院6個月時這一比例為23%。
從增加的衛生保健負擔和經濟及生產力損失來看,對社會的影響則是巨大的。 值得注意的是,世衛在報告中稱,這個臨牀定義的建議可能是暫時的,因為新數據不斷湧現。 而世衛得出該臨牀定義的研究的病人樣本量相對較小,隨訪時間短,可能有偏差。 感染仍然可能發生,尤其是當免疫力開始減弱時,但疫苗的主要任務是預防重症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