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貞6大優勢2023!(持續更新)

Posted by Jason on November 10, 2021

李惠貞

書中提到自由是有條件的,自由的另一個面向就是責任與紀律。 如果想要老闆給你足夠的發揮空間,那麼就要付出相對的責任,給予對方足夠的信任感;如果想要財富自由,就要懂得理財,有紀律的管理自己的金錢。 「自由」讓人看似輕鬆的背後,是必須要透過努力來達成。

李惠貞

傳統人脈學可能重視長袖善舞,增加名片,結交各種人物,但如果一直在同溫層打轉,往往只是強化既有的關係,無法帶來創新改變的機會。 活動後惠貞請每人選一本當天分享的書,簡短寫一兩句推薦,從這麼小的事情中,慧玲的條理讓惠貞留下深刻的印象。 每個日期,都是與我關係親密的人、或我所崇敬的作家之生日,我感謝著,在我能以閱讀滋養自己的過程中,曾受惠於如此眾多美好的生命。 我為每篇文章加上了日期,因為寫作的時候,我想像著這是一封書信,在某一天,有了對閱讀的體會,我把它寫下,寄給未曾謀面的你。 希望會有一封信,能在某個時刻,得到你的共鳴。

李惠貞: 獨立書店專題|為什麼實體書店應該繼續存在?-李惠貞專訪

為了支持惠貞的創新計畫,我在臉書上分享,希望增加人氣。 慧玲喜歡閱讀,看到我的分享,也很好奇,就報名第一場活動。 慧玲因為朋友的推薦來上我的課程,一方面學習怎麼說故事,另一方面也想找尋畢業後的下一步。 慧玲在課程上表現得很積極大方,會舉手發問、回答問題,也能侃侃而談。 我自己經常在看似不相關的書裡,得到某種貫通的理解,靈感從中閃現,延伸成為工作或生活的支持點及動力。

無論是紙本的書籍、或是實體的書店,它們的存在就是為了相遇,而相遇才是人與人建立關係最自然、最有心意、最美麗的方式。 擁有多年閱讀經驗的李惠貞,書店是最常流連的場所之一。 對她來說,無論是連鎖書店或獨立書店,目的都是要創造讀者與書相遇的機會。 經營形式對於書店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部分,而是「書店精神」。 如果把書店視為一個人,那麼這個人他對自己有什麼樣的想法?

李惠貞: 閱讀特輯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也曾如此形容:「為了獲得知識而翻開書本,不是閱讀,而是唸書。」不是為了特定目的,而是單純地藉由閱讀去形成一個更豐厚清明的自我。 「任何產業如果持續發展下去,自然應該會形成更豐富的多樣生態。」李惠貞認為保持多元化才是一個領域維持健康的理想狀態,同樣的道理在實體書店也是一樣的。 像是蔦屋這種新型態的經營方式,對實體書店來說也有正面積極的意義。 作為資深讀者的習慣,李惠貞初次造訪一間書店時會先從他們的選書看起。 「我喜歡日本的蔦屋書店。除了空間經營上吸引人,他們的選書做得非常好。」這件事情呼應了前面所提到的書店精神,也就是一間書店到底想傳達什麼樣的東西給別人看。

因為我們的舒適圈彼此都認識,得到的資訊都差不多,但是偶然相遇的人、朋友的朋友、不常聯繫的人往往擁有我們不知道的訊息,有助於求職或獲得新知、機會與創新。 這些碰撞過程中,她努力學習媒體的定義、對設計和生活的詮釋以及雜誌的邏輯,不足的,就以過去出版界的企劃及編輯經驗來補上。 附帶一提,惠貞是二○一六年金鼎獎雜誌類個人獎「主編獎」得主。 惠貞選擇在美國阿拉斯加看極光的旅程中,錄下離職感言影片,並在臉書公布。 這個驚人之舉讓人羨慕又好奇,後來才知道,原來她離職的決定早在年前就已向老闆提出,待公事、人事一切抵定(兩個月後)才公開,並選擇在早已規畫好的旅程中,以個人記者會方式向工作上的朋友們說明。 由彭禹瑞與黃瑞怡於2010年創立的設計工作室,擅長纖細設計語彙,觸發觀者的感官與記憶,以接近透明的距離、安靜卻不失存在感地存在著。

李惠貞: EP86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創辦人:做好當下能做的,享受生命帶領你去哪裡的過程‪。‬

她特別蒐集了一份日本特色書店的名單,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一一造訪,試著以消費者的角色細細感受當地的空間氛圍,同時繼續思考實體書店存在的意義與可能的未來。 有些閱讀人認為書店只要專注在書籍上就好,不應該跟其他商業模式參雜在一起。 李惠貞2023 李惠貞卻反思著,如果書店的目的是為了創造讀者與書相遇的機會,那麼實體書店自然應該將觸角往各種方向去延伸,不再把自己視為唯一,而是擁抱更多樣的可能性。

  • 沒有目的地閱讀,就是與一本書的邂逅;與一本書的邂逅,就是沒有目的地在書店裡。
  • 不僅有她在出版業二十多年的業界經驗,更有她從資深前輩身上學到的工作精神。
  • 你無法估算這場雨還有多久才停,但眼前的美好仍延續著。
  • 過往我對達賴喇嘛有著不符實際的刻板印象,以為偉大的領袖一定難以親近。
  • 對她來說,無論是連鎖書店或獨立書店,目的都是要創造讀者與書相遇的機會。

從去年《成為自由人》提到的「設定目標是為了享受過程」,到今年《給未來的讀者》探討的「為無不目的而讀」,惠貞老師點出我們從小到大努力追求「有用」的價值,無形中卻失去了部分的美好。 譚光磊則是從另一個面向回答:「閱讀是最好,也最便宜,最能夠有效獲取國際觀的方法。」他表示,台灣每年會有4萬本新書,其中有2萬本是大眾族群能夠閱讀的,而其中有40%是翻譯書。 不管是北歐諸國還是土耳其、以色列,都有翻譯的書上市。

李惠貞: 成為自由人 李惠貞

DFUN 此次特別邀請前 Shopping Design 總編,獨角獸計畫的發起人李惠貞,來談談實體書店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和實體書店屬於同一個生態鏈的出版業,也正在面臨閱讀市場萎縮的現實,紙本書籍不再是現代人獲得知識與情報的唯一途徑,新興的網路媒介與更多樣化的試聽體驗,正侵蝕著持續降低的閱讀人口。 出版業與書店業,各自在不同的上下游裡躊躇這樣的環境變化。

李惠貞

連鎖書店是以同一個品牌、同樣形式在不同地方經營多間店面,例如早期的金石堂、何嘉仁書店,以及誠品;與連鎖書店不同的,則是「獨立書店」,他們選擇了多樣化的商業模式,開闢出不一樣的路徑。 我不是一個迷信的人,也很清楚寵物溝通師可能是藉由一種心理學的角度,來化解寵物主人的悲傷,但實在難過揮之不去,所以我還是願意接受女兒的建議,任何可以聽到有相關連結阿飛的說法都會讓我心安。 李惠貞 的確,也是在寵物溝通師聊完,哭完了一場之後,才化解不少對阿飛的思念。 我相信我的經驗,是現在擁有毛小孩的飼主們都可能經歷的傷痛,畢竟寵物的一生,只能陪我們短短十幾年。

李惠貞: 【搜尋「李惠貞」的人,同時也搜尋......】成為自由人

可以說,閱讀幫助我建立起獨一無二的宇宙。 一個人的工作如果沒有(或不需要)個人特質,誰來做都一樣,那麼確實有可能被取代。 但若是每個人來做都不一樣,取代不會那麼容易發生。 李惠貞2023 藉《是你讓工作不一樣》一書重點來為我的個人意見總結——「不是工作定義你,而是由你來定義工作」。

李惠貞

因此,最好的狀態是出版的每一個環節,每個人都有合宜的想像與理解。 2012年譚光磊開始使用Facebook,在即時性與連結度上就更能有所為。 不過由於光磊版權一個月會有幾十本代理書的中文版上市,他也只能重點選書。 做書籍的時候,書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主題,編輯可以挖得很深。

李惠貞: 李惠貞:ChatGPT做不到的事?

然而,多樣化的弱連結,有如經營一個植物園,需要多樣化的品種,才能創造豐富的物種與特色,帶來更多意外的驚喜。 我們再仔細想想自己人生中幾個重要轉折,例如獲得重要的工作、跳槽與創業,甚至是命運的重大轉變,往往來自偶然認識的人或泛泛之交提供的訊息,而非來自很親近的家人、好友與同事。 於是當真書軒需要一名書店正職員工時,惠貞就推薦了即將畢業、正準備找工作的慧玲。

李惠貞

透過惠貞的規劃,現在的真書軒已成為一家有自己風格的書店,惠貞增加了書店品牌總監的顧問經驗,慧玲也成為忙碌的職場新鮮人。 李惠貞 極光之旅結束後,交接完雜誌總編輯的工作,她又跑去環島。 李惠貞 這次的旅程不像追尋極光有個目標,反而十分隨興,就是環島拜訪朋友,不少接待她的朋友,都是不曾謀面的臉書朋友。 「我覺得現在找人非常困難。雖然還不知道未來會有什麼機緣,但好的人才我會自動先存在腦海中的資料庫。」惠貞說。

李惠貞: 作者簡介

我想我們都應該好好看待這個現象,並好好學習與寵物相處之道。 每隻動物跟主人之間,都有一種特別微妙的關係聯繫,真的飼養了就必須負責任,千萬不能棄養或不理不睬,畢竟一條生命與我們有緣的連結在一起。 目的性太強的人脈結交,往往還是淪為單一性的人脈,容易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李惠貞

牠陪伴我們,我們對牠們有責任,不能輕易棄養,既然決定就是一種承諾。 主人是牠的全部,牠可能只是我們的一部分。 牠的生命只有十幾年,但牠用一輩子全心全意的陪伴我們,我們理所當然要對牠負責。 但是真書軒原有的工作人員都是餐飲背景,書店工作還是需要有專職人員負責,執行長請惠貞幫忙物色人選,她立刻想到了慧玲。

李惠貞: 設計師葉忠宜:把ChatGPT當成就業諮詢中心,輔助你轉型

而在這些候選書裡,又要經過多次的評選,到最後的年度最後決選,層層關卡,窮盡了OB人和評審們無數心力時間的結果,方能誕生12月2日將要公布的「2017Openbook好書獎」。 20年前,大塊文化要發行《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作者切. 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在台灣還不像如今有鋪天蓋地的知名度。 李惠貞要在沒有宣傳預算的情況下,創造讀者對一本書的最大好奇,她就與誠品書店合作,做了一個創舉:買書,就送一朵白色玫瑰花。 如果一個人周圍有許多弱連結,能不斷對外溝通,連結資源,他的訊息、情報與機會就會源源不絕,也可能有較高的創新能力。 我們可以檢視自己或是周圍的朋友、同事,有些人總是能夠得到許多好點子,即使遇到問題,也往往都能找到正確的人提供協助,讓問題迎刃而解。

李惠貞

我誠實地告訴她,並沒有把《給未來的讀者》讀完,笑著說,因為太快看完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另外,對譚光磊個人而言,版權代理人賣書當然是工作的追求與結果,可是最讓他感到快樂的,仍然是閱讀的本身,以及寫書訊。 也就是說,閱讀最大的價值,就是閱讀的快樂,而這個是無可取代的。 自此我終於了解,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是陪伴和責任。

李惠貞: 成為自由人(新書、二手書、電子書)

我對工作和人生的看法,大都寫在這本書裡了。 自由對我來說,並不是成獨立工作者之後才擁有,在身為上班族的生涯中,它一直都是我極看重的部分。 但是,自由並不等於「只做想做的事」或是「不做不想做的事」,世界、人生要變得寬廣,需要有成為自己的自覺,並且要為自由做準備。 「沒有劇本的未來,才能活得最像自己。」對我來說,成為自由人是進行式,並不是完成式。

從事出版、編輯多年後,為了喜歡的書及書店,成立獨角獸計畫,一個以推廣閱讀為宗旨的實驗性行動。 「人為何需要閱讀?」——特別是單獨、專注、緩慢的紙本閱讀——這個提問,始終驅策我往更深處探索。 繼《成為自由人》後,相隔一年,作者李惠貞推出新作《給未來的讀者》,收錄她創立「獨角獸計畫」三年來,推廣閱讀的觀點。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