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企業9大著數2023!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Jason on October 14, 2019

淨零碳排企業

台灣年排放量約3億公噸,初估1/3以上和外銷出口相關,其餘和國內消費或活動相關。 循環台灣基金會積極促成並參與以淨零為目的的國際交流會議,希望打造出國際供應鏈運用循環經濟來展開合作的示範計畫。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及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今(10)日於台南共同舉辦「淨零碳排與永續新商機」產業聚焦活動,集結業界領袖與產業專家,探討面對全球愈趨重視的氣候變遷議題,南臺灣企業如何加緊腳步實踐綠色轉型、掌握減碳商機,接軌國際。 為響應全球減碳趨勢,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邀請企業共同發起「台灣淨零排放倡議Net Zero 2030/2050 淨零碳排企業2023 Initiative」,共同承諾於2030年前,達成組織總部與辦公室據點的淨零碳排,並朝全組織總部、辦公室據點及生產據點的淨零碳排為努力方向。 因此各地監管單位對於企業強制揭露氣候變遷因應之法規已成形,而投資人更將氣候變遷因應視作企業未來整體價值的重要指標。 然而,由PwC針對全球投資人進行的《2022全球投資人ESG調查報告》發現,75%投資人認為,合理的確信(須相當於財務報表審計的水準),方能讓他們對企業的永續報告有信心。

淨零碳排企業

國際Circle Economy 組織更估算循環經濟能帶來 39% 的減碳效益。 研究顯示,導入循環經濟可以為農食產業帶來 49% 減碳效益;使紡織產業在2030年減碳 50%,為營建產業減少約 38% 來自建材加工、建造的碳排;甚至能為運輸產業減少 70% 的碳排。 政府除了提出「2025非核家園」外,也開始制定2050淨零碳排的執行計畫,除了持續推動能源轉型外,從製造業、運輸、農業到住宅,都需要提出系統性的減碳政策。

淨零碳排企業: 碳交所8/7成立 環保署:碳費訂定預計明年上半年出爐

■ 生活轉型更永續:提升全民對氣候變遷及淨零轉型之認知與共識,進而引發全民行為改變,從食、衣、住、行各面向著手,改變生活型態、落實低碳生活;同時誘發廠商建構低碳商業模式,創造綠生活產業鏈。 ■ 社會轉型更具韌性:強化「公正轉型」與「公民參與」之治理機制,以落實建立社會支持體系。 除了各國積極推動綠能與減碳,國際大廠也要求供應商致力減碳,對全球供應鏈造成挑戰。 現場也展出超過40項減碳技術,包括能源供給、需求使用、低碳製造、環境永續四大層面技術與服務等,有多項為經濟部技術處、能源局等所支持的科技專案與能源專案成果,是經濟部近年來針對凈零碳排國際趨勢與產業需求所打造。 被國際碳邊境稅列為重點管制的化學產業,對於臺灣的淨零現況也有話要說。 臺灣化學產業協會秘書長曾繁銘表示,近年產業界面臨最重要議題就是全球淨零排放,包括臺灣在內,全球有已逾135個國家和地區承諾淨零排放,此趨勢影響人類生活、產品製造、經濟發展、法規政策制定。

這讓企業累積產品運作和使用狀況資訊的「無形資源」,擺脫斷鏈風險,提升企業「韌性」。 第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帶動淨零永續議題持續延燒,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2021年全球太陽能、風能與儲能產值合計預期達3,313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18.6%;在國際減碳趨勢下,預期太陽能與風電至2030年前都是各國發展主力。 快速消費品供應鏈中,使用很多化學相關的生產方式,需要用到低溫和高溫的能量轉化方式。 若能量的處理方式,改成可再生熱量(如熱泵或沼氣)的方式,就可能減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以電池的生產來看,若能在製造過程中,以綠色的熱能,來進行乾燥的程序,則可能減少2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淨零碳排企業: 臺灣是供應鏈重要一環 淨零轉型也是經濟議題

因此,他特別提醒大家,面對氣候災難,台灣沒有豁免權,沒有人是局外人,大家都應該積極面對、積極參與、踏實解決問題。 立法委員莊競程表示,溫室氣體管制不僅是環保議題,而是牽動各企業生存下去的議題。 根據《台灣企業氣候行動調查》,大型企業因法規與供應鏈壓力,有在積極進行盤查與揭露資訊,年營收50億以下的中小企業,腳步則相對落後,目前僅有1/4的企業已有進行碳盤查。 曾繁銘秘書長補充道,本次由綠色和平所做的調查結果也與臺灣化學產業業者的意見相符,化學產業也必須要盡快掌握趨勢、調查現況、擬淨零碳排策略, 善盡產業界的社會責任,回應消費者對產品永續理念的要求。 也建議政府制定碳定價必須參考競爭對象的碳訂價和策略,避免臺灣廠商受到不平等競爭,同時將課碳費用於協助業者更新設備、取得綠電,提供培訓課程,以及引進新技術設備來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陳其愷建議,企業可以聚焦於優化產品效率、建立完善供應鏈ESG制度、開發產品替代料及逐步替換高能耗設備四大構面來建立自主碳管理能力。 對全球來說,淨零碳排的目標正逐步成為現實,企業若要將淨零碳排的承諾轉換成行動,需要全面且完善的規劃,同時保持彈性以應對不斷更新的技術與法規,對企業來說,向利害關係人即時揭露淨零碳排計畫亦可建立其信任感。 賴清德說,淨零排放不只牽涉能源低碳轉型,也牽涉到產業創新轉型與社會公義轉型,不只牽涉產業利益,也攸關每個人生活習慣的巨大改變,「每項政策變動都牽一髮而動全身」。

淨零碳排企業: 能源轉型 助攻基建產業

群光集團表示,2021年再生能源使用量占用電量7.76%,2022年達13.55%,同時亦積極節能減碳,總計2022年各廠區總節電量達9335MWh。 為進一步提升再生能源使用量,海外各廠計劃性購買國際再生能源憑證(I-REC),總計2022年採購1萬6090MWh,各個廠區亦積極裝設太陽能板,預計2023年底至2024年底陸續完工,屆時全集團太陽能板裝置容量將達1萬945kW。 要求供應商提高製程效率,像是製程設備的汰舊換新,或導入智慧化的生產管理系統,將製造過程能夠升級到能耗更低的縫紉、紡紗、織造和針織等製程的機械設備和產線設計,即可減少約1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淨零碳排企業

本身是用電大戶的南臺灣化工產業龍頭奇美實業副總經理陳世賢於活動中分享,為兼顧穩定供電與降低碳排,企業正採用自建太陽能電廠、汽電共生廠之路,更與長春、台聚集團結盟以集體採購、統一簽約模式,解決綠電取得不易之難題。 在減碳方面,已經著手在製程改善、節能設備導入、引進碳捕捉與再利用(CCU)技術,以及擴大使用潔淨與再生能源等領域多管齊下,來達到2030年減碳42%的中期目標,並透過參與SBTi(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以邁向Net Zero的終極目標。 近年來更積極與臺南市政府合作,擴大使用仁德再生水廠之民生再生水,預計每年減少363萬噸的自來水用量,並於2025年達成80%再生水使用率,大幅減少對外部水資源的依賴。

淨零碳排企業: 使用再生能源:

實踐淨零排放目標需要先瞭解排放來源,設法讓生活和生產活動與能資源的使用脫鉤,做到從源頭減少排放。 全球排放量約 55% 來自能源的生產和使用,45% 則和工業、農業的產品製造加工過程相關。 邁向淨零,除了使用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之外,必須同時從資源端來減碳,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資源開採和使用。

淨零碳排企業

本次展覽吸引了近 淨零碳排企業 270 家新創公司的參展在8大主題展區中,以淨零轉型、數位轉型為主軸,展現技術多元解決方案。 本次調查為綠色和平委託時勢公司執行,對象為臺灣製造業之中小企業,中小企業係指依法辦理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實收資本額在新臺幣一億元以下,或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二百人之事業,企業名單來源為中華電信黃頁電話簿。 執行時間為2022年3月1日至4月8日止,由電話邀請,中小企業代表自填網路問卷,填卷對象為總經理室或CSR部門或投資人部門之主管,有效回卷106家。

淨零碳排企業: 華航永續示範航班勇奪雙獎 減碳績效成長15倍

交通工具供應鏈有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因為生產鋁、電池或玻璃等項目的生產過程中,使用的電力所產生。 淨零碳排企業 所以利用像是太陽能光電或風力發電等環保的再生能源,即可能減低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減少製程的碳排放方式,一開始就要利用碳盤查數位工具,了解目前碳排量的狀況,再針對高碳排的製程或設備,進行減碳計畫的擬定。 在選擇減碳方式時,最常被考慮的重要項目就是成本,在《2050「淨零排放」台灣產業轉型三面向》中,整理了各種減碳方式所需要的成本,協助企業做減碳策略選擇時的參考。

淨零碳排企業

數位科技可以達成ESG中提到,根據精實管理中減少浪費的核心精神,很多企業是利用工業4.0或智慧製造的技術,不只做到提質、增效、降本、減存等提升生產效益,更同時達到環境永續。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今說明,北市府去年7月涵送「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至行政院後,旋即交由環保署會商相關部會,因自治條例內容涉及面向廣泛,包含溫室氣體盤查、減量標準、交易及增量抵換、設立基金及上市櫃公司資訊公開揭露機制等,且有罰則規定。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討論會議上指出,資源效率的提升是實現氣候目標不可或缺的策略,結合氣候和資源效率政策的系統性做法可帶來許多效益,包含到2050年每年可創造預估 淨零碳排企業2023 2 兆美元的經濟效益,這將能抵消大規模氣候行動所需花費的成本。 因應科技而發展延伸的新興服務,包含智慧製造、自駕車、工業物聯網等,提供企業完整的轉型服務,盼能帶動企業成長並成為國家經濟前進的動力。 KPMG安侯建業顧問部執行副總經理陳其愷進一步說明,在全球淨零共識下,永續競爭力已成企業長久經營的致勝關鍵,企業可以運用「智能數位工具」將永續目標可視化,邁向精準減碳、驅動營運再升級。

淨零碳排企業: 科技協助產業做到淨零碳排

「新創經管輔導行銷整合服務」可協助創育機構整合資源發展綠色科技新創,包括提供財稅法專業顧問諮詢、協助規劃及執行新創相關活動。 綠色製造可說是製造業邁向永續經營的基石,而其中智慧節能扮演關鍵角色。 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陳世祥指出,由於國際大廠注重供應鏈的減碳進度,加上製造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大量能源和電力,企業必須思考如何降低能耗並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暨聯盟事業執行長周建宏表示,氣候變遷的威脅,加速全球淨零碳排的共識,根據PwC Taiwan的《2023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72%的臺灣企業正在進行減少碳排放的計畫,六成的企業正在開發氣候友好的新產品或製程。 淨零碳排企業2023 另外根據PwC《2022年全球投資人調查報告》,全球44%的投資人認為企業應該把「因應氣候變遷」列為優先事項。

淨零碳排企業

我駐新加坡代表處日前發布《台灣與全球半導體產業鏈》英文手冊,為新加坡與跨國企業提供和台灣合作三個面向的建議,分別是:一、... 若在產品設計時,就不使用原始材料,而選擇環保回收的材質,像是PET、PVC、PE、PP、PS等經過回收再製的塑膠材料,就可以減少1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四)  終端產品與循環經濟:終端產品設計往輕量化、易升級維修的產品,延長物品使用壽命,循環運用零組件方向進行;並鼓勵使用服務取代原有的思維,衍生服務化機會。 (一)  能源轉換需求:從太陽能、風力擴充開始,同時投入氫能研發,並建置生質能、地熱、海洋能等運用。 〔記者楊金城/台南報導〕呼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台灣農作物也可以成為碳權交易,發展農業商業新模式,台南官田區公所今天(23日)攜手農會下鄉推廣農作物淨零碳排新觀念,官田菱角未來或有不同身價。 台北市前市長柯文哲任內提出「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於去年3月9日送議會審查,經過7次分組審查會議後,在6月22日由大會三讀通過。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