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土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傳播快速,其中Omicron傳染力強,國內個案多達99%為輕症或無症狀。 看著確診個案數急速攀升,讓不少人擔心若同事、朋友確診,自己會成為密切接觸者而需要隔離或自行快篩,但又不知從何做起。 近日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大部分患者皆以輕症及無症狀為主。 指揮中心宣布調整輕重症分流收治條件,明訂 69 歲以下、無懷孕或無血液透析的輕症個案可居家照護,以維持醫療量能。 據《自由時報》報導,行政院長蘇貞昌召開防疫會議,決定將居家隔離天數縮短為「3+4」,其中3天居家隔離,第4天快篩陰性即可出門,但居隔民眾必須全程戴口罩、不能進入餐廳內用,也不能參加大型活動等。
- 但是「居家照護」、「居家檢疫」及「居家隔離」三者究竟有什麼分別?
- (二) 家用快篩試劑檢測:入境時發放 2 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提供檢疫期間有症狀時及自主防疫期間首次外出時使用。
- 若自行使用「居家快篩(抗原檢測)」快篩結果為陽性,無症狀者建議再以PCR採檢,若結果也呈陽性,才算是確診。
- 完成接觸者匡列後快篩,快篩陽性者,主動告知「隔離通知書填發單位」或集中檢疫所工作人員,並依衛生局指示前往指定地點進行PCR檢測。
- 務必配戴口罩和注意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觀察自己是否出現發燒、流鼻水、咳嗽、喉嚨痛、倦怠、肌肉痠痛、頭痛、腹瀉、嗅覺或味覺異常、呼吸急促等COVID-19的相關症狀。
指揮中心表示,確診個案有共同居住,或是在確診者發病前2天內曾共同用餐或是面對面接觸15分鐘以上,特別是沒戴口罩的時候,則是密切接觸者。 為了維護社會正常運作,現在疫調大幅簡化,僅會匡同住者,以及同班同學與同職場的同事,這類感染機率較高者為密切接觸者。 舉例來說:如果A與B是室友,B又曾與C相處,現在A確診的話需要「10+7」,B將列為密切接觸者,需要「3+4」,C則僅需自我健康管理,仔細觀察自己是否有症狀即可。
3+4出門: 居家照護天數:
病毒核酸(PCR)檢測:入境時(第0天),於機場/港口配合採集深喉唾液檢體,進行PCR檢測。 家用快篩試劑檢測:入境時由國際港埠人員提供2歲以上旅客2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提供檢疫期間有症狀時及自主防疫期間首次外出時使用。 (二) 自主防疫期間應遵守之防疫規定: 3+4出門2023 1. 需有2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檢驗結果,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
同時,民眾若確診需自主回報衛生局,同時個案相關的學校、機關、公司防疫長或負責人應先行造冊接觸者名單提供給衛生單位,再由衛生單位向接觸者開立電子居隔單。 COVID-19本土案例增加快速,但99.6%皆為輕症或無症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調整策略,地方政府改做「重點疫調」,原則上不再公布確診者足跡,26日起居家隔離改為「3+4方案」。 指揮中心宣布,5/12起居檢、居隔、自主防疫對象,快篩陽性不需出門做PCR,只要經醫事人員遠距視訊確認,就可認定為確診。 因應簡化疫調,更新增自主回報系統、健康存摺App,不必等衛生單位或簡訊通知,即可自行填寫。 為方便了解最新政策,《東森新媒體ETtoday》也整理現行快篩及確診流程的9大QA供民眾參考。
3+4出門: 自主健康管理者可以陪病嗎?
張益豪也分享了一張文獻數據,其中出現症狀為第0天,虛線為「免疫力健全」之成年人的傳染力,到了發病第7天之後,從圖中可看出「幾乎不具傳染力」,所以國內的公衛醫療學者才會建議「D8免快篩」,就可以出門了,但是還是禁止去人多的地方。 張益豪解釋,因為少數民眾可能有免疫力不健全的問題,或者您身上的病毒突變有更高的傳染力,所以政府雖然告訴民眾不用快篩,但禁止去人多的地方,呼籲如果要就醫,也盡量善用視訊診療或者挑選比較冷門的時段。 指揮官陳時中提醒,民眾如自覺有風險且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嗅味覺異常、不明原因腹瀉等相關症狀,或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陽性時,請佩戴醫用口罩,並前往就近指定社區採檢院所,由醫師評估進行PCR核酸檢驗。 自主健康管理被視為居家防疫後的第二檢驗關卡,為確保潛伏期較長的特殊案例,民眾須再進行自主健康管理防堵傳播風險。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指揮中心宣布新方案「3+4」後,不少人感到疑惑,想知道這與過去我們熟悉的「10+7」有何不同? 像是現在疫調塞車,隔離時間僅3天,可能隔離完了都沒收到居隔單。 指揮中心強調,疫調電話一接到便開始居隔,到了第4天,自行快篩陰性後即可出門。
3+4出門: 必看》接觸「確診者」何時該快篩?●天內快篩最準!你該知道,關於「快篩、PCR」5大疑問
雖然「居家快篩試劑」實名制已上路,但還是許多民眾買不到... 3+4出門2023 為方便民眾查詢,指揮中心將診所資料整理成「COVID-19全國指定社區採檢院所地圖」,有採檢需求的民眾可先透過電話預約,聯繫完成後再行前往。 為減輕醫療院所行政作業負擔並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政策,經協調各會員公司後,壽險公會同意可以衛福部疾管署製發的「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作為COVID-19診斷證明書的替代文件,但保險公司仍可保留事後查核權利。 防疫保單理賠之亂持續延燒,壽險公會今天上午發布聲明表示,為避免民眾因蜂擁赴醫院申請診斷書,產生醫療排擠效應,同意以衛福部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作為COVID-19診斷證明書的替代文件,但保險公司仍可保留事後查核權利。 第一步先研判需要就醫的人是否為確診者,還是單純被匡列的居家隔離者,面對兩種不同身份有不同後續的就醫準則。
A:只要當天快篩陰性就可以出門上班,不過須保持社交距離,也只能自己在位置上飲食,可以出門購買生活用品,不過不得在餐廳內用。 A:若在4/26前居隔已達3天以上,一律以4/26當作「隔離結束日」,4/27始可解隔,未滿3天的民眾則以接觸日後3天計算為「隔離結束日」。 妞編輯也是自己有小孩後,才開始養成帶水壺的習慣。 畢竟小孩不像大人,他們的活動量大、汗流得也多,水分自然也是要多多補充,但又不能像大人喝飲料,只能喝白開水;若是擔心外面的飲水機水質、杯子是否乾淨,最好也是用自己的水壺比較保險。 張益豪進一步說明,今天如果您很擔心快篩陽性,還是想做做看,多做是沒關係的,也想在家裡多休息幾天,「D15再出門,也是可以的」,這樣可以保護自己讓自己多休養,也可以減少群聚的現象。 黃志芳透露,他跟董事長張忠傑才剛從德國回到台灣。
3+4出門: 自主防疫可以上課嗎?
A7:先聯絡衛生單位解除電子圍離,並迅速前往鄰近的醫療採檢院所或社區採檢站做進一步檢測,但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並將在家中使用過的快篩試劑用塑膠袋密封包好,帶至醫療採檢院所或社區採檢站,交予人員處理。 目前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許多人擔心確診不曉得怎麼辦。 對此,台北一名林姓女子分享自身經歷,並告知一般民眾可能會誤會的地方,近期推出「3+4」是接觸者的隔離天數,而確診者則像以前一樣,是「10+7」。
●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旅遊史、居住史、職業別以及身邊是否有其他人有類似症狀。 3+4出門2023 ●就醫後若經通報為武漢肺炎個案,並經醫療院所安排採檢,在接獲檢查結果通知前,應留在住居所(含防疫旅宿及一般旅宿)中,不可外出,獲知檢驗結果為陰性後,仍需自主健康管理至期滿。 3+4出門2023 ●有症狀時應該住居所(含防疫旅宿及一般旅宿)中休養,並佩戴醫用口罩,禁止外出,與他人交談時,應佩戴醫用口罩,並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
3+4出門: 所有旅客「入境改3+4」!QA一次看 3類人自主防疫不能外出
1.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通報個案但採檢陰性者,應執行自主健康管理,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為發病日、或與來自國外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人士最後一次接觸日的次日起算14天,並於第14日的24時結束。 3+4出門2023 為避免採檢民眾湧入大醫院急診,造成醫療資源癱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190家診所將加入PCR行列,院所名單已納入採檢地圖,快篩陽性或有症狀民眾可就近採檢。 指揮中心4月18日表示,調整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解隔離治療條件,只要是無症狀或症狀緩解,符合3個條件的其中一個,就可以解隔離,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 4月26日起,密切接觸者的居家隔離都以「3+4」天為原則。 第0天是最後接觸日,第3天之後開始快篩,第4天開始自主防疫。
不行,需採舊制滿10天才能自動解隔,再加7天自主健康管理。 自5月8日起之「確診日」,快篩陽性或採檢確診輕症,才改為7天居家隔離+7天自主健康管理。 3+4出門2023 指揮中心說明,密切接觸者傳染風險較低,因此即日起可依新制解隔;確診者感染他人的機率較高,快篩檢驗陽性日須從5月8日起,才適用新規定。 確診人數連日飆破5000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公布縮短居隔為「3+4」,明日起實施,目前已居隔超過3天者,自4/27開始解除隔離。 3+4出門 指揮官陳時中說,就算第4天快篩陰性,也不能聚餐、到餐廳內用,也建議不要到學校上課。
3+4出門: 居家隔離
期間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腹瀉、嗅味覺異常等症狀,立即聯繫衛生局或撥打1922。 以確診者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前2天起所接觸者為密切接觸者。 包括同住親友、同班同學、同辦公室或同工作場域同事,以九宮格方式認定。 因到學校造成的風險較高,以不到校上課為原則。
如果經過評估要轉到加強版集檢所、防疫旅館收治,過程需要以「防疫車隊」為原則,轉院的需求則是以醫院救護車、民間救護車。 不過,面對中國的強力競爭也有相當危機,需要產官學共同努力。 台灣電池協會理事長楊敏聰直言,台灣的電子產業的總產能,實際上可能不到15個1GWh。 台灣和中國差了50至100倍,呼籲政府要給予更多協助,如租稅獎勵等,否則很難對抗中國以國家之力發起的價格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