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差擴大2023介紹!內含利差擴大絕密資料

Posted by Ben on February 9, 2022

利差擴大

此次聯準會極鷹派的升息態度,引發各界對美國經濟將硬著陸vs.軟著陸的爭辯,一旦經濟衰退成真,銀行又將面對借貸客戶減少,且違約率明顯提高的難題。 儘管中國地產商龍頭事件後續衝擊仍需觀察,但受影響的仍以在中國境內的地產商與銀行業為主,預期不致釀成全球系統性危機。 有鑑於美國與歐洲經濟基本面仍佳,景氣及企業獲利穩健成長的方向不變,因應短期波動風險,建議投資人以收益型、多元分散資產為核心來因應。 面對高通膨、美國Fed升息速度加快、高波動的市場環境,耐震強、穩定收益來源的多重收益型基金,成了許多強化投組彈性投資人的布局首選。 至於今年的話,由於大部份企業二○一○年的獲利普遍優於二○○九年,因此壽險業投資股票的現金股利將會有所成長;此外,今年初壽險公司財報所設定的新台幣匯率約在二九. 一元的高檔價位,在今年市場預估新台幣升值幅度低於去年下,外匯避險成本也會較去年低。

利差擴大

儘管日本政府擔心因全球通脹水平飆升而導致依賴於進口的日本企業成本增加,減少企業盈利,但政府對日幣貶值的警告並未起到短期提振日幣的作用。 這取決於你的投資目標,如果處於實際日幣用途(如,你想去日本旅遊),那麼現在換日幣是合理的。 但若你想要通過短期交易日幣獲利,那麼外匯保證金交易可能是一個較好的投資方式,因為無論你看漲日幣還是看跌日幣,這種交易方式都會為你提供潛在的獲利機會。 我國消費者物價自01年起連續三成呈現下跌走勢,今年前五個月年增率亦僅增加0.66%,透露國內尚未真正脫離「通貨緊縮」的泥淖,距離真正的通貨膨脹還有一段距離。

利差擴大: 【聽聽看】日本與巴西 今年兩大黑馬潛力市場

SVB從之前的量化寬鬆開始配置美國長期公債,但美國從2022年3月開始升息,升息速度快、幅度也大,到2023年2月總共升了8次,而當升息,債券價格就會下跌,長期債券的價格受到債券殖利率影響又比短期債券大。 (2) 央行貨幣政策: 一般來說,如果央行調升利率,銀行也會跟著調整存放款的利率,但是通常放款調升的幅度會大於存款調升的幅度,因而利差會擴大。 反之, 如果央行調降利率,放款利率的調整幅度通常比存款利率大,因此易造成利差縮小,影響銀行的獲利。 當利率環境進入「升息循環」,未來利率會愈來愈高、不利債券價格時,那麼,存續期間較短的債券,因為「至少在第一年投資後可先拿回一些錢」,所以債券下跌的幅度會相對較小;相反的,那一張「必須等到第二年後才能拿到錢」的債券,還要承擔整整兩年的升息風險,債券的下跌幅度就會相對較重。

  • 在考量風險及利潤下,將會秉持質、價並重原則,多承作中小企業放款及工業區貸款,另在銀行法72-2條限制比率及行業限額容許情況下,慎選優良建商及立地條件良好之建築工案承作。
  • 值得注意的是,日幣加速下跌加劇了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的上漲,而這也意味著當日本企業從國外進口商品時需要花更多的錢,因此這些公司可能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 很多投資人常會只注意債券的殖利率高低,但卻忽略了投資債券的風險,這就導致這些投資人一窩蜂的投資「非投資等級債」,因為這類債券殖利率較高。
  • 年初以來下跌相對多且體質好、殖利率 5% 以上都可以多加留意,不只能賺價差,也能賺配息。
  • 據外媒兩名記者Chien-Hua Wan和Chester Yung的報導,這是因為台美利差在擴大至2007年以來最大程度後,仍會繼續放大,尤其是在美國聯準會於週三第三度升息三碼後。
  • 升息會影響的層面很廣,從匯率甚至到個人貸款都會受到影響,對投資人來說,升息/降息也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之一。

目前新台幣貶勢延續,確立31元新常態,15日終場新台幣收在31.13元,續創逾三年新低,貶值4.2分。 IG市場策略師Yeap Jun Rong預測,日圓匯價會下探到140.80兌1美元,且從長期技術線型來看,這可能是重大支撐價。 周三早盤日圓一度跌深到136.71兌1美元,觸抵1998年10月來的24年新低。 分析師認為,日圓賣壓短期內還看不到盡頭,與去年底的匯價115.08日圓兌1美元相比,日圓今年來已狂貶18%。 美國聯準會(Fed)昨天公布升息三碼(○點七五個百分點),明年利率高峰預測均高於預期,聯準會主席鮑爾更展現超鷹態度,重申... 2018年起,多重收益基金買氣異軍突起,成為投資人的新選擇。

利差擴大: 日本製造重返榮耀!百年企業瘦身精化,後市看俏

壟斷性軟體廠商為了追求壟斷利潤,價格必然遠遠高於其生產成本,這也是其往往不願降低價格的原因,為什麼當時Windows98在美國的售價僅為90美元而到了中國就要1998元? 當時微軟就是利用其壟斷地位,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指揮棒下,制定出軟體天價。 原因是升息的時候,新推出的債券的利率會比舊的債券高,所以大家就會去買新推出的債券,舊的債券價格就會下跌。 升息會影響的層面很廣,從匯率甚至到個人貸款都會受到影響,對投資人來說,升息/降息也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之一。 每年的8次FOMC會議,聯準會根據市場熱度、就業、消費者收入和支出、外匯、商業投資等等因素,會對未來目標利率做出新的目標調整。 舉例來說,隔夜拆款利率是1.5%,那麼銀行對民間借貸時收取2.5%的利率就有利潤,支付調度資金1.5%成本之後依然有1%利潤,但如果隔夜拆款利率上升到2.5%,那麼借貸時收取2.5%就沒有利潤,借貸的利率也會進一步上升。

利差擴大

另外台幣升值對NB產生嚴重匯損如:仁寶第一季匯損高達4.79億元(佔當季獲利的26.7%),英業達也有5.26億元損失(佔當季獲利的161.8%),侵蝕當季獲利。 但是第二季後台幣貶值,至今已貶值7.72角,估計沖回的匯兌損失應可超過一半,對NB毛利率回升及匯損沖回有莫大的助益。 中國大陸紡織業快速成長是從1998年開始,台灣紡織業外移熱潮也發生於此。 近年來一方面大陸人工成本提昇,另方面國內業者為分散風險考量,投資重心轉向東南亞國家,故大陸升息對於紡織業的影響有限。

利差擴大: 波動加劇成交量創新高 全球股市會如何?

隨著對當前經濟局勢的憂心擴大,公司債券正遭遇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壓力,一個明顯的跡象就是高收益債、BBB 等級公司債都見到利差急劇擴大,甚至超過了雷曼兄弟破產時的水準。 從殖利率水準所反映出的資產評價面來看,目前收益型資產皆已浮現中長期的投資機會,截至3月23日,包括高收益指數的殖利率已來到12.44%、亞洲高收益債指數11.11%,都已相當具有吸引力。 此外,多數指數的利差也都已經高於五年均值,待疫情的衝擊淡化後,隨著風險情緒的回溫,利差預料將有大幅收斂機會,有資本利得的潛在投資空間。

利差擴大

因此若由此波債市殖利率於今年3月底反轉向上的走勢來看,也透露出市場預期第二季底至第三季之內升息。 美國經濟雖然在去年3月伊拉克戰爭結束後迅速回升至原本上升的軌道,並於去年下半年後整體景氣擴張力道轉趨強勁,惟就業成長緩慢問題卻為此波景氣能否持續擴張隱憂,亦為聯準會對調升聯邦基金利率顯得更有耐心的主要原因。 幸而3月公布的就業報告中,非農業就業人口意外增加30.8萬人,遠遠超過市場預期15萬人,此一亮麗經濟數據除宣告原本緩慢就業成長終於有趕上景氣擴張步調外,另一層含意為低利時代將正式結束。 第一金投信指出,利率短線急彈,突破去年下半年以來的下行趨勢,在市場情緒平復以前,債券利率還有擴大的壓力。 不過,隨著美國聯準會(Fed)下調基準利率、加速擴張資產負債表,10年期美債殖利率今年預估區間下調到0.32~0.92%,中期震盪向下看法不變,讓具有利差優勢的新興市場債券,投資價值顯現。 蔡宏圖表示,今年以來,大環境依然嚴峻,包括通膨高漲、各國央行不斷調升基本利率,美國聯準會也宣布升息3碼(0.75個百分點),資本市場上下變化很大,利息提升也影響各種支出成本。

利差擴大: 央行升息必將使銀行業獲利與股價雙漲?

但這也意味著,當日本央行關於調整其貨幣政策,提高利率的討論將對利差交易者產生負面影響,進而促使日幣價格陷入劇烈波動。 美國聯準會(Fed)最新利率決策會議結果將在台北時間22日揭曉,由於美國通膨持續高檔,市場一般認為,Fed大幅升息的機率高,若升息3碼,聯邦基金利率將來到3%至3.25%。 利差擴大2023 反觀台灣,由於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降至3%以下,一般預料台灣央行應會升息半碼,重貼現率將來到1.625%,如此台美利差進一步擴大,不利資金停留台灣。 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表示,外資匯出的動作,不單單有匯率的問題。 台美雙方利差擴大,自然使得新台幣趨向貶值,更不利於資金面;此外,外資也會考慮景氣問題,當景氣有下滑疑慮,將影響未來基本面與企業獲利表現,進而影響外資布局動作。

利差擴大

通膨已成為投資人最關切的議題,但從經濟週期的角度來看,現在這種偏低的通膨水準,反而是擴大投資選擇的好時機。 美國最新CPI高達9.1%,雖然再度創下歷史新高並導致市場震盪,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通膨可能出現向下的跡象。 在農曆新年的年假期間,受到通膨預期下滑與企業獲利的影響,美股出現明顯反彈,我們也觀察到美股企業獲利修正的趨勢已接近底部。 對基金投資人來說,較高的配息率向來都可以強化投資人對該基金的申購意願。 第四名是國泰世華銀行的300.4萬元,第五名是兆豐銀行294.41萬元。 其他第六至十名依序各為永豐銀行288.68萬元、一銀282.23萬元、凱基銀行276.25萬元、陽信銀行259.38萬元、台銀255.96萬元,其中台銀及陽信銀行為新進榜。

利差擴大: 寒假機票開搶!台灣到美國上看4萬、飛東京近2萬 價格還在漲

尤其在央行理監事會議決議,調高廣義貨幣供給(M2)年增率的目標區的情況下,無異宣示央行在下半年不太可能升息。 資料顯示,相較於2015年第4季美國整體商業銀行購買有價證券年增率僅3.9%,2020年第3季、第4季年增率則分別高達31%、21%,2021年各季年增率也有14.3~24.5%。 同時,截止今年3月,全美商業銀行總資產達22.815兆美元,其中有5.8兆美元用來購買有價證券,占總資產25.42%,與2015年12月購買有價證券僅3.1兆美元、占總資產19.91%相比,增幅甚為明顯。 也就是說,在這次聯準會升息前,美國銀行業資金已大量投資在有價證券上,而這些資產價格會隨著利率上升而下跌,拖累了銀行業的獲利。 雖然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遇刺殺令市場對安倍經濟學能否繼續主導日本經濟產生疑問,促使日幣跌勢有所緩解,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似乎將繼續支持安倍執政時期的超寬鬆貨幣政策。

所谓利差交易是指交易者先借入低利率國家貨幣,將借入的貨幣轉換成另一種更高利率國家的貨幣,並投資到某個無風險資產。 一段時間以後,賣掉該資產,將貨幣轉換為低利率貨幣並償還給銀行。 由於日本央行長期維持低利率,因此交易者常利用日幣進行利差交易。 日本是全球最大的債權國,多數時期日本都處於貿易順差,且擁有可觀的國際投資淨盈餘,因此日幣被投資者視為“安全港”。

利差擴大: 長短期利差飆高 債券末日來臨?

新冠疫情爆出新變異株Omicron,引發市場恐慌,近日資金迅速轉進保守型的公債、投資級債,高收債則面臨沉重賣壓,殖利率急速彈升,與美國10年期公債的利差擴大到436個基本點,無論殖利率、利差都衝上近1年新高。 一般我們認為美國公債是無風險的,高收益債殖利率的減去美國公債殖利率,其實就反映了高收益債的違約風險,違約風險越高,代表債券價格越低、殖利率也越高。 很多投資人常會只注意債券的殖利率高低,但卻忽略了投資債券的風險,這就導致這些投資人一窩蜂的投資「非投資等級債」,因為這類債券殖利率較高。 相反的當信用風險降低時,投資者對債券發行機構或企業的信心增加,他們對風險要求較低的報酬。 利差擴大的影響通常則意味著「整個經濟情況有可能惡化」,亦或是該公司或該產業出現問題,這就會導致債券的信用利差擴大,簡單來說就是人們認為該債券「更有風險」了。

另一方面,外匯保證金交易是一種槓桿交易,即使你沒有足夠的交易本金也可以利用槓桿擴大自己的部位規模。 自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以來,日本央行利用低利率對日幣進行干預,其主要目的在於拋售日元,使得日元貶值,進而維持日本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但隨著通貨膨脹走高,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不斷上漲,導致日本近年來出現貿易逆差。 利差擴大 為了解決貿易逆差問題,日本央行則可能會通過對日幣價格的調節來保證日本貿易再次回歸順差。 美聯準會(Fed)昨(22日)如市場預期,連續第3次暴力升息3碼,台灣央行也在昨日宣布升息半碼,台美利差持續擴大,現在正是兌換美元賺錢的時機,就有網友表示,美元兌台幣正式衝破31.5元,預測美元會持續升,台幣繼續貶,想賺錢就趁現在。

利差擴大: 外匯利差快速總結

在長期低成長的經濟環境裡,債券的「固定收益」特質,能提供投資人基本獲利空間;在長期偏低的利率環境中,債券價格也相對沒有急速下修之虞。 利差擴大2023 如今,低成長、低利率的「雙低格局」,儼然已成為全球投資環境的長期基調,債券投資也將成為資產配置的基本元素。 投信業者指出,國內投資人普遍熟悉股票操作,但對債券,則往往容易出現誤解。 舉例來說,不少投資人直接以「二分法」來區別股、債,認為股票就是高風險、高報酬,而債券就是純然的低風險、低報酬投資工具;事實上,國人投資金額最高的高收益債券型基金,卻是屬於報酬空間不小、波動風險也不低,價格走勢甚至與股市動向頗有連動的債券類型。 此外,由於評估債券投資價值的指標與股市有所不同,也讓不少熟悉股市慣性的投資人,在進行債券投資時心存障礙。 一位投信業者就表示:「客戶對我說,看到利差、存續期間這些專業術語就讓他頭大,因此決定不碰債券。」 其實,只要搞懂一些基本知識,就能在一定程度之內掌握債券基金的投資之道。

  • 升息對成長股通常受到的負面影響最為劇烈,估值修正會受到較大的負面影響, 而對銀行業來說則是存放款利差擴大,有較大的獲利空間,但同時也會受到估值下降、債務違約增加等的負面影響,正負兩方向的影響同時存在。
  • 答:主要機構多預測全球貿易量成長放緩,終端需求降溫之下,台灣出口成長動能減緩,民間投資也轉趨保守,考量經濟前景具不確定性,央行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到3.51%。
  • 換句話說,在央行未介入台幣匯率的情況下,央行連續兩次升息半碼導致台美利差持續擴大的結果,將會更加確立台幣相對美元的貶值趨勢,使得台灣的進口成本大幅提高,這對資源相對稀少的台灣而言,進口成本的增加將會加劇台灣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增加廠商進口購料的成本與人民的生活負擔。
  • 台灣央行15日宣布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同時未再次調整存款準備率,顯示緊縮步調放緩。
  • 高利定存向來是國人最喜歡的理財工具之一,但實際上,在利率偏高的環境下,除了高利定存以外,投資債券其實也有你想像不到的優勢。
  • 例如聯準會在2022年7月27日宣布升息3碼,目標利率範圍從原本的1.5%~1.75%(150BPS~175BPS),上調至2.25%~2.5%(225BPS~250BPS),其中,3碼就是目標利率調升0.75%的意思,也就是調升75個基點BPS。

而貨幣市場基金也是一種類似定存的服務,幫你投資於當地短期債券,性質跟一般基金不同,比較類似高利的活存。 如果存入相對高利的國家,利差雖然看起來是穩定的報酬,但現實中匯率不可能不變動,因此操作時利差和匯差都要同時列入考慮,而匯差的波動性根據國家、持有的時間長度,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匯差的波動拉長時間會遠遠高於利差。 當你買進另一國家的貨幣,並將該貨幣存放在該國銀行,或購買當地短期債券時,你的外幣就能在那個國家「領利息」。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什麼是外匯利差,不管你是要作外匯交易 、投資基金、或是單純的外幣定存,除了匯率影響以外,「利差」也就是利率差異,會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大型銀行主管說,企業利用融資進行投資,也得要有利潤可賺,考量資金成本、勞工成本、原物料成本之後,有了商機,企業的投資意願自然高漲,這時必須仰賴政府經濟政策的推動,有了政府做後盾,民間投資才會暢旺。

利差擴大: 基金概覽

【財訊快報/林浩博】外電分析指出,新台幣可能進一步下貶,即便其最近已跌至三年新低位置。 據外媒兩名記者Chien-Hua 利差擴大 Wan和Chester Yung的報導,這是因為台美利差在擴大至2007年以來最大程度後,仍會繼續放大,尤其是在美國聯準會於週三第三度升息三碼後。 反之,台灣央行為了降溫通膨的同時不打擊到經濟,僅僅升息了半碼。

美股在緊縮貨幣政策開始施行的初期,由統計資料來看則是陷入了整理的格局。 但是由美股在開始升息後六個月內上漲機率高達80 %來看,升息對於股市應屬正面,多頭行情在略作休息之後皆有再度延續的趨勢。 若依據上述之統計經驗,則以此次於04年6月至05年6月預計升息250 bps的情況下,推測第一年(即05年7月至06年7月)美國經濟成長將減少1.5 %;第二年(即06年7月至07年7月)美國經濟成長將減少4.25 %。

利差擴大: 台灣:在中央銀行每月發佈的金融統計中可查詢到

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人因不同時間進場,將有不同之投資績效,過去之績效亦不代表未來績效之保證。 讀者需自行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與責任,本網站亦不保證資料絕對正確,如有勘誤、指教,歡迎聯繫、斧正。 市場一旦變糟,這些公司的營運自然會更有風險,甚至有可能倒閉,這也導致非投資等級債( 高收益債、垃圾債 ) 常在經濟不好時有著更高的波動。

利差擴大

一般而言,維持輕微的小幅通膨,對整體經濟來說是好事,讓人們願意把錢拿出來投資而非放任它被通膨侵蝕,但如果通膨劇烈上升,長期而言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最壞的情況則是可能陷入惡性通膨,原有的貨幣完全失去購買力。 升息最常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希望抑制通貨膨脹,透過調升利率達到穩定市場的功能,通貨膨脹是指貨幣供給大於需求,白話來講就是當市場上的錢過多、物價持續上漲時,貨幣的購買力實質上是下降的。 未來短時間內,也許利率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動,但當利率環境有可能發生改變時,存放款利差的影響也要評估進去。 然而,摩根大通銀行的利息淨收益佔整體淨收益比例大約僅在50%左右, 也就是說手續費及其他收入佔了另外一半,收入不至於過度依賴存放款利差。

利差擴大: 【聽聽看】減債倒數計時 債券投資怎麼選?

企業債與公債最大的差異性在於發行人(單位)不同,公債是由該國家政府所發行,其信用評等即代表國家評等。 而企業債的發行人為該企業法人,信用評等是依據企業償債能力高低而有所不同。 利差擴大2023 目前全球三大投資評等機構為標準普爾、穆迪、惠譽,雖然近年來的評等調整頗受爭議,但在投資市場仍然動見觀瞻。

利差擴大

高收益債與股市有高度的正相關,評估其風險報酬最重要指標就是利差(spread), 高收益債券利差也常常被拿來作為衡量市場風險的指標。 所以讀者在投資債券時,更要謹慎評估信用利差較大的債券,不然忽視風險的代價,就是有可能導致你血本無歸的哦。 投資者和債券評級機構可以使用信用利差來評估和比較不同發行機構或企業的信用風險水平,以作出相應的投資和評價決策。 利差縮小的英文稱為「Narrowing spread」當信用利差縮小時,表示不同債券或金融工具之間的收益率差異減少。 附註:美國公債雖然被視為無風險利率的指標,然而投資美國公債仍有許多風險需要注意,詳見「美國公債終極指南」。

利差擴大: 因應升息 銀行拚放款利差

日本央行(BOJ)也察覺到日圓劇貶的嚴重性,周三出爐的4月會議紀錄顯示,部分官員警告日圓貶過頭恐傷害經濟,但也強調有需要還是會擴大寬鬆。 美國聯準會(Fed)再升息三碼,我國央行跟進升息半碼,在美台利差擴大下,資金匯出誘因增加,新台幣偏貶格局恐難改變。 美國劇烈升息支撐美元指數續強,新台幣昨失守31.5元關卡,以重貶1.76角、31.616元作收,續探逾3年1個月新低。 匯銀人士指出,央行昨調節力道並未縮減,但仍難擋新台幣貶勢,若央行未出手,「新台幣可能會貶更多」,短線將持續往32元靠攏。

【時報-台北電】肺炎疫情在大陸以外地區未見趨緩,產油國在石油供給問題上也未達成共識,債券市場持續承壓;根據美銀美林引述EPFR統計顯示,上周投資級債、高收益債及新興市場債等三大債市資金持續呈現淨流出狀態,其中投資級債淨流出金額較前一周擴大為437.5億美元,創新高紀錄。 這種低利率政策可以刺激更多資金流入市場,長期必然會導致通膨上升、貨幣購買力下降, 可是一旦有出現的通膨前兆,透過升息來抑制通膨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當然,市場上資金減少、人們也會預期各種資產下跌,市場上流動的資金減少,各種投資與消費也會縮減。 雖然有抑制通膨的效果,但通常對經濟活動也會因為冷卻導致一些負面效果。 2020年:存放款利差從2019年的3.35%掉至2.91%,下降0.44%,也是比較大幅度的下降,同期摩根大通的利息淨收益掉了26.8億美元,下降幅度4.7%,這代表著存放款利差還是會直接影響銀行的利息淨收益。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