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冷戰2023介紹!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Tommy on March 21, 2023

新冷戰

到近期訴諸行動,相互關閉總領事館, 更被認為是外交惡化的較強信號。 但他同時認為,美國仍然可以在共存的框架中同中國打交道,這不妨礙西方在人權問題上批評中國,對中國咄咄逼人的政策加以遏制,捍衛自己的價值和利益。 最近英國《金融時報》的政治評論員斯蒂芬斯(Philip Stephens)就撰寫評論說,不能把目前中美對抗被比作冷戰中西方同蘇聯的對抗。 中國官方媒體在反駁蓬佩奧講話的同時,幾乎都在強調中國並非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世界的敵人這一點。 除中國媒體的論述外,西方主流媒體上近來似乎也看到一些質疑「新冷戰」的評論。 中國人大通過該法的立法決定後,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日本等7國外交部長髮表聯合聲明,呼籲中國不要繼續實施立法計劃。

  • 「美俄關係應該在很大程度上會徹底撕裂,」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互聯網+」特別顧問徐昕泉如此預測,他曾在俄羅斯生活、工作近20年,熟悉俄羅斯、烏克蘭及歐洲情勢。
  • 基於以上共性和邏輯,筆者的判斷是美國已經單方面開啟對華“新冷戰”。
  • 但卻因為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以及港版國安法問題而遭到延後。
  • 但就連傅立民等對華理性人士也不得不承認,“讓理性與合作重新成為中美關係的主題還需很長時間”。

目前,中美均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複航對雙方的航空業和整體經濟恢復應該都有利。 但是,病毒依然在,疫苗仍無期,平衡經濟與防疫,是擺在許多國家面前的難題。 但有學者認為,中方在病毒溯源方面的強硬態度與美國的策略有異曲同工之處,同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中美政壇都在利用病毒溯源爭議設置對各自有利的政治議程,以期轉移國內矛盾。 中國外交部回應,美方的這些措施不僅僅傷害中國公司的合法利益,也將傷害全球產業和供應鏈。

新冷戰: 打破美霸權 中國加速核威懾

拜登上台後重塑對華方針,強調團結盟友,集中壓力對付中國。 九一一襲擊事件後,美國政府利用民意並聯合盟友和全世界其他有相似目標的政治勢力,發動反恐戰爭[29]。 [30]2010年初,阿拉伯世界大部分地區爆發阿拉伯之春。 劉鎮東認為,美國在全球力量衰退雖是事實,卻不會這麼快被中國超越,可能是2、30年的問題,所以不是即刻需要面對的的。

新冷戰

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是中美双方对中美关系的新定位和表述。 2012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92]。 現時中國將兩國關係稱為“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而中美两国则被部分西方学者称為两国集团(G2)或中美國[93]。 在2022年俄烏戰爭開始後,英俄關係急劇惡化,英國反對俄羅斯出兵烏克蘭,同時沒收俄羅斯寡頭的各項海外資產,召回本國公民,中斷與俄方的所有商業合作,並向烏克蘭提供多種武器支持烏軍,而首相约翰逊也在戰爭後三次出訪烏克蘭,表達英國對烏克蘭的支持。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最近在對比新舊冷戰的評論中也對西方是否能同中國在經濟上脫鉤表示疑問。 雖然美國同中國對抗加劇,但冷戰後全球化空前發展,中國和西方經濟融合程度已經很深。

新冷戰: 新冷戰》這個亞太國家敬告超級強權:把爭論留給你們自己,你們的敵人不是我們的敵人

美國與英國在1947年1月1日將他們各自控制的西德芝域合併為一區塊,接着法國也在1949年4月加入[80]。 為了重建德國的經濟體,西歐各國和美國的代表在1948年初協商宣佈將建立一個統一的西德聯邦政府[81]。 除此之外,隨着馬歇爾計劃的推行,他們決定將讓德國重新工業化並且重建經濟,包括了以德國馬克取代已被蘇聯所貶值的國家馬克[82]。 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雙管齊下替西歐、希臘、土耳其等國帶來數十億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在美國的支援下,希臘的政府最後戰勝了共產黨的游擊隊[73]。 意大利的天主教民主黨則在1948年選舉中擊敗了有相當聲勢的共產黨和社會黨聯盟[78]。 在其之後的史太林則視蘇聯為一個「社會主義島嶼」,認為蘇聯應該將當前「資本主義的包圍圈,轉換為社會主義的包圍圈」[9]。

更具體地説,華盛頓錯誤地理解了歷史,也錯誤地判斷了時代,更在誤解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 “新冷戰”的破壞力將是世界級的,全人類的命運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 美國政治精英可能認為美國是冷戰的贏家,這存在爭議,但確定無疑的是,美國不可能是“新冷戰”的贏家,它必須要為今天的選擇負歷史責任。 杜魯門、路易斯・強森、狄恩・艾奇遜、共和黨右翼分子鮑伯・塔夫脫、麥克阿瑟、參謀長聯席會議、《紐約時報》,以及沃爾特・李普曼全都同意:美國必須干預,才能拯救南韓免於落入共產黨之手。 新冷戰 由各方支持力量龐大,政府甚至沒有設法取得任何的國會決議或宣戰。

新冷戰: 美中和解紅地毯鋪好了?習近平在「拜習會」登場前強調:合作是中美關係唯一選擇、亞太不該回到冷戰的對立割裂

建立美中護欄和地基,明確雙方紅線,管理衝突,不讓競爭失控引發軍事衝突,是華盛頓和北京都應該要做的事情。 若你懷疑中國打算接管「帝國1.0」,然後根據中國的專制文明將其轉變為「帝國2.0」,你一定是沒注意到中國一路走來都在施行這項戰略。 現在,中國有個名為一帶一路的「世界政策」,這是個龐大的基礎建設計畫,很像霍布森(J. A. Hobson)在一九○二年所描述的西方帝國主義。 中國利用進到中國市場的獎勵對美國公司施壓,要求他們服從北京路線。 隨著中國的科技公司在全球各地、乃至美國擴大影響力,中國似乎比過去的蘇聯更有機會贏得新冷戰。

新冷戰

中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消費市場,足以吸引資本進駐,如果再能輔以提高勞動報酬占比等舉措,作為新發展格局主體的大陸國內大循環就能快速形成良好態勢,不僅有利於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也將使在對美經貿關係中占據更加主動位置。 接下來對拜登的一大考驗,是明年新國會上任後,台灣政策法的出台和眾議院議長麥卡錫的可能的訪台,會不會成為美中關係的兩個引爆點。 台灣政策法勢必會無懸念地通過,如果關於台灣地位的表述不做柔化處理,這部法律的出台和執行會讓美中關係比目前有更大倒退。 假如他兌現自己的諾言而拜登政府無法阻止,其訪台肯定會引發比裴洛西訪台更嚴重後果。 習已當拜登面告誡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上述兩種情況若出現,想想看這次拜習會刻意營造的「友善」氛圍還能撐多久? 在筆者看來,拜習會暫時讓壞得不能再壞的美中關係止跌回穩。

新冷戰: 08/21 德國之聲

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的经贸活動已相當緊密,並擁有一定程度的物資及人員流通自由。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馬英九及習近平在新加坡會面[141][142],作為兩岸關係的重大進展[143][144]。 2016年以來,中国人民解放军軍機經常繞台灣島飛行,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稱此舉是針對臺灣的施壓與騷擾[147],尤其是2019年解放軍軍機越過臺灣海峽中線事件,令兩岸關係持續緊張。 美國這個國家的力量巔峰出現在1945年,但現在巔峰已過。

新冷戰

綠營則對此提出挑戰,其中一派接受現在的中華民國,但認為這不是 1949 年以前的中華民國;另一派則主張改名成「台灣」。 法理態度的立場差異,一定程度已決定和對岸的互動關係、能選擇的位置軸線。 但這一路走來,戴不戴口罩在美國一直都沒那麼簡單,不只是防疫問題,更是政治與文化的衝突點。

新冷戰: 中國不同蘇聯?

歐美的盟友關係在世界許多其他地方都發揮了影響力[79]。 但由於歐盟並非單一制的政治實體,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外交政策,使得美國和歐盟之間的關係較為複雜。 東烏克蘭各地亦爆發親俄示威,並在在俄羅斯的支援下與烏克蘭政府軍交戰,交戰中有載有愛滋病學專家的民航飛機被擊落。 2013年,由於美韓進行了針對北韓的名為「關鍵決斷」聯合軍演,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宣布從韓美聯合軍演的3月11日起,《朝鮮停戰協定》全面作廢。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九月邀請許多太平洋國家的領導人到華府,參加美國—太平洋高峰會。

在1947年初,英國、法國和美國與蘇聯進行有關德國未來的會談以失敗告終,此會談本來希望建立一個經濟上自給自足、由蘇聯移除主要工業產能和基礎設施的德國[70]。 在1947年6月,依據杜魯門主義,美國開始實施馬歇爾計畫,承諾向所有歐洲國家提供經濟上的協助,包括蘇聯在內[70]。 習近平在處理國際關係上採取更加進取的手段,甚至發起「戰狼外交」,有传言称習近平将美國視為中國的頭號敵人[51]。

新冷戰: 國際輿論如何評論?

進入21世紀後,海峽兩岸的經貿活動已相當緊密,並擁有一定程度的物資及人員流通自由。 2008年中國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就任總統後,兩岸恢復官方交流。 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馬英九及習近平在新加坡會面[141][142],作為兩岸關係的重大進展[143][144]。 2016年民主進步黨籍的蔡英文就任總統後,表示不接受九二共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即宣布兩岸官方交流中斷[145][146]。 2016年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機經常繞台灣島飛行,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稱此舉是針對臺灣的施壓與騷擾[147],尤其是2019年解放軍軍機越過臺灣海峽中線事件,令兩岸關係持續緊張。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曾經形容中朝「保持傳統友好合作關係」[98]。

新冷戰

只是東南亞菁英無法回答這個命題的矛盾:一旦衰退中的美國撐不住必須撤出亞洲,中國成為區域霸權,似乎又和他們的疑慮相違背。 當年發起萬隆會議的是和蘇聯老大哥逐漸交惡的中國,為了尋找外交空間結合印度、東南亞,建立一套「第三世界亞非拉」論述,拒絕在美蘇對抗中站隊,當時馬來西亞甚至還是殖民地。 萬隆會議的精神和今天很類似,就是小國加起來要形成一個有自主性的集團,和大國更趨近對等的談判。 蘇利文週四通過視訊連線參加澳洲智庫洛伊研究所的一場會議時說,美國和中國將在經濟和科技等多個維度上展開激烈競爭,美國也將繼續捍衛自身的價值觀,但是這不一定意味著兩國會進入一場新「冷戰」。

新冷戰: 波蘭團結工聯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像今天的中美一樣,兩個深度關聯的國家面臨愈來愈大的分歧的先例呢? 新冷戰2023 最近在twitter上,美國哈佛大學中國近代史專家格維茨(Julian Gewirtz)提出了一個例子:50年代末的中蘇分裂。 新冷戰 奈爾向我們展示了修昔底德的類比,不僅是既有霸權對挑戰者的擔憂,也是挑戰者在保證全球秩序方面的作用。 如果我們想了解今天的中美關係,還需要看中國在聯合國中扮演什麼角色,或者如何處理國際法等等問題。

  • 另外伴随着中国大陆的一带一路战略政策,中国大举投资东南亚国家,这其中以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的投资居多。
  • 這還不僅是美國虛偽或沒有自知之明的問題,它裏面埋藏著巨大的隱患。
  • 奈爾指出,美英競爭導致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是因為英國擔心美國而發生的,而是因為當時孤立主義的美國未能提供英國曾經提供的全球公共物品(global public goods),譬如經濟穩定或海洋自由。
  • 而另一方面,由於馬來西亞族群政策造成許多華人在國內上大學管道少,而必須出國念大學,每年北大清華給獨中生的保障名額是透過馬來西亞華教最大組織「董教總」來給的,2018年希盟政府一上台由於馬中關係影響,中國原本給馬國學生的獎學金馬上取消。
  • 自軸心文明產生以來,各文明均以雙螺旋軸心融合方式演進;大航海、地理大發現之後,在歐洲殖民擴張的同時,不僅在四大軸心文明內部,更在四大軸心文明之間全面開啟雙螺旋軸心融合。
  • 儘管如此,赫魯曉夫並沒有放棄對於共產主義理念形式上的支持。
  • 在這個階段開始明顯浮現的經濟停滯,也使得布里茲涅夫時代被稱為「停滯時代」。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