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森(Cecilia 動態自造實驗室 JONSSON/荷蘭)的《血基質》(Haem)以孕育生命的過渡性器官——「胎盤」為創作媒材,結合藝術、生命科學以及冶金學,以非傳統的方式表現出地球上的物質與人體之間最基本的相互關係。 《500輯》邀請創辦人李柏廷分享團隊正在做的事、首次挑戰VR作品與AI演算法的作品《Project ZERO|首部曲》,以及屬於他的質青時代。 |李柏廷 專注於新媒體與科技藝術領域,為跨域科藝團隊XOR成員之一。 曾獲「2012新媒體藝術卓越獎」、「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XOR)。
李柏廷(以下簡稱李):以前的我好奇心很重,抱持著熱情嘗試任何新事物,甚至可以說是天真吧,其實現在的狀態和以前並沒有很大的差異。 比如說,我從小學繪畫、唸美術班,期間學了太極、跆拳道、柔道等武術,高中開始做錄像、玩攝影,大學進入北藝大美術系開始做雕塑,也玩樂團。 動態自造實驗室2023 一直待在工作室雕、刻、塑沒辦法滿足我,所以開始進入金屬雕塑、接觸焊接,最後踏入動力藝術,開始在物品上裝置馬達,研究如何好好控制它。
動態自造實驗室: 動態自造實驗室
國外大學的拖航水槽通常較短小,僅做為教學研究用,例如建立於百年前的美國密西根大學水槽,長約110公尺,寬6.7公尺,深3.2公尺。 馬祖高中自造實驗室於25日揭牌,門口的創意木牆由臺灣業界自產的智高積木組裝,展現燈塔、砲台、燕鷗等馬祖風景,3D列印機、雷射切割等設備則一次到位。 來自高雄的高一自學生王韋翔同學,國中開始自學3D列印技術,參展作品利用3D列印與微控制器製作「6軸機械手臂」,自動化的功能在不需人工操作情況下,可精準抓取與放置物件,該技術提升機器人工作效率,未來還會加裝相機模組,紀錄每次夾的物品並可將其分類。
無需通電無需按下任何按鈕等待跑步機加速,跑步機隨時為您的衝刺待命。 這不是必要設備,但美國、中國、英國等國家的國家級實驗室都有,因為以往對潛艇為主的船舶在轉彎時的水動力性能的研究,要靠迴旋臂抓著船模繞弧形走來測量性能。 動態自造實驗室 因為空蝕水槽就像風洞一樣,是水動但模型不動,比較好觀察測量,也能調整壓力,模擬不同水深的情況;反觀拖航水槽就只能測量一種近水面的深度,但比較容易做螺槳分別在前進後退時的正反轉性能實驗。 進行實驗(7)(8);也是需要有精密的軌道、台車、精密測量船模各種受力、姿態的儀器;岸邊則要設有造波機;更講究的還在水槽中設有造流設備。 連江縣縣長劉增應回憶小時因教學資源缺乏,很多實驗都是老師口頭說,學生自己想像,自造實驗室的推動讓更多資源得以挹注離島,讓離島學生有更多元的競爭力。 透過數個不同的金屬電極,感測手腕於不同運動狀態下的肌肉電壓訊號,進而產生連動反應,控制機械手臂的行為變化,多為義肢用途。
動態自造實驗室: 我們的產品能讓這支野獸如此激烈的操駕,想必我們的產品品質有多麼優秀,快來試看看吧
動態自造實驗室是集結跨領域專業的團隊,專注創作並使用另類能源的研發。 本次展覽更與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合作,期盼連結國內外學界與民間相關的生物藝術實驗室,展現當前臺灣生物藝術在文化實驗中的發展現況。 「虛幻生命」原定2020年展出,受到全球疫情影響去年轉為線上計畫,實體展覽延至今年正式開展,集結15組國內外藝術家展出,並於展期舉辦講座、工作坊和專家導覽等系列活動。 透過跨領域合作,建立跨文化、藝術、設計、工業、建築、製造、環境等多元領域平台,鼓勵在製造過程以開放設計概念,輔以網路資訊公開(Open Source),搭配各式工作坊、講座等教育推廣活動,發展「國際化」架構中的「在地化」,達到和國際接軌、創新研發製造等目標。 暗流,2020 動態自造實驗室是集結跨領域專業的團隊,專注創作並使用另類能源的研發。 在這個作品中,植物透過行光合作用所製造的酸,讓這些裝置能夠產生路燈照明所需的電力,而路燈提供恆定...
提供多種專業運動訓練整個身體,讓您像運動員一樣訓練以達到最佳表現。 經久耐用,其堅固的設計,精心挑選的材料和高品質的組件,確保了卓越的可靠性。 RUNNER R1是一款專為Crossfit、運動員全方位訓練及最大限度衝刺設計的商用無動力弧形跑步機。 無動力弧形跑步機外觀粗曠且底座設有兩座可調式大型防滑水平柱,讓跑者進行全力衝刺更為穩定及舒適,跑步機配有 LCD 多功能顯示電子錶,顯示有 時間/轉速RPM/速度/距離/卡路里/心跳及內建 7 種訓練模式,包含 20/10、20/30 間歇模式、自訂間歇模式及4種目標訓練模式。 無動力跑步機非常適合 “Deadmill sprint “和HIIT。 自由曲線的跑台配有 4 段強度,這意味著運動員可以在跑步機上自由行走或跑步,或者選擇較高的強度進行負重雪橇推進訓練使運動員能達到訓練更高的水平。
動態自造實驗室: 技術不是門檻 自造者最重要的是人
大家來自資工、電機、機械、生物等不同背景,在這裡尋找共同語言,過程非常刺激思考,大家切入角度都不一樣,彼此互相學習,甚至會辯論、吵架,很有趣。 進入北藝大科技藝術研究所(現改為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學寫程式的目的就是要讓作品更完美,做出更好看的動態。 動力藝術對我來說是動態產生出來的意念,不只是3D雕塑,而是加入時間的4D概念。 在地實驗為臺灣媒體藝術/數位藝術組織,致力於提升對數位文本的理解,以及與數位文化相關的理論與展演形式。
自造者(Maker,又譯為「創客」)概念來源於英文Maker和Hacker兩詞的綜合釋義,是指一群酷愛科技、熱衷實踐的人群,他們以分享技術、交流思想為樂。 (C) 動態自造實驗室2023 空蝕水槽:位於基隆的海洋大學有一座大型的空蝕水槽,是全世界第三大;海大另有一座中型的,兩座小型的則在台大與成大。 這也凸顯了拖航水槽這種又細又長、規模大又要精密的設備在選址時的重要性。 成大的水槽有163m長,位於地下,較為隱密,且北側為校內道路,最多可以延長至410m。 這樣的斷面略嫌小,但勉強堪用,需做研究了解如何修正數據,而未來若延長則是足夠做為國家級實驗室。
動態自造實驗室: 社會
其實到現在我們都還在優化《Project ZERO|首部曲》,10月初交出去的版本已經是第75版,創作就是這樣,時間到了只能停手,可是沒有一次停手就滿意的。 即便現在已經做到6 DoF(Degree of Freedom),讓觀賞者可以到處走動,還是覺得有很多地方不夠完美。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近日邀請新竹女中改隸附屬中學,未料竹女校友反彈強烈。 Maker Faire可以說是地球上最棒的秀、故事、闔家適宜的節日,歡慶Maker的發明、創意,也是自造者運動的慶典。 「要活就要動」,人活在世界上,不只是維持基本生存條件就好,為了晚年生活,以及免除身體機能失調所造成的病痛,我們越早理解到運動的好處越好。
- 李:動態自造實驗室由一群不同背景的人組成,探索著面對不同事物的可能性,其中一個主軸是社會設計,此外我們也積極嘗試任何新的可能。
- C-LAB配合展覽也規劃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等系列活動,邀請大眾一起在「科學」與「藝術」間實踐與想像。
- 動態自造實驗室是集結跨領域專業的團隊,專注創作並使用另類能源的研發。
- 楊森(Cecilia JONSSON/荷蘭)的《血基質》(Haem)以孕育生命的過渡性器官——「胎盤」為創作媒材,結合藝術、生命科學以及冶金學,以非傳統的方式表現出地球上的物質與人體之間最基本的相互關係。
- (9)潛航器自航實驗: 潛艦有個特殊實驗項目,是以能依靠自身動力航行的模型,在至少數百公尺見方且夠深的水域中,作各種航行狀況測試與水動力性能測量的。
2012年赴荷蘭V2_動態媒體藝術中心駐村,回台後與夥伴們創立以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為主軸的動態自造實驗室(FabLab Dynamic),發展生態守護系列計畫,並持續跨領域合作,推動環境友善。 FabLab(Fabrication Laboratory)是一個設備完善的數位製造實驗室,我們提供技術與經驗,培養將想法概念轉換成現實的能力! 動態自造實驗室長期關注社會設計與綠色能源相關議題,作品〈流動〉在種滿植物的平台,同時種植約120個土壤發電裝置,植物行光合作用後所產生的酸,讓土壤裝置產生電力,提供LED燈所需電能,使其產生植物生長時所需的波長之光,讓植物行光合作用,使其成為自體循環的作品。 本裝置同時提升鎖水性設計,滿足植物對水的需求,並改善電極材質、形狀、接觸面積等,提升發電效率。
動態自造實驗室: 創作歌手鄭興:清楚自己奮鬥的目標,本身就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解釋自造者宣言的訴求,是藉由創造、和其他人分享和給予,不斷自我學習、配有工具技能,抱有樂在其中心態,參與相關社團,尋求實際財務或情感支援並擁抱因創造而來的改變。 因為製造是身而為人最基本的一部分,在製造的同時,自己也將變得更完整。 動態自造實驗室2023 由於實驗(9)所需水體過大,因此一般並不會另蓋一座實驗室,而是選擇適當的水庫、天然湖泊、人工湖,在裡面架設實驗觀察設施進行。
團隊首次挑戰VR為載體,即受到今年高雄電影節青睞,成為「高雄原創VR」單元所展出的六部新銳作品之一。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二十世紀末曾憂心的指出,再過兩個世代,生物科技將賦予我們工具,讓我們可以完成以前社會工程學專家無法完成的事;屆時,當前人類的樣態將被迫廢除,人類歷史也將永遠終結。 隨著數位時代的全面到來,整體且普遍的人工智能化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文化、地緣政治、生存環境、生命倫理等人類生活世界的改變,而大規模「數位化」世界圖景的景緻既是歷史性的,也是增補性的當代生存樣態。 與此同時,生物藝術的發展與生物科技與人類世的觀念息息相關;甚至,當代生物科技已經造成了文化效果,激起整個社會對於傳統生物科技的意識,尤其是從複製羊試驗的成功、基改食物的出現,以及人工器官的發明,讓諸多充滿爭議的議題在生物科技產業浮上檯面。 動態自造實驗室以社會設計為發展主軸,結合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和國際串連,透過共享關懷的核心理念、創新的技術涵養、幽默的呈現方式,創造出新的價值認同。 以「狗輪椅」來說,當時有一個maker想要幫癱瘓的愛狗做一個狗輪椅,因此來這裡討論,大家七嘴八舌給了不少建議,後來我們邀請程式設計師、工業設計師,設計出衍生式程式,可以輸入身高、體重等參數,再透過數位自造快速符合需求。
動態自造實驗室: 動態自造有限公司(動態自造實驗室 FabLab Dynamic)
現在融入創客教育於實習課程的教學,跳脫傳統框架,教師授課設計以問題進行引導教學,培養學生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 像是工業風造型桌燈研習課程,利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鐵件發揮創意的組合,組裝成一盞個性獨特造型桌燈。 參與師生反應熱烈並表示,利用自己的想像力,享受手作組裝、堆疊的樂趣,且獲得從無到產出作品,相當有成就感。 生物科技藝術無疑是當代科技藝術中一個新的且最為顯著的創作方向,它主要在於模塑、操控並思考生命的過程。 與此之中,生物科技藝術不僅使用了生命的特質及其素材,改變了有機體的原始表現,為生命創造出新的特徵,生物科技藝術也關注於演化策略,希冀能提供另類於主流觀點或獨特性的概念,它有可能將內在的或相互分離的生物副產品誘導出意料之外的形式與功能。 FabLab近年在國際間快速且大規模發展,目前全球已超過1,200個據點,快速在世界各地成長。
- FabLab Dynamic由數位藝術家李柏廷主持,為2013年與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合作創立的自製實驗室。
- 「虛幻生命」展覽提出當前生物創新科技與科技藝術實踐的三個命題:「混種」、「轉殖」與「創生」,試圖透過多元面向描繪人類與其他物種間相互「混種」的科幻想像;藉由生物科技實驗室中常見的基因「轉殖」討論生命倫理的議題;更融合當代數位科技創新應用的「創生」,討論生物特徵辨識與資訊識讀等議題。
- 為推動高級中等學校普及3D列印設備,並應用融入課程與教學,教育部國教署自103年起核定補助22縣市建置至少1間自造實驗室,現已累計建置29間,110年核定補助共計3,915萬元,持續推展自造教育。
- 如今若因新興科技計畫變為區域中心,根本是強推學校去做沒人想做的事,形同「養套殺」。
- 高雄市推動「校校有雙語」3年預算增加逾3倍,市教育局國教輔導團與14所國中小,針對5學習領域研發18個教學案例,昨在樂群...
- 作品介紹: 動態自造實驗室長期關注社會設計與綠色能源相關議題,作品〈流動〉在種滿植物的平台,同時種植約120個土壤發電裝置,植物行光合作用後所產生的酸,讓土壤裝置產生電力,提供LED燈所需電能,使其產...
高雄市推動「校校有雙語」3年預算增加逾3倍,市教育局國教輔導團與14所國中小,針對5學習領域研發18個教學案例,昨在樂群... 且部分學校是該區唯一的自造實驗室,若計畫有變,影響將擴及區域服務學校,也失去原計畫縮小城鄉差距的目標。 RUNNER R1是一台非常適合運動員在單一器材中提高力量、速度、耐力和敏捷性的機器。
動態自造實驗室: 相關推薦公司
一開始可能會覺得怎麼會這樣,但是身體力行試了很多年之後,會將經驗變成邏輯,未來在你還沒試的時候,知道可能會有的風險,就像走到底可能是死路,我先喊一下,聽聽看回音。 比如說在FabLab或open source的領域裡,很多人會分享失敗的案例,這些對你而言可能都是更實用的素材。 記得幼稚園時期,爸爸教會我使用螺絲起子,那天之後,家裡的電視、喇叭都被我拆掉,東西會一直壞掉。 回頭看,我想那是一種個性的展現,只要學會一件事,就會去想它還可以做什麼,但那時候每次拆開要再重組時,小時候的我覺得已經組完了,但桌上還是會留下很多螺絲(笑)。 從這個經驗一直往下走到現在,一直都是這樣的概念,不管是玩樂團、繪畫、雕塑,還是動力藝術都是這樣,只是後來做動力藝術不會有多的螺絲在外面而已,因為全部都是自己親自設計的。 〈漫遊者函集〉正是「實擬虛境」未來場景的方案:機械具有靈性,與我們爭辯何謂藝術,並串流其所見聞,成為其他資訊系統的養料。
C-LAB作為跨領域文化實驗的重點場域,「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邀請藝術家及實驗室單位等,藉由藝術回應環境的反饋與人類的反思。 觀看《Project ZERO|首部曲》時,除了可以聽到我們結合畫面製作的音樂與聲音暗示,例如特別邀請長期與賀文合作的樂師演奏南管,我們也希望觀眾可以試著思考「存在後留下」這件事。 存在不是永恆,大家從出生開始就一起走向死亡,這就是生命的長相,在這一段期間裡每個人長成不同樣子,從賀文過往的互動紀錄中,我們看見她一直在變,積極嘗試新事物,在這些變與不變之間,我們如何解讀? 另外,Maker Senior嘉女自造實驗基地於107年建置完成,與鄰近中小學及大專校院進行策略聯盟,開設務實致用特色課程及探究與實作,習得實務動手操作的經驗。
動態自造實驗室: 相關推薦
憑藉自體能量的轉換,打破能量的主從關係,嘗試創造一種自體生長的循環。 裝置同時設計具備鎖水性,滿足植物對水的需求,並改善電極材質、形狀、接觸面積等,提升發電效率。 FabLab Dynamic由數位藝術家李柏廷主持,為2013年與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合作創立的自製實驗室。 在已成熟發展的國際架構下,FabLab Dynamic以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為發展核心方向,希望透過數位製造技術,針對社會需求而提出改善、改造的創新專案,發展在地特色。
國教署表示,期待透過已建置完成的29間自造實驗室,藉由整合特色課程,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精進教師專業知能,進而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及創造力。 為推動高級中等學校普及3D列印設備,並應用融入課程與教學,教育部國教署自103年起核定補助22縣市建置至少1間自造實驗室,現已累計建置29間,110年核定補助共計3,915萬元,持續推展自造教育。 關注藝文生態發展與跨域整合合作,主要負責海內外活動策劃與國際聯絡。 2020年11月25日 — [ 動態自造實驗室@Fab15 Projects Blast ]. 以Eco-friendly Energy為主軸,介紹並分享團隊自2014年自2019年的相關計畫,從綠能工作坊、自由螢 ... 但有高中指出,兩計畫定位、目標差異大,業務規模與人員編制也不同,無法強併;過去也有學校捨棄新興科技計畫,保留自造教育計畫,理由是後者涵蓋範圍較廣。
動態自造實驗室: 相關新聞
新生代藝術團體Y2K的《生物訊號_模控》透過訊號控制植物生長,凸顯人類透過科技操縱自然與環境的現象,並回應人類自農業時代以來馴化植物的歷史,此作受到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藝術總監史塔克(Gerfried STOCKER)的喜愛,邀請至2019年藝術節展出。 楊森(Cecilia JONSSON)的《血基質》(Haem)以孕育生命的過渡性器官「胎盤」為創作媒材,結合藝術、生命科學以及冶金學,以非傳統的方式表現出地球上的物質與人體之間的相互關係,民眾觀展後讚許藝術家把天馬行空的想像實踐成為藝術作品。 「生物科技藝術」對許多人或許相當陌生,但其發展與生物科技,以及當代社會的許多議題息息相關,例如:複製羊試驗的成功、基改食物、人工代孕以及人工器官的發明。 「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透過藝術家創作實踐中的技術創新應用、對於未來的想像與設計,以及藝術思辨等面向,帶領觀眾及活動參與者進入科幻與科學交織創生的「生物藝術」世界,並增進人們對於生物科技延伸之倫理與政治議題的意識。 3月17日將舉辦「社會設計的隱藏關卡」講座,邀請數位政委唐鳳、策展人邱誌勇及參展藝術團體「動態自造實驗室」藝術家李柏廷共同對談,從認識綠色能源相關議題,進而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並了解何謂生物科技藝術。
2012年赴荷蘭V2_動態媒體藝術中心駐村時接觸FabLab,後與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合作,創立FabLab Dynamic,致力於創造社會價值的專案。 李:動態自造實驗室由一群不同背景的人組成,探索著面對不同事物的可能性,其中一個主軸是社會設計,此外我們也積極嘗試任何新的可能。 以FabLab空間來說,是一個願意讓大家使用空間和參與討論的場域,我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不在於機器,而在於想法的流動,以及將這些想法放在網路上後,和全世界的人一起交流。 以新竹高工創客中心為例,該中心於107年建置完成,過去傳統技術型高中實習課,要求按圖施工,講求學生技能熟練及證照的取得。
動態自造實驗室: 列印手部固定支架
2016 Maker Faire Taipei:屏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團隊與屏東縣羌園國小合作計畫中的小小Maker就自行完成了太陽能電路板的焊接並使用護貝的方式完成太陽能板,透過非套件製作的方式做出自己的太陽能自走捕蚊車。 Maker Faire有點像是結合全新元素的科學展覽和地區展覽,集結了所有年紀的科技愛好者、工藝家、教育家、修補工、業餘愛好者、工程師、科學社團、作家、藝術家、學生還有商業展示者。 這些Maker來到Maker Faire展現、分享他們所作與所學。 馬祖高中自造實驗室目前除學生可運用外,也規劃每月一主題的系列課程,提供地區各級學校和市民,跨齡共享教育資源,未來自造實驗室將可成為各方共同學習的實作場域。 來自宜蘭的高三學生林昶伸同學,國中開始經常運用午休、放學等閒暇時間,前往生活科技教室進行自造創作。 考慮到家用冷氣體積龐大及全球暖化之問題,參考移動式冷氣機設計方法,以致冷晶片這個電子元件為核心,融合個人冷氣之小體積、易移動之優勢進行開發,整合溫度控制、風速調整等功能,開發出「分離式致冷晶片小型冷氣」於展覽展出。
Maker自造者文化近年來在各國興起,喜愛自己動手創作的自造者,利用3D列印、雷射雕刻等數位科技創作及分享作品,並形成一個個的社群。 台北數位藝術節今年展覽主題「創‧世紀」,展現眾多國際上具代表性的創作計畫與實驗場域。 當理性的科技與感性的藝術相遇,在你我的參與及共創下,會發展出什麼的火花? 「創‧世紀」展出眾多國內外最新穎的數位藝術作品,並有250位精銳國內外藝術家參加;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知名的國際性作品及計畫,為市民帶來很多的互動、及聯合眾多團體的參與,可說將共創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自造者運動帶動出全球的創客精神,「創‧世紀」展覽邀請國際上具代表性的創作計畫,與在地團隊合力打造社群共創的實驗場域。
動態自造實驗室: 合作廠商
許多Maker表示除此以外實在苦無機會分享他們的創意,因為 DIY(Do-It-Yourself)總是默默暗地發生,像在商店、車庫或者廚房餐桌等,沒什麼機會公諸於世。 這些傳統藝術、科學、工藝作品缺少的是聚光燈來讓它們可以受到大家的矚目,而Maker Faire正是讓我們可以看見平常沒有機遇碰到的專題、想法的推手。 自造者是當代潮流趨勢中最被熱烈討論的一環,同時也被視為是啟動未來創新的重要角色。 從過去單向「想」的學習模式,到今日「創意、創新」成為競爭主體的時代,連結了「想」與「做」的過程,有助於找到答案並解決問題,更可能誘發新的創意與發明,是當前開創性動力的來源。 而美國MIT(麻省理工學院)發起的Fab Lab實驗室模式與其教育推廣概念,也成為自造者運動(The Maker Movement)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作品介紹: 動態自造實驗室長期關注社會設計與綠色能源相關議題,作品〈流動〉在種滿植物的平台,同時種植約120個土壤發電裝置,植物行光合作用後所產生的酸,讓土壤裝置產生電力,提供LE...
2016年8月,「世界年會」將於中國重要的製造業大城深圳登場,如何在此強化創新科技,以及數位... 有一個畫面影響我最深,駐村時我住在建築博物館旁,博物館內有遊戲室,其中一處是讓小朋友疊樂高、堆積木的地方,另一處是3D印表機,小朋友們都在比自己設計的玩具有多酷,但是在台灣可能會比較的是家長買的玩具,呈現出思考上、教育上的差異。 所以那時候就想回來試試看,嘗試將自造者精神(maker)、開源文化、社會設計融入台灣,這些對我來說很有意義、很有趣,而且可以探索新事物。 還是研一新生時,同學們分別跟著不同學長做不同東西,後來我們發現自己可以玩玩看,同時也積極向外尋找合作的可能,因此2011年和同學們一起成立XOR團隊,並且創作出《死亡的過程》與後續各項作品,這一路上,大家不斷尋找更刺激的新事物,在那一年半裡學到很多。
實驗目的為太陽能轉換效率的研究,探討透過磁浮的方式,降低摩擦力提高動能效率達到更高的轉換比。 其原理為與傳統馬達製作方式不同,該實驗是將轉子和定子相反,利用太陽能產力的電力轉換成磁力... 一系列以「反控/智」為主題的論壇,從人機互動談起,以個體自主與反控制為核心,再到反思「人工智慧」的機械智能技術等論題。 函集將全景直播論壇於ARThon 藝術松學校影音平臺,現場或線上參與者,皆可隨時提問、延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