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交距離 App」是由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開發,為行政院及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合作的防疫App,以保護隱私且尊重使用者意願為最高原則,不需註冊帳號、不會擷取使用者資訊、也不會上傳任何個人資料。 運作原理是透過藍牙訊號強弱計算使用者之間的距離,相關資料都是去識別化的,且接觸資料只記錄在自己手機,因此不會追蹤使用者所在的位置資訊,也不是足跡追蹤。 App會紀錄用戶最近14天內的接觸史,若用戶曾與確診者位於2公尺內、接觸時間達2分鐘以上,即會發出示警通知。 因為「臺灣社交距離」App除了使用者自己有下載之外,接觸的對象也必須要下載App,才能計算雙方接觸的距離,因此下載率的高低也是App能否發揮效果的關鍵,另外藍牙技術在一般狀況距離1至2公尺內可以精準判斷,但是在傳輸路徑上如果有任何實體障礙物也可能會有干擾。 還有為了尊重使用者意願和保護個人隱私,使用者如果接獲通知確診時,卻不同意將手持裝置內的隨機ID上傳,這樣也無法讓曾經接觸過的對象收到告警訊息,或者是收到警示訊息卻刻意忽視,沒有主動向衛生單位通報,那麼也很難讓App發揮最大的效果。
非常建議每個人都要安裝,這項功能就如同新冠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防火牆,當周圍接觸確診患者時間約2公尺內接觸2分鐘後,手機就會立即發出逼逼叫警告聲,同時每天也會顯示今日是否有和確診者接觸,以及可紀錄14天內接觸史。 所有上傳資料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維護,並於該署伺服器內保存10天,期間所有安裝本 App 之手持裝置將自動從伺服器下載該資料並進行接觸比對,該資料亦於10天後從伺服器中自動刪除。 此App平時偵測記錄接觸者保留於安裝App的載具內,並定時比對確診者上傳之資料,比對出相關接觸史時,才會出現告警訊息提示;如未比對到,則會出現比對無接觸的資訊,讓App安裝者知道比對結果。 A:雖不少人覺得這APP永遠沒出現與比對無接觸不同的訊息,以為沒有用。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下載量大約為600萬人,需要達到1200萬人下載,才有較明顯的效果。
台灣社交距離時間: 台灣社交距離APP
莊人祥指出,台灣社交距離App較適用於「停留時間至少2分鐘以上」且無法戴口罩之場所或活動,比如餐廳、市場、運動中心、藝文演出和繞境等。 若停留時間低於2分鐘,APP較難探查,所以超商等小店家短期內仍以實聯制為主,盡量還是配合店家。 目前採「台灣社交距離App」與實聯制並行,實聯制並未完全停用,但指揮中心表示,台灣社交距離App用戶若達1300萬人,有機會取消實聯制。 台灣社交距離時間 實聯制退場後,指揮中心鼓勵民眾以「台灣社交距離APP」取代,日前一名網友打開該APP,看見這個畫面,PO大讚「台灣社交距離真的很好用,比各縣市每天那邊報足跡意義大多了!」貼文曝光後,引起熱烈迴響。 事實上,使用這款APP仍應避免群聚,根據跨三校四系的團隊於2020年7月進行的藍牙訊號實驗顯示,在人員密集處,即便保持社交距離,對藍牙訊號來說人體也是障礙物,且藍牙訊號也會互相干擾;因此藍牙訊號的漏失率會提升,根據訊號強度來估計距離的結果可能也不準確。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引述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鄭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蕭旭君的說法指出,國人最清楚的接觸史追蹤方式就是每天記者會所說的疫調工作,然而一旦有社區感染的疑慮,或確診者數量增加時,可能會造成人力上的負擔。
3.「台灣社交距離」APP可以記錄最近14天內的接觸史,外出活動可能會接觸不特定風險人群,若有人後來確診COVID-19,APP會在第一時間通知曾與確診者接觸的人員。 台灣社交距離時間2023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持續上升,近來本土個案足跡遍及北中南,讓不少民眾擔心自己可能與確診者路線重疊,但又無從得知;其實只要透過「台灣社交距離App」,就可以即時掌握與確診者的接觸情形。 只要下載社交距離App後,點選資料權限管控,啟動「接觸通知功能」設定即可。
台灣社交距離時間: 社交距離APP取代實聯制?到底有沒有用?「離確診者2公尺、接觸2分鐘就警示」使用QA懶人包
所有上傳資料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維護,並於該署伺服器內保存 10 天,期間所有安裝本 App 之手持裝置將自動從伺服器下載該資料並進行接觸比對,該資料亦於 10 天後從伺服器中自動刪除。 符合告警條件(如曾與確診者於 台灣社交距離時間 2 公尺內接觸 2 分鐘)的用戶手持裝置會出現 App 告警畫面,並由用戶自主向衛生單位通報。 杜奕瑾強調,資料經過比對後若無風險,每晚的6時到10時APP會跳出「您很安全」的訊息,然而,若過去兩星期內,在兩公尺內與確診者接觸長達兩分鐘以上,APP會傳送示警通知「與當地衛生局聯絡或撥打1922防疫專線」。
有國外研究指出,將手機放在背包深處或衣物口袋中,會削弱藍牙的訊號強度。 藍牙是透過訊號強弱來判斷距離,在一般狀況下距離 1 至 2 公 尺內可準確判斷,但在藍牙訊號傳輸路徑上有任何實體障礙物皆可能產生干擾。 兒童莫德納5月2日起各縣市陸續開放施打,一名媽媽在開打首日讓2名分別為8歲、10歲的女兒接種,並在臉書PO文記錄這3天的副作用,全程都沒有發燒,打完24小時出現疲憊感、腹瀉、手痛,到今日(4日)不適症狀只剩下一點點手臂痠痛,活動力都很正常。
台灣社交距離時間: 社交距離APP「會監控我在哪?」 12大QA看懂!確診按5步驟傳資料
只要與確診者在2公尺內接觸2分鐘以上的使用者,就會收到App的告警訊息,使用者可以決定是否向當地衛生單位或者1922防疫專線通報,後續也會由公共衛生人員協助處理。 A:包含「首頁動態畫面」及「確診者上傳接觸資料」等部分,「首頁動態畫面」為方便用戶確認APP是否正常運作;「確診者上傳接觸資料」則由衛生單位通知確診民眾操作APP以取得驗證碼後,由系統上傳其隨機ID及活動區間資料。 台灣社交距離時間 台灣社交距離時間 用戶之APP每15分鐘會產生1個隨機ID,並利用藍牙訊號記錄曾接觸的隨機ID,APP每日比對確診者上傳的隨機ID,一般民眾僅需開啟藍芽功能,如經配對出曾與確診者有接觸紀錄,APP便會發出警告通知以提醒用戶,達到實聯通知之效果。
另一位共同主要作者洛伊佩利(Roy 台灣社交距離時間 Perlis)則指出,對於長新冠,有必要透過更大規模的研究和擴展長期監測,來進一步調查、評估這種潛在風險。 此外,人們普遍缺乏新冠病毒染疫後的知識,亦存在許多錯誤資訊,對此,大衛斯與白楊等人在研究的最後呼籲,長新冠長期研究和護理知識的不足,是目前亟需解決的迫切問題。 研究也呼籲,長新冠對生殖系統的影響,尤其在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發炎性疾病間的機制研究尤其不足,應該要予以重視;除了向生物醫學界提供有關長新冠的教育外,更需要展開大眾宣傳活動、向公眾宣傳長新冠的風險和結果。 台灣社交距離App可用來記錄最近14天內的接觸史,如果出去玩或是外出,接觸不特定風險人群,當中有人確診,就能透過App於第一時間通知曾接觸過的人。 因為部分場所流動率較高、停留時間較短(低於2分鐘),透過社交距離APP可能難以偵測,目前將會併行。 配合3月20日起,COVID-19輕症免通報、免隔離,改為「0+n自主健康管理」,臺灣社交距離APP將於112年3月27日起暫停「確診者上傳隨機ID」及「每日接觸狀況」功能。
台灣社交距離時間: 「社交距離APP」接觸通知怎判別? 陳時中教學曝快篩時機
此外,App軟體 中只會儲存自己廣播過的隨機 ID,以及收到別人的隨機 ID,並不儲存其他資料。 這樣的系統(利用藍牙技術的接觸史追蹤 App)能透過藍牙訊號強度估計兩支手機之間的距離,進而判斷兩支手機的主人是否有「接觸」(亦即在近距離待了一定時間)。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力推「台灣社交距離APP」,經優化後期盼能取代實聯制,推廣1週以來下載量增加100多萬。 時常接觸確診者的北市聯醫和平院區醫師John Tai 台灣社交距離時間2023 Kuo公布自己使用近3週的成果,只見APP畫面每日接觸狀況顯示一排「無」字,當場愣住。
莊人祥表示,超商部分因為待的時間短,不適合用社交距離APP替代實聯制;而例如餐廳、運動中心、演唱會、市場、宗教遶境等場所,停留時間較長,建議用社交距離APP,當民眾進入場域時僅需出示APP畫面,得免用其他實聯制措施。 可以,經公共衛生人員疫調,並確認解除接觸風險後,衛生人員將提供使用者一組驗證碼,輸入後即可解除示警訊息。 簡訊實聯制已正式退場,取而代之的是「台灣社交距離APP」,不過,近來卻有不少民眾抱怨手機耗電,甚至質疑是否有效? 對此,《ETtoday新聞雲》也整理出常見的QA,提供給讀者參考。 莊人祥進一步說明,依據「台灣社交距離App」特性,可使用場所仍有限制,建議優先使用場所或活動應為逗留時間至少2分鐘以上,如餐廳、運動中心、演唱會或遶境等場域及活動;若是短時間逗留場所,如超商等,就不建議以「台灣社交距離App」替代現行實聯制。
台灣社交距離時間: 科技脈動
另外還需考量到,不同國家、地區流行的病毒突變株不同,所施打的疫苗也不同,這就表示,如果疫苗效果越差,又將帶口罩、隔離、消毒等公衛措施取消,便會促使病毒傳播到已經具有抗體的人,造成突破性感染。 長新冠患者的臨床需求不斷增加,研究、評估和治療缺一不可;對於許多患者來說,長新冠不僅僅是一個醫療問題,它還會影響工作、人際關係和生活計劃,包括何時、如何以及是否生育孩子。 而美國《時代》週刊(Time)則於今年四月,綜合報導了新冠病毒和長新冠對於男女生殖健康的影響,報導分別分析了最新醫學研究、案例以及後續影響人們的生育選擇。 不過John Tai Kuo也肯定地說,就資安面而言,這款APP概念真的合理,在這重要的第一步下,使用人數會慢慢提升,後續不太需要大幅度修改架構。 文化局表示,文物數位化程序繁瑣,並非只是「將文物拍攝或掃描」,前置作業包括整理及修復,工程相當浩大,而不同的文物的保存方式迥異,例如古籍善本的年代久遠,可能有裝幀損壞、書線脆化,甚至是蟲蛀、書頁硬化等問題,「急不得,也不能急」。
簡訊實聯制退場後,改以社交距離APP通知是否曾和確診者接觸,不過本土疫情持續升溫,許多人都曾收過接觸通知,不過幾分鐘、幾小時,或是多近距離的接觸才會被列入計算,大家又該如何自保? 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解釋,2公尺內接觸超過2分鐘,10天內就會得到訊息,短時間內可以不用太理會,但若是超過10分鐘,就要思考接觸過什麼人,有必要也會先自行採檢。 鄭瑋和蕭旭君表示,此類接觸史追蹤App會定期下載確診者的隨機ID,並與使用者的ID比對。 要注意的是,系統沒有即時警示「有無接觸」的功能,而是設計為過去14天的「回溯配對」功能。 杜奕瑾說明使用守則,下載並開啟該APP後,開啟接觸通知功能和允許推播通知權限,每天帶著手機,系統會自動產生隨機ID,記錄過去14天與確診者接觸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