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可以擁抱硬體優勢,但應該丟掉硬體思維」杜奕瑾將中國與台灣近年發展方向比較發現,中國大陸在這波產業劇變中,沒有硬體製造技術是產業弱勢,但是沒有硬體思維則是中國優勢,他們勇於嘗試創新模式,錯了就丟掉,再想新的。 相反地,硬體製造技術一直是台灣優勢,但是擁抱太久變成倚賴,導致後來要創新前會先想訂單、先想商業模式,卻沒有理念。 大數據風潮出現後,另一個影響企業投入軟體的因素是資料量不足的問題。
當利潤變少,只能反向用低薪、高工時來降低製造成本時,這種「硬體思維」讓台灣整個產業都失去競爭力。 他以智慧城市發展為例,台灣廠商很會製造「眼睛」,意味著製造硬體的能力很強,但是產品未必賣得出去。 而政府推動智慧城市採購很多攝影機,因為採購法中「硬體才有定價權」,卻不在意透過系統蒐集到數據的應用。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2023 不少人不看好臺灣的軟體發展,杜奕瑾認為,關鍵是臺灣人的思考方式,和國際軟體人的思維很不一樣,「現在軟體人才到世界各地,都受到非常高度的重視,但在臺灣卻不是。」他指出,各國企業紛紛重金挖角軟體人才,反觀臺灣卻是盛行「工匠精神」,並非創新的精神。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打造台灣AI「靈魂之路」
軟體就像是靈魂,可以創造想像,感受體驗,2者結合才會有體驗應用創新。 當2016年上海迪士尼開幕前,就被中國首富王健林所興建的「萬達城」公開喊話挑戰,他不但強調遊樂設施、城堡建築都不輸迪士尼,園區也有公主、人偶,一定會讓迪士尼無法在中國生存。 杜奕瑾分析,去迪士尼玩的人,是去看艾莎公主遊行,會與安娜公主拍照,是去從小嚮往的卡通世界,消費在迪士尼提供的體驗服務,這是萬達城沒有的。 正好應證了科技演進到現在,工業生產從來不是最大的問題,很多產品能滿足基本需求,但熱賣的商品,往往都是能讓人覺得有溫度、有靈魂的東西。
答:我在微軟負責平台的研發與在亞洲區的AI戰略合作時就公開說過「趕快去做人工智慧」,當時我就知道AI技術就像internet從沒有.com到.com時代一樣,AI也到了技術轉折點,只要我們抓住一個趨勢,並且在趨勢剛開始的時候把解決方案放進去,它就很容易變成標準,所以要在這個時侯拿新的科技去解決各種應用。 杜奕瑾試著用AI去調整無人機的自動找視角、運鏡操作、圖像取景,就像是「眼睛是靈魂之窗,但是AI試著扮演靈魂角色」。 而杜奕瑾的目標則是嘗試用人工智慧結合無人機空拍,再與智慧城市結合,開拓更多應用可能。 「發展智慧城市」早已是台灣政府喊了多年的「國家願景」,同時逐年編列大筆預算,從打造暢通的無線上網環境、街頭巷尾都有監視錄影機等等,都可看到投入在數位應用裝置上的用心。 各級政府部門也都紛紛推出便民服務的網站、手機APP等,蒐集了大量民眾的資料。 杜奕瑾認為,如果這些分散各路的資料能整合為海量資料庫,台灣要推動智慧城市就不會只是口號。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 關於「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的文章
杜奕瑾觀察到,網路崛起後,全世界談論產業創新的思考邏輯完全相反,必須軟硬並重。 「軟體公司往下定義硬體該怎麼做,再讓硬體生產設備商按照規格生產」杜奕瑾說,軟體決定硬體的製造規格,也決定硬體使用壽命,當軟體更新或汰換時,硬體規格就要跟著改變,過時的硬體自然就會被淘汰。 只有硬體思維,終究只能做代工,只能等著蘋果和亞馬遜給訂單,而給訂單的人具有定價權,同時也掌握產品的生命週期。 他總是回答,「很重要,能夠帶動生產競爭力。不過,台灣要再進一步提昇競爭力,一定要有軟體發展配合。」因為,製造業在台灣除了硬體外,沒有配合軟體興起,永遠只能配合別人定價,台灣的Cost Down能力很強,為了爭取訂單還會幫客戶控制成本。 不過當一支要價2、3萬元的iPhone,蘋果公司願意支付給代工廠商(OEM)利潤的比例只會越來越低,台灣業者只好繼續Cost Down。
以路口常見的監視器來舉例,軟體角度的思考是,低階攝影機可以滿足,就不需要高階攝影機,但硬體思維則是會思考,做出什麼樣軟體才能讓高階攝影機賣得更多。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2023 因為大家覺得軟體工程師一個月4、5萬元就很不錯 ,但人家國際公司早就不是這個價錢,但台灣就是沒有辦法跟上。 或像他在蕃薯藤團隊任職時,中國知名網路公司騰訊就曾找蕃薯藤合作即時通訊軟體QQ,連Google當時來到臺灣,也認為蕃薯藤是非常有價值的公司,「當時臺灣與這些世界級公司不是平起平坐的地位,而是他們將臺灣當先驅!」他驕傲地說。 就像堆積木遊戲,若各式各樣的技術(不論軟、硬體)或零件是一個個積木,軟體思維的作法是想像出一座城堡作為目標,想辦法運用手上的積木,不限定什麼積木類型或數量,就算特定一種積木用完了,也可以隨時改用其他積木來取代,「只要最後能夠蓋出這座城堡就達標,不論用什麼技術或元件,軟體人都可以。」杜奕瑾表示。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 行政院攜手 AI Lab 開發匿名性「社交距離App」4 月底開放民眾下載
本週五 Google 和 Apple 宣布於五月攜手推出 API,其實行政院與台灣 AI Lab 也正緊密合作開發社交距離追蹤 App 。
在生技領域中,科學家對於人類基因投入長達50多年的研究,由於基因太複雜,因此研究成果都還在起步階段,但是在美國倡議的個人醫療、精準醫療以及治療癌症,都倚賴基因與人工智慧相結合。 台灣擁有完整的基因資料庫,一旦未來定序研究成本降低,對發展精準醫療深具優勢。 「臺灣沒有技術能力,沒有創造力嗎?」他搖了搖頭,不同意這個問題。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 台灣社交距離 App 這樣才有用!專家提 4 大建議
他認為,臺灣開發的軟體足以與世界匹敵,像是1995年,他在臺大創立的PTT,以及當時火紅的臺灣搜尋引擎蕃薯藤,都有世界級水準。 2006年才對大眾開放的臉書,其知名的「按讚」功能就是PTT的「推文」,但「臺灣其實早在20年前就有這個功能!」他說。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 另外,Taiwan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2023 AI Lab一開始發展就講明了,跟政府有關的醫療、智慧城市有關的重要決策,都要推廣「開放、公開、可被驗證」的研究方式而且要重視隱私,從這角度來講,我們在全世界是領先的。 答:這跟我小時的教育環境及我做事習慣有關,台灣的教育都在教導跟隨別人成功的模式,但我一路走來都認為成功是不能學習的。 我媽媽是老師,我爸爸在中船跑船,對我都採自由教育,我家小時候開電器行,我從小就要顧店,別人東西壞掉拿來修,我習慣思考問題在那裡、怎麼去解決,台大念書環境也很自由,我習慣看問題解決問題,像當時做蕃薯藤,也因大家要記很多URL網址,所以就設計出蕃薯藤入口網站搜尋引擎給大家使用。
當產業發生變革時,勝出者往往是不依循前人遊戲規則的人,讓整個產業被迫改變。 以網路產業為例,亞馬遜的崛起,第1個受衝擊的是美國最大零售連鎖書店邦諾書店(Barnes & Noble),改變人們選書和買書習慣。 在軟體產業中,Google將網路服務都變成開放與免費時,受到衝擊的就是微軟,迫使微軟放棄Windows授權獲利這個金雞母,不得不轉變商業模式,喊出「行動優先,雲端至上」(Mobile First, Cloud First)的新方向,經過2年努力,讓營運成長停滯許久的微軟再度在市場上跳舞。 此外,台灣施行健保並累積全民醫療數據長達22年,資料都已數位化,如能消弭個資法造成串連研究的壁壘,以台灣資料創新能力,讓醫療結合人工智慧的可能性讓人期待;研發製藥與醫材開發一直是台灣醫療產業的強項,導入人工智慧也將有更多元的發展。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看臺灣軟體產業機會:大膽定義未知,才能超越硬體思維
「未來的商品如果沒有靈魂,很可能賣不出去,只能當別人的代工廠。」杜奕瑾說,台灣硬體製造業占GDP比重極高,但是長期以來的硬體思維,讓製造業只能往代工發展。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 Taiwan AI Labs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2023 )與零壹科技今日宣布簽署代理合作,坐擁多項領先世界的可信任生成式 AI 技術,並在今年與微軟Azure發表世界第一個醫療領域的ChatGPT示範案例,取得全球醫學中心矚目的成果。 雖然「軟硬整合」是目前當紅口號,硬體商相繼宣布投入發展軟體,而軟體商也揚言開始做硬體,但杜奕瑾指出,臺灣的氛圍一直是「硬體人要懂軟體,軟體人也要顧硬體」,可是,這樣的模式反而拖累彼此,「軟體硬化或是硬體軟化,都不可行。軟硬體要彼此獨立運作,而互相尊重才行。」他呼籲。 杜奕瑾引用Google雲端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李飛飛說過的一句話來形容軟硬體思維的差異,「視覺從眼睛開始,但真正發生卻是在大腦」,眼睛就像是硬體,只是用來實踐「視覺」的過程,讓大腦能夠「看見」才是軟體要解決的目標。 「硬體思維是為了硬體本身(如賣出更多硬體),而軟體則是為了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強調。 答:我剛回台灣說要做人工智慧時,大家說台灣市場太小啦,人才太少啦,但這三年半來,包括政府思維、企業思維已經改變非常多,但還有一些像是台灣的法規。
2017年3月,捨棄美國微軟高薪工作回到生長的台灣,創辦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的杜奕瑾認為:「台灣擁有適合發展人工智慧的空氣,只需要政府政策扮演陽光,產業提供足夠的水(資金),台灣一定能成為全球矚目的人工智慧基地」。 不同於其他新創產業需要經過募資、籌資等過程,有豐富人工智慧研發與推動經驗的杜奕瑾,自掏腰包創辦非政府、非營利導向的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目的就是希望讓各行各業知道台灣在人工智慧上,不但有國際認可的學術研究能力,也有頂尖軟體人才,可藉此拋磚引玉,提昇台灣軟體產業的競爭力。 當全世界都積極發展軟體產業,而臺灣軟體人才也確實不少,可是,臺灣企業還是不敢大膽投入軟體開發,一種說法是,臺灣市場小,沒有能力發展新興技術,杜奕瑾反駁:「市場小不是問題」,例如曾經紅極一時的手機遊戲憤怒鳥,來自芬蘭的遊戲公司,但芬蘭人口只有500萬人,比臺北市和新北市加起來的人數還要少。 可惜的是,因為臺灣沒有軟體產業,導致臺灣優秀的軟體人才都在國外,臺灣資訊系學生畢業後的第一優先也是出國,甚至是他回來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時,還是有很多人問他:「國際大廠Google和微軟都在做了,你要做什麼?」或是質疑臺灣的AI市場在哪裡。 好的政策如陽光,產業的投資如活水,當陽光、空氣、水都具備,相信台灣發展為人工智慧島,指日可待。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看臺灣軟體產業機會:大膽定義未知,才能超越硬體思維
也因此,他認為,從解決問題為出發點,發展機會反而多到做不完,像是如何即時發現偷竊行為、如何用來分辨工廠產線上產品的良率、如何用幫助農家快速分類小黃瓜等。 發展數位經濟的專家或軟體新創受到的扶植、經費贊助,相對於平台與硬體業者所受照顧仍不成比例,我還記得我剛回來,科技部找第一流AI專家去演講,出席費2,000元,最好的人工智慧老師一個月薪水也很少,好像真正想回台的,都要有犧牲奉獻的精神。 要注意的是,系統沒有即時警示「有無接觸」的功能,而是設計為過去 14 天的「回溯配對」功能,國人不應因為使用「台灣社交距離 App」就產生錯誤的安全感,也不能因為有了這款 App 就在疫情升溫時放心社交、群聚。 維基百科形容人工智慧(AI)是一門邊緣學科,屬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 這門透過科學資訊去重新理解人類行為與心理的學問,在21世紀卻成為各方領域與產業積極投入的新顯學。 但硬體思維則截然不同,同樣要蓋好一座城堡,硬體思維考慮的是盡可能運用到「更多」積木,或是讓同款積木可以「多用」一些。
回台灣推動人工智慧近1年,經常受邀到各界分享台灣要發展AI重要性的杜奕瑾,經常用「聽到『眼睛是靈魂之窗』這句話,你覺得台灣的商機在哪裡?」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回答「眼睛」。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2023 但是這樣的答案,正好點出杜奕瑾這1年來看到台灣多年來在軟、硬體產業發展的困境。 他指出,臺灣不夠重視軟體公司,多半得等到這些公司從國外紅回來,大家才慢慢地知道原來臺灣也有這麼優秀的軟體實力,像是臺灣的多媒體影音軟體CyberLink、趨勢科技和不少遊戲軟體公司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