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來看,疫情下的無人零售應用型態包括智慧型販賣機(如7-11智FUN機、全家智慧販賣機)、智慧貨架(如美廉社OFFICE Mart),以及主攻封閉型經濟圈的小坪數無人商店(如全家科技簡配店、家樂福i Carrefour)。 2021台灣「OMO零售全通路」產業地圖,以圖像化方式呈現零售業者在大中小型實體零售店態、網路購物、行動支付、物流外送服務等關鍵領域的涉入程度與競合脈絡,並進一步歸納3項全通路關鍵趨勢,深入觀測台灣「OMO零售全通路」布局風貌。 觀察台灣產業數據,實體零售業網路銷售額於疫情期間屢創新高,2021年Q2三級警戒措施期間創下年增44.3%的新高紀錄,單季銷售總額達新台幣283億。 而大型零售集團積極多元的疫情因應對策,也成為拉動整體零售產業邁向OMO轉型的火車頭。
在港經營移民顧問公司的胡康邦對BBC中文表示,2019至2020年的移民潮高峰期已過,但今年平均每月仍接獲450至500宗移民查詢,當中30至40宗簽單。 第二類是外籍家庭傭工,過去兩年因防疫措施而積壓大批外傭無法入境,他們在去年下半年後陸續赴港,成為香港新增的常住人口。 零售趨勢 香港公共政策學者鍾劍華向BBC中文表示,估計新增人口包括三類人,第一類是長居中國大陸的香港居民,此前官方調查指這批港人有50萬之多,約為全港人口的6%,過去三年他們因疫情封關無法回港,今年通關後就回來處理私人事務。
零售趨勢: 一張圖搞懂新零售!2023最新 零售業經營趨勢與要點
CYBERBIZ 創辦人兼執行長蘇基明一語道出電商業者今年遭遇的最大挑戰「如何創造有效率的營收成長和減低營運成本」他觀察到隨著獲客成本增加,流量變貴,加上臺灣整體人力不足的缺工常態,企業必須透過自動化工具,讓人力用在最有效的工作上,同時在消費者身上挖掘出更多價值。 因此數位發展部也著力推動企業將AI應用在電子商務上,以屈臣氏發展電商為例,協助引進AI推薦演算機制,瞭解使用者喜好與商品關連度,提供消費者精準行銷,讓屈臣氏App轉換率提升20%,投資回報率也來到20%以上。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主任秘書黃雅萍則提醒電商要繼續成長,AI科技的力量不容小覷,根據IDC預估全球企業在AI的支出投資,從2022年的1,180億美元增加到2026的3,000億美元,「2022年臺灣更有近半數的企業AI應用進入成長期,體現AI商業價值」。 2021台灣「OMO零售全通路」產業地圖,以圖像化方式呈現零售業者在大中小型實體零售店態、網路購物、行動支付、物流外送服務等關鍵領域的涉入程度與競合脈絡,並進一步歸納三項全通路關鍵趨勢,深入觀測台灣「OMO零售全通路」布局風貌。 超商領域中,與7-11、全家各據一方的競爭態勢相同,門店技術供應商亦分由富士通與NEC提供。
商務市場結構以旅遊占40%最高,其他依序為:服飾配件占16.8%,美容保健占12.1%,資訊電子占10.1%,票務占6%,書籍雜誌占2%,其他類占13%。 ● 膳食纖維 零售趨勢2023 膳食纖維是一種無法被人體吸收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吃下的膳食纖維會透過消化道進入小腸、大腸中,最後被人體排出。 但是,這過程膳食纖維卻能為人體健康帶來如幫助排便順暢、促進新陳代謝等多種好處,調節人體的生理機能。
零售趨勢: 【食聞】從餐桌回到農場 掌握食品生產業啟動永續轉型的關鍵!
但星巴克也同時宣佈,計畫在2020這個會計年度加開300間包含無人店、得來速等專注於「外帶」的新型店面。 實際上,這項舉措屬於轉型的一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星巴克在其發佈的文件中表示,疫情爆發前,在美國8成交易是由外帶貢獻,此計畫乃順應消費者對便利性、行動點餐等數位服務需求,旨在於強化客戶體驗並擴大零售業務。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風險諮詢服務資深執行副總經理張益紳指出,疫情緩和消費力道回溫,民眾已習慣因疫情所帶動的線上與線下消費型式,使得零售業者更需擁抱數位科技進行全通路整合銷售。 因疫情的衝擊,消費者行為隨之快速轉移線上,許多品牌也開始透過社群打造更多元的商品銷售渠道,也藉由直播和社群與消費者保持互動。 SHOPLINE 也觀察到自從疫情於五月中加劇後,店家使用直播開播的比例有明顯增⻑,且店家透過直播所帶來的平均日營業額、訂單量雙雙出現近 3 倍的週成⻑,顯示這類的品牌推 廣方式,已成為品牌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
隨著需求由線下轉往線上的趨勢愈加確立,零售業者,原生數位零售商,消費產品企業以及掌握消費者數據的大型科技企業之間的界線越發模糊。 台灣多數業者也陸續開拓線上零售管道,經濟部統計處也表示2020年無店面營業額創歷年新高,與2019年相比年曾12.2%,反觀整體零售業只有0.2%的上升。 在新零售的規則下,找到新的獲利模式,如訂閱、會員機制以及透過新的合夥、策略聯盟來創造具有獲利效益及全通路的數位體驗便是能達到數位差異化的關鍵。 近年來在亞洲興起的直播商務在疫情下也成為許多企業的新通路,在台整體開播次數漲逾7成,在台開電詢問量也增逾5成。 另外,透過導入第三方物流、數據分析來提升營運流程及效率能同時擴大彼此雙方的客戶群及開闢新的商業機遇。 零售趨勢2023 全球高達90%的零售銷售仍產生自實體店面,自前250大排名亦可看出,儘管電商發展迅速,實體通路仍主導目前的零售產業,然而,未來的實體通路將從提供商品的角色轉變成服務及生活解決方案的供應者。
零售趨勢: 電商
現今消費者要求與眾不同的個性化體驗與商品,跨越線上線下全通路無縫連結的消費旅程,更講究在產品價格與品質外,更偏向精神或價值層面,更高層次的物質與體驗。 包括品牌或產品是否符合環保或健康訴求、具社會責任意識、有創新價值、或帶來新的體驗。 從越來越多消費者追求有機、無毒食品等消費趨勢即可發現,未來具更高附加價值的品牌與產品將獲得消費者更多的青睞。 這些來自 Google 豐富的解決方案,對餐旅業者來說或許已經開始產生想像,但如何將這些應用能真正在餐旅場景裡面落地? 作為 Google 多年的合作夥伴,同時也致力於提供科技服務與雲端顧問諮詢的思想科技(Master Concept),擁有強大的團隊能為各產業的客戶提供專業雲端策略、技術導入與整合支援、專業培訓以及平台升級。 根據財政部資料,可發現近五年我國藥品、醫療及化粧品零售業之營利事業家數有所波動,維持在2萬5千家左右。
謝健南說,兩年來,PX Pay 下載數已破千萬,註冊近800 萬數位會員,在限定型通路中擁有強勢地位,加上900萬實體會員,虛實並行,讓數位轉型為品牌信譽創造多贏價值。 全聯透過行動支付 PX Pay,將過往的實體會員,轉為以個人手機為載體的個人行動會員資訊,藉此累積未來精準行銷的數據,成為推動電商的助力,促成電商商機。 謝健南指出,全聯擁有超過1000 家門市,門市距離與來客數是跨入數位戰場的優勢。 80% 以上的消費者平均只需花 10 分鐘就可以找到一家最近的全聯,因此全聯的第二步「PX Go!」,讓消費者在促銷期間,一次買齊指定商品,再分批取貨、箱購宅配,以及預購商品等服務,目的是提升消費者回購/ 到店頻率。 全聯已邁入第三步「實體電商」,消費者將不受時間限制,透過線上查詢購物、支付,就能在實體店面取貨回家,達到「無界零售」。
零售趨勢: 趨勢一:先認清事實!品牌忠誠度將逐漸失靈
從CSR 邁向ESG,全聯除了長期投入四個基金會,當食安意識抬頭,全聯積極回應顧客需求與全球趨勢,建立農產品的友善產地履歷制度,結合本業核心價值,以質感提升創造品牌價值。 謝健南認為,疫情加速虛實融合OMO 的購物模式成為消費行為主流,零售產業應加速數位轉型,帶動線上線下業績同步成長。 零售業者自以商品為中心(Product-Centric)轉為以消費者為中心(Customer-Centric)的經營方針,體現現今消費者更能清楚了解自身需求與擁有更多決定權的現象。 為滿足消費者因疫情改變的消費行為,如習慣以線上平台購物、品牌忠誠度下降、仰賴外送平台、關注健康與永續議題等,零售業者應積極進行通路布局、數位革新、物流革新與經營永續策略,以期能建構完善的資訊流、金流、物流等基礎設施,並優化顧客體驗,在新常態中留住顧客、站穩市場。
在運用消費者數據時,企業不可忽略注意資訊安全,因為資安問題將嚴重影響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並影響企業未來獲利。 報告指出,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因素有健康、科技、數據、環境、人口結構變化與經濟。 由於消費者更加注重個人健康,產品溯源與資訊透明度益發重要,企業可以運用科技實現端到端的供應鏈數據連接,讓資訊揭露更為直接透明,增加消費者的信賴感;數據分析與洞察有助於掌握顧客偏好、緊跟市場潮流,另,保護顧客資料、避免駭客攻擊為企業首要關注事宜。
零售趨勢: 消費產業洞察
若由本土電商龍頭業者momo(富邦媒)收購,則雙方營收合計將達1,410億,成為台灣首家營收突破千億的電商企業。 若由目前集團持有40%家樂福股份的統一超商進行收購,則統一超商營收規模將大幅擴增至2,419億,不僅守住台灣零售業領導地位,更將成為第一家綜合零售營業規模超越2,000億元的巨型企業。 例如2020年家樂福併購惠康百貨,若加計當年度惠康百貨營收,家樂福營收規模一舉由新台幣738億成長至874億,一躍成為台灣第四大零售企業。 因此,做為台灣量販業市佔率第二高的通路企業,2021年家樂福釋股更成為整體零售產業關注焦點。 此外,台灣前10大實體綜合零售企業已全數開設自有電商平台,同時搭配「線上訂購、門店取貨」以及門市宅配等多元便利物流方案,其中好市多及家樂福更已成為台灣月均流量前20大的綜合電商平台,大型實體零售企業已成功跨界線上電商銷售。
對此,鄒開蓮表示,目前網路原生的品牌都能夠做到DTC經營模式,掌握貨源的開發、製造,可以提供價格比較優惠的產品,在市場上較有競爭力;另外還能夠直接收到消費者回饋,掌握第一方數據,並優化服務來改善消費者體驗。 有些品牌甚至就是工廠直營,直接銷售製作好的商品給消費者,例如中國的拼多多就這種模式。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消費產業負責人謝明忠表示,隨著全球疫情逐漸受到控制,民眾也更加適應與病毒共存的生活;儘管近日烏俄紛爭帶來干擾,但長期而言通膨壓力可望減緩,零售業者仍對產業前景抱持樂觀態度。 另外,因消費者手上仍保有充足的現金,全球主要經濟體也有機會以穩健的速度持續成長。 而台灣零售業也在疫情當中積極發展數位轉型,全通路、無接觸經濟和幕後店等多元化形式,已成為零售業者提升競爭力的必備項目。
零售趨勢: 漸強實驗室《2022 LINE 行銷白皮書》,Martech 市場 2022 四大關鍵行銷趨勢
Deloitte調查顯示,全球零售企業自有品牌佔零售業銷售額約16.5%,在美國,消費者每花費美金六塊錢在消費品市場就約有一塊錢是購買零售業者的自有品牌。 由於無須透過中間品牌商,通路可直接與上游供應鏈合作,除能使商品生產更有效率,亦能掌握產品製造、原料來源等,使產品能符合對於環境的重視與尊重,以獲得消費者信賴。 在全通路策略中,消費者在線上消費的資訊可用於優化實體店提供服務,而線下收集的消費者行為資料,亦可反向回饋於提升線上介面內容。 實體店面可轉型為概念體驗店、展示間、或提供取貨的接觸點,透過實際與消費者的面對面接觸,補足線上通路無法收集的消費者行為數據。
此外,在通勤上班人潮回流等因素帶動下,「便利商店業」2022年產業規模年增5.7%至3,821億元的歷史新高,代表性業者如統一超商2022年合併營收年增10.47%至2,902.4億元,全家便利商店合併營收年增8.46%至907.4億元,增幅均超越產業整體平均水準。 零售趨勢2023 此外,由於 KIOSK 機台體積巨大,若不在地生產,則運輸成本過高,也因此,部分 SI 廠商會選擇將 KIOSK 機台拆分成不同公司做發包,例如:提供主機的廠商、提供特殊版卡廠、周邊模組廠等,然後再分別運送至當地,由在地組裝廠負責製造外部鐵件並組合加工。 91APP 專為台灣品牌導入 OMO 虛實融合,服務的客戶包含 Timberland、MAKE UP FOR EVER、全家、全聯等大型品牌,不管您是國際品牌還是中小店家,只要您對虛實融合 OMO 的概念有興趣,都歡迎來跟顧問聊聊如何運用在您的品牌上。 但是,付費廣告的效益卻是逐年下降中,從廣告阻擋軟體的興起、iSO14 隱私政策等,「Cookieless」的時代已成為新常態。 至於線上業績的占比,根據 MarTech Asia 顯示,約佔總體業績三到五成,便可以達到最大效益,舉例來說,Uniqlo 最佳的電商營收佔比大約就在 30%-50%。
零售趨勢: 系統 / 主機 / 板卡廠皆有機會:艾訊、友通、事欣科亦接單出貨
Dollar Shave Club用實惠的價格與產品,以及趣味的廣告宣傳,告訴消費者,刮鬍刀片本來就應該是這個價格,不需要購買那些花大把廣告費在代言人身上的大品牌刮鬍刀。 這樣的理念受到大批消費者支持,讓Dollar Shave Club在五年內快速成長,最後以十億美金賣給聯合利華。 總的來說,益力壯的營養素相當全面,一罐就能補足國人飲食缺乏的營養素(甚至還有乳酸菌),喝起來順口清爽,相當推薦給需要增強體力或步入青壯年的樂齡族飲用。 將覆蓋範圍廣大的門店網絡轉化為小型發貨倉,搭配線上購物共同組成的快速到貨服務,為實體零售業者在疫情下挑戰大型電商平台的最大優勢。 此外,通訊軟體商LINE與開店平台商SHOPLINE近期亦積極發展OMO全通路整合解決方案,例如LINE推出LINE熱點功能,SHOPLINE則併購零售POS系統商WAPOS,協助客戶規劃全通路銷售方案。 KIOSK在超商門店中擁有極高普及率,為實體零售場域與數位生活服務終端串接的指標範例。
趙彭博表示,在類股表現方面,台積電作為龍頭股,逆轉下滑勢頭,帶領市場上漲,股價最高達到552元,明顯有回穩的跡象。 軍工股成為吸引市場關注的重要板塊,雷虎表現強勁,一度漲停,並重新站回週線和月線之上。 網通股方面,仲琦有限公司小幅漲停,收復月線,帶動兆赫、華星光等股票表現強勢。 高通產品線布局多元,為搶占掌上型遊戲裝置市場,推出Snapdragon G系列晶片新品,專為新一代手持遊戲裝置設計。 高通(Qualcomm)宣布推出全新 Snapdragon G 系列手持遊戲裝置產品組合,專為因應專用遊戲裝置對於獨特效... 輝達(Nvidia)上季營收135.1億美元,年增逾一倍,預估本季營收160億美元,年增170%,財測讓分析師大感驚喜,...
零售趨勢: 疫情加速線上購物擴張,統一集團投資百億打造複合式物流園區,預計2024年完工營運
零售業必須思考如何為顧客創造超個人化體驗(Hyper personalization),才能真正讓挑剔的客戶因被「高度理解」而產生心理認同,並增加對於品牌情感上的連結度。 這也表示,包含臉部辨識、情緒解析、即時數據蒐集、演算分析等零售科技(Retail Technology)在未來將成為零售業成功的必要關鍵技術。 台灣零售業者需禀棄過去通路為王的思維,及以經驗與直覺來進行營運決策的習慣,透過虛實整合(Online Merge Offline)於不同平台提供消費者最佳體驗與服務,並串接與共享資源,藉由數據分析精準地掌握消費者的輪廓,進而了解受眾需求以提供個人化服務。 例:消費者之經濟壓力因疫情加重,零售商意識到競爭的不僅為同類型商品之市佔率,更是消費者的花費比率,醫療保健費用的上漲對服飾零售商的威脅與品牌競爭對手是一樣大的。
根據調查顯示,消費者在永續產品的開銷上最大的花費在飲食上(42%),其次為每日生活用品(25%)。 此外,對前250大零售業者來說,除了總體經濟環境所造成的挑戰,企業紛紛投入數位轉型的進程之中。 遠在今年年初的新整合線上和現下的全通路整合策略(OMO),在疫情爆發之前,線下與線上零售之間的版圖就已經開始移轉,而在疫情爆發之後,全通路整合策略(OMO)更勢在必行,因此業者無不審慎看待自身的數位轉型進程。 2022年傢俱家庭用品專賣零售業網路銷售額增長32.38%至101.4億元,為2022年各項實體零售業中,網路銷售額成長幅度最高的業別。 代表性業者如台隆手創館線上銷售額於疫情期間成長逾10倍,佔整體營收比例已突破20%等。
零售趨勢: 商品推薦
根據 pwc 資誠的研究,使用行動裝置(包含手機、平板等)每周、每天會進行線上購買的消費者可達 39%,在實體門市消費的比例為 42%,顯示行動裝置已經是消費者的購物日常。 零售趨勢2023 自2020年惠康百貨將旗下的頂好Wellcome超市及Jasons Market Place賣給家樂福之後,家樂福集團店數已經達到了350間。 而在2021年的震撼彈中,全聯福利中心併購了長期在地經營的大潤發量販店,集團店數可能在明年預計達到1100家。 除了近年持續開展在地型的超市外,統一集團等零售品牌,也透過異業合作的方式開始嘗試開設大型店,打算以現有資源提升品牌能見度。 此時,「轉型」成了產業勢在必行的解決方針,然而在眾多數位工具中又該如何於餐旅場景裏發揮價值,產業解決眼前缺工的燃眉之急外,並維持服務品質的量能?
- 創立至今,ROBINMAY 不將自己定位為純電商或純專櫃品牌,而是透過 O2O、OMO 滿足消費者回訪實體門市的體驗需求。
- 例:消費者之經濟壓力因疫情加重,零售商意識到競爭的不僅為同類型商品之市佔率,更是消費者的花費比率,醫療保健費用的上漲對服飾零售商的威脅與品牌競爭對手是一樣大的。
- 遠在今年年初的新整合線上和現下的全通路整合策略(OMO),在疫情爆發之前,線下與線上零售之間的版圖就已經開始移轉,而在疫情爆發之後,全通路整合策略(OMO)更勢在必行,因此業者無不審慎看待自身的數位轉型進程。
- 2017年創新工廠李開復博士提出「虛實融合OMO(OnLINE-Merge-OffLINE)」趨勢後,零售業線上線下緊密融合、打造完整流量循環體系成為產業發展主流。
而這次疫情提供的影響與刺激,正促使店家抓住各種新機會、勇於嘗試原先不敢碰的商業模式。 新零售競爭的態勢下,善用智能化數據精準分析掌握客戶需求,讓客戶在任何觸點與品牌互動時都能得到良好的購物體驗,以利業者在充滿變動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在近三年來,各類零售產業皆於電子商務表現上呈持續增⻑,消費者在疫情期間無法前往實體通路,更是使網購、線上購物等關鍵字之搜尋量大增。 根據統計,相比去年疫情剛爆發的 2 月時期,除口罩持續為搜尋度名列前茅的商品外,觀察網路熱搜榜單,因應五月疫情爆發,居家防疫有關商品也開始迅速竄升,包含⺠生必需物資以及宅在家打發時間的周邊商品都榜上有名,顯見疫情爆發對於市場消費需求的走勢變化,有高度影響。 最後,鄒開蓮也提醒所有希望透過數位轉型、數據驅動來改變經營模式的企業:數位轉型不應只是成立一個新的數位部門,而是整個組織、所有團隊的觀念都必須改變為數位模式;數位轉型也不應只是一味的追求數據與新行銷科技,而是應把精力放在利用市場上已有的解決方案與工具來真正了解自己的顧客。 零售趨勢 如日系服飾銷售商UNIQLO就透過消費者反饋得知,台灣的夏季較長,服飾銷售商常依照其他國家的換季時間更換店內販售的商品,太快就轉換成販售秋季服飾,讓台灣民眾根本無法購買。
零售趨勢: 持續溝通,維持心佔率、創造信任
楊泮池舉例,Meta 元宇宙在醫療的應用目前正面臨商業模式尚不明確問題,蒐集大量使用者個人資訊與行為數據,但是卻無法解釋如何蒐集、儲存和使用這些數據引起的隱私問題。 再加上目前醫療尚有法規還未克服的灰色地帶,給投資者與開發商帶來不確定因素。 他分析,現在數位新科技在精準醫療、與智慧醫療的應用正出現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其中最大問題是AI需要面對的範圍包括生命科學、醫療與社會倫理,過度的投資卻忽略了臨床流程的複雜性,再加上醫療商業模式混亂,造成業務進展緩慢。 因此,科技廠不要一下子想發展 Total Solution(全方位解決方案),應該 Step by Step(一步一步)來解決醫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