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產業2023懶人包!(小編貼心推薦)

Posted by Dave on February 15, 2019

未來產業

目前大汽電的混燒鍋爐約有20%-25%是採用煤炭,未來大汽電也會持續提升SRF的燃燒比重,預期在整個SRF儲存與輸送系統完成之後,自用SRF效益提升,煤炭混燒的比重可望進一步下降到5%左右。 至於再生資源廠部分,則將SRF再生燃料製程優化,逐步提升SRF產能;同時,廢棄物處理導入SWIFT智能追蹤系統。 針對汽電廠部分,張世陽指出,將進行彈性化調度機組運轉,配合台電躉售及電力交易平台,維持高獲利能力。

未來產業

2020年金融服務產業正處未來十年轉型浪潮的開端,全球降息使銀行、保險及投資業承受莫大獲利壓力,卻也因疫情加速了數位轉型的腳步,可謂艱辛但又因禍得福的一年。 另外,為了因應黑天鵝效應帶來的變動性,台灣零售產業也應該調整投資布局和投資架構,並評估資金水位、管理現金匯入、匯出的稅務風險。 因此建議留意網路行銷、分潤稅務的架構,或導入創新科技加速掌握稅務資訊變化,藉此跨越距離的障礙,實行遠距稅務申報,未雨綢繆。

未來產業: 相關

可以預見的是,通膨及升息的漣漪在2023年仍會延續,並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大不確定因素。 儘管台灣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在2022年相對平穩,但年中出乎各界預料的工業用電調漲幅度及連續多年的基本工資調漲,加上新台幣匯率走弱引發的輸入性通膨疑慮,仍為2023年的物價波動埋下一顆不確定的種子。 中經院及台經院分別預測台灣2023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81%及2.91%,較2022年的3.2%及3.45%趨緩。 他說,政府協助業者一步一步建構數位化的能力,發展智慧機械和智慧製造解決方案,並推動解決方案輸出國際、切入國際供應鏈,協助台灣邁向更高階的智慧製造里程碑。 英飛凌執行長漢尼貝克(Jochen Hanebeck)表示,英飛凌將利用新產能供應歐洲客戶,滿足汽車工業、工業物聯網和智慧家電的需求。 博世表示,台積電設廠將「進一步鞏固汽車供應鏈」;恩智浦也指出,這座晶圓廠將可提供汽車和工業領域「急迫需要的創新和產能」。

預期2030年台灣GDP中有60%是來自於數位轉型帶來的貢獻,包括數位服務產品與相關技術,期待中小企業以此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走出台灣、邁向國際。 整體而言,相較其他產業,生醫產業發展較不受景氣影響,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病醫療需求增加,並隨著解封後,慢性病人口回歸醫院就診、處方藥物需求回升,以及多年的沉潛後台灣生醫企業技術研發陸續開花結果,預計2023年台灣生醫產業持續成長,國境解封後也可望帶來更活絡的交易活動。 勤業眾信《2022生醫合作交易白皮書》提及全球疫情所帶來的產業變革、資本市場的變動,以及各公司間資源互通的競合都將是驅動市場的原因。

未來產業: 照顧壓力

另為促進社會新鮮人就業,此次徵才有1,745個不限學經歷職缺,同時還有699個部分工時工作機會,職缺多元豐富,不管是兼職打工、實習合作、二度就業、中高齡就業等,都有合適職缺可供選擇。 此外,以軌道節點角度觀察可以看到,主要都會區中具有高人流量與土地開發優勢的軌道站點,近年均具有量體龐大的商辦設施興建規畫案。 聯電2021年資本支出達23億美元,2022年預期會上看30億美元,投資重心將放在擴建南科Fab 12A廠的P5及P6廠區28奈米及22奈米產能。 未來產業2023 力積電2022年加快苗栗銅鑼廠的建廠速度,該廠總投資金額超過新台幣1,300億元,而客戶早已預付訂金並包下產能。 受惠於晶圓代工四雄的資本支出大幅拉高,法人看好資本支出概念股2022年營運續創新高。

未來產業

蕭瑞聖也提出,未來汽車零組件產業的三大關注議題,第一是節能減碳風潮,帶動電動化零組件發展,重要零組件包含驅動馬達、驅控器、動力電池和充電站設施等。 第二是產業朝智慧製造優化,提升附加價值,比如透過3D列印節省模具製造的成本與時間。 而這些新功能及新產品也需要政府協助產業,建立相對應的高效率驗證環境,尤其新創業者開發期較傳統車廠更短,若有測試驗證環境,可減少車型開發時程,有利廠商報價及提升產業競爭力。 謝騄璘指出,隨著新冠肺炎的疫苗逐漸普及與各國經濟復甦,全球2021年汽車銷量預估將成長11.5%,回升至8,500萬輛的水平。

未來產業: 相關部會應加快研擬具體的核心產業方案

研究指出,身障者老化速度約提早常人20年,因此在許多個案中發現,30歲後身障者就開始出現老化狀況。 這也是為什麼,所謂「雙老家庭」通常被定義為「由35歲以上身障者與60歲以上的家庭主要照顧者組成之家庭」。 衛福部最新的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報告指出,全台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身障者約有120萬人,相當於台灣每20人,就有1人是身障者;其中30歲以上的身障者約佔總身障人口的九成(約108萬),且有九成的身障者居住在家中,過半數由高齡父母親或同齡同居人(配偶)照顧。 這意味「雙老家庭」不只是身障家庭的多數,更凸顯出雙老家庭身後照顧的社會議題。 產業發展不僅是經濟問題,更與社會安定、國家安全有關,無論是疫情後的社會復能,以及資安系統產業鏈的打造,甚至是戰略物資的穩定供給,蔡總統的國家建設工程是要勾勒出不同政策間都有「共同體」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蔡總統首度將民生及戰備產業納入政府產業政策之中,這也是來自政府防疫治理經驗的認知,如何「行有餘力」來自助助人,維持一定自給率的民生供應將會是未來產業佈局的重要認知,同時也牽動著金融、人才等生產要素的整備能力,這也是其它國家關注的面向。

范哲豪指出,未來汽車將是除了PC與手機之外的「第三台電腦」,勢必引爆各類IC需求的大幅成長。 勤業眾信《亞洲的元宇宙 – 加速經濟影響的策略》預測至2035年元宇宙產業將為台灣帶動 億美元經濟影響,佔GDP 1.3%-2.4%。 儘管元宇宙仍需要技術演進與時間普及,2023年仍可觀察到許多相關科技創新與投資。

未來產業: 關鍵看點,哪些產業錢景佳、發展好?下波商機在哪裡?

智聯醫療事業方面,產品除了今年獲得第31屆台灣精品金質獎肯定的醫療級PTZ攝影機MD330U之外,圓展甫在7月推出AI醫療級PTZ攝影機MD120UI,實現病患監護零時差。 未來將持續整合AI人工智慧技術,搭配遠端照護系統,將產品與服務推廣至遠距醫療、遠距加護病房及手術直播等應用上。 OEM/ODM服務事業方面,仍積極深化與策略夥伴的關係,提供攝影機、影音設備及模組等解決方案及技術服務,並累積客製化商務流程的合作經驗,以滿足不同客戶需求。 生技醫藥產業為政府所規劃的六大戰略產業之一,經濟部日前預告修正「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將名稱修正為「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並於111年開始適用。 未來產業2023 電動車產業的四個主要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消費者信心指數改變、政策與立法、汽車原廠策略、商用車市場成熟。

未來產業

隨著感測器、演算法的進步,機器人可以走出圍欄的限制,與人共事;視覺辨識技術、機器學習技術的發展,將讓工業機器人辨識能力不斷提升,使用限制降低,更適用於製造產品生命週期短、少量多樣的生產情境。 加上機器人精度穩定、移動靈敏、速度快,工業機器人走向可和人進行互動協作,完成彈性製造的需求。 電動車崛起趨勢下,「臺灣產業的課題在於三電核心:電池、電機及電控,」謝騄璘說,電池為整車成本最高者,電機已可見國際大廠積極投入組合最佳化技術,電控則以寬能隙功率元件應用最受熱議。 在區域市場上,中國大陸、日本及美國蟬聯電動乘用車單國銷量前三大國家,成長率均超過90%。 以品牌銷量來看,若包含HEV銷量,日本車廠豐田(Toyota)持續位居電動車單一集團銷量首位(23.5%),但後追者逐漸侵蝕市占,第二、三名分別為特斯拉(8.9%)和雷諾–日產–三菱集團(7.3%)。 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World Semicon-ductor Trade Statistics;WSTS)預估,2021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將較2020年大幅成長25.1%,產值可望創新高來到5,509億美元;2022年供需漸恢復正常,仍保有10.1%的年增幅,產值達6,065億美元。

未來產業: 疫情帶動宅經濟需求,受惠於宅經濟,以及加上玻璃基板及 IC 等零組件供應吃緊推波助瀾之下,2020 年 6 月起面板價格大漲,也使得友達、群創去年營運亮眼,雙雙轉虧為盈。

全球電信營運商積極推出5G獨立組網(SA)架構做為支援各式服務所需之核心網路,加快推進主要城市基站建置,以網路切片、邊緣運算為基礎,使網路服務多元化,提供端到端品質保障。 2022年企業需求將推動5G結合大規模物聯網(Massive IoT)和關鍵物聯網(Critical 未來產業 IoT)應用,包括更多網路端點連結數據傳輸,如智慧工廠燈光開關、感測器與溫度讀數等。 關鍵物聯網則涵蓋智慧電網自動化、遠端醫療、交通安全與工業控制等,另結合工業4.0案例,提供資產追蹤、預測性維護、現場服務管理和優化物流處理。 在全球經濟趨勢上,數位經濟崛起將促成經濟活動與產業發展新方向,藉由資通訊(ICT)技術與製造技術到位,整合前端感測、物聯網通訊技術、虛實整合系統、雲端運算以及大數據分析等,提升生產效率、因應彈性生產及解決缺工等問題,並引領未來產業創新。 隨著疫情反覆、運輸中斷及地緣政治拉鋸所帶來的影響,企業在供應鏈的投資持續增加,供應鏈韌性成為企業放眼全球市場永續成長的關鍵議題。

電池組裝統一化,以強化電池生產管理與提升共用性; 技術多元化,按車等級導入不同技術的電池並藉此分散供貨風險與降低成本;設計整合化,cell-to-pack(CTP)、cell-to-chassis(CTC)等高整合度的設計使電池與底盤模組化程度提高。 DRAM方面,伴隨疫情帶動企業數位轉型加速,除了伺服器出貨更聚焦於資料中心外,也讓新型態的記憶體模組開始聚攏,其中尤以CXL 規範的模組為主。 由於伺服器系統的插槽數量有限,因此透過CXL的採用使整機高速運算時能夠避開該限制,增加可支援系統運用的DRAM數量。

未來產業: 美國進口櫻桃、乾酪出包率高!食藥署怒了:已發文給AIT限期改善

消費者信心是電動車市場快速成長的關鍵因素,在過去幾年間,包括行駛距離、缺乏充電設施、電池科技的安全及充電時間考量等因素,是消費者不願從傳統汽車轉換至電動車的主要原因;然而隨著這些技術障礙快速被克服,電動車正成為一個實際可行的選項。 未來產業 此外,政府的作為對於電動汽車的銷售仍然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除了財務上的補貼之外,針對環境保護與減低碳排放的立場也加速電動車的普及。 疫情迫使企業數位轉型、個人生活型態改變,再次凸顯5G部署重要性,2022年營運商將透過網路切片功能進行競爭,由於5G專網、openRAN、未授權頻譜、毫米波等發展,因而出現多方生態系統,除傳統營運商外,更有來自OTT、雲、社群媒體、電商業者參與,成為新興服務提供商。

未來產業

為落實防疫,催化了包括遠距工作、數位金融及數位學習等科技的成熟發展,甚至是網路電商的多元商業模式。 在科技發展下,未來高齡化社會趨勢,運用醫療科技及AI人工智慧將改變生產、消費及生活模式,特別是在人口老化快速的亞洲,預料將會更加專注發展相關的領域,包括:高齡醫療、傳染病、水資源、替代糧食等。 工研院提出《2030年臺灣智慧生活情境與科技應用發展》,勾勒全球、亞洲及台灣的未來形貌,從社會、技術、經濟、環境等四大面向提供政策與產業參考,探索產業商機、創造未來經濟新局。 世界已有五十個以上國家宣布於2050年能達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目標。 因應全球人口老化加上疫情衝擊,全球有許多創新醫療企業崛起,例如「數位醫療」的電子病歷、電子健康紀錄、心電圖偵測數據、醫療資訊系統與 AI 智慧醫療等,這些服務除了加速醫療保健產業的數位轉型,也優化醫療產業工作模式。 為提供更好的客戶服務體驗,金融企業持續加大數位金融的投資,甚至轉換核心系統來整合各項數據資料來加速決策效能。

未來產業: 十大半導體廠 投資大衰退

亞洲工業4.0暨智慧製造系列展今天起至26日舉行,共計超過1200家廠商參展,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代表總統蔡英文出席,與陳建仁共同接受智動協會發布的智慧製造與智慧服務白皮書。 此外,台積電宣布在德勒斯登成立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urope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ESMC),持股70%,博世、英飛凌和荷蘭晶片大廠恩智浦(NXP)各入股10%,其中博世和英飛凌都有在當地設廠,而恩智浦也有辦公室。 紅色供應鏈從台廠手上搶奪蘋果訂單持續擴大,繼立訊拿下AirPods與iPhone組裝訂單,大陸ODM大廠聞泰科技也在雲南... 除了由聯聖企管編輯採訪撰稿、專欄作者傳授經驗外,我們也期盼邀請各行各業有成就的企業學員、有想法的工作者,可以一起分享管理、營運、經營、行銷、組織運作的心法,共同造福不斷追求新的思維同溫層。

  • 面對全球極端氣候變遷的重大挑戰,2050淨零碳排將會是企業規劃內部策略其中一項重大議題。
  • Intelligent Asia亞洲工業4.0暨智慧製造系列展,今天起至26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雙館開展,東元盛大參展,邱純枝會中接受媒體採訪。
  • 蘇孟宗特別點名近來正夯的「元宇宙」熱潮,未來人們能以虛擬化身,生活在線上世界中,「其實不該用虛擬來稱呼線上,因為線上很多東西像是線上購物、線上會議等都是非常實際的生活型態,未來應該是『網實合一』才對,」蘇孟宗說。
  • IDM身為傳統車用晶片供應商,在各類ECU的布局相當完整,並逐漸從傳統分散式架構演進為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 Unit,DCU)與區域控制器(Zone Control Unit,ZCU)架構;而Fabless則持續深耕車用高效能運算領域,發展車載資通訊系統與處理自駕運算的SoC。
  • 台灣在2019年3月底老年人占總人口比率達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
  • PwC資誠研究報告顯示,有9成的CEO認為現在特別需要員工強化軟性技能(Soft skills),例如快速學習、傾聽與溝通、創新能力等;此外,超過半數的CEO苦於招募不到優秀的數位人才,僅有不到3成的CEO會因為自動化或其他數位科技而大幅減少人力雇用。

其中,新興產業聚焦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 8 大領域;未來產業聚焦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資訊、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慧、生物製造、未來顯示、未來網路、新型儲能等 未來產業2023 9 未來產業 大領域。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與消費習慣,也讓全球產業供應鏈及經濟版圖出現重新組合的現象,不只要提出經濟紓困與復甦的政策作為,更需要具前瞻的產業發展佈局,以及形塑新經濟發展的治理模式。 美中貿易衝突短期內難以中止,中國經濟發展步入下滑趨勢,部分台商也大舉回台投資設廠,而且多與亞洲矽谷、綠能產業對接,讓台灣的產業創新政策的推動有了基石,也與現有的重點政策相互銜接。

未來產業: 晶片荒時得產能者得天下,回顧 2021 年晶圓代工擴產風潮

由上述數據變化可以看出,台灣軌道產業長期發展腳步穩健,並於疫情後展現復甦回升力道。 眼看進入第三季,應該是一切進入復甦期的時候了,看來台灣的產業界應該是面臨新創與變革的時候了,因為在「去全球化」、「去中國化」的時代,所有的產業布局都要有別於過去的時代,曾幾何時台灣變得如此的熱門與受重視,當然是拜政治局勢與台灣科技產業之賜, 以及台灣人民的厚道參與國際人道活動有關。 麥肯錫分析後發現,最容易消失的工作包括行政事務與產線組裝人員,最不容易被取代的則是健康照顧提供者、專業顧問與管理階層。 高齡化社會來自生育率的減少,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幾乎所有地區生育率都在下降。 台灣人口數在2020年到2027年間達到最高峰,約莫介於2,360到2,372萬人之間,之後便轉為下降的態勢。 台灣高齡化由高齡社會轉為超高齡社會時間為8年,與韓國、新加坡相當;高齡化伴隨老人失智等問題,張淮杞指出,到了2036年,台灣失智人口將超過50萬人,失智照護、高齡健康照護與老人獨居等,是未來關鍵議題,也是重要商機。

未來產業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