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就醫12大好處2023!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John on February 12, 2022

遠距就醫

2001年,一位位於紐約的醫師,透過光纖網路操控一台類似達文西的手術機器人,為一位在法國的老婦人切除膽囊成功。 當此類行為大幅開放後,各醫療機構可能必須跟進,形成新型態的武器競賽。 而大醫院與小診所透過遠距合作,將產生新形態的醫療機構混合體。 由於病人不一定要到醫院,因此醫師也就不一定要常到醫院。 遠距醫療對居住在離島或偏遠地區的病患是有利的,他們可以得到醫師與醫療人員的照護而不須長途跋涉到醫院看診。 近來行動裝置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在不同地區的健康照護者能夠彼此分享資訊及討論病情,使用行動裝置來遠端監測病患的生理狀態能夠降低病患到門診的頻率、遠距驗證處方箋,顯著降低醫療照護的成本。

遠距就醫

如果醫師開立處方,但病人仍必須親自到藥房才能領藥,對於行動不便的病人而言,問題只解決了一半。 遠距就醫2023 因此是否及如何開放網路藥局,克服實體藥局的抗議,也是下一步的課題。 遠距就醫2023 在遠端的醫師,可能與近端的病人建立醫病關係,但也可能不想建立醫病關係,而只是單純對近端的醫師提供專業意見諮詢,屬於「遠距會診」而非「遠距醫療」。

遠距就醫: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雖然這讓就醫更便利,但民眾就醫需求不見得可以獲得滿足,由於需要添購新設備,支出或多或少會增加,因此遠距醫療到底可以為醫療院所節省多少費用,還是未知數。 當 COVID-19 疫情帶動遠距醫療發展,醫療院所與遠距醫療產業如何藉由這次開放與法規鬆綁進行遠距醫療場域規劃,並且如何完善病患就醫便利性與領藥和收費方式整合,是未來遠距醫療產業發展值得探討議題。 數位醫療照護產業的商業模式中,利潤未必只來自軟硬體服務。 大數據利用所產生的價值極為可觀,在歐美甚至有專門出售健康醫療個資而上市的資料仲介公司(data broker)。 醫療大數據不僅可讓製藥業瞭解產業需求動態,也有助於研發新藥,進行醫療決策分析。 主要法律爭議,在於這些個資蒐集與販賣行為,幾乎都未曾徵求過病人的同意,形成隱私爭議。

  • 因此是否及如何開放網路藥局,克服實體藥局的抗議,也是下一步的課題。
  • 本學期集結合作大學學府專業師資陣容包含:臺師大、臺科大、樹德科大、高醫大、文藻、嘉義大學等,提供各校優質數位課程,包括華語、中國文學、語言與認知、文化、經營管理、情緒管理、圖書資訊、數位編輯、物理學、法律、經濟、英文閱讀等各式多元化數位課程。
  • 在疫情期間,還進一步發展出兒童遠距六星共照,以臺大雲林分院的小兒科重症團隊作為後盾,為其他5家專責醫院急診,提供24小時COVID-19兒童確診急重症視訊服務,加速評估流程、落實輕重症分流收治。
  • 西方各國為因應這些資安議題,已通過許多法令強制提高資安標準,例如美國1995年通過的HIPPA(健康保險可攜與責任法),對於醫療照護有關的產業,明確界定何種行為應取得當事人同意,取得醫療資訊者應負有何種資安保護義務。

自從長濱衛生所開始實行遠距醫療,衛生局指出,有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專科醫療,阿公得知後非常感動,當身體不適時就會到衛生所看診及諮詢。 衛生局表示,為增進醫療資源及品質,今年斥資新台幣136萬元添購2台動脈血管檢測儀,分別裝置於蘭嶼及綠島衛生所,讓有慢性病居民能就近在衛生所看診及治療。 徐克宇舉例,有位先生曾在振興動過手術,在越南身體不適,可透過振興醫院給VIP的24小時call center尋求協助;買了旅平險,打過去確認符合身分,會幫忙尋找可配合的醫院就診,接著三方通話,確認院方能協助、向院方說明患者狀況。 他認為,如果患者不需立刻吃藥或做特別檢查,若是熟識的患者,從專業角度來說,醫師得到數據且能與患者溝通,即可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來到「醫生馬上看」位於內湖的辦公室,門口擺著藍綠白三色Logo以及幾份APP簡介,徐克宇透露,交大管理科學研究所畢業後,就到美國並投入創投,90年代時主要以投資半導體為主,2000年後轉為投資軟體及互聯網產業。 遠距醫療看診服務雖然花費較少,但是後續追蹤、評估與照護管理支出卻會稍微提升。

遠距就醫: 台灣是遠距醫療的沙漠 「但台灣是有空間做的」

台灣醫療院所與政府又如何看待整個遠距醫療發展是目前值得探討議題。 例如,如何證明醫病雙方確實有進行醫療行為,從而可申請健保給付? 遠距就醫2023 可能必須要求全程錄影,以解決醫療費用給付,以及證明有進行告知後同意的過程。

遠距就醫

今年,遠距醫療站上醫界舞臺中心,不僅是因疫情加速發展、成為大多數醫院非支援不可的服務,更因衛福部力推,在去年就將遠距醫療納入健保給付,還陸續鬆綁更多法規,要將遠距醫療常態化。 台東縣地形狹長,且醫院多集中在台東市區,台東縣衛生局3年前引進高醫附設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團隊打造5G遠距醫療門診,大幅增加民眾就診便利性,偏鄉及離島醫療品質再提升。 目前遠距醫療仍以醫院為主,企業方面剛起步,徐克宇透露,未來會再與更多醫院或企業合作,相信台灣需要教育的過程,讓醫院了解為何要投資遠距醫療、讓民眾體會遠距醫療的便利。 因此,他希望,在不影響到利益相關者的情況下、海外看過醫生回來可申請補貼;怎麼從偏遠地區、原來看不到的地方,開放遠距醫療,可以給付的繼續給付,若能透過遠距解決醫療需求,對於偏鄉以及在海外打拼求學的人來說也很好。

遠距就醫: 員工平均待不到2年…蘋果遭評「美國最差勁雇主」原因曝光

然而花東受限地形及天候等因素,仍常有「醫生進不來、病患出不去」及「專科醫療不足」的困境。 利用健保快易通 遠距就醫 APP「虛擬健保卡」整合視訊診療系統介接進行身分識別及雲端藥歷查詢,讓病患就醫可以透過相關資料授權,開放醫療機構查詢雲端藥歷進行就醫、檢驗(查)、影像與用藥等相關資料,讓臨床醫護人員掌握病患過去資料,便於進行臨床診斷與醫療服務。 而這次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衝擊下,國內醫療機構藉由法規鬆綁,針對居家隔離與檢疫所病患透過視訊醫療進行診斷、治療與溝通,讓病患家屬也可以透過遠距醫療設備與醫護機構進行連繫與溝通,讓醫療溝通無障礙。

遠距就醫

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曾說明,當醫院以遠距醫療平臺,直接對病人進行B2C的遠距醫療服務時,就牽涉到醫師法、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以及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 當醫院與診所進行遠距會診這類B2B2C的服務時,就會牽涉到醫療法和電子病歷辦法,若再加上藥局交付藥物給民眾,就需要修改藥事法。 另一個模式是透過資訊整合,來發展24小時的遠距照護,甚至納入更多長照服務。 另外為了讓整個遠距醫療資料交換符合標準,也新增「通訊診療資訊系統規範」,主要是說明「涉及病歷資料之傳輸、交換、儲存或開立處方、檢查檢驗單者,應具備個人身分驗證、國際標準組織通用之資料傳輸加密機制且符合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相關規定」。 臺中榮總皮膚科主任暨遠距照護中心主任陳怡如揭露遠距照護中心的發展模式,該中心由4個組別組成,包括居家照護醫療組、遠距會診諮詢組、資訊工程組和健康照護管理組,第1組負責慢性病管理、心律不整、高齡監控和出院後照護,未來還要新增早期篩檢。

遠距就醫: 推動遠距醫療須注意:病患就診資料、領藥流程與收費端如何串接

不過衛福部有預告「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擬將視訊診療作業須知之規範常態化。 我國《醫師法》第11條第一項本文規定:「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細察該規定的立法背景,是在1960年代,為避免借牌行為,故要求有牌照的醫師,必須親自從事醫療行為,不得藉由授權行為而產生無照行醫行為。 健保署於107年起規劃「虛擬健保卡」,今(110) 年擴大適用於遠距醫療、居家醫療及檢疫隔離視訊診療等三大場域。 民眾可透過手機下載健保快易通App並註冊開通,就醫時出示手機「虛擬健保卡QR code」掃描後,醫師就可進入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掌握病患就醫情形及完成醫療評估與治療,同時避免重複用藥或檢查。 統計截至今年11月底,全國共有450家院所上線,花東地區有33家院所246筆完成虛擬健保卡就醫程序,讓民眾從掛號、看診過程更加方便。

遠距照護對行動不便的病患,例如患有帕金森氏症的病患,更是有益的。 除此之外,利用遠距醫療系統,在偏遠地區的小型醫院的醫護人員也可即時且互動式的得到大型醫學中心專家的專業諮詢及建議。 目前市面上的健康醫療App,多半用於生理資訊記錄,但已有些App,宣稱可將手機轉換成醫療器材,進行聽診器等功能,或與外部裝置結合而進行診斷或治療用途。

遠距就醫: 產業未來十年決勝點 是德點名五大關鍵領域

疫情間更擴大模式聯手5家醫院,提供兒童確診急重症視訊服務、加速分流。 台東縣政府發布新聞稿指出,衛生局自民國109年5月起在11鄉鎮辦理遠距視訊診療,提供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等專科診療服務,隔年3月於蘭嶼及綠島設立全國第一個遠距心臟內科診別,大幅增加縣民就診便利性,也使2離島醫療品質再提升。 遠距就醫2023 但若這種病人是在振興、屏東基督教醫院會診,醫師可看到患者相關資訊,比如過去服用過什麼藥物、在哪就醫等,醫病之間像朋友一樣,醫師可線上協助安排患者到鄰近醫院照心電圖或X光,再由醫師線上判斷,然後引導患者到當地有合作的院所拿藥,患者講自己的母語即可。 談到台灣目前有多少醫療機構在做遠距醫療,徐克宇以去年三級警戒期間為例,超過11000家醫院在做遠距醫療,醫學中心擁有最多醫護、設備及資金,但20幾家醫學中心,40天內總共只做18000診,視訊診療僅2800診,有80%是靠電話。 每周開一兩診、每次開一小時,就可提供長時間的諮詢或遠距照護,對方回應「我們缺少工具」,讓他起心動念想做一套系統,提供所有做公益服務的醫療院所、義診醫師免費使用。 台灣健保制度與醫療便利,但對偏鄉居民來說,生病就醫卻需要長途跋涉。

(中央社網站12日電)國內COVID-19確診者持續增加,遠距視訊看診需求隨之提高,哪些醫療機構提供視訊診療服務? 中央社根據衛福部資料建立搜尋器,讓您快速找到住家附近的遠距醫療資源,以及適用對象、費用、領藥方式等注意事項。 幾年前,當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時,虛擬護理或遠距醫療迅速普及。

遠距就醫: 科技業再見裁員潮!Zoom大砍1300人 eBay精簡4% 人力

上述的假設性情形,其好處雖顯而易見,但在目前的法規環境,不僅許多行為仍處於非法狀態,而實際運作上會遇到的種種困難,也不是只用「法規鬆綁」一語便可帶過。 近年來歐美國家為推動數位健康照護(Digital Health,又稱E-health)的運用,制定許多法律,以處理醫療大數據利用、行動裝置隱私權、遠距醫療等問題。 我國在科技面其實已具備實現上述情形的能力,但相關的立法討論遲遲未能化為行動。 未來若不能下定決心積極立法,勢必不僅在此領域落後周圍國家,也難使民眾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利益。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