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羅2023詳細介紹!(持續更新)

Posted by Tim on April 15, 2021

斯卡羅

不過因為岸內糖廠影視基地仍在建設中,基於安全,所以並未開放一般民眾參觀,必須經由團體預約方式才能進入。 斯卡羅 10月初的下午,布魯和好友們的20人團,就在鹽水踏入任意門,秒換時空進入清代的台灣府城。 金碌兒、法比歐、黃健瑋、周厚安、黃遠、雷洪、夏靖庭、余竺儒、張瑋帆、郭芷芸、程苡雅等人參與演出。

斯卡羅

昔日的豬勝束社大股頭人所在的滿州鄉里德村,即使對頭人家族光輝的過去朗朗上口,但到了今日絕大多數的老人都沒有聽說過「斯卡羅」這個名稱。 斯卡羅2023 當年頭人的直系家族還有成員在村中,但是這些後代已經沒有頭人的權威,反而常被村人用來議論是興衰的例證。 至於另外一個頭人大社射麻裡社所在的滿州鄉永靖村,情況更為模糊。 頭人的相關傳說往往與平埔族的傳說混在一起,是一群過去的「番」,現在村民已經被漢化而與漢人無異[11]。 近年隨著斯卡羅人被時事提起,里德、永靖當地有試圖喚起斯卡羅人認同和回憶的行動。 舊時的原住民並不存在「族」的概念[4],台灣原住民族當時習慣以「某部落」或「某地區的人」等「一群人」或「什麼人」的概念互相稱呼,目前中央政府認定之原住民族群之辭源也幾乎都是按此規律而來。

斯卡羅: 戲劇主題曲/片尾曲/插曲

這一支斯卡羅人後來與當地人口多數的排灣族人互動,漸漸排灣化[14][15]。 但仍保持與同神話系統知本社族人友好關係,並與竹生起源說的普悠瑪人,即卑南覓(Pimaba)部族保持敵對。 《斯卡羅》整部作品的故事背景都發生在恆春,恆春舊名「瑯嶠」或「琅嶠」,直到「羅妹號事件」之後,清朝政府開始重視這個原本視為「化外之地」的瑯嶠,並在1875年設縣,因氣候宜人、四季如春,並將此的改名為「恆春」。 雖然我目前只看完前面兩集,但可以預期《斯卡羅》將會是一部非常精采的作品,不管是漢人各族裔的利益衝突、漢人與斯卡羅的談判拉扯,或者在洋人與清官介入之後對琅嶠各族群帶來的影響。

  • 可斯卡羅大不相同,排灣族群仍然健在,且當今口述歷史、田野調查甚多,結果如上述巴代表示,那便是排灣族沒有對於「斯卡羅」的認同,更別說是「王國」了。
  • 1836年冬季,「土生仔」有人偷了猴洞社的牛隻,被猴洞社番人追殺而死。
  • 而過度強調「斯卡羅」,甚至出現「大股頭」、「二股頭」這類指稱「勢力者」的稱法,可能誤導一般人對19世紀中葉以後,恆春半島各部落的實力狀況與影響力。
  • 大膽突破常規的製作團隊親自為我們揭祕,選秀節目不只可以像演唱會,更能像NBA那般,成為一年一度的競技聯盟。

清政府稱其為「琅嶠(下)十八社」而非斯卡羅;現今中華民國政府也劃分此地為「排灣族」而非斯卡羅。 1930年代所發現的斯卡羅是個非常低調的史實,流傳在主動田野調查的學者文獻與維基百科中。 權衡拿捏上,除了播映之前,劇組該讓大眾理解「前提」,亦有賴現今發達的網路,例如Facebook—直以來都是「網路史學家」暢談之所在,分享功能更是增添資訊傳播的速度,許多不同聲音都能輕易被看見與查閱。 但筆者認為,不是看似合理的言論都是正確的,凡事該當交叉比對,反覆驗證。

斯卡羅: 搭景與天搏鬥成日常,「斯卡羅」殺青心得只有兩字

曹瑞原透露自己拍攝這部戲劇最初的動力,是想拍出被外國人譽為「福爾摩沙」的台灣、拍出《台灣通史》描述的「婆娑之洋,美麗之島」,並表示製作團隊會帶著虔敬與感激呈現這個故事[15][23]。 他以中國大陸製作、以日治時期的台灣為題的《台灣往事》為例,認為中國大陸花費了這樣大的資源詮釋台灣的歷史,儘管《傀儡花》被業界視為一個大坑,但台灣人都在這個坑裡,誰也無法逃出[23]。 斯卡羅2023 《斯卡羅》故事取材自真實歷史,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在恆春半島南端琅𤩝地區發生船難,船員因誤闖排灣族領地遭馘首,造成「羅妹號事件」,引發美國出兵攻打台灣,清廷亦派出500大軍南下,各種外來勢力對在地原住民部落、平埔聚落及移墾的閩、客庄人帶來衝突與震盪,並讓臺灣躍上國際舞台。

斯卡羅

作嚮(palisi)是當地排灣文化中與神、靈的行祭行為,而作嚮儀式的執行者,稱為「嚮婆」或是「嚮媽」[107]。 在文獻中,1869年必麒麟、許妥瑪 斯卡羅 (Hughes,T.F.)因平埔族船難者一事再度與瑯嶠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會面時,當眾人吃完晚餐後。 這時一位老婦人拿著一杯燒酒作嚮,她在室內繞來繞去,讓每個人都啜一口,同時她口中還念著可能是驅除惡靈的咒語,儀式完成後協商會議才正式開始[149]。

斯卡羅: 製作

其實,為了讓所有劇組都能熟悉那個年代的用語,演員們都有參與密集的語言訓練班,加上大部分角色都有兩種以上不同的語言需求,能否忠實呈現歷史,成了演員們演出時的一大考驗。 斯卡羅 為了盡可能忠於史實、回到1867年的台灣歲月,《斯卡羅》用一種最宏觀且講究的態度,從劇本、剪輯、攝影、服裝、場景等細節全部刻劃的無微不至,演員對戲的付出和學習,彷彿他們就實際活在那個年代中。 《斯卡羅》為了讓所有劇組都能熟悉那個年代的用語,演員們都有參與密集的語言訓練班,加上大部分角色都有兩種以上不同的語言需求,能否忠實呈現歷史,成了演員們演出時的一大考驗。 綠光劇團成立30周年的大戲「台灣文學劇場──《清明時節》」,改編自國家藝文獎得主鄭清文〈清明時節〉及〈苦瓜〉兩部作品,講述在一場外遇所引發婚姻與愛情的思辨,以及一男兩女間的無奈與糾結。 即將在6月四度加演的「2023昇華版」,由吳念真編導,邀請到許久未出現在螢光幕前的「台灣第一媳婦」張玉嬿,以及有「最強綠葉」之稱的金鐘視帝游安順共同出演,以角色共同探問「外遇」這個難解的議題。 曹瑞原最後也打趣道:「由於第一、二集需交代複雜的族群利益糾葛,似乎不那麼容易進入,我已準備好萬箭穿心(笑)。但進入主軸故事情節就十分好看,希望大家一起經歷這場冒險。」歡迎觀眾共同進入福爾摩沙的前世,回顧先民的生活以及台灣的來時路。

1867 年春,美國商船羅妹號在福爾摩沙南端海域遭遇船難,上岸時因誤闖「斯卡羅」原住民領地遭出草斬首,爆發「羅妹號事件」。 另一方面,琅𤩝三個主要村落保力、柴城、社寮因為互相競爭領地和水源而僵持不下。 《斯卡羅》上週六(14)首播收視締造佳績,一分鐘瞬間最高收視衝破2.89,出現在蝶妹到必麒麟的住所敲門叫他起床、為他整衣出門。

斯卡羅: 斯卡羅屏東拍攝場景目錄

1875年俄國愛沙尼亞裔軍官艾比斯(Paul Ibis)來到瑯嶠地區探險,提到進到射不力社以及其他番社前,一些原住民會要求朝一根遠處竹竿開槍,證實擊中後,再興高采烈的帶進村。 對狩獵為主的部落來說,透過這種打獵技術的測試,作為評價一個人的標準。 在室內約挖二公尺深、 六、七十公分寬的洞,將遺體綑綁成腳彎踞的坐姿垂吊下去;這不論在恆春半島、中排灣、北排灣都如此。 斯卡羅人是室外葬,正是卑南族的埋葬方式,透過考古發現,該石板棺中可見遺體是側身屈肢葬,陪葬品和排灣族慣用者也不同,這個葬法類似知本社所遵行的埋葬法,可能是斯卡羅人的傳統葬法[156]。

由《一把青》導演曹瑞原執導、改編自陳耀昌小說《傀儡花》,公視史詩旗艦戲劇《斯卡羅》(SEQALU:Formosa 1867)在歷經三年籌備,於屏東、台南、新北、苗栗等地長達135天的艱辛拍攝後殺青後,選擇在3月12日釋出長達6分半多超精彩首波預告,同時正式宣布定檔8月14日! 《斯卡羅》從前置、拍攝都相當考究細節外,就連選定3月12日公開預告背後暗藏細節。 台南的岸內糖廠是該劇主要拍攝地點之一,重現明清時期台灣府城街坊、城門、市集及閩南式建築等街廓樣貌,歷經1年多的時間搭建完成,由金鐘美術指導許英光親手打造,是獻給台灣影視業界的首座歷史時代場景。 因這些事件讓清朝政府終於開始重視台灣最南端的這個地方,在1875年設縣。

斯卡羅: 戲劇

很少有單一架構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純粹讓基金會持股,通常導致與公司的成長利益衝突,單純信託也出現實務治理的問題,而公開上市或員工持股更形複雜,易失去創辦人的精神。 斯卡羅2023 全球員工28萬人,四大業務為工業技術、消費品、汽車零件、能源與建築技術。 首先,「博世基金會」持有94%公司股權,但沒有投票權;可以分配到公司盈餘,但無法參與公司決策;有八名董事,包含家族成員,企業家及公眾人物,其中,家族成員也是公司監事會成員。

  • 但曹瑞原向伍麗華說,看過查馬克一眼之後,心中再也沒有別人,希望能夠幫忙解決查馬克的難題。
  • 琅嶠十八社位於現今恆春半島一帶,在荷蘭文獻中,即有稱呼統治該區的斯卡羅酋邦首領為「瑯嶠君主」,已有不少文獻資料推斷,斯卡羅酋邦,從1600年至1904年,曾是台灣島上存在的政治實體。
  • 137年的博世(Bosch)將三權分立,這樣的做法,也許是我們可以參考的例子。
  • 不然就是把蝶妹跟李仙德當主角,單純用這兩人的視角來看羅妹號事件,其他人的處境與衝突都都降到最低,如此劇情也可以聚焦。
  • 李先得與卓杞篤在「出火」的會晤談判,其實並不能完全解釋半島上各原漢部落、村莊間的微妙關係;卓杞篤並沒有「統治」半島諸社的事實,斯卡羅也沒有強大到可以號令眾社,甚至調停閩客之間的械鬥。
  • 日方並沒有嚴酷的處置漢人圍城份子,除了處死幾個首謀外,其他人是採取監視且安撫的溫和政策。

以五個團體的「瑯嶠十八番社『找回傳統文化』春節系列活動」,意圖強化該區歷史脈絡且擴大參與團體,該活動以日治時期十八番社總頭目潘文杰作為此活動在旗幟或是宣傳上的號召[122],並且邀請總頭目後代參與,原本更計劃來年讓其他相關聚落共襄盛舉。 然而,該次活動不算成功,經費開銷過大,更重要的是十八社概念薄弱,豬朥束社參與度也不夠,最終隔年便停止聯合舉辦,各聚落回到各辦各的活動[123]。 昔日的豬勝束社大股頭人所在的里德村,即使對頭人家族光輝的過去朗朗上口,絕大多數的老人都沒有聽說過「斯卡羅」這個名稱。 村民都知道里德村曾經是一個出「能人」的地方,頭人曾經是十八社番的總頭目,勢力範圍可以到恆春北邊,甚至到台東。

斯卡羅: 斯卡羅屏東拍攝場景#2

與《賽德克巴萊》的議題相似,《斯卡羅》講述著台灣原住民族與外界的衝突,那些都是早期台灣教育鮮少提及的,或遭執政者隨意詮釋與渲染。 相較前者霧社事件,羅妹號事件更多了漢人、洋人等多方族群的角力,飽含宏大的世界觀,牽涉的文史議題也甚廣,劇集上映前後,讓不少文史人士熱議其歷史背景和詮釋手法。 「羅妹號事件」發生時,蝶妹 18 歲,因通曉多種語言(客語、閩南語、排灣族語、英語),協助抵臺的美國領事李仙得進行相關調查。 面對來自於族群、性別的、乃至於身世的質疑與欺凌,對於自己客家與原住民混血的身世,蝶妹雖有所困惑、歷經痛苦悲傷,終能勇敢面對一切變局。 羅妹號事件發生時,通曉客語、閩南語、排灣族語以及英語的蝶妹,被前來台灣勘查的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法比歐,雇用作為隨身嚮導兼翻譯。

斯卡羅

一部關於政治幕僚的台劇登場,引起台灣社會巨大關注——討論的不是對於現實政治批評與影射,而是那些幕僚的職場經歷太貼近觀眾的辦公室日常。 繼《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成功,大幕影藝再次與導演林君陽聯手推出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職場探討台灣的現況,造起新一波職人劇的大浪。 法比歐(中)飾演法裔美國領事李仙得,要求黃健瑋(右一)飾演的台灣鎮總兵劉明燈一同前往琅𤩝調查。 各方歷史文獻有漢人觀點、日本人觀點、西方人觀點,唯獨缺少事件當下的在地觀點。 「舊社考古學」(methodology of archaeology of abandoned village site),就是從現生部落往前追溯他們遷徙前的舊社,重回現場進行考古學研究。 配合文獻、考古文物和口傳歷史,建構舊社生活的具體圖像,並進一步確認遺址與現生族群的關係。

斯卡羅: 斯卡羅第七集劇情故事

透過出土文物、文物的使用痕跡和記號,對照歷史脈絡,考古學家雖無法完全還原銀幣流通的路線,卻獲得了一幅全球尺度的圖像,映照出各地人群透過戰爭、殖民、貿易產生的連結。 而從這一枚銀幣,也隱約窺見台灣原住民曾在全球貿易舞台「參一腳」。 訪談一開始,中研院郭素秋副研究員開宗明義地點出「歷史書寫」的特權。 「原住民沒有文字,文字是殖民政權或現代政府介入後,把原有的族語文字化。」但沒有文字並不意味封閉、無知。

斯卡羅

必麒麟告知李仙得不要抱太大的希望,認為清廷只會敷衍對待此事,於是他們前往英國駐台領事尋找賈祿,賈祿建議直接向上呈報此事,將此事直接會報給閩浙總督,而賈祿也答應會幫李仙得背書,告知羅妹號船上也有英國的船員,以此來增加此事的辦事效率。 蝶妹與必麒麟在路途中遇到阿杰與船員,他們剛好被當地的原住民給帶走,於是蝶妹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最後成功將兩人給贖回,於是蝶妹與必麒麟一人背一個回到台灣府醫館,給萬巴德醫生治療傷勢,包含身中幾顆子彈的阿杰。 貝爾將軍來到美國駐廈門的領事館,跟李仙得傳達兩件事情,第一個、他希望李仙得能對德記洋行的違規事件網開一面,但李仙得卻搖頭拒絕,他認為應遵循禁止販賣奴隸的法律,堅持要扣押相關人士與繳納罰金;第二個、羅妹號船隻上船員的家屬開始有動作,希望能當忙找到羅妹號上的船員。 蝶妹為阿杰的姊姊,被賣到洋人那邊,她在萬巴德醫生身邊習醫,但她決定要回家鄉一趟,希望把弟弟給接來台灣府這邊工作,因為她認為家鄉現在可能有危險,她前往洋行領了工資並給了錢讓她的戶口能登記在洋行底下。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23日電)第57屆金鐘獎戲劇類22日晚間頒獎,公視旗艦時代劇「斯卡羅」奪得壓軸的戲劇節目獎,導演曹瑞原表示要感謝團隊,「這是你們應得的。」戲劇節目導演獎則是由「逆局」雙導演拿下。

斯卡羅: 戲劇類

年紀最小的排灣族演員程苡雅,現年15歲,在拍攝時她才國小畢業只有13歲,超齡詮釋斯卡羅大股頭卓杞篤的16歲女兒「烏米娜」,第一次演戲的她頗有大將之風,是最亮眼的新人。 2022年第57屆電視金鐘獎,戲劇類別中最受觀眾矚目的戲劇節目獎由《斯卡羅》獲得,該劇一共囊括4項大獎,其他包含新人、燈光、視覺特效獎。 斯卡羅2023 透過宏觀的視野,展現台灣墾荒時代不同族群間的衝突與調和,美術服裝道具場景,真實的還原了歷史,開創了台劇影像風格的新高度。

泰勒(George Taylor)來到豬朥束社,準備與潘文杰一同出遠行,出發前有嚮婆作嚮來保佑出行順利。 儀式中,計算出行人員數量,並以同數目的樹枝在地上圍成一圈,讓出行人員在內圍成一圈坐入,嚮婆站在中心於出行人員頭上揮動一束蘆葦,迅速吟唱。 吟唱後把石榴葉塗在物品上,交給出行人員手中,並在出行人員頭上塗抹藥膏,以示祝福[150]。 豬朥束社斯卡羅人進行作嚮時的法器是「佛仔珠」(buladzu),而附近排灣人蚊蟀社使用的法器是「毛磨刀石」(dalju),法器不同這隱含了兩者對於祖先崇祀的內涵、信仰不同[151]。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