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先不討論中國的「支付寶」,因為支付寶的出現是另外一個社會與產業脈絡所造就出的支付形式,它所採用的 QRcode(二維條碼)掃碼付的方式,的確影響台灣現今所看到各種行動支付中的其中一種技術樣態,但台灣產業界對於行動支付最初「想像」的起始點,是綁定信用卡。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支付型態,除了現金(接觸式)支付外,可以再進一步細分為同時具備接觸式刷卡和非接觸式感應「實體信用卡」和「實體簽帳金融卡」、綁定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的非接觸式行動支付( NFC 感應或 QRcode 掃碼兩種形式)、以及非接觸式的電子票證和電子支付。 今年 5 月電子支付專法正式上線後,遊戲業者歐買尬旗下的歐付寶是最早向金管會遞件申請的業者,也是第一家獲得許可證以及執照的業者。 目前歐付寶和台北市停管會合作的「停車繳費通」App 已上線,行動支付 App 也在 台灣電子支付比例2023 12 月推出,但目前僅可綁定信用卡或使用原有的歐付寶帳號使用,儲值轉帳功能要到明年 1 月底才會開通。
OSIM導入AI的幫助,就是為了讓你每一次坐上OSIM uDream Pro 5感養身椅的時候,快速計算出你的身體需求,規劃出客製化的「5 感紓壓按摩」。 這是另一項OSIM自豪的科技——One Touch養身秘境功能,以業界首創的「引導式心向法」,透過真人語音加實境影像,打造出讓人彷彿置身在自然環境中的按摩體驗,從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同步釋壓,獨一無二的沉浸式紓壓,獲得一身輕鬆,幫助睡眠。 健康科技的領導品牌OSIM推出OSIM uDream Pro 5感養身椅,完美將智慧科技與現代美學結合,運用大數據AI進行深度學習和分析計算,打造專屬你的私人養身顧問。 正因為理解心態建立的重要性,錠嵂保經非常重視新人培訓與職涯輔導,用三個月的「CEO培訓」提供新人專業訓練與態度,更推出「月領五萬」專案,讓新人在六個月內逐步考取各項證照資格,學習優異的銷售技巧,協助新鮮人平穩渡過育成期,也讓想踏入保經業的新鮮人不受初期收入不穩定影響,而排斥嘗試業務性質的工作。 工作不僅可以提供報酬,更重要的是建立關係,並很大程度決定了你會擁有怎麼樣的人際環境,以及你未來的職業發展。 美國市調公司蓋洛普(Gallup)曾調查全球150國的管理者、白領、藍領階級以及自僱者,想要了解工作與幸福感的關係。
台灣電子支付比例: 動支付 vs 電子支付的差別?
《電子支付》部分,除了台灣22家銀行、郵局以及兼營的一卡通外,目前取得專營《電子支付》執照的廠商共有6家,分別是街口支付、橘子支付、國際連、歐付寶、智付寶、ezPay台灣支付,它們可以不僅可從事代收代付業務,帳戶也有儲值、轉帳等功能。 而資策會MIC也在2018年1月發布了《台灣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指出台灣使用過行動支付的人,在過去2 年內從19%提升到39.7%。 若我們以《技術採用生命週期》的理論來看,台灣行動支付技術已通過了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的考驗,正式踏入以實用性為訴求的早期大眾(Early Majority)族群。
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當非現金支付或「多元支付」成為主流行為,我們可能得默默地被迫面對終端商品漲價的現象,當然,也可能是份量縮小、價格不變。 只是,我們若看到店家能提供各種非現金支付或「多元支付」的方式,何必再掏出現金呢? 信用卡刷下去、行動支付感應或掃碼下去,享受產品售價裡已包含支付平台的服務費與佣金、及說不定還有些支付平台或信用卡所提供的優惠回饋。 除了現金支付外,不論是信用卡支付、各種綁定信用卡的行動支付、綁定銀行帳戶的電子支付、或者是電子票證,要讓消費者能用各種支付在各式店家中消費,就必須由各種 PAY 的公司逐一開發特約商店。
台灣電子支付比例: 台灣面臨9大挑戰 工總:盼政府從8面向帶領台灣破浪前行
也發現,人們優先選擇用行動支付的比例達69%,已經非常逼近實體卡(74%)與現金(71%),尤其與實體卡的差距,從2019年26%縮短至2021年5%,台灣民眾愛用卡片付錢的習慣,已經出現變化,廖珈? 正因如此,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公布的《2021年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可以發現,台灣民眾對於行動支付的偏好度,從2020年37%成長至50%,偏好用卡片交易的比例,反而從2020年的35%降到2021年26%,可以說,行動支付已經從科技趨勢,變成實實在在的生活日常。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為街口支付營運策略關鍵轉捩點:街口正式跨出支付服務體系,與bolttech、凱基銀行等金融業者合作打造金融生態圈(JKO Fintech Hub)。
隨著更多零售、金融、電信、電商業者紛紛自推行動支付方案,胡自立認為2019年的觀察重點在於新進業者將如何轉化旗下通路、資金或本業用戶數等資源,拉攏消費者。 附註:金管會「非現金支付」五年倍增計劃已於 2020 年底束,該計畫中的非現金支付定義為包含:實體信用卡和簽帳金融卡、行動支付(綁定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的感應或掃碼付款)、電子票證、電子支付、以及 ATM 轉帳支付等。 據報載,2020 年第 3 季底,包含 ATM 轉帳支付的非現金支付占比為 50.9%。 另外,2019 年全年 ATM 轉帳支付金額為 9,153 億元,約占民間消費 9.3%。
台灣電子支付比例: 電子支付使用人數快破2000萬人 今年可望嗶破6兆元創高
專營電支機構與銀行外,全家、全聯、統一超、網路家庭、樂天等零售與電商集團,LINE、中華電信、歐買尬、遊戲橘子、藍新科技等電信通訊/網路遊戲/線上金流企業,中興保全、新光集團等生活服務業者,以及一卡通、悠遊卡等交通票證機構亦積極布局數位金融市場,使電支與純網銀成為流通產業高度關注的領域。 除上述業者外,大型零售企業如全聯、全家以及電商平台業者蝦皮購物,亦於原有行動支付工具與龐大的會員基礎上,開始跨界搶進電子支付市場。 加上即將於2021年實施的電支機構管理修正條例,賦予電支業者更廣闊的業務發展空間與服務彈性,使「電子支付」產業受到的關注熱度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強度也同步拉高。 下載「台灣 Pay」 App後同樣可在「新增卡片」處綁定「信用卡」或「金融卡」兩種,並可於手機上進行線上繳費、繳稅,且還有轉帳免手續費等功能,適合習慣線上繳費、繳稅的朋友,目前可綁定的合作銀行高達30家。
萬事達卡《台灣消費者數位金融及支付趨勢調查》顯示,「便利商店、超市、網購與量販店」是消費者最頻繁使用數位支付的四大場景,且隨著電支條例於去年七月正式上路後,零售業者紛紛加入支付戰局並搶攻商品隨取服務市場,同時運用各自累積的會員資料庫精準推播優惠訊息以提升用戶黏著度與忠誠度。 2020年台灣大型實體零售通路全聯、全家及電商龍頭業者蝦皮購物,均已陸續申請電支機構經營執照,若加計2019年即推出電支服務的統一集團旗下愛金卡公司,目前全台已有4家零售電商企業跨界參戰。 再加上同樣積極經營電支業務的交通系業者一卡通與悠遊卡、與一卡通合作的通訊軟體商Line、以及原生支付業者(如街口)與多家銀行業者,可以看到各方企業的大力投入與推進正快速拉高台灣電支賽局競爭強度。 在各式行動支付中,「電子支付」涵蓋的金流服務範疇最為齊備,可於付款及收款方間經營「代理收付實質交易款項」、「電子支付帳戶間款項移轉」以及「收受儲值款項」3大核心業務,功能近似於簡易版銀行。 目前台灣共有28家業者擁有電支執照,包括街口、橘子支、簡單支付、歐付寶、國際連等5家專營電支機構,悠遊卡、愛金卡、一卡通等3家電子票證兼營電支機構,以及19家銀行與中華郵政均兼營電支業務。
台灣電子支付比例: 政府宣示決心後,民間企業是否有跟上?
今年台灣主要的三個TSM平台中有兩家都轉向HCE雲端授信發卡平台(Host Card Emulation),但因為金管會今年九月才將信用卡「憑證化」(tokenization)納入安控基準,核准以HCE的方式發行手機信用卡,手機HCE信用卡的發行,也是到最近才正式上路。 至於最常使用的「信用卡」,台北富邦J卡、台新@GOGO卡、中國信託LINE 台灣電子支付比例 台灣電子支付比例 Pay卡、玉山U Bear卡與永豐幣倍卡排名前5名,吸引民眾使用的原因是「現金回饋」與「使用便利」,不少人將卡片綁定行動支付使用,既能享受高回饋,也能因應零接觸支付的需求。 韓國與我國諸多經濟條件與商業模式類似,但非現金支付比重逾77%,冠全亞洲,我國也非推不可的重點不在於有沒有必要,而是政府是否願意跳出主導,創造出另一塊從上到下游的新創產業鏈,協助國內就業轉型與創造新商機。 電子支付「卡關」,單靠金管會採取政策鼓吹方式,如今似已不管用,行政院應出面主導召開跨部會議,由各部會共同開會協商解決辦法,如此才能讓台灣真正邁向「科技島」。 事實上,為反擊市佔量過低的質疑,台灣Pay在10/17召開記者會,強調截至108年9月,台灣Pay合作的商家超過 9 萬家;雖已金融卡為主,但也有949萬種卡別能夠支援台灣Pay;而交易金額也超過 520億元,試圖說明台灣Pay的業務已具備成效。 事實上,台灣Pay並不將自己定位成單純的行動支付工具,反而希望藉由台灣Pay創造成共通支付標準,讓銀行、商家、甚至是民眾能夠將行動支付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自從 Apple Pay 於 2014 年正式上線商轉後,我們才發現原來非現金支付的領域裡,除了把信用卡拿出來刷、插卡、感應,還可以用另一種形式刷卡支付。 我曾在【台灣小吃經營文化綁架我們對「吃飯」的想像,也影響精緻餐飲的發展】一文中提到,台灣有許多獨立餐飲或小吃店「簡約」的財務結構中,常忽略了自家人的人事費用和租金,才得以壓低商品價格。 因此,額外的第三方「抽佣」勢必會為這類型的店家們帶來壓力,而來自於「多元支付」的壓力肯定是其中之一。 金管會曾在二○一五年訂下一個「電子化支付」五年目標:「二○二○年占比倍增」,也就是電子化支付占民間消費比重從二十六%提高到五十二%;這五年來,金管會共歷經六任主委,但最後仍是摃龜未能達成。 林志吉說,從筆數的角度,單季來看,第3季14.008億筆,高於今年第2季12.196億與第1季的12.945億筆。 相較於去年同期來看,10.443億筆,成長快4億筆,是相當大的富,但是這一、二年受疫情影響,因此達成率有落後的情形。
台灣電子支付比例: 產業地圖圖解】台灣「電子支付」產業地圖
而在LINE Pay 台灣電子支付比例 Money的電子支付帳戶儲值支付之外,LINE Pay本身還有搭配信用卡或Debit card綁卡支付的行動支付業務。 以信用卡在台灣的高普及度和消費者使用習慣可以想像,這部分的交易頻率和金額,應該會比透過預先儲值支付的LINE Pay Money高上許多。 其實不只是想像,這點從金管會每月公布的電子支付交易數據,和LINE總部公布的LINE Pay全球交易數據與說明做比較,也可得到支撐。 國發會表示,2020 年將繼續扮演跨部會協商角色,加速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修法,建立電子支付跨機構平台、擴大多元行動支付場域、加速電子票證數位化。 未來推動行動支付政策將更貼近民眾生活,加速行動支付的普及,以完成 2025 年普及率達 9 成的目標。 今年7月1日,新《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正式上路,不但整合電子支付、電子票證支付生態圈,未來由財金公司建置電支跨機構共用平台後,不同電支平台之間也能相互轉帳,並可進行外幣買賣、國內外小額匯兌、紅利積點整合折抵等多項新業務。
事實上,放眼其他亞洲鄰近國家,多數地區使用電子支付的比重都高於台灣,像是以韓國來說,電子支付佔民間消費支出比重已高達77%,香港則有64.5%,中國與新加坡也分別有55.9%、53%。 台北捷運公司藍橘線運務中心主任林俊旭說,捷運今年加大出口資訊圖主地標與轉乘公車資訊標示,捷運南港站更加入高齡資源整合服務團隊,與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合作,共同守護長者的健康與安全。 衛生局表示,捷運南港站已將出口資訊圖主地標加大;台鐵南港站避難疏散圖也將民眾目前所在位置標示加大;國光客運南港轉運站西站新增無障礙廁所引導指示;環球購物中心南港車站店也更新引導指標圖,新增樓層標示及與重要地標距離等,讓長者閱讀更清晰明瞭,也能辨識方向。 其中,捷運夜市攤販集中區出租攤位數144個、使用電子支付攤數高達135個、未導入攤位數僅9個,普及率93.75%最高;忠孝路觀光夜市攤販集中區出租攤位數168個、使用電子支付數只有37個、未導入攤位數有131個,普集率22.02%最低。 至於逢甲觀光夜市攤販集中區,出租攤位數196、使用電子支付攤數57、未導入攤位數139個,普及率29.08%。
台灣電子支付比例: 行動支付品牌市佔變化 複選
遊戲橘子表示,樂點支付是第一個取得O2O實體通路支付服務核准的電子支付專營機構,目前和中興保全、全家便利商店、台灣大車隊、微程式等公司合作,在明年第一季行動支付App正式推出之後,預計會有二到三萬個實際應用點。 《卡優新聞網》進行「防疫期間支付大調查」,發現疫情期間以現金、信用卡為主力交易工具,但單選下「行動支付」成為首選。 超過66%受訪者更常使用行動支付交易,主要因素是「使用便利」及「避免接觸」,其中以使用「LINE Pay」(59.3%)居冠,遙遙領先全聯「PX Pay」(36.0%)及街口支付(34.1%)。 也因此,台灣Pay除了轉帳、消費支付的功能外,也率先以「金融卡」出發,並整合由 Visa 、Master等國際發卡組織在台推動的 QR Code 信用卡 EMV規格。 使用國際統一標準的QR code ,代表著若佈建順利,未來國外旅客將能使用支援的行動支付來掃碼付款,對業者來說也省去一筆行動支付的建置費用;相對的,在國外也能找到提供 EMV Code的店家,並使用台灣Pay來付款。
隨著數位支付滲入全年齡群眾的生活,消費者在使用支付錢包時有更加集中化的趨勢,也進一步期待電支帳戶的使用在未來將不受地方限制,輕鬆嗶進全世界。 台灣擁有相對單純穩定的支付環境,現金與信用卡使用情境流程安全且純熟,但因此也導致過去多年電子支付推動遲滯。 雖然2020年在疫情推進下,電子支付市場規模快速擴大,但產業持續性發展基礎在於是否能夠打造出與民眾生活動線流暢接合的支付生態體系,包括流暢成熟且高安全的金融科技、多元便利的使用情境、一元化的通用管理機制等,才能夠促使消費者願意在各項情境中以電子支付取代現金與實體卡片的使用。 在政策法規與資訊都相對封閉的台灣,今年上半年一舉開放了三大國際行動支付(Apple Pay、Android Pay和Samsung Pay)登台。
台灣電子支付比例: 信用卡支付占比持續提升
廣義的無人機載具可依陸海空應用場域區分為自駕車、自駕船與無人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等,只要搭配精密的電腦控制及演算科技,未來甚至可能出現無人車載無人機執行任務的應用場景,從天空到地面,從陸地到海面,新興科技戰早已開打,近幾年則現身真實世界的科技戰鬥中。 近年全球經濟發展變化快速,企業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充滿挑戰,許多企業執行長都積極地「進攻」,希望藉由數位化投資加快上雲步伐,從而重新定義與客戶的對話模式,並實現自身產品的差異化;同時,也希望透過優化支出、降低成本和提高彈性來「做好防守」。 其中18~25歲用戶普及率從2017年39.2%,在2018年大幅提升至63.3%,而56~65歲用戶普及率則是從26.3%拉高到41.4%。 本網站所提供之股價與市場資訊來源為:TEJ 台灣經濟新報、EOD Historical Data、公開資訊觀測站等。 本網站不對資料之正確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所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無推介買賣之意。 據統計,台灣 2020 年的民間消費總額為 9.6 兆元,受疫情衝擊,較 2019 年微幅衰退 2.8%,但 2016~2020 年的 5 年之間仍成長 5.8%。
相較於三大國際支付設定了僅能支援綁定信用卡這樣的門檻,台灣的本土支付基於消費者的習慣與市場考量,反倒創造出了金融卡的友善支付環境。 金融卡在台灣幾乎是人人都有的支付工具,依金管會統計資料顯示,於106年9月底,金融卡流通卡已超過9794萬張,去年交易額也超過了新台幣8兆元。 在什麼卡都能輕鬆綁定的設定下,不僅打出了台灣的消費特色,也結合QR 台灣電子支付比例 Code提供實體商家與電商遠端支付的功能,滿足線上線下的支付情境。
台灣電子支付比例: 疫情加速線上購物擴張,統一集團投資百億打造複合式物流園區,預計2024年完工營運
未來流通研究所爬取台灣主要電支&純網銀業者營運數據與競合脈絡,繪製「電子支付&純網銀」產業地圖 ,做為觀測整體產業走向的重要基礎。 實體通路繳費不僅有移轉至數位支付的趨勢,同時也逐步被各類型的網銀功能取代,在金融業積極推動數位轉型下,數位金融的使用普及率快速提升,繼實體銀行延伸出網銀服務後,各金融業者持續推出數位銀行(帳戶)及純網銀等多元服務選擇。 萬事達卡調查發現,台灣民眾已習慣依賴數位金融生活,且對網銀有很高的黏著度,近三成民眾每天都會使用網銀服務。 萬事達卡今(21)日發布《台灣消費者數位金融及支付趨勢調查[1]》,已有七成以上台灣民眾在日常消費時首選使用數位支付工具[2]付款,而在過去一年間,每十個消費者中就有一人不再使用現金作為支付工具,顯示民眾對數位支付的高度依賴。 台灣電子支付比例 此外,該調查同時發現,台灣民眾數位支付行為有從消費擴大至繳費的趨勢,和去年相較,透過線上繳納水電瓦斯等日常開支的比例成長一倍,而61至65歲的銀髮族群的成長比例更達到3倍。
以阿里巴巴的支付寶為例,最早是為了支應淘寶網的擔保交易而成立,發展迄今除早期提供淘寶網、天貓商城的第三方支付服務,服務範圍擴大至線下支付(手機充值、繳費、醫院掛號、繳納罰款)、網路理財(餘額寶)、轉帳、儲值、海外直接退稅,還有「集分寶」這個用愈多,回饋愈多的積分制度。 「Pi錢包」則是由知名網路購物平台「PChome」的以公司所創立,可支援綁定「信用卡」及「簽帳金融卡」、「銀行帳戶」等,只要是台灣地區所發行的所有卡別皆可使用,最多可綁定6張信用卡。 使用範圍也頗為廣泛,包含四大連鎖超商、各大咖啡廳餐廳等,支付後有同樣會有P幣回饋可當現金使用。 街口支付甫推出時,可說是通路最廣的一家電子支付支付廠商,不限制於有規模的商店,就算逛夜市、路邊攤等都可以看到不少攤位上貼著可使用街口支付的字樣,給了喜愛平民小吃的小資族們除了現金以外的另一種支付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