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大多数恶性肿瘤一样,鼻咽癌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病的复杂疾病,其更具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待进一步阐明研究。 鼻咽癌ebv 我也没办法很好地从病因学的角度给出题主一个满意的因果关系。 但是,家族倾向性、EB病毒感染和生活习惯这三个方面,在目前鼻咽癌的病因学研究中,是已经得到广泛确认的,接下来我也会就此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若病人的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每年需要檢查一至兩次甲狀腺功能。 完成治療後也可考慮進行一次牙科檢查;聽力、言語和吞咽情况等可能受治療影響的部份,情況也需密切注視,若發現治療副作用持續未有改善,甚至有新的症狀出現,病人應盡快告知醫生,並作進一步檢查。 患者的頭頸部位接受放射治療後或會出現各種短期及長遠的後遺症。
部分藥物可能影響神經末梢,導致手腳感覺麻痺,甚至令手部靈活性降低,影響日常生活。 如化療期間出現不適需立即通知醫生,醫生會就不同副作用制定舒緩方案,或調整用藥。 全世界有超過90%的人口受到EB病毒的感染,但只有少數會發病。
鼻咽癌ebv: 相關文章
因為感染EB病毒之後,可能會讓細胞的基因突變,因此與EBV相關的腫瘤從非惡性腫瘤、低惡性度腫瘤、到惡性腫瘤都可能! 你大概不會覺得太意外,畢竟,當初找到這個病毒的原因就是從淋巴瘤的檢體中發現的,EB病毒是第一個被證實與癌症相關的病毒。 目前與EB病毒最相關的癌症包括了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之中的伯奇氏淋巴癌、何杰金氏淋巴癌、和鼻咽癌。 至於什麼是E.B.病毒檢查,就是檢查病人血中E.B.病毒的抗體,大部份鼻咽癌的患者其血中E.B.病毒值都有升高的情形發生,但在病患接受治療成功後其指數也會下降。 不過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到目前為止並未完全清楚,而一般成人大都接觸到E.B.病毒,故其血中的抗體也多半呈現陽性反應。 至於臨床上醫師多半會利用E.B.病毒之病毒胞膜抗原所引起的抗體來做為鼻咽癌的篩檢工,尤其以檢測球蛋白G、A兩種較被常用。
雖然EB病毒與鼻咽癌發病的基制仍待進一步研究,我們已確知EB病毒隱藏在幾乎所有鼻咽癌細胞中,這對鼻咽癌的診治提供了新的目標。 年輕的鼻咽癌個案間中會出現,陳稱,曾有29歲女士受頭痛困擾兩、三個月,期間求診家庭醫生未見好轉,後來連聽力也出現問題,找專科醫生檢查始確診鼻咽癌,病情更已達第三期,癌細胞入侵顱底骨,顱底骨下亦出現腫瘤。 她隨即展開化療及電療,約4個月治療後癌細胞消失,只需定期監察,可回復正常工作及生活。 原來方先生的兄長十年前也曾患上鼻咽癌,現已經完全康服,只需按時覆診。
鼻咽癌ebv: 癌症傳媒報導
標靶藥物在鼻咽癌治療中的確切作用仍在研究中,當癌細胞擴散、復發或患者接受化療後腫瘤仍繼續生長,醫生便會考慮將標靶藥與放射治療或化療一同使用。 惟鼻咽內的腫瘤靠近顱神經和血管,較難到達,所以手術並不是治療鼻咽癌的常用方案。 若癌細胞已擴散到頸部淋巴結,醫生或會建議患者先接受同步放化療,再透過手術切除淋巴結,惟手術有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導致患者出現耳朵麻木、手臂無力(無法舉高過頭)、下唇無力等後遺症。 視乎神經損傷的程度,這些手術後遺症有可能在數個月後消失,但亦有可能屬永久性。
就沒有任何鼻咽癌病徵的人士而言,現時沒有足夠證據顯示,上述篩查對他們有明顯效益。 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簡稱正電子掃描或 PET-CT掃描,透過結合正電子掃描和電腦掃描技術,可以偵測鼻咽有否早期癌細胞病變、癌細胞有否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以及癌細胞的擴散程度。 在2004年,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科學家,成功合成EBNA1和LMP2製成EBV疫苗。 我們希望借助注射EBV疫苗,去提升患者體內針對EBNA1和LMP2病原T細胞水準,從而對付體內殘餘的鼻咽癌細胞。
鼻咽癌ebv: 我們是如何感染到EB病毒的?
而問題中提到 1:40 通常是指病毒胞膜抗原的球蛋白A超過 1:40 的比例,這樣的比例是屬於陽性,但在此必須要強調的是此種指數只能做參考價值,並不代表一定得了鼻咽癌。 對於這些指數呈現陽性的患者,通常醫師會再做進一步的檢查,若是未發現有病變存在時則只要定期追蹤即可。 鼻咽癌病人完成所有癌症治療後,還需要因應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和後遺症,接受各種復康支援。 此外,病人在完成治療之後仍需定期覆診,監察治療後的身體狀況。 在完成治療後的首兩年內,醫生大約每隔數個月會替病人診症,其間會為病人進行臨床檢查,以及其他有需要的造影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或正電子電腦掃描,以了解鼻咽和頸部的情況,並監察癌症是否有復發迹象。 醫生會在不同情況下使用化療治療鼻咽癌,例如晚期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為同步放化療,由於部分化療藥物能夠增加癌細胞對放射治療的敏感度,因此有助加強治療效果。
- 不過,當本來居住在華南地區的人士搬遷到另一個鼻咽癌發病率較低的地區(如美國或日本),他們患鼻咽癌的風險會有所降低,而他們的下一代患鼻咽癌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 鼻咽癌篩查旨在於未出現任何癌症病徵前,及早偵測早期癌細胞病變的跡象,把握治療黃金期,提升治療成效及患者的存活率。
- 就此,曾益新院士研究组联合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刘建军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翟巍巍教授团队,开展了寻找和鉴定鼻咽癌特异EB病毒亚型的系统性研究。
- 標靶藥物在鼻咽癌治療中的確切作用仍在研究中,當癌細胞擴散、復發或患者接受化療後腫瘤仍繼續生長,醫生便會考慮將標靶藥與放射治療或化療一同使用。
- 事實上,超過九成人也曾感染EBV,它一般對人體無害,故不是所有人都有鼻咽癌,但已知EBV可引發鼻咽細胞變異,故EBV成為診斷鼻咽癌的指標之一,但不是唯一、亦不是最準確的斷症方法。
- 有次Burkitt醫師演講時,底下坐了個病理學家Epstein。
过继性T细胞疗法(ACT)在EBV相关移植后淋巴瘤中取得过良好效果。 简单来说,ACT疗法就是将杀手T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杀手大军,再输回患者体内,发挥病毒或者肿瘤杀伤效果。 可好景不长,过了三个月(2017年5月),就发现肩胛骨转移,于是又经过了半年多的放疗和姑息化疗。 若有直系親屬曾經患上鼻咽癌,其他家庭成員罹患鼻咽癌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 鼻咽癌ebv2023 不過,這種風險未必源於家族遺傳,亦有可能因為環境因素,例如居住在相同地區,擁有類近的飲食習慣所致。
鼻咽癌ebv: 疾病百科
虽然有待临床试验的进一步证实,但本例中对病毒和免疫学指标的探讨,增加了我们对这一治疗策略的理解和信心。 另外,研究中EBV病毒DNA含量和PET-CT影像学上的相关性,也提示我们EBV病毒监测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復康護理計劃能讓病人對日後的復康進程更加清晰,加強對疾病掌控的信心。 絕大部份患者會進行體外放射治療,利用高能量X光線將癌細胞殺死,達至根治療效。
其實在自然界,人體很多的疾病最終能不治而愈,全賴病者自身免疫系統功能的修復。 人體免疫系統通常可以識別和對抗細菌、病毒所引致的感染,也能夠消滅異常的細胞。 疫苗可增強人體對某種病毒的免疫能力,因為疫苗有助免疫系統作好準備,隨時對抗這種病毒。
鼻咽癌ebv: 鼻咽病毒指數升高?談談發生率
磁力共振在檢查身體軟組織和神經組織方面較優勝,可應用於鼻咽腫瘤有可能波及的部位及軟組織,例如扁桃腺、舌底或附近的淋巴結。 鼻咽癌的病發率有地區性,中國尤其華南、廣東地區一帶的病發率明顯較高,故鼻咽癌也有「廣東癌」之稱。 在2018年,本港有超過830宗鼻咽癌新症,其中男士個案錄得逾600宗,在男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六位,死亡個案排行第八 。 雖然近二、三十年鼻咽癌發病率持續下降,但在 20至44 歲的年輕男性之中,鼻咽癌依然位列常見癌症首位,情況不容忽視。 EBV全名為Epstein-Barr Virus,又稱為艾伯斯坦-巴爾病毒,科學家仍在進一步研究此病毒與鼻咽癌發病的機制及關係,但至今仍未能確定兩者有關連。 事實上,超過九成人也曾感染EBV,它一般對人體無害,故不是所有人都有鼻咽癌,但已知EBV可引發鼻咽細胞變異,故EBV成為診斷鼻咽癌的指標之一,但不是唯一、亦不是最準確的斷症方法。
不過,在某些罕見情況下,EB病毒的DNA會與鼻咽細胞的DNA混合,病毒基因會指令鼻咽細胞異常分裂和生長,引發癌變。 EBV在潜伏期和脱落期表达部分病毒蛋白,用来在宿主免疫信号通路中隐藏以维持平衡。 此外,在鼻咽癌细胞中检测到许多EBV裂解蛋白,用于参与免疫逃逸。 同样,EBVncRNA已被证明可使鼻咽癌细胞避开免疫细胞监视并逃脱免疫系统。 演出韓劇《繼承者們》爆紅的韓國男星金宇彬,年僅27歲確診鼻咽癌,消息令不少fans嘩然。
鼻咽癌ebv: 放射治療
下一步進行的第二期臨床試驗,將測試EBV疫苗在常規療法後有殘餘EBV DNA的鼻咽癌病人的療效。 陳女士三年前證實患了鼻咽癌,並轉移至下頸部淋巴,屬IV期B。 完成了兩個月的放療與化療後,她參加了醫院的一項臨床研究。
Yes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 電腦掃描利用較强劑量的X光射線,從多角度拍攝人體内部影像,再由先進的電腦技術合併多組極薄的橫切面影像,組成清晰的三維影像,以顯示身體內器官的狀況。
鼻咽癌ebv: 免疫治療
其中,中国广东地区鼻咽癌的发病率位居首位,每年10万人中有20-40人被诊断为鼻咽癌,是其它低发病率地区的将近20倍。 因此,鼻咽癌也被称为“广东癌”,是广东地区重大的健康问题。 鼻咽癌ebv2023 化療的副作用要視乎使用藥物的類型及劑量,常見副作用包括脫髮、口腔潰瘍、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增加感染風險(白血球下降)、容易瘀傷或出血(血小板數量低)等。
鼻咽癌可根據腫瘤大小、有否擴散到淋巴結,以及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分為四期。 第一期腫瘤仍然局限在鼻咽以內,第二、三期擴散至淋巴,第四期則再細分為4A、B和C,4C期就是指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 期數越後,癌症能根治的可能性越低,但隨著鼻咽癌治療不斷進步,存活率已較二、三十年前大大提升。
鼻咽癌ebv: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九龍 )
在感染相关肿瘤中,高危型HPV和乙肝病毒分别是宫颈癌和肝癌的重要发病因素;随后,高危型HPV疫苗和乙肝疫苗的问世,成功预防大部分由相关病毒引起的宫颈癌和肝癌。 本研究明确了鼻咽癌高危型EB病毒区别于低危型的序列变异特征,对开发针对EB病毒高危亚型疫苗和筛选鼻咽癌预防性疫苗免疫人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鼻咽癌ebv 鼻咽癌的病徵包括耳塞、耳鳴、鼻塞、聽力下降、流鼻血、聲音嘶啞、吞嚥困難等。 再說,鼻咽因處於鼻腔最盡頭的地方和頭顱的中央,位置是較為隱閉及難以察覺的,所以每當患者頸部出現腫脹,有可能已擴散到淋巴並進入第三期。
- 即使患上一樣期數的鼻咽癌,由於每位患者的癌細胞特質及其基因組合都不同,治療方案亦會有所差異,因此五年存活率只供參考,不同患者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用作推斷患者的預期壽命。
- 60%以上的鼻咽癌临床样本中发现LMP1和EGFR共表达,并与预后不良相关。
- Wnt/β-Catenin:Wnt信号通路是Wnt配体与相应的膜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引起β-catenin的核易位,触发基因表达。
- 不過,EBV的感染率其實非常高,究竟為什麼多數人體內的EB病毒都沒有導致癌症,卻在某些人體內作怪?
当细胞因子与细胞受体结合时,JAK被磷酸化,然后STAT磷酸化。 受体相关的STAT被JAK磷酸化,然后Phospho-STAT被转位到细胞核中并调节免疫反应。 EBV利用不同的糖蛋白通过EphrinA2和naïveB细胞通过CD21受体感染上皮细胞。 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這隻病毒,如果感染到EBV,也沒有特殊的抗病毒藥物治療方式,就是自己要多休息、多喝水。 不過感染、痊癒之後,這隻病毒並不是消失無影無蹤,而是潛伏在人體內,哪天免疫力變差的時候,EB病毒又會突然捲土重來,再度帶來一些不適症狀。 對於一些有家族鼻咽癌病史的人士,又或是其他高危人士,需要定期檢測鼻咽的健康狀況,若持續出現無故流鼻血、鼻塞等情況,應盡快求醫處理。
鼻咽癌ebv: 鼻咽癌診斷方法
有家族病史的患者發病機會較一般人高出4至8倍,而患者的兄弟姊妹患癌風險亦較父母及子女為高。 聽起來EBV還真是作惡多端,然而,也請別過度擔心,畢竟許多人都是在兒童時期就已經莫名其妙地感染了EBV了,在疫苗還沒出現前,根本無從預防起。 鼻咽癌ebv 目前,我們也不會靠抽血檢測「有沒有感染EB病毒」來預測這人是否得了淋巴癌、鼻咽癌、或自體免疫疾病。 这项国际合作研究首次通过大规模EB病毒全测序,结合遗传和进化生物学研究方法,发现了与鼻咽癌发病风险相关的EB病毒高危亚型,鉴定其标志性变异,揭示了鼻咽癌在广东高发的主要原因。
EBV基因产物可以激活B细胞生长程序(潜伏期III) ,导致B细胞增殖爆增。 通常EB病毒都是靠著體液傳播,唾液則是最常見的傳播介質。 例如親吻小孩、與孩子分享同一份食物或飲水,就可能經由口水把病毒傳播到孩子身上。
鼻咽癌ebv: 鼻咽癌成因
即使患上一樣期數的鼻咽癌,由於每位患者的癌細胞特質及其基因組合都不同,治療方案亦會有所差異,因此五年存活率只供參考,不同患者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用作推斷患者的預期壽命。 利用連接鏡頭的幼軟導管,從口或鼻插入鼻咽進行檢查,查看鼻咽內有否變異跡象,如發現懷疑變異,醫生一般會鉗取活組織作病理化驗,以確定病因。 部分研究顯示,鼻咽癌的區域性與當地飲食習慣有關,例如華南地區較常進食含鹽量高的醃鹹魚和鹹肉,而這些飲食習慣都會增加患鼻咽癌風險,但當飲食習慣逐漸西方化,鼻咽癌的發病率便有所下降。 研究亦發現部分飲食習慣,如攝取較多堅果、豆類、水果和蔬菜,少吃乳製品和肉類的飲食,有助降低患鼻咽癌的風險。 由於兒童的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因此耳朵感染在兒童中特別常見,惟在成人身上卻較少發生。
凋亡通路可通过多个信号轴触发,如通过肿瘤坏死因子(TNF)与死亡受体形成的外部通路或线粒体介导的细胞色素C通路。 这些信号通路中的许多参与者可被EBVmirna靶向,用以调控EBV感染过程中细胞凋亡。 不過,EBV的感染率其實非常高,究竟為什麼多數人體內的EB病毒都沒有導致癌症,卻在某些人體內作怪? 就此,曾益新院士研究组联合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刘建军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翟巍巍教授团队,开展了寻找和鉴定鼻咽癌特异EB病毒亚型的系统性研究。
鼻咽癌ebv: 相關文章:
目前研究认为,EB病毒在鼻咽部上皮细胞的感染和病毒基因的表达,并不会直接导致正常细胞的癌变[5]。 在EB病毒感染到鼻咽癌发病的漫长潜伏期中,涉及到EBV基因与宿主遗传改变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其具体机制仍待进一步阐明,在此我也不作赘述了。 部份鼻咽癌帶有高於正常水平的「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研究顯示這種因子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速度。 透過使用標靶藥物「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抑制劑」,可阻斷EGFR接收指令細胞生長和分裂的訊號,減慢或阻止腫瘤生長。
陳指,要確診鼻咽癌,需接受鼻腔鏡檢查,儀器會由鼻孔進入到鼻咽位置,觀察是否有腫瘤並抽取組織化驗,其後再磁力共振掃描及正電子掃描等,斷定癌症期數及是否有擴散至鎖骨以下位置。 雖然鼻咽癌可影響大部份頭頸部位屬較惡的癌症,但電療配合化療的治癒率相當高,如初期治療九成會康復,二期治療率逾七成,三期醫得好機會逾六成,但到四期擴散至鎖骨以下如肝、肺等,治療就較棘手。 鼻咽癌在香港及華南地區比較常見,但成因未明,與進食用鹹魚等醃製食物有關,其他風險因素包括家族性遺傳及感染EBV病毒。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顯示,2015年鼻咽癌在常見癌症排行第10位,新症有876宗,而死亡人數有327人,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0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