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概念股5大分析2023!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Jason on May 3, 2020

碳權概念股

自行研發碳盤查商品的業者,包括有倍力的「碳管家」、精誠資訊的「Carbon Envision雲端碳管理系統」、叡揚資訊的「NetZero零碳雲」,東捷資訊的「碳捷流」。 目前台股盤面上「碳權概念股」主要包括碳權大戶、碳捕捉、碳盤查等三大類族群及相關個股。 其中,正隆(1904)(1904)、華紙、榮成、農林、寶隆、台泥、台塑、國產、永光、中華化、東聯、中華電、遠傳、倍力、資通、叡揚等是現階市場矚目的「碳權概念股」。 歐盟碳權交易所,強制發電業、能源密集型產業、歐洲經濟區內的航空業等加入排放交易體系,並嚴格監控這些高排放量的產業,若跨國企業需在歐盟地區銷售產品,也要符合相關排放限制。 碳費(Carbon Fee):與碳稅不同,碳費徵對特定企業課徵(碳排放量大的企業),且收取費用須專款用,如成立環保基金等,此概念就如同政府徵收下水道污水費、空污費等費用,並用於提升企業、產業園區等環境處理設施和政策。 針對碳權台灣目前是採碳費制度,收取標準約為一噸 300 元,實際徵收價有待費率審議會成立後才會決定。

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選定「建築」、「運輸」、「工業」、「電力」及「負碳技術」五大路徑著手,依階段里程碑設定目標,並以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策略,以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來推動,目標 2030 年以現有技術落實減碳,2050 年以新技術走向零碳。 蔡英文總統推「碳交易平台」,碳權議題發燒,昨(20)日市場資金大力追捧概念股,包括農林、永豐餘、華紙、正隆、榮成等同受矚目。 本網站所提供之股價與市場資訊來源為:TEJ 台灣經濟新報、EOD Historical Data、公開資訊觀測站等。 本網站不對資料之正確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所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無推介買賣之意。 碳中和是運用造林、節能減碳的方式降低全球「人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碳中和與「淨零排放」不同,淨零排放針對的是所有溫室氣體,目標更廣泛。

碳權概念股: 碳權概念股有哪些?

而這些碳權概念股主要是本身有大筆碳權或是能夠協助減碳的企業,像是造紙業、綠能、能源股等。 目前全球有多個碳權交易平台,如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U 碳權概念股 ETS)、紐約商品交易所(NYSE)等,這些平台在全球碳排放市場中起著重要作用。 台灣碳權交易所最快7月底問市的消息一出,擁森林的紙業、ESG水泥業、特用化學相關概念股立即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 特別要注意的是,台灣碳權必須獲得環保署與國際公正機構的認可,才能在碳權交易平台交易。

碳權概念股

台灣因為九成以上都是中小企業,但這些廠商在全球供應鏈中日趨重要,因此目前跨國大企業都提出減碳永續需求,台廠只能儘早轉型,正面迎擊。 人類的種種行為造成地球的環境問題,為了使得碳排放獲得控制,各國提出淨零碳排計畫,而碳權的實施其實是將外部成本內部化,提高企業或國家的碳排放成本,以促進節能減碳。 而碳市場的形成,就是讓有需要多排碳的組織到市場購買超額碳權,使得製造成本上升,之後企業就會想辦法減少排碳量,如此一來達到減碳的效果。 台灣碳權交易所於 8/7 正式於高雄軟體園區揭牌,市場預計最快將於 2024 年上半年啟動碳權交易,環境部也預計最快將於 2023 碳權概念股 年下半年訂出可交易碳權的對象,預估將侷限於有需求的法人,以避免炒作發生。 以永豐餘及安集為首,台半、中興電、榮成、士電、元晶、大亞、盈正、台塑、盛達、森崴能源、德微、聯合再生及華城等淨零碳排概念股20日逆勢走揚。

碳權概念股: 碳權交易所將成立 概念股開趴

試舉台灣為例,政府可能訂立2024年將減少2,000萬噸碳排放量,而將這 2,000萬噸換算,假設一公噸碳排放需要新台幣400元成本,在市場部分,企業即可以一個碳權400元的標準,透過碳權交易所買賣。 自願性碳抵消是由民間企業,或是受限企業之外,自行執行減碳政策,透過減量信用額度 (credit),以碳匯獲取碳權並進入碳權市場進行交易。 歐盟簽署法案,將碳商品化,設立二氧化碳排放權(簡稱:碳排放),並採用「總量管制和交易」(cap-and-trade rules)規則,於2005年分三階段實施,起初將6大類別納入徵收範圍內,包括:能源、鋼鐵、水泥、玻璃、制磚和造紙業。 自1997年各國簽署京都議定書後,就由歐盟發起,奠定碳權並商品化的概念。 主要以市場機制敦促各國達成減碳效果,且於2001年起推動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碳權概念股

至於造紙大廠正隆( 1904-TW ),以廢棄物燃料替代燃煤、造紙廠運用沼氣發電、以及擁有最高效能的生質熱電系統和生質能鍋爐等,成為台灣首家取得國際碳權交易的企業。 然而就經濟學角度來看,台灣為出口為導向國家,美國及歐盟是我們重要的出口國,當歐美相繼推出碳稅相關法案時,若我們還不收取碳費,最後仍可能要繳費給他們。 因此台灣應該要先建立碳稅、碳費制度,才有機會跟他國談判不重複徵收碳稅。 叡揚資訊則表示,沒有足夠的人力去為客提供顧問服務,因此,NetZero零碳雲,採用SaaS雲端服務訂閱制,客戶涵蓋製造電子、化學、紡織、教育、法人及顧問服務業。

碳權概念股: 美道瓊指數漲407點 法人:台股籌碼面中性偏多

主要是特斯拉是一個主動減碳的企業,他能從太陽能、儲能系統的銷售來擁有更多的碳權。 而近期特斯拉加速充電樁的佈局,加上美國政策也開始加強乾淨能源,因此特斯拉未來擁有越來越多的碳權也不怕沒客戶買單,甚至可能受惠政策導致大家搶著要,如果從特斯拉長年的營運發展來看,碳權交易確實是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 而台灣也在近期宣布要自己的碳交易平台,由證交所、國發基金與環保署合作,預計在今年的 7 、 8 月成立,成立碳權交易所有兩點考量,一是國內中小企業一直表達希望可以有碳權合作機會,但中小企業很難以個別公司去國外申請,因此由政府介入,幫忙中小企業供應鏈跟做 ESG。 對內方面,目前規劃「減量額度交易」,也就是環保署會對每一企業設定一個減量目標,當碳排量低於該額度時,可將多餘的額度銷售,反之則要去購買碳權。 台灣碳權交易所預計8月7日成立,台灣正式進入「碳有價」的時代,擁有碳盤查平台產品的資訊服務業者,包括精誠(6214)、叡揚資訊(6752)、倍力(6874)、東捷(6697)等,也緊跟著政策商機推出碳盤查平台,2023年下半年業績看俏。 歐盟預計於 2023 年 10 月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2026 年正式實施,初期將管制碳洩漏風險較高的五大高碳排產業: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業。

法人表示,造紙股先前反映市場對未來碳交易所成立後的期待,股價已來到高點,以指標股華紙來看,本波股價創逾20年來新高價,但一方面紙業今年基本面並不強勁,另一方面,在碳權交易所啟動後,概念股將面臨進一步被檢視實質對財報的效益何時可以顯現,因此面臨短多下車壓力。 不過,碳權概念股今日股價跳水,指標股農林(2913)早盤一度跌停,拖累造紙股重挫,華紙(1905)盤中股價來到28.25元,跌幅逾8%,永豐餘(1907)盤中來到34.8元,跌幅逾4%。 隨著碳權交易所正式啟航,外界也看好碳權交易商機迸發,期待讓各企業更有動力減碳,盡快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不過也有分析師認為,碳權交易即將來臨,但實際上的條例仍須進一步釐清,這類技術帶來的難題恐怕仍威脅著用戶,他說,AI產業要落實「安全、信任」,仍須待法規出爐,才能真正解決。 淨零碳排帶來新商機,數位轉型服務商伊雲谷(6689)握有整合永續及數位轉型經驗,以三大服務「擬定環境策略、加速數位減碳、優化永續洞察」為核心,日前也整合推出「數位化永續顧問服務」,協助企業以自動化數位工具進行碳盤查及碳足跡計算,達到永續及數位雙軸併進,邁向 2050 淨零轉型。 政府組織將碳排放總量與權利進行限制,有需要多排碳的企業在市場上收購碳權,而排碳量高的組織因為需購買碳權,造成製造成本上升,會想辦法減少排碳,如此一來達到減碳的效果。

碳權概念股: 國際碳權 ETF 走在最前端

華紙運用自身固碳優勢,以生質能作為綠色能源主軸,花蓮廠的木質素發電系統已取得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認證及綠電憑證交易資格,未來也計畫以農業剩餘資材、沼氣發電等拓展其他各廠的生質能應用。 碳權概念股2023 碳權概念股範圍頗廣,包括大型權值股台積電、台泥等近年大舉種林,手中都有碳權交易,華紙、永豐餘等造紙類股則是近日的題材寵兒,農林則擁有全台最大林木資產,而其他如水力、風力發電、電動車、太陽能、儲能概念股也都搭上碳權話題。 碳稅是依排放量課徵環境稅,從末端排放徵收費用,類似垃圾袋隨袋徵收,製造越多垃圾,需花費更多費用購買垃圾袋的概念,減排的結果無法事先確定,但碳稅的價格明確,不會隨著碳交易的價格變動。

碳權概念股

剛說到碳權產生方式可分為政府強制總量管制與交易(Cap and Trade)的強制性市場交易和自願性市場產生,其中總量管制是目前最常見的方式。 臺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未來碳交所將依各種碳權性質及對象不同,分為三大交易板塊,除國外碳權外,國內碳權交易部分,... 蔡英文總統19日宣布將研議成立碳交易平台,受此利多消息激勵,造紙類股狂飆,華紙(1905)及永豐餘(1907)盤中同步登上漲停,整體上市造紙股開趴,帶動造紙類股指數大漲5%以上。 上圖我把4檔股票的技術分析圖拉出來,可以看到2023年4月20日時這4檔股票都出現大漲,確實反映前一晚總統宣告碳交易所即將成立的利多,而近期大盤出現「殺權值、拉中小」的現象,這4檔正好屬於低成交量的冷門股,也就成為少數不懼大盤逆勢上漲的族群了。 另外農林同樣擁有大批林木資源,甚至也積極設置太陽能光電案場,光是屏東地區就規畫大約400頃開發,因此股價也是動了起來,這邊也要特別補充一點是,三陽工業(2206)這幾年大買農林股票,甚至進入公司派營運,所以三陽工業近期的股價也跟著農林而帶動,同樣出現「母以子貴」的現象。 對這些美商外資而言,碳交易肯定不是什麼新議題,畢竟國外早就有一套相當成熟的相關營運模式,因此台灣接下來推行的碳交易平台也只是與全球接軌而已。

碳權概念股: 永豐餘

重電、車用、軍工、AI四大題材市場反應逐漸疲乏,中興電、士電、華城;華孚、飛宏、建碁;寶一、雷虎、龍德;緯創、廣達、英業達等股票,陸續進入作頭、盤頭、盤跌階段,籌碼凌亂,不宜戀戰。 農林今年即宣布,屏東老埤農場除部分面積保留為茶園外,其餘面積將建置太陽光電發電設施,預計至少釋出200公頃,每年可望貢獻1.5億~1.6億元固定租金收益提升獲利。 碳權概念股 農林截至2021年土地資產包括台北市(中正、內湖、南港)、新北市(烏來、新店、三峽)、桃園市(大溪、復興)、新竹縣汶水坑、苗栗縣(銅鑼、三義)、南投縣(魚池、埔里)、高雄市及屏東縣等地區,多數為農牧及林業用地,總面積合計約3,731公頃。 台泥今日以39元開高,股價挑戰40元關卡,一度衝達40.25元,寫下波高價,盤中爆出逾4.9萬張成交量,居個股成交量第三大,盤中漲幅2.58%;台泥領軍強漲,農林漲幅也近2%,華紙及正隆盤中漲幅逾1%。 存股族最愛的金融股,本週有6檔搶搭除權息末班車,以日期順序來看,分別為永豐金(2890)、合庫金(5880)、兆豐金(2886)、彰銀(2801)、元大金(2885)以及第一金(2892)。 以歐盟為例,2021年汽車排放標準為「每公里排碳95克」,超過的車款須繳罰款1萬歐元才能賣,而2019年全歐盟車輛的平均碳排放量是每公里122.4克,電動車排碳量則僅約一半。

介紹完碳權模式的運作後,就能理解為什麼碳權交易所成立消息一傳出,擁森林的紙業、ESG 水泥業、特用化學相關概念股立即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 隨盤面電子權值股讓出指數空間,成交比重降至6成以下水準,政策股再度發揮撐盤效果,尤其由證交所與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共同設立的碳權交易所最快7月就將成立,相關個股陸續啟動落後補漲的反彈走勢。 碳權交易所上線後,將開啟碳權交易的新時代,碳補捉及盤查是減碳的第一步。

碳權概念股: 基金

叡揚董事長張培鏞看準減碳和 ESG 的重要性,解決企業目前在統計和撰寫合規、溫室氣體盤查和 ESG 報告書方面使用 Word 和 Excel 所面臨的困擾,並且 Vital NetZero 零碳雲提供一套雲端數位平台,支持碳盤查的日常管理活動。 造紙大廠正隆2004年取得全球第一家ISO14064溫室氣體盤查,2008年成為台灣第一家取得國際碳權交易的企業,後續取得碳標籤,成為第一家家庭用紙碳足跡盤查企業;正隆2022年使用157萬噸回收紙再生,年貢獻減碳達910萬公噸。 永豐餘集團近年持續透過替代燃料進行減碳,包括液態的木質素發電、沼氣發電,及固態的SRF零燃煤汽電共生,取代燃煤和重油。 未來若國內成功籌設出碳交易平台,永豐餘集團可藉由替代能源取代燃煤,計算出二氧化碳當量,取得可在平台進行交易的碳權。 台灣預計在 2024 年開始收取碳費,採取累進費率制,不會直接說一噸碳要收多少碳費,目的是向碳排量大的組織收取碳費,並將收到的款項匯入氣候基金,之後用於減碳科技研發或低碳事業開發等。 首波將被徵收碳費的企業,是年排放量高於 碳權概念股 2.5 萬公噸,共 289 家的碳排大戶,包括台積電( 2330-TW )、中鋼( 2002-TW )、中油、台塑( 1301-TW )等大企業。

碳權概念股

華紙為台灣漿紙一貫化廠,透過自有伐木、進口木片生產紙漿,旗下林業資產多位於中國大陸,在台灣僅1,000公頃。 公司先前在法說會上也曾表示,旗下林地的經濟效益目的不是創造碳匯,且林木轉碳匯的價值仍不如林木本身的開發價值。 此外,華紙林地尚未進行第三方碳權認證,目前對聯合國認證的方法VCS,和Gold Standard這兩個認證標準進行評估,內部則是統計既有林地固碳量約290萬噸。 不過如果你是看到上漲才要追,其實這些股票都漲這麼多了,去追也危險,倒不如存在觀察名單中,畢竟這種政策概念股就是這樣,一陣一陣的行情,隨著資金一波一波的來回,通常都會比較震盪一些,而且題材也很容易鈍化。 不過以長線而言,只要政策利多一出來,碳權交易所又成立之後,或許下半年還有一波不小的行情可以期待。 如果政府要收碳稅,那就使用者付費,排碳量愈高的就繳更多稅金;如果是碳交易的,那麼高污染的產業,就去找綠能或營運比較的環保公司買碳權,藉此達到平衡。

碳權概念股: 台灣碳交易研議中 專家:慎防「幽靈碳權」

台灣證券交易所日前董事會通過,將和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共同設立「台灣碳權交易所」,預計7月底成立,資本額為新台幣15億元,初步規劃證交所出資6億元、國發基金4億元,「政策點到哪個族群,哪個族群就有表現」,此利多激勵,資金轉向追捧「碳權」概念股。 淨零碳排已是全球新顯學,台灣碳權交易所今年將成立,使碳交易商機躍居市場矚目焦點,激勵近來台股「碳權概念股」成為聚焦亮點。 台灣碳權交易所主要業務包含國內碳權交易、國際碳權買賣及碳諮詢宣導服務。 國內碳權部分將配合環保署法規進程及制度規劃,建置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國際碳權將依國內企業需求與國際認證機構洽商合作,協助國內企業降低減碳成本,因應國際減碳衝擊。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林泉興表示,所謂的碳權概念股,投資人應該檢視三大重點,第一,企業本身是否有碳權;第二,該碳權是否符合國際規則並取得政府機關的認證,必須是「有品質的碳權」;第三,該碳權能否上架開放交易買賣。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