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雷斯的上述立場之後也被理解為一種「左派」自由至上主義,藉以與至今仍方興未艾的「新自由主義」立場作出區別。 後者強烈主張「私有財產權」,認為經由自己勞動所得的一切,必須完全屬於自己,因此,政府以加稅來貼補窮人生活所需,不僅是劫富濟貧,更等同於強迫富人勞動,是一種「剝削」。 政府,對新自由主義者來說最多是個必要之惡,最好愈小愈好,其職責應當是維護秩序、防範小偷的「守夜者」(Night Watcher)。 然而,帕雷斯也強調,我們不該浪費太多的時間在計算這個最高額度值,而應該從比較低額度的發放開始,並小心追蹤發放額度對於就業與生產力的影響。 一來,現有的經濟模型根本算不準真實世界之中前人遺產與自然資源總值;二來,有太多應該考慮的「後果」或「成效」其實很難量化。 在此條件之下,我們能做的就是從小規模的試驗慢慢開始,然後朝向終極目標不斷微調。
基本收入不僅意味著我們可以擺脫養家餬口的限制,而且還意味著實現個人和社會目標的自由。 多芬(Dauphin)於1974至1979年進行實驗「米糠計劃」(The Mincome program)[63],依照每個人收入多寡,定期發錢給全體市民。 完全沒有收入的家庭(或個人),每個月能夠支領一筆固定金額,若有工作或其他補助收入,每增加 1 元收入,只會減少 0.3~0.7 元的補助,直到該戶(員)總收入,超過低收入戶標準。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 台灣觀點
范‧帕雷斯要求應有600歐元(約新台幣21,620元)的「基本」收入。 在類似比利時這樣的國家,范‧帕雷斯的計畫將造成超過GDP的6%以上的成本,但比利時已經存在高度的社會支出與福利水平——而這是一套無法增加絕大多數仰賴社會服務的人的微薄收入的系統。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2023 對一項常常被認為具有「革命性」的措施而言,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在試行UBI的過程中,芬蘭載明其「主要目標」在於透過激勵人們「接受低薪與低生產力的工作」以便「促進就業」。
- 瑞士則於2016年經公投否決此一補助計畫,主因為市民擔心「不勞而獲」會令許多人不再工作,並吸引其他人移民到瑞士領取福利。
- 事實上,網購/電商的發展一直是世界趨勢,疫情的爆發只是催化了這個發展。
- 資本主義最顯著(但也是最激烈)的成就之一,就是它使得市場交易成為我們獲取生活必需品的唯一手段。
- 在公投方案缺乏具體細節的情況下,不願為資金來源傷腦筋的各政黨,紛紛發動負面文宣戰,各選區反對民意多高達7~8成。
-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立論其實很簡單,它不再那麼在意貧富差距的程度,反而關注身處在底層的人們究竟有無翻身的機會。
- 他始終認為,經濟安全感應是公民的權利,透過給予經濟安全感來促進社會進步價值。
該計劃每年将無條件向京畿道24歲的居民提供100萬韓元(900美元)的當地貨幣。 該計劃每年將無條件向京畿道24歲的居民提供100萬韓元(900美元)的當地貨幣。 摩爾的《烏托邦》、維夫斯的《論濟貧》,加上孔多塞侯爵的『社會保險』以及湯瑪斯‧潘恩的《耕地正義》,讓這種以公共財源資助且由政府發放最低收入保障的觀念得以合法化,而非完全仰賴教會或有錢人的慈善捐助,被視為基本收入的重要開端。 他的具體想法闡釋於其1525 年著作《論濟貧》(De Subventione Pauperum)當中,雖然援引了基督教神學作為理據的他,也顧及了許多務實條件,因此認為:窮人在享受公共資源的時候必須付出勞動——甚至,他認為唯有持續的勞動才能讓那些因為賭博或揮霍無度而窮困的人,不再墮落。 凱道12/13基本收入遊行是由提案人「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於群募平台募資,協會表示意圖:「透過趣味的街頭行動與共好遊行,讓更多人認識基本收入的主張,打造屬於公眾的理想社會願景。」募款預期金額為新台幣10萬元,募款期間從11/02至12/06為止,成功募得新台幣115,550。 但隨著結構性失業的比例上升,而新興職業的門檻與就業市場需求的減少,職業培訓輔助就業的效果也會受限,此時相關政策的開銷將逐步上升,並成為一個不公平的爭議點。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 基本收入制度,消除貧窮問題的解方?
你可以自由支配這筆錢,無論是花在菸酒、娛樂上面,還是用它來支付一切日常生活開銷,或者把它存起來買你想要的奢侈品。 悲觀反對者擔心,一旦施行基本收入制,對企業如同殺雞取卵,被迫加薪、加稅、卻不能保證有人上工,公司營運成本墜入失控深淵,陸續倒閉必然重傷國家經濟,就跟不能隨便提高基本工資,是一樣的道理。 瑞士在2016年曾舉辦公投,決定是否將「全民基本收入」加入憲法,結果76.9%民眾反對。
我們所提出的要求不應該是為了讓經濟控制權持續掌握在一小撮富有的菁英手裡,讓財富持續流入吸血資本家的口袋裡的無條件基本收入。 我們所提出的要求,應該是為了將經濟體中的重點部門國有化,以及工人的政權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有女性主義者們提倡無條件基本收入,而他們的立場是,無條件基本收入性質的報酬,能挑戰當前對於勞動的觀念,證明如家務工作,這類尚未被支付薪資(但卻是社會必要性質的)的勞動的價值。 但有關於“家務工作薪資”的倡議,並非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要求。 馬克思主義者並不希望女性們(甚至是男性們)在家庭工作上獲得金錢上的補償—亦即在雇傭勞動者已經存在於職場內的同時,又創造了家庭裡的雇傭勞動者。 無條件基本收入這項措施,儘管試著貼補社會漏洞,卻不做任何事去阻止市場的無政府狀態,以及導致這個社會陷入僵局的生產過剩危機。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 無條件基本收入 稅金 More... 勞動力 失業率 財政 社會主義
如果實施全民無條件基本收入,也能減少廉價看護、買賣婚姻、買賣人口等問題, 這些都與性別的弱勢有關,而根本的原因還是與經濟有關。 ]認為當人們不再需要為金錢所煩,為工作所累,便失去了付出的動力,不願再去工作,人類的物質供應也將因此崩潰。 而主張人人生而平等的美國開國元勳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也曾提議,沒有財產卻願意耕作的人,政府應該配給每人50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 畝公有地,這個構想後來演變為林肯總統時代的《公地放領法》(Homestead Act),保障公民能以極低金額取得耕地。
與所有改良主義的要求一樣,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倡議者寧願提出最非比尋常與最空想的措施,只要這些措施不會挑戰到他們認為最不可侵犯與神聖不可侵犯的一項權利:財產私有制。 事實上,他們甚至提議說無條件基本收入能成為一條“由資本主義通往共產主義的道路”—也就是說,他們是按照馬克思的格言:“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假設左派們將無條件基本收入被提到議程上並為其抗爭,那它就無法以一種脫離階級鬥爭的方式執行到底。 國家政府在本質上,就如同恩格斯與列寧解釋強調的,是由保衛統治階級的財產與利益的“特別武裝部隊”組成的。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 人工智能 人類文明 More... 地球資源 就業需求 工業4.0 廉價勞動力 消費主義 無條件基本收入 環境乘載力 社群共享 科技性失業 經濟 股災 自動化技術 財富分配機制
隨著失業者的出現,原本由他們提供的市場需求,與最低工資提供再分配效果,也會隨之消失,如果持續放任,將連動更大規模的失業,因此對於小規模的結構性失業,過去採用失業補助與職業培訓輔助就業作為補救措施。 結構性失業是隨著規模經濟的產生,並促使工廠具有高生產效率,或是整合需求創造新的協作模式,取代既有的職業需求,像是從家庭工廠發展成大型工廠,Uber部分取代計程車,Uber Eat部份取代外送員,以及網路銀行取代銀行的部分功能等狀況的出現,進而造成各產業勞動人口需求下降的現象。 當然這部分還有更廣泛的影響,在此就先暫時打住,先行探討只分配工作與生存資源的基本收入,是否也會造成低收入陷阱。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讓社會底層,每天工作12小時,而最低工資只夠生存所需的狀況,調整成每天8小時,有更多時間休閒,再多給些錢讓他們可以買大富翁.三國殺之類的桌遊,也多出了4小時可以跟朋友一起玩進行休閒活動。 如果最低工資等同基本收入,只能維持生存需求,那麼扣除生存必需品外的市場,就只能由較少的中高收入者來支撐,而較難形成規模經濟與多樣化的內需市場,甚至是相關需求仰賴進口,造成經濟成長緩慢或是停滯,而這就是低收入陷阱。
今年首7月,銀行累計結售滙逆差131億元,銀行累計代客涉外收付款順差353億元。 凡本網站註明“來源:中國網財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 按美元計值,2023年7月,銀行代客涉外收入5031億美元,對外付款5146億美元。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 什麼是「無條件基本收入」?
我們的目標:將UBI的討論帶入台灣,為台灣人提供普遍的經濟保障。 基本收入 我們致力於與專家的討論及草根運動的推行,讓台灣成為第一個實行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國家。 基本收入 運用相同的邏輯,在這個政策下,這個勞工還是有可能縮短工時。 自1960年代開始,產業自動化的趨勢被啟動之後,「結構性失業」就已成為了各國常態——「失業」一詞,也成為新右派與自由放任主義者(libertarians)恫嚇勞工的工具。 在拆解福利國家的歷程中,「工作福利」(workfare)取代了「社會福利」,為領取相關社會福利金,勞工被迫以降低勞動條件為的方式重回勞動力市場,不充分就業成為常態,這又以英國的狀況最為鮮明。
- 多芬(Dauphin)於1974至1979年進行實驗「米糠計劃」(The Mincome program)[63],依照每個人收入多寡,定期發錢給全體市民。
-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無條件基本收入引起熊彼得學派(Schumpeterian)自由主義者的注意。
- 指南針的研究表明,任何基本收入計畫都存在取代現有的、經濟資格限定的福利的風險:這種「完整計畫」的最簡單版本是,每月給予每個成人392美元(約新台幣11,450元),並廢除既存、經濟資格限定的福利制度。
- 美國總統尼克森通過了美國眾議院推動了一項法案:家庭資助計劃(Family Assistance Plan),打算向無工資收入的家庭,每人一年發放1,600美元的補助金,但同時遭自由派與保守派議員杯葛。
- 個人原則:發放給每一個獨立的個人, 無論他的婚姻、家庭或戶口狀況如何。
- 在緊迫的時間限制下,實驗者也只能將實驗對象限制在失業人口中,沒辦法擴大到整個社會。
- 我們所提出的要求不應該是為了讓經濟控制權持續掌握在一小撮富有的菁英手裡,讓財富持續流入吸血資本家的口袋裡的無條件基本收入。
原因在於最低工資的時薪模式,出現於以製造業為基礎的時代,如今已經進入服務業的時代,依照工時分配工資,而非依照勞動成果分配薪資,會導致同樣工資之下,工作的辛勞程度差異很大,相對而言,按勞分配較符合多數人的道德觀點。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周四(16日)跟公明黨黨魁山口那津男通電話時表示,作為應對疫情的經濟對策,將不設置收入限制、給每個日本民眾發放現金10萬日圓(約2.8萬圓新台幣)。 據日本NHK電視臺統計的最新資料,截至16日,日本國內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達9005例。 形式自由我們大多都很熟悉,諸如憲法保障的人身自由、財產自由、言論自由等。 形式自由的精神在於禁止來自政府或他人的外在干涉,屬於消極自由範疇。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 西班牙經濟部長 西班牙 More... 武漢肺炎 COVID-19 COVID-2019 新型冠狀病毒(COVID- COVID19 紓困 無條件基本收入 芬蘭 疫情 基本收入實驗 基本工資 失業率 封城 禁足 防疫 歐洲
這項議案如果過關,瑞士將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無論工作與否、無論是否成年,每人每月均有收入的「超級福利國家」。 其次,這樣「烏托邦」式的UBI造成了關於如何分配工作的問題(也就是關於分工的問題):我們如何在一個我們可以選擇不工作的社會中,確定工作的分配? 在資本主義之下,分工以殘酷的手段固定下來,將大部分人口貶低到艱難、低薪,卻對社會具有高度價值的工作裡。 相對之下,「烏托邦」式的UBI單單假設了一個從工作的需要中解放的社會,個人慾望的自發性組合將有助於社會分工的正常運轉,也就是說,個人有了全新的自由去選擇什麼是他們想做的,而這將會自動地產生完美運作的分工。
美國總統尼克森通過了美國眾議院推動了一項法案:家庭資助計畫(Family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2023 Assistance Plan),打算向無工資收入的家庭,每人一年發放1,600美元的補助金,但同時遭自由派與保守派議員杯葛。 記住以下這一點非常重要:基本收入僅應替代低於基本收入的現行福利給付。 如果個人正領取高於基本收入的福利給付,我們最好將基本收入想作是一種無條件的經濟基礎,必須靠有條件的給付加以補充,而既有的條件要求將繼續維持,稅後給付水準則往下調降,但不至於降低貧窮家庭的可支配所得總額。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 基本收入: More from 基本收入全球瞭望站
處於經濟困境的壓力容易讓人對社會產生憎恨,這種隨機暴力犯罪隨着貧窮繼續增加,很不幸地會跟着增加。 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UBI可能會造成激化雇主向下競爭(race to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 the bottom)趨勢的風險。 我們若認為任何已開發國家只需要1%的GDP就能終結貧窮,那麼此一事實將更加顯著。 針對所有失業者(不論其家庭結構中的地位)發給的個人失業救濟金(金額設定在貧窮線,即每月約新台幣35,060元),不只將使所有人擺脫貧困,還會結束「工作『福利』」政策,挑戰家庭結構的規範層面,並從根本意義上改變勞動力市場。
牽涉到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各種社會與經濟的實驗已經在多個國家進行了,包括加拿大、芬蘭、荷蘭。 2016年六月五號,在瑞士的一場公投裡,一件每年三萬瑞士法郎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提案,其反對率由原本77%降到23%。 同一時間在英國,工黨與綠黨的領導階層都提出了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要求。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理解至此,實踐基本收入的本身即彰顯了「公平正義」的價值,即使成效不如預期,賦予窮人實質的自由,使他們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多一點點的自主性,本身也足以構成值得追求的目的。 至於結果是否符合帕雷斯勾勒出來的自由社會願景,例如人們是善用了基本收入,從就業牢籠之中解放了出來,不過是次要的事。 社會保險與社會福利的根本差別,在於前者要求受益人必須做出相應的貢獻,不該白領,但後者則是以人權(其理據至今與根植於基督教神學的自然法仍然難脫干係)作為理由提供救濟。 究其根本,不過是人類根深蒂固的「交換正義」(Commutative Justice)直覺──舉凡,以牙還牙、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等想法以及死刑的根據,都是這種直覺的各種變奏。 他的具體想法闡釋於其1525年著作《論濟貧》(De Subventione Pauperum)當中,雖然援引了基督教神學作為理據的他,也顧及了許多務實條件,因此認為窮人在享受公共資源的時候必須付出勞動──甚至,他認為唯有持續的勞動才能讓那些因為賭博或揮霍無度而窮困的人,不再墮落。
植物學家或許會將UBI稱之為「生物指標」:它標誌了新自由主義的進展。 在新自由主義轉型後被破壞得越嚴重的地方,對基本收入的支持程度越是增加。 在希拉蕊的競選回憶錄《發生什麼事?》一書中,她寫道,為所有美國人提供無條件基本收入(UBI)的想法「使她著迷」。 考慮到她毫無激情的競選活動,她解釋說,雖然她想在競選承諾裡納入UBI的點子,但卻「沒辦法讓收支平衡」,所以她放棄了這個主意。 一般而言,民主憲政國家通常保障了很多種類的自由,但無論這自由清單多長,對於窮人而言可能都只是空洞的權利。 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契約往往被視為一種自主意願的表達,簽約的雙方都被視為平等與自由的主體。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 無條件基本收入,芬蘭、荷蘭接棒
它或許不是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萬靈丹,但絕對是一個進步社會中所需包含的重要元素之一。 有研究指出,當人在經濟不安全的狀況下,會造成人的智商衰退,使人的理性思考、策略規劃、與人相處等能力都受到嚴重的影響。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Guy Standing認為,在疫情下討論基本收入是非常好的時機,因為政府應該讓社會上所有國民都能具有「韌性」:假若最底層的30%人民能享有經濟安全,那麼整個社會都能一同渡過難關,只要最底層的人生病了,整個社會都將被擊倒。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2023 失業牢籠指的是原本已經具有福利身分者,找到工作後即失去領取福利的資格。
不過,最好不要進行鄉鎮市規模的地區性試驗,因為,我們無從建立起這些實踐是否有有利於通往終極願景的「因果關係」證據。 當然,能否促成預期的自由社會願景依舊重要,但我們不該以成效來斷定是否去做本來就應當盡的義務。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 發放的本身就是正義的落實,至於人們是否因而善用了自由,拿錢之後究竟是擺爛還是積極重建自己的人生,不容他人置喙──或說最多只容許他人置喙,但不得因此而剝奪了他們「應得」的自由。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 進行限期實驗
就這方面來看,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要求,可說是左派中那些天真的浪漫主義者們,最最空想的提案了。 他們幻想著撙節政策只是意識型態上的,而毫無根據地確信,我們能說服有錢人們慷慨且平靜地為社會的美好掏出錢包。 而這就是在根本上,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各種呼籲所仰仗的:資本家們以及代表資本家的建制政客們的仁義道德與慈悲。 在繼續說下去前,請讓我們把一件事說得具體且清楚:目前世界上所存在的財富,足夠給予所有人一份理想的無條件基本收入,而且遠遠超過每年10,000美金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