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聯合國依據《京都議定書》建立的清潔發展機制(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全球首個環境融資機制,其餘包含跨國獨立機構或台灣環保署的碳抵換(Carbon Offsets)專案等。 有鑒於國內許多中小企業對碳權概念仍陌生,碳交所亦針對碳費課徵、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及供應鏈碳中和等問題,提供碳諮詢服務,盼藉此緩解企業碳焦慮。 碳交所由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初期規劃資本額約5到10億元,將根據國內企業需求與國際認證機構洽商合作,以國外碳權為交易標的,並採減量額度交易制度。 依經濟部的解釋,「碳權」簡單來說就是「排放碳的權利」,通常以相當於1公噸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量為計算單位。 各產業可透過取得碳權,以符合政府的碳管制規範或因應國際供應鏈與倡議的碳中和要求。 台灣碳權交易2023 台灣碳權交易2023 蔡玲儀解釋,未來台灣碳權交易所會分為國內減量額度及國際減量額度兩種,其中國內自願減量、抵換專案碳權,會因國內初期需求大,且有環評抵換需求,因此國內減量額度會限制僅能在國內交易,並提供抵換需求者合理價格取得碳權,並且避免囤貨炒高碳價。
預計整體推動淨零轉型的努力,從2023到2030年,能夠帶動4兆元以上的民間投資,創造5.9兆元的產值,並且提供超過55萬個相關的就業機會。 未來碳費開徵後,或進行溫室氣體總量管制後,企業可將此碳權部分用於法定事項之抵減(如扣除排放源徵收碳費之排放量或抵銷事業排放之超額量)。 此部分的碳權交易將配合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的開放進程,分階段設立不同交易機制,以符合政府政策並切合企業減碳需求。 我國依《氣候變遷因應法》先推動自願減量額度交易,這些因執行環保署 (即將升格為環境部) 核准的自願減量專案而取得之減量額度,等相關子法完備後,主要會透過台灣碳權交易所出售予有抵減需求的業者。 新加坡於2019年開始徵收碳稅,並於2021年正式發表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推動國家減碳策略。
台灣碳權交易: 森林碳權認證程序 提供企業、林主三大方向
氣候變遷署籌備處主任蔡玲儀6日表示,目前國內碳權需求分為兩大類,分別是環評法規要求增量抵減、或是企業因ESG永續推動等原因等自願推動碳中和。 在國內環評要求增量抵減下,目前已經有竹科寶山一期二期擴建等每年需要37萬噸、中科擴建二期需要34萬噸,未來還有經濟部設立產業園區同樣也需要進行增量抵減。 因應全球淨零排放浪潮與歐美碳邊境調整機制趨勢,企業需要永續轉型,臺灣碳權交易所的成立,是臺灣永續淨零實踐的關鍵戰略推手,更是產業界殷切期盼減碳的新契機。 未來透過碳定價激勵企業及政府減碳,並藉由碳交所帶來的經濟效果,創造減碳誘因,鼓勵低碳科技創新,打造零碳生態圈。
中國於2021年7月開始在全國設立許多碳權交易所,曾經熱鬧一時,目前也因為政府缺乏強制性的減排目標,或是設計碳權抵換機制,因為所交易的碳權用途有限,因此交易冷清。 台灣碳權交易 以2023年4月21日為例,四川、重慶、北京的碳權交易量都是0,深圳也只有10噸,這些都是前車之鑑。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個獨立、非營利的新聞倡議組織,我們相信,好的報導與行動需要時間與資源維持活力運作。
台灣碳權交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交易時即時比對當下人臉與客戶留存於國泰世華銀行之人臉資訊,以確保交易安全,而且易用性高只要手機有前鏡頭就可以使用。 此外,亦可透過視訊服務功能,即可代多種傳統臨櫃辦理業務,例如開立/升級數位存款帳戶、申請/重設網銀密碼、開啟/設定約定帳號…等,讓科技安全「看得見」。 針對客戶所需,提供不同的電廠資產媒合,發揮買賣雙方的最大資產價值, 為台灣綠電資產進行資產利用的最大化,同時提供媒合平台、服務預約、資產碳勘、案場投資可行性報告等專業服務。 徵收到的碳費屬於專款專用的行政規費,將會用於減碳項目,能夠當作政府推動減碳措施的專案費用,也能補助地方政府以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同時,企業必須確保減碳行為「永久不被逆轉」,就好比說,造林可能毀於森林大火;減碳量若是被後天不可逆因素誤判,造成實際排放量有落差,甚至未計算到等間接問題,會導致超額發行碳權;須有嚴謹的金融監管機制確保減量獨家擁有權,避免重複計算。 A:企業有時會使用選擇性曝光的方式,減少負面消息,譬如誇大產品中的環保成分,忽略該成分在整個產品中的占比很小;或是利用象徵性行動,而忽略行動本質,聲東擊西,如高調宣示節能減碳,卻仍持續排碳。
工商協進會指出,第四是自願性碳權交易系統僅是減碳輔助機制,要達到淨零碳排,仍須加速潔淨能源開發,並克服低碳製程與碳捕捉與封存(CCS)瓶頸,建議政府持續提供包括資金與賦稅優惠等多元政策工具,協助企業規畫減碳路徑,降低企業減碳成本,以達成2050淨零目標。 此外,證交所本身就是上市公司永續發展的重要推手,林修銘身兼證交所和碳交所董事長,未來將積極鏈結兩者間的合作,共同推動企業永續,加速形成低碳新興產業聚落,兩所可以發揮綜效,為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目標做出貢獻。 他進一步說明,雖然目前韓國等少數碳權交易所提供碳權金融商品交易,但依環保署規劃,台灣碳權交易所只是碳權交易平台,不會讓碳權成為金融商品,在次級市場繼續交易。 (中央社記者潘智義台北24日電)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天視察台灣證券交易所,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回答立委詢問時表示,台灣碳權交易所預計今年7、8月成立,碳權交易所主管機關是環保署,期盼催化減碳目標及早達成。 「碳費」與「碳稅」兩者都是以價制量的碳定價工具,不同於上述碳權交易市場的以量制價,且價格是固定的而非因市場供需所浮動,透過政府直接制定每一噸碳所需支付的金額,來推動企業施行減碳,不過兩者徵收的方式與徵收後的用途仍有所不同。
台灣碳權交易: 台灣碳權交易所8/7營運 專家籲機制完備再上路
從國際上的定義來看,碳權的產生大致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政府核配的免費排放權,企業若是因為達成減碳而未用上,可以針對有需要的企業,在市場上進行開放交易;另一種是企業自願透過各種專案達成的節能減碳,如造林、採用綠電等方式,也能產生碳權。 國外碳權買賣部分,林修銘表示,預計今年底國際較大型碳權計畫機構、提供者,可把國外碳權上架到國內碳權交易所,國內上市公司基於自身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供應鏈因素,可以購買國外碳權。 證交所去年已針對碳權交易平台成立專案編組,於此期間也參訪日、韓、星等交易所就相關議題交流。 氣候變遷因應法於今年1月三讀通過後,與環保署、證期局組成工作小組定期召集會議討論,並持續與國發會、經濟部、環保署及金管會等相關單位統籌規劃,未來將持續蒐集智庫建言,拜訪工商團體、環保團體聽取意見。
舉例來說,假設未來排放超過5000單位的企業需要繳交碳費,而企業使用各種方法,如果還是只能將排放量控制在6000單位的話,超過的1000單位就能夠透過購買碳權的方式來抵銷。 不過,不管企業是購買碳權或是繳交碳費,最終還是需要負擔碳排的成本,如此一來,也會讓企業更有動力來減碳。 一種是強制性的總量管制市場(Allowance),由政府設定減量目標,在碳排總量管制下,將碳權想像成一種代幣,業者會被分配到一定的數量,代幣即代表可以排放二氧化碳的額度。 如果排放超過額度,企業就要額外花錢購買更多代幣;相對的,如果某間企業的代幣太多用不完,也可以出售自己手上有的代幣給其他需要的企業。
台灣碳權交易: 台灣碳權交易所掛牌!碳權標的、何時開放交易一次看
最近,新加坡政府宣布,2024年碳稅將從現行每公噸5新幣(約合台幣104元),一口氣翻倍至25新幣,預計2026和2027年左右漲至45新幣。 這波漲價,正是配合新加坡打造亞太區碳服務和碳交易中心的目標及展現雄心壯志。 而為了因應廣泛看好的碳交易市場商機,扮演國家基金角色的淡馬錫,攜手星展銀行、新加坡交易所、渣打銀行成立的全球碳權交易平台(Climate Impact X;CIX),並於去年底完成試點計畫。 考慮國內制度尚於調整階段,建議企業主動參與碳交易相關討論與接觸相關專家,了解碳權相關制度的發展方向以做規劃應用。 除此之外,也鼓勵透過國內碳權交易所提供的各類諮詢資源,規劃國內外相關碳權的採購方式、需求與時間點。
「排放交易」詳細規定於第18/Cp.7號決議「《京都議定書》第十七條的排放量貿易的方式、規則和指南」。 預計在2007年起,「排放交易」將在「國際交易日誌」(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 Log,ITL,各種減排單位核證的交易所)機制下進行。 《京都議定書》第十二條規範的「清潔發展機制」針對附件一國家(開發中國家)與非附件一國家之間在清潔發展機制登記處(CDM Registry)的減排單位轉讓。
台灣碳權交易: 國際碳關稅的挑戰與氣候變遷因應法下的碳權課題論壇
公司有錢就可以四處搜購碳權,而不再用盡洪荒之力來減排,這就偏離了原本為了因應氣候變遷而要減碳的工作了。 此外,碳交易市場也會對政策有預期心理,例如禁油車、能源效率提升、管得越來越多,碳稅或碳費將開徵⋯⋯。 這時有兩條路徑可走,其一是「繳交罰款」;其二若不想繳罰款,可使出洪荒之力讓排碳量下降,甚至減碳成績超出法規要求。 為了鼓勵這些減碳模範生,這些優於法令要求的減碳成績,就可以變成「碳權」,拿到市場上交易。 接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今年10月起逐步實施碳關稅,明年台灣開始徵收碳費,更加速造紙業「碳管理」,投資相關設備,帶動紙廠近年資本支出達高峰。
2021年,台灣一共有15件取得環保署核發的減量額度,共配額1138萬噸碳排放量,其中93%是來自低碳燃料。 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今年2月15日上路,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 由台灣證券交易所、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共同出資的台灣碳權交易所,也在今日正式揭牌。 臺灣目前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程序中,已納入 2050 年要達成淨零排放的國家目標。 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企業光是要實現淨零排放目標都很難了,在擁有足夠的減量技術實力之前,買別的國家的碳權幫助我們自己達到碳中和,反而可能是過渡時期的務實做法。
台灣碳權交易: 王道銀行推「O for YOU扶助存款」 提供全台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等弱勢族群台幣活儲優惠 最高年利率5%
碳交所表示,整個揭牌儀式呼應永續主題,盡可能採取減碳措施,包括選擇蔬食餐飲、可回收的布置及器具等,至活動產生的碳排,經專業團隊進行活動溫室氣體盤查,排放量約4噸,透過購買 Gold Standard 台灣碳權交易 台灣案場之碳權,達成揭牌儀式的碳中和。 活動的最後,碳交所也請蔡英文總統於本次揭牌儀式的碳中和證書上簽名留念。 (中央社記者賴言曦台北6日電)台灣碳權交易所明天將落腳高雄軟體園區,正式進入「碳交易時代」。 企業面對未來可能的碳稅、碳費或客戶要求,積極進行碳盤查,力拚減碳;部分傳產業更扭轉高碳排的刻板印象,不僅不需買碳權,甚至還有機會當綠電憑證賣家。 (台灣英文新聞/財經組 綜合報導)台灣碳權交易所明天(7日) 將落腳高雄軟體園區,正式進入「碳交易時代」。 同時,碳權交易所將為企業提供碳諮詢及教育訓練,培育專業人才,完善基礎設施。
大多數政府實行碳稅(Carbon tax),由財政機關統一徵收,稅收入國庫後可視為整體政府的財政收入,用途包含社會福利、所得稅減免、發展各項低碳的基礎建設等。 交易所為2023年6月開始提供的服務,主要透過標準化的契約(CIX Nature X)與高度流動性促進交易。 為達成國際性交易需求,CIX特別針對亞洲與歐洲時間區段規劃買賣時段與跨時區交易相關服務。 為促進流動性,平台採取集中買賣時段,以提供匹配交易的速度和效率;同時採取如亞洲收盤、歐洲開盤模式,以提高買賣價格可靠性。 另外,為協助買家衡量資產價值,該平台運用定價時段中的活動資訊,轉換出每日指數價格,協助買家衡量。 由於各國陸續進行淨零排放承諾,因此基於強制性碳權或自願性碳權的交易市場也陸續形成。
台灣碳權交易: 自願碳市場機制
此外,王道銀行南京復興分行也於本月1日開幕營運,並預計於今年9月擴大舉辦開幕活動,為王道銀行於台北市的全功能分行,即日起至2023年10月31日止更推出開幕優惠,凡於南京復興分行臨櫃透過理專申購王道銀行銷售的全系列基金及海外債,皆享申購零手續費的優惠。 亞洲的排放交易體系將在2022年快速成長,更多的國家將加入碳權交易的世界。 分析師表示,最近的上漲可能是由技術性買盤推動的,而且100歐元觸手可及。 隨著歐盟當局去年公佈了一系列新立法,期望在2030年前更快地減少碳排放,歐洲碳成本的上升趨勢已經顯現。 對此,歐盟與許多國際組織都在倡議如何建立一個全球碳定價的協作機制,來阻止碳洩漏的發生。
- 之後,環境資源部的《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將會陸續上路,逐步完成碳定價及碳交易等相關機制。
- 黃正忠曾任台灣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達16年,是我國推動企業社會責任(CSR)、永續性報告、ESG、碳盤查及碳揭露、環境會計、企業永續策略及碳管理的先驅。
- 此外,中油每年計畫性進口碳中和液化天然氣,意即經過國際機構認證,透過造林等碳權抵銷碳排的天然氣,以滿足台積電等客戶減碳需求。
- 根據《財訊》報導,台灣「碳權交易所」最快將在今年9月成立,「碳權概念股」驟成台股新寵;然而,這些個股尚未有因碳權明顯挹注營運的實績,短線投資勿抱持過高期待,一旦作夢題材發酵完畢後,股價恐易有劇烈波動。
- 想克服暖化危機,淨零碳排是顯學,但還有種溫室氣體不能忽視—甲烷,甲烷對氣候危害程度是二氧化碳的28倍,最大宗來源是牛、羊等畜牧業,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中,畜牧業就佔18%,比全球交通運輸產業(航空、鐵路)加總還多。
- 去年10月證期局去北非摩洛哥出席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OSCO)年會時,觀察到多數國家都規劃有「碳交易平台」,這已是國際趨勢,台灣要迎頭趕上,勢必要做好準備。
近年來,隨著科技迅速發展,金融科技服務在廣大群眾中的需求不斷攀升,隨之而來的資安挑戰,也讓消費者面臨比過往更多的風險。 上個禮拜《三分鐘帶你看懂再生能源憑證的市場交易困境》我們談到,若將再生能源憑證和碳權連結起來,將可創造市場條件,使更多人願意交易再生能源憑證,今天我們就來拆解這其中的法律和政治困境。 包括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行政院長陳建仁、秘書長李孟諺、發言人林子倫、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經濟部次長林全能、金管會副主委蕭翠玲、環保署副署長王雅玢、高雄市長陳其邁、立法委員賴瑞隆、邱志偉、林岱樺及臺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等均出席是項活動(如上圖) 。 台灣碳資產股份有限公司( Taiwan Carbon Asset Co., Ltd. )是台灣綠能服務產業新創的先河。
台灣碳權交易: 經濟日報社論/妥善應對大陸反傾銷措施升溫
假如企業減碳相當成功,排放量低於核配額度,多出的額度就會轉換成碳權,可讓企業在碳交易市場中拍賣,獲得利潤。 此外,企業可在聯合國碳抵銷平台上瀏覽各種減量專案及排放額度,購買由清潔發展機制核發的碳權(CER,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平台上的減量專案通過聯合國氣候變畫綱要公約(UNFCCC)認證為氣候友善項目,大多來自開發中國家。
他表示,目前歐盟大部分國家是碳交易、碳稅並行,但是會避免重複管制,例如已被歐盟排放交易機制納管的排放源,可豁免國內的碳稅費。 行政院今年4月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改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除了將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入法,也建立「碳費」機制,預計2024年開徵,首先針對287家排碳大戶(年碳排2.5萬噸以上),分階段擴大適用範圍。 因應國際淨零轉型趨勢,政府去年3月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後續提出「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總統蔡英文今年4月19日宣布將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 現行的溫管法已有明確的減碳目標,如 2050 年前降至 2005 年的 50% 以下,為此第一期應降低 2%,第二期(至 2025 年)應降低 10%。
台灣碳權交易: 企業不應盲目追求碳交易
「碳匯」是什麼:指將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自排放單元或大氣中持續分離後,吸收或儲存之樹木、森林、土壤、海洋、地層、設施或場所。 台灣碳權交易 (2)僅3.76%碳定價符合水準:碳定價標準不一,僅3.76%碳價符合巴黎協定預期2020年每噸40-80美元的定價水準,其中符合價格水準的交易所僅歐洲與瑞士。 而至2030年,則須將碳價格提升至每噸100美元,才能達到全球升溫控制2°C內的目標。
碳市場(carbon market)上交易的碳權標的依據來源產生方式之不同,可概要區分為二種。 第一種是立基於總量管制(capand-trade)規範之下所發放給受規範者的「排放配額」(allowance);第二種則是以抵換機制為基礎(off-set)、透過獨立減量專案認定所核發的「減量抵換/信用額度」(credit)。 完整的碳權市場交易標的通常同時包含上述二種碳交易標的,且在較成熟的國際市場上,通常也存在與此交易標的相關的衍生金融商品(如期貨、選擇權)。 在自願性碳市場中,企業主動透過不同的減碳方案、再生能源、碳捕捉及造林專案等,向境內或境外機構申請認證,即可獲得碳權。 國際上較廣為人知的機構包含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查證碳標準( 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或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等。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今(3日)表示,台灣碳權交易所預計8月7日成立,營運項目標包含國內外碳權交易、買賣及碳諮詢等;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表示,還在研議相關子法,不過審議委員會預計於年底成立,也表示明年上半年碳費的訂定就會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