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面對努力的成空,以及社會的憤怒巧合地反撲到自己家庭的困惑和憤怒,讓這個角色不再只是個「佛祖」般的理想存在,更多了人味和令人心疼的點。 或許也正因為如此,曾自承一開始走不進角色的吳慷仁,到了劇的後半段也愈來愈能投入,並反映王赦的情感,相信也會讓這條線越走越能引起觀眾共鳴。 品味新聞台副總監,事業心重卻也努力當個好媽媽的電視新聞部主管,生活卻隨著小六的兒子在戲院槍殺事件中過世而變色。
在家人眼裡可能不近人情,因為就劇中來看,王赦對人類的愛幾乎是沒有等差的,他將每個人都一視同仁,不管對方做過什麼,都試圖從人性的層面去說服他們、理解他們。 我們與惡的距離線上看2023 然而因此跟所有身邊人背道而馳、逆風而走的他,其實也不見得知道自己的堅持是否是對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線上看 畢竟要理解犯罪、預防犯罪,那都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也不可能因為一個案子打贏了,整個社會就突然覺得殺人犯真的是因為精神病困擾才做傻事,更多人可能會選擇先在殺人犯身上貼上「該死」、「邪惡」的標籤,相信精神病什麼的,都是為了脫罪而來。 劇中王赦有段在車內向妻子告白的戲,某種程度上就在告白他自己的過去經驗,為何讓他相信「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很近,也說明他為什麼會想盡辦法讓社會盡可能理解甚至同理這些罪犯。 在他看來動機和苦衷如果不去理解和探討,我們無法理解邪惡,無法公正地對待罪犯和犯罪,自然更無法改善現況。
我們與惡的距離線上看: 我們與惡的距離
死刑某種程度上,是以一種同樣無可回復,且暴力程度最高的方式去回擊,以渲洩恨意與痛楚。 王赦為罪證確鑿的死刑犯辯護,他尋求的正義其實不是讓這些殺人犯因此開罪,而是希望即使他們犯下滔天大罪,量刑的比例原則和公平正義仍然應該適用在他們身上。 我們與惡的距離線上看 不管是那些被視為最「兇惡」、最「不可原諒」的殺童犯人或無差別殺人兇手,或是涉嫌「綁架」他自己女兒的嫌犯應思聰,他的態度都是一致的,他第一個想的,不是怪罪譴責,而是理性地釐清對方究竟做了什麼,以及這樣做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量刑的比例原則一向十分困難,因為不同的動機,足以讓同樣的行為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即使同樣是殺人,一個拒絕女友分手就殺她洩恨的恐怖情人,和一個長期被家暴終於為了保護自己跟小孩把丈夫殺掉的妻子,顯然不能相提並論。 我們與惡的距離線上看 劇中對於王赦的困惑和反挫也絲毫不假辭色,他固然有他的理想,但他不是心理醫生,也不是牧師,他無法真正理解精神病患,也無法真正拯救他們──即使他們是他想幫、不計代價協助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