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全球現場2023詳細資料!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Tim on September 22, 2022

公視全球現場

期間由執行副總經理孫青暫代;直到2015年8月由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副教授暨前台視副總經理丘岳接任第六任總經理,林樂群升任副總經理兼國際部經理,孫青續任執行副總經理。 2011年2月26日,公視基金會第4屆第9次董事會議,決議通過時任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曠湘霞擔任第五任總經理,同年4月24日,第4屆第11次董事會議,陳勝福請辭代理董事長,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趙雅麗經票決獲選為本會新任董事長,自5月1日起生效。 2002年1月29日,公視董事會通過一級主管局部人事調整案,包括研發部主任孫青調升執行副總經理兼企劃部經理;資深研究員林樂群調升新聞部經理;企劃部經理王亞維調任節目部經理;節目部經理李懿文調任研發部主任。 公視指出,未來三年的節目政策有三大方向,分別為加強製播新聞節目及紀錄片之品質;提昇節目的人文素養;活潑節目創意表現空間。 2000年5月, 針對「公眾近用」理念製作的《大家來開講》、《公民對話錄》等節目正式播出,是第一個提供社會大眾及各群體公平參與及表達意見的媒體頻道,落實「公共電視屬於全民所有」的理念。

1998年7月1日,由中華民國政府捐贈基金和公視相關財產的「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正式成立[7]。 公視全球現場2023 至此,公視完成長達十八年的建臺歷程,並於同日開播,定頻在有線電視第53頻道[8]。 十屆五中全會通過決議,成立「改進電視專案小組」,由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兼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黃少谷擔任召集人;但是由於老三臺主要投資人都是這個專案小組的成員,這個專案小組無法達成使命。 當時臺灣的政治環境,仍然處於戒嚴狀態;而在電視生態方面,交通部嚴格管制無線電波,只允許已經成立的老三臺製播以營利為目的的節目。

公視全球現場: 相關新聞

其與中華電視公司(華視)在2006年7月1日共同組成臺灣公廣集團,是目前台灣唯一的公共媒體事業群。 2003年2月17日,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羅致政接任《全球現場》主播兼任解析。 2005年,公視新聞部國際新聞中心主任兼製作人余佳璋接任《全球現場》主播兼任解析。 2006年8月7日,公視新聞改版,《寰宇新鮮報》停播,《全球現場》置放於19時整的新聞黃金時段播出。 公視全球現場 2010年5月,鄭同僚等7名董事仍受假處分之時,陳勝福代理董事長期間,陳勝福向法院申請撤回遭鄭同僚董事長提出假處分之陳世敏等8名董事案,6月3日士林地院裁定撤銷[39]。

2011年6月18日,《全球現場》復播,首播時間定為每週六至週日20時30分至21時整,每週六定名為《全球現場-深度週報》,每週日定名為《全球現場-漫遊天下》,皆由余佳璋擔任主播兼任解析,播報方式從坐式播報改為站立播報,不插播廣告;《公視晚間新聞》每週六至週日首播時間同時改為20時整至20時30分。 《全球現場-深度週報》以國際政經新聞及解析為主,《全球現場-漫遊天下》以軟性國際新聞為主。 此時《全球現場》英文名稱仍為「World News Tonight」,但攝影棚內虛擬佈景所使用之《全球現場》英文名稱為「PTS World News Tonight」以與World News Tonight(英语:World News Tonight)區別。 此時《全球現場》英文名稱仍為「World News Tonight」,但攝影棚內虛擬佈景所使用之《全球現場》英文名稱為「PTS World News 公視全球現場2023 Tonight」以與World News Tonight(英語:World News Tonight)區別。 2007年7月1日,公視新聞雜誌節目《獨立特派員》(英語:In-News)開播,吳東牧製作,丁曉菁主持,標榜「抗權勢,說真話」,每週日20點30分至20點55分首播。 2011年12月,仍受新聞局所提假處分限制行使職權的鄭同僚發表聲明[44],縱使假處分等官司贏了新聞局,也不會重返公視,因第四屆董事任期早已過,並無延任之正當性,他並呼籲目前當權董事主動辭去公視暨華視董事職務。

公視全球現場: 台灣掀起#MeToo風潮 性騷嫌疑人回應3樣態

四個多月來拒不出席董事會的盧非易等5名董事,在鄭同僚等7名董事受假處分後,於5月12日發新聞稿聲稱已推舉陳勝福為代理董事長。 惟推舉代理董事長之舉,並沒有召開董事會,也沒有任何開會紀錄,無法提出其被推舉為代理董事長之合法具體「程序」,公視監事依監督董事會之職權,認定陳勝福的代理董事長不合法,將依法追訴相關法律責任[37][38]。 2006年7月1日,公視與中華電視公司(簡稱華視)合組成立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簡稱公廣集團、TBS),成為臺灣第一個公共媒體集團。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席捲全球,各家電視台的國際疫情報導質量,成為重要指標。

公視全球現場

公共電視過渡時期營運規劃小組依據《公共電視法》第一條所揭櫫的公視精神,確認公視的使命在於:維護民眾表達自由及知的權利,提高全民教育和文化水準,並促進民主社會發展,增進公共福祉。 1995年7月3日,公視籌委會開始進行為期兩個星期的內部試播:每天20時至22時,前一個小時播出新聞節目、論壇節目及新聞雜誌節目,後一個小時播出娛樂節目。 1996年9月,一群關心公共電視的學術、文化界人士組成公共媒體催生聯盟,結合各界支持公共電視的力量,促使《公共電視法》通過。 1997年4月,由於公視籌備多年,政府已投注大量的人力、物力,卻遲遲不能讓公視建臺,因而出現「終止公視建臺」的主張。 公共媒體催生聯盟與公視職工聯誼會結合社會上各種關心公視的力量,發起各項「拯救公視」的活動。

公視全球現場: 新聞節目獎

郭台銘說,這幾個月他握過幾萬隻手、注視過幾萬隻民眾雙眼,深知百姓的憤怒和盼望,民意已顯示希望政黨輪替,因此他以「台灣阿銘」推動主流民意大聯盟,在中華民國與中共對等情況下創造兩岸和平、繁榮經濟、青年政策,「這才是真的主流民意和台灣價值」。 夜間的輕軌真愛碼頭站,一台無牌機車突兀地出現在軌道上,事發在27日晚間8時多,輕軌高架段首次出現機車誤闖,等車民眾和外地遊客都覺得離譜又危險。 截至2023年8月,依政黨法成立且辦理活動的有80個政黨,然而,並非所有政黨都能推薦總統、副總統候選人。 被連署人需在11月2日前完成連署作業,若連署人數未達規定人數的一半,將不予發還保證金100萬元。 《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23條規定,未經政黨推薦總統候選人應自公告起45日內完成連署,連署門檻需要達前一次總統、副總統選舉人總數的1.5%。 以2020年總選舉人數1931萬1105人估算,有效連署人數必須達28萬9667人。

面對世紀肺炎疫情蔓延,公視週六晚間的「全球現場--深度週報」、周日晚間「全球現場--漫遊天下」,順勢加重篇幅,詳實報導各國疫情、防疫對策、困境與借鏡、人物故事等,透過議題區隔、軟硬兼施,讓此次抗疫成效全球稱羨的台灣民眾,雖暫時無法出國,也能「放眼看天下」,同步感受地球村悸動。 2014年12月18日,公視第5屆董事會宣布,時任總經理曠湘霞已在2014年12月17日辭去公視總經理一職,其離職原因為「現於階段任務完成之際,為後進提供發揮舞台」,董事會對其請辭表示尊重,並擬轉聘為公視顧問。 期間由執行副總經理孫青暫代;直到2015年8月由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副教授暨前台視執行副總經理丘岳接任。 2012年7月24日,關於第四屆董事會之爭議,台灣高等法院最新民事裁定(101年度抗更(一)字第7號)指出:原新聞局所提對公視第四屆董事鄭同僚、朱台翔、虞戡平、黃明川、陳邦畛(陳板)、彭文正等六人的假處分原裁定,應予廢棄撤銷。

公視全球現場: 10/14 公共電視 南部開講-在地旅行 澎湖縣南方四島海洋國家公園 東嶼坪嶼 西嶼坪嶼

另外,《公視晚間新聞》也持續推出專題,訪問相關領域專家,客觀分析新冠病毒特性、社區傳播樣態、肺炎治療與疫苗研發等。 而面對全球幾乎都被迫「鎖國」,記者暫無法赴國外採訪,原「宏觀電視」遍布海外的特派記者,傳回包括美國、英國、阿根廷等當地最新疫情影音,注入更多元的觀察視角。 2023年1月1日,新設「數位內容部」,由副總經理謝玒玲兼任數位內容部經理,新媒體部更名為資訊部,廢止國際部編制,研究發展部更名國際暨策略發展部。 2022年4月1日,聘任楊家富續任副總經理,並自4月21日起兼任新媒體部經理,並督導行政、製作、工程等部門。 1999年5月18日,公視董事會通過總經理廖蒼松請辭案,由執行副總經理李永得代理,同年7月22日,李永得正式升任第二任總經理。 1997年5月31日,經由民間鍥而不捨的遊說及立法院密集的政黨協商,立法院三讀通過《公共電視法》;但是附帶決議,要求公視在2002年7月以前不可製作每日即時新聞。

公視全球現場

近年公視新聞致力於數位轉型,新聞網整合每日新聞、深度報導、數位敘事創新實驗,期許能與時俱進,開創新一代的公共媒體視野,提供更開放、透明的對話空間。 2021年9月6日,公視新聞更換新聞片頭動畫,背景大致相同,但顏色依時段作區隔(早安新聞、中晝新聞為橘底;暗時新聞、晚間新聞為深藍底);另越南語新聞、印尼語新聞、泰語新聞、公視新聞報、新聞全球話與英語新聞為紅底。 《公視中晝新聞》、《公視暗時新聞》的台羅拼音從開播時的「Tâi-gí sin-bûn」(即「台語新聞」)分別正名為「Tiong-tàu sin-bûn」與「Àm-sî sin-bûn」。 2014年12月22日起,《公視中晝新聞》更新片頭動畫、新聞鏡面及《公視暗時新聞》、《公視晚間新聞》更新攝影棚佈景。 2010年7月5日,《公視晚間新聞》全新改版,此次改版重點為改在華視耗資約新台幣兩千萬元打造的3D全虛擬攝影棚錄影[16],同時亦全面革新片頭動畫及新聞鏡面。

公視全球現場: 新聞製播公約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P&O郵輪公司的不列顛尼亞號(Britannia),載有數千名英國觀光客於西班牙度假勝地馬約卡島停泊,孰料27日由於強風造成船身移動和油輪撞擊,導致部分乘客受傷。 不過到了昨晚9時多,楊志良透過聲明表示,對經歷過家暴的朋友,因為他的家暴說而引起不愉快的心境深感抱歉,但對於蔡政府造成人民水深火熱、痛苦萬分,絕不道歉。 總統府發出聲明嚴正譴責,指出楊志良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曾擔任主責全國家暴防治的首長,卻無視受害者傷痛,為了選舉口不擇言,認為楊志良應向社會大眾道歉。

公視全球現場

其餘第四屆最初選任之7名董事,諮詢法律意見後引用內政部「議事規範」,即會議被惡意杯葛時,得以1/3成會,逕行開會。 新聞局於4月19日乃以人數不足下開會為由,聲請對鄭同僚等7名董事假處分,禁止其行使職權[35]。 4月20日士林地院裁定同意並執行新聞局的假處分,凍結董事長鄭同僚等七名董事職權。 新聞局假處分鄭同僚等7名董事,乃為由盧非易等5名董事接管公視,遂行干預公視獨立自主之目的[36]。

公視全球現場: 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公視的《全球現場》節目從今年初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收視屢創新高,且為凸顯國際觀,全球及兩岸新聞比重占每日新聞篇幅的1/3到1/4,贏得口碑,也打破「台灣人不愛看國際新聞」的迷思。 此外,24名被提名董事人選之中,有10人認為審議程序「差別待遇」有嚴重瑕疵,因而在7月11日二度審查前請求除名,造成即使審查會通過其他人選,仍無法達到董事會17人的最低門檻,審查破局再度延後[49]。 2006年7月1日,公視與中華電視公司(簡稱華視)合組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簡稱公廣集團、TBS),成為臺灣第一個公共媒體集團。 2014年12月18日,公視第5屆董事會宣布,時任總經理曠湘霞已在2014年12月17日辭去公視總經理一職[12],其離職原因為「現於階段任務完成之際,為後進提供發揮舞台」,董事會對其請辭表示尊重,並擬轉聘為公視顧問。

其中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啟動一項圍繞中國、台灣的戰爭模擬,也就是俗稱的兵推,包括美國情報界和高級美國軍事將領,都公開警告對岸將於2027年準備入侵台灣,這已經不是暗示,資料上也說美國很難取得勝利,即使取得勝利也要付出慘痛代價。 成群蝙蝠就棲息在坑道,捍衛石頭營聯盟指出裡面也有珍貴稀有的保育類「無尾葉鼻蝠」,開發案鄰近日軍在二戰留下的文化資產、石頭營碉堡,坑道裡更有豐富生態,認為屏東縣政府無視,放任開發案進行。 來自屏東的民代與民眾,拿起自製紙雞蛋,砸向友達光電公司標誌,抗議友達在屏東枋寮、砍樹種電。

公視全球現場: 公共電視台

2001年4月9日起,原本在每天22點整播出的公視新聞節目《大世紀》分成兩個節目:劉必榮主播的《七點看世界》(每星期一至五19點整播出)及葉明蘭、林建成主播的《公視新聞深度報導》(每星期一至五21點30分播出);另外,劉淇榕擔任氣象主播。 2009年12月10日,監察院糾正新聞局(蘇俊賓任職新聞局長期間)操控公視董事選舉,進行公視增補董事的過程中因操作「鑿痕斑斑,紊亂體制,未臻完全合法」,以致陳世敏等8名增選董事資格有瑕疵[33]。 公視董事會乃根據監察院糾正書,對國民黨主政增選之8名董事提起假處分,暫停其職權。 新聞局不但未回應監察院的糾正,反而突然至公視作財務檢查,威脅解除董事長職務[34]。 2010年1月11日陳世敏等8名增選董事被假處分後,盧非易等5名補選董事就開始杯葛董事會,致使董事會連續流會數次。

2012年1月18日, 中正大學傳播學者羅世宏和支持媒改的學生和影像工作者,針對公視第四屆董事因朝野黨派鬥爭,延任14個月仍不下臺的問題,到公視大門靜坐抗議。 第四屆公視董事會應於2010 年 12 月 公視全球現場 3 日任期屆滿,但因政府企圖干預公視運作,以及相關行政部門惡意怠惰,延任至今已超過603天,仍未完成改選。 鑑於公視董事會爭議與亂象,紀錄片工作者蔡崇隆發起募款,拍攝《那些年,他們一起搞垮了公共電視!》紀錄片[45],邀請三位獨立紀錄片導演及支持媒體改革的朋友,成立公視紀錄大隊,展開一項紀錄片拍攝計畫,主題為深入紀錄未來一年公視董事會、行政院新聞局(及承接新聞局業務的文化部)及立法院處理公視議題的相關過程,並開放版權。 1982年6月,行政院新聞局成立廣播電視未來發展研究委員會,邀請學者專家研究如何設立一個「公共電視節目製作中心」。 最後決定:將公共電視節目委由電視臺、社團及有關文化、教育學術機構,或國內民間廣告、傳播業者承製,亦可選購國內外節目成品;週一至週五,每天播出三個公共電視節目,每個節目長度三十分鐘;週六及週日,每天播出一個公共電視節目,每個節目長度六十分鐘;分別利用原先的老三臺夜間聯播時段及夜晚收播後延長播出,作為公共電視節目時間。

公視全球現場: 節目

《閱讀天下》是國際新聞深度報導節目,第一代主持人為廖咸浩,第二代主持人為楊照。 [3] 1999年7月4日,公視第一個開放call-in的節目《部落面對面》開播,是專為台灣原住民製作的論壇節目,第一代主持人是童春慶[6](已於2008年12月停播,2009年4月起於原住民族電視台播出同類節目《原地發聲》[7])。 2001年4月9日,原本在每天22時整播出的公視新聞節目《大世紀》分拆成兩個節目: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必榮擔任主播兼任解析的國際新聞節目《七點看世界》(每星期一至五19時整播出)及葉明蘭主播的深度報導節目《公視新聞深度報導》(每星期一至五21時30分播出)。 2011年5月16日,《公視晚間新聞》全面更新片頭動畫、新聞鏡面及攝影棚佈景(真實場景),片頭動畫啟用新版中英雙語標準字,新版標準字以「PTS Evening News」取代舊版標準字「PTS News」。

  • 郭台銘認為,民進黨政府貪汙腐敗、弊端重生,國會過半,但綠營立委除了擔任表決部隊,沒提出任何有內容的質詢和政策,已經釀成台灣危機。
  • 2000年5月, 針對「公眾近用」理念製作的《大家來開講》、《公民對話錄》等節目正式播出,是第一個提供社會大眾及各群體公平參與及表達意見的媒體頻道,落實「公共電視屬於全民所有」的理念。
  • 1997年7月,公共電視過渡時期營運規劃小組成立,負責規劃未來的公視營運計劃。
  • 2011年6月18日,《全球現場》復播,時間為每週六至週日20點30分至21點整,每週六定名為《全球現場-深度週報》,每週日定名為《全球現場-漫遊天下》。
  • 經過一番爭論未果,8月17日晚間,增補選之董事主導的董事會,再接再厲仍無結論,於是決定下週再開臨時會。

2016年3月7日,公視新聞改版,各節新聞全面改以HD高畫質製作,並同時更換新聞片頭動畫、新聞鏡面和新聞開場音樂(包含全球現場),且各節新聞的片頭動畫、開場音樂皆相同(《公視手語新聞》除外)。 2015年1月,《獨立特派員》播出時間改為每週日11點,後決定節目依然在每週三22點播出[17][18]。 2012年7月1日,公視新聞部設立新聞網站《公視新聞議題中心》(PNN),吳東牧擔任製作人,林建成為主編,藉由網路社群即時發佈公視新聞部相關節目影片及報導社會爭議議題。 2009年4月27日,選輯《PeoPo公民新聞平台》新聞影片而成的公民新聞節目《PeoPo公民新聞報》開播,公視主頻道播映時間為每週一至週五8點25分與23點55分,公視2台播映時間為每週一至週五6點55分至7點整與9點50分至10點整。 2007年1月1日,依據《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第十四條第三項,客家電視台、原住民族電視台與台灣宏觀電視加入台灣公廣集團,公視2個新聞雜誌節目《原住民新聞雜誌》、《客家新聞雜誌》分別移交原住民族電視台與客家電視台首播。 2005年,公視專為聽覺障礙人士製播的《公視手語新聞》開播,播出時間是每週一至週五21點45分至21點55分,主播是聽障模特兒王曉書。

公視全球現場: 國際郵輪觀光大爆發! 高雄今年188艘次接力

屏東縣議員蔣月惠率領鄉親北上凱道,接下來前往總統府陳情,她表示,友達一期開發快完成,接下來還有二三期,呼籲應停止。 依2020年總統大選得票結果,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台灣民眾黨、時代力量可直接推薦一總統、副總統候選人。 民進黨提名副總統賴清德,國民黨提名新北市長侯友宜,民眾黨提名現任黨主席、前台北市長柯文哲,隨著郭台銘宣布透過「主流民意大聯盟」投入選戰,2024總統大選將有可能出現「四腳督」局面。 依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告,第16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工作進行程序表,今(2023)年9月13至17日受理申請總統、副總統選舉被連署人申請,18日公布總統、副總統選舉被連署人,19日起開始受理連署。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發展迅速,民眾已常運用在文件翻譯、圖片運算等,國科會7月時就發布公部門生成式AI指引草案,主委吳政忠今(28日)表示,該草案已報政院,可望在年底前上路。 2022年12月16日,Taiwanplus國際影音串流平台執行長由公視新聞部前副理暨台灣新聞記者協會顧問、時任代理執行長余佳璋升任。

1993年,行政院將《公共電視法》草案送交立法院審查;同時,一群文化界人士組成公共電視民間籌備會,以彰顯公共電視的民間性格,並針對《公共電視法》提出主張、進行遊說。 1993年7月1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有線電視法》,第44條規定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應每年提撥其當年營業額百分之三之金額,其中……百分之一直接撥付公共電視經費使用」。 2012年3月11日20時30分至22時整,公視播出公視新聞部製作、陳信聰主持的311大地震一週年特別節目《告別世紀之痛311》[2],《全球現場-漫遊天下》停播一次。

公視全球現場: 新聞原則

1998年1月,第一屆公視董監事人選(共18人)經立法院推舉的審查委員會審議通過。 1998年3月,公視董監事召開第一次會議,選出吳豐山為董事長,賀德芬為常務監事,並指派廖蒼松為總經理,李永得、張光譽、朱全斌為副總經理。 1997年7月,公共電視過渡時期營運規劃小組成立,負責規劃未來的公視營運計劃。

現今臺灣屬於公共服務性質的電視臺,除了依《公共電視法》設置的公視之外,還有同為公廣集團成員的華視、以及隸屬於原文會的原住民族電視台(原視)。 以「P」代表社會公眾(public)為服務主體;中心紅色圓點取其意象,示意為攝影機的錄製鍵,象徵記者前進新聞現場,紀錄真相、挖掘事實;多層圓型象徵為讀者提供多元觀點、深度報導。 2021年1月4日,《公視中晝新聞》、《公視暗時新聞》、《公視晚間新聞》及談話性節目《有話好說》更新攝影棚布景。

這些影片是開放式版權,不過僅限於臺灣地區非營利使用;而且使用者必須標明來源,也不可用在汙衊他人等用途。 公視製播的節目分為新聞、戲劇電影、兒童青少年、文化藝術、生活休閒、紀錄片、社會服務等七大類型。 2001年7月,公視第二屆董監事順利誕生,吳豐山獲全部出席董事同意,出任第二屆董事長,林筠則獲選常務監事,李永得續任總經理。 1999年10月20日,日本放送協會(NHK)捐贈阪神大地震一系列精彩影片獨家播映權給公視,讓公視的震災報導進入國際化的全面報導層次,對九二一大地震後的臺灣民眾提供最完整的震災資訊。

公視董事會2011年4月24日通過董事長陳勝福請辭案,由董事推舉淡江大學趙雅麗教授出任公視及華視董事長,於5月 1日生效。 2007年12月13日,公視基金會舉行第四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政治大學教育系副教授鄭同僚當選公視基金會董事長,同年12月23日,第四屆第一次臨時董監事聯席會議,通過時任新聞部經理馮賢賢接任公視第四任總經理,自12月25日起生效。 公共電視台(英語譯名: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通稱公共電視、公視、PTS,為臺灣6家無線電視臺之一,是依據中華民國政府依據《公共電視法》捐贈成立的公共媒體機構,由公視基金會經營。 其於1990年開始籌備,至1998年7月1日正式開播,目前擁有5個電視頻道(另有MOD版本)[1]及2個網路頻道。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