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最新的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報告指出,全台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身障者約有120萬人,相當於台灣每20人,就有1人是身障者;其中30歲以上的身障者約佔總身障人口的九成(約108萬),且有九成的身障者居住在家中,過半數由高齡父母親或同齡同居人(配偶)照顧。 這意味「雙老家庭」不只是身障家庭的多數,更凸顯出雙老家庭身後照顧的社會議題。 但不是每一個企業都能將自己的品牌「人格化」,該怎麼辦? 我認為提供「實用資訊」給粉絲會是一個解法,搭配其他 IG 經營策略,應該也能達成不錯的效果。 今天 Ariel 也提供了一些很值得參考的 IG 帳號,例如籃球筆記、CNN,都是比較屬於這類的經營方式,相信也很適合小編們觀摩與學習。 Jesse 則以蝦皮經營 IG 為例,認為現階段 IG 的功能還是做 社群丼 Branding 大於實際導購,因為蝦皮經營 IG 就讓其他的電商平台顯得「不酷了」,以這種方式創造與其他平台的差異,在看起來差不多的電商平台中,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品牌風格。
等品牌規劃行銷,並在 2020 帶領團隊拿下4A最佳數位內容文案創意獎 金獎、時報金手指獎 行銷類 / 社群行銷獎 銀獎、時報金手指獎 創意類 / 文案創意獎、動腦雜誌 年度社群十大金句等多項獎項。 缺乏身心健康及社會支持: 從事照顧工作就好比職場上班,不只中間需要休息、每過一段時間也需要好好放假喘息。 不過在實際個案中,照顧工作卻是全年無休、24小時不間斷,就算照顧者意識到自己能量減弱、甚至耗竭,也難以找到「補充性」或「替代性」的支援服務。 如此惡性循環,不只讓生活品質降低,甚至感覺前途黯淡,身心壓力與日俱增;另一方面,照顧者很容易下意識地忽略自身的身心健康,最終,只會形成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各方面都缺乏支持的雙輸局面。
社群丼: 生活與休閒
陳思傑強調,很多時候,品牌主會覺得社群經營不善、效果不彰的主因,往往是因為他們想的只有導購、增加訂單,直接用轉換率來判斷成效好壞,卻忘了「強化人們對品牌的印象」「知道在哪(例如線上、實體門市據點)能找到你」這些目標可能都比粉絲數、互動率等數字來得重要許多。 現在許多品牌的 IG 還是會比較傾向「私底下發生的事」來經營,也比較少策略面的因素,導致發文有一朝沒一朝,這會讓粉絲與品牌互動的熱度縮減,進而經營 IG 失敗。 透過清楚的品牌定位,以及「人格化」、「系列化」、「穩定發文」三種方式,臺灣吧的 社群丼 IG 抓到了讓粉絲快速成長的策略。 Jesse 傑哥,現任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執行長,同時也是擁有近 7 萬名成員的深度社群行銷討論社群「社群丼」創辦人,以及 Facebook Community Leadership Circle 官方指定代表。 專注在社群行銷領域,協助麥當勞、IKEA、星展銀行、TOYOTA ...
發布圖片或影片會提昇觸及率,通常好看或可愛的內容會讓你獲得 Like(例如穿搭分享、動物影片),而實用的貼文則會讓你的文章獲得分享(例如可以彰顯個人身份)或儲存(我們的儲存貼文都很多,你懂的)。 本文透過調查數據與實際案例,帶你看見雙老家庭中,那些局外人看不見、當事人說不出的艱難處境,並呼籲社會大眾和伊甸基金會一起「相挺無礙,陪你到老」,加入支持身障老後的行列。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社群丼: 實際展示如何用免費的線上工具做好任務管理
透過這篇整理來釐清今天演講的內容,也希望幫助到其他有在經營 IG 的社群丼友們。 不過,這份愛與依賴卻成為小君媽媽心中最放不下的一部分,「過去我和小君討論過未來的照顧安排,比如去全日型的照顧機構,但怎麼說她都不願意。」小君媽媽語重心長地說。 之前曾經發生過因為媽媽住院導致小君無人看顧的狀況,「現在我真的老了,小君也老了,如果我沒辦法再照顧小君,以後到底該怎麼辦?」雙重老化延伸的照顧需求,對小君一家來說迫在眉睫。 對雙老家庭而言,最害怕的是沒有外部的支持力量介入,走到最後,僅剩「一個便當、一處住所」,形同監禁囚籠。 所以,不論是到宅服務,還是社區、機構式的照顧支持,關鍵是主動叩響家戶緊鎖的大門,讓光「照進去」。
以下六個方法善用小工具,讓你的 IG 經營透過限時動態能愈來愈成功。 意外與疾病總是來的措手不及,許多父母親只好咬緊牙根,無怨無悔地把苦難重擔一肩扛起,但也因此瀕臨崩潰邊緣卻不自知。 如此一來,才能在雙重老化來臨時,正確的解決自己與家人所面臨的困境。
社群丼: 工作狂很不狂的高效合理工作法則 社群丼 傑哥
希望透過訓練生活自理、教導一技之長等方式,幫助身障者重拾生活與選擇的能力,也提供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造喘息空間、減緩長期照顧壓力。 藉此強化家庭互助能力,使身障者和照顧者擁有良好生活品質,一起「安心變老」。 2017 年 10 月,他們改變策略,以「黑啤」這個人格化角色作為貫徹整個 IG 的經營主軸。 並透過 hashtag 的應用發展各式各樣的系列主題、以及穩定發文求曝光的方式來保持與粉絲互動的熱度。 到了 2017 年 12 月,粉絲人數來到3萬人,短短三個月內,粉絲成長幅度為 30%。 四、破萬粉絲解鎖黃金功能「See More」這是一般帳號不會擁有的功能,根據可靠消息指出一但 IG 帳號破萬人追蹤就可以擁有。
社福制度難以觸及: 有人可能會問,那社會福利措施呢? 事實上,礙於年齡及生長環境,雙老家庭接收資訊的管道十分有限,就算有機會接觸相關的社福資訊,其中冗長的規範文字、繁瑣的申請審核程序、過程來回奔波的時間心力,都對雙老家庭相對不友善。 當社福制度的設計邏輯和弱勢需求相違背,結果便是難以深入角落,為真正需要幫助的家戶提供適切協助。 因此,有多少人願意在你的貼文底下留言的確可看成是互動的一種,但重點是能否創造「有價的社交關係」。 舉例來說,你能否從互動過程中,判斷對方的興趣、消費習慣、實際未滿足的需求及遇到的困擾等等,幫助你進一步推估潛在消費者 / 忠實粉絲樣貌。 另一方面,釐清了數位工具或社群平台的出現,不是用來取代傳統「面對面交流」的模式,想提升更多「有意義且可分析的互動」,線下交流活動如實體見面會,或許反而是未來線上社群(團)可考慮的輔助經營方式。
社群丼: 照顧者
在貼文發出內的前三小時內會最影響貼文的觸擊率,因此選擇在最多人上線的時間發文是必須的,可以最大化該篇貼文的觸擊人數。 視覺是決定你 IG 熱門程度的絕對要件之一,而打造統一的視覺風格,則可以做 Branding,強化你的品牌風格,使粉絲記住你。 根據 Ariel 的實驗顯示,同樣的圖片素材與文案在同樣的時間分別在 FB 與 IG 兩個媒介發布,以原生觸及來說,FB 的觸及率為 35%,而 IG 的觸及率則為 55%。 投稿請寄到 來信請附上投稿人真實名字、email和電話,並直接附上投稿內容(Word、純文字皆可)。 我們會在收到稿件後24小時內回信,建議勿一稿多投。
下一段 Ariel 社群丼 有提出四個,他認為判斷貼文表現是否優良的重要指標。 早先臺灣吧的 IG 是以曝光臺灣吧團隊的私生活作為主要的經營方式,但由於這類的貼文通常與粉絲「沒有太大關係」、「難以建立連結」所以經營成效一直不算太好。 「為什麼他們可以想到這創意,我們卻不行?」看到別的品牌活動引發網友熱議,或時事文、跟風文爆紅時,這可能是眾多行銷人心中最常出現的O.S.,甚至對於時常沒靈感的自己感到失望。 另外分享一個現場丼友提出的問題:「請問利用 IG 做導購,效果好嗎?」在場的 Ariel、臺灣吧行銷總監以及 Jesse都有針對這個提出自己的見解。 目前不清楚限時動態的排序規則,只能猜測當粉絲與你的 IG 互動次數愈多時,你的限時也會被排在該粉絲限時動態欄的愈前面。
社群丼: 社會與公眾
多年的服務經驗也讓伊甸深刻理解,唯有以「家」為核心去了解、去協助,才能提供照顧者與身心障礙朋友適切的服務。 因此,伊甸基金會40年來不僅照顧身障者,還照顧身障家庭。 社群丼2023 已經推動多年的《身心障礙者服務計畫》核心服務包括個案管理、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服務,以及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協助。
本文將帶你了解雙老家庭中,那些局外人看不見、當事人說不出的艱難處境,然後,和我們一起關懷身障家庭,創造所有人都能夠「安心變老」的社會。 在這次的分享會中,我認為臺灣吧 IG 帳號經營成功的關鍵還是在於「人格化」這件事。 社群丼 因為這個要素建立了,其他附帶的條件,例如視覺風格統一,才能發揮其必要性,若抽掉「人格化」這件事,基本上我認為要經營起 IG 帳號還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
社群丼: 照顧壓力
2020年,新北市新店區一名70多歲老翁,因長期照顧壓力而親手悶死照顧長達50年的身障女兒,引發社會譁然。 老翁遭判兩年六個月的有期徒刑,法官也在判決書中明確指出,「本案家庭不熟悉政府相關社福措施,政府也『不曾主動給予照顧者支持』,以致壓力不斷累積,釀成悲劇。」這段文字不只道出身心障礙家庭面臨的長照困境,更像一面現實的鏡子,照出每位家庭照顧者心中最辛酸、難解的矛盾。 而「變老」帶來的挑戰,讓本就弱勢的「身障家庭」變成更加脆弱的「身心障礙雙重老化家庭(雙老家庭)」。
另外為了國際版翻譯需求,也請附上想要刊登的英文作者名稱。
社群丼: 身心障礙者
就像小君媽媽面臨的兩難,到底是帶著照顧斷層的風險,繼續在家中與小君共同生活;還是為了給小君更好照顧,送到全日型的照顧機構? 或許,只要有更多像伊甸這樣的支持力量介入,改善任何一個照顧環節,小君和媽媽還有第三種、第四種選擇,以希望帶來光亮,終結無解的照顧輪迴。 研究指出,身障者老化速度約提早常人20年,因此在許多個案中發現,30歲後身障者就開始出現老化狀況。 這也是為什麼,所謂「雙老家庭」通常被定義為「由35歲以上身障者與60歲以上的家庭主要照顧者組成之家庭」。
- 這也是為什麼,所謂「雙老家庭」通常被定義為「由35歲以上身障者與60歲以上的家庭主要照顧者組成之家庭」。
- 之前曾經發生過因為媽媽住院導致小君無人看顧的狀況,「現在我真的老了,小君也老了,如果我沒辦法再照顧小君,以後到底該怎麼辦?」雙重老化延伸的照顧需求,對小君一家來說迫在眉睫。
- 所以基本上,做好 Branding、粉絲人數上升,導購數一定會變好,這是一定的。
- 因此,有多少人願意在你的貼文底下留言的確可看成是互動的一種,但重點是能否創造「有價的社交關係」。
- 對雙老家庭而言,最害怕的是沒有外部的支持力量介入,走到最後,僅剩「一個便當、一處住所」,形同監禁囚籠。
- 陳思傑強調,很多時候,品牌主會覺得社群經營不善、效果不彰的主因,往往是因為他們想的只有導購、增加訂單,直接用轉換率來判斷成效好壞,卻忘了「強化人們對品牌的印象」「知道在哪(例如線上、實體門市據點)能找到你」這些目標可能都比粉絲數、互動率等數字來得重要許多。
- 本文將帶你了解雙老家庭中,那些局外人看不見、當事人說不出的艱難處境,然後,和我們一起關懷身障家庭,創造所有人都能夠「安心變老」的社會。
想知道社會發生什麼大事、有沒有值得關注的議題,多數人做的第一件事,大概都不是打開電視,而是點開Facebook、LINE、Instagram、Twitter等社群媒體,看看自己追蹤的意見領袖(KOL)、網站或身邊朋友「分享」了什麼。 我們都知道 IG 是以濾鏡起家的社群平台,因此視覺是使用 IG 時一個必要的元素之一。 此外,它也是較私人的社群平台,Ariel 依此歸類出了三個 IG 平台的特性:簡單、親密、隱密。 兩者相比,比起被祖克柏瘋狂壓低觸率的 FB,IG 的觸及表現算是非常優良,同時互動比率也較 FB 來得高。 所以若你的發文總是附帶精美圖片的話,不妨試試看經營 IG 吧。
社群丼: 內容—
今年40歲的小君患有腦性麻痺及重度多重障礙,接受「伊甸萬芳啟能中心」日間照顧服務已經20年。 小君平常和媽媽同住,不只日常生活相當依賴母親、母女倆的感情也相當緊密。 有次,小君在中心美藝班老師的教導下,畫出一幅名為「媽咪和我」的畫作,更表達了母女間深刻的羈絆。 談到社群該如何經營才恰當,陳思傑認為這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反而應該回頭問自己「到底為什麼要做社群?」目的不同,做法和對應評估成效的參考指標就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