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泡沫7大著數2023!(小編貼心推薦)

Posted by John on January 19, 2020

金融泡沫

雖然我們無法排除泡沫破裂的可能性,但若這些公司營收逐漸跟上股價成長、估值回歸一般水平,存活下來的優質企業將繼續推動技術進步以及經濟成長,創造下一波繁榮。 金融泡沫2023 當今天發生了某種技術革新,從最早的蒸汽機、鐵路,一直到 21 世紀的網路,投機會一直伴隨著這些創新發生。 當人們發現了「錢景」、「本夢比」,就會一窩蜂地湧入該產業,形成非理性繁榮。

金融泡沫

例如,1989年到1992年日本土地、股市泡沫,導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整個1990年代被稱為「失落的10年」;2000年.com泡沫和2008年房地產泡沫也讓美國經濟嚴重衰退。 即使對於能夠準確辨別這些金融泡沫的少數專家和投資者,這些專業人士中只有更少數的人,有能力確定泡沫何時會破裂。 其中一位就是,1987年到2006年的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

金融泡沫: 泡沫,無處不在

另外,由於台灣負產出缺口擴大,也就是產能多於訂單,導致勞動力出現閒置,央行因此4次降息。 台灣泡沫經濟是在1980年代末期,台灣經歷的一場經濟泡沫,台灣股價從1985年7月30日的636點,在1990年時股價於2月12日漲到12682點,然後一路狂跌,到1990年10月12日,跌到2485點。 房地產價格亦曾有大幅度變動,政府的公告地價1987年上漲9.74%,1988年上漲11.54%,1989年大幅上漲47.31%,到1990年更上漲103.05%。 金融泡沫 「那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當時日本很多人投資股市、房市,是跟銀行借錢來投資,你買的股票、房地產大幅崩跌的話,借款者一定破產;那銀行呢?也一樣損失很多,涉及的家庭、銀行,資產負債表淨值的部分,都大幅萎縮。」許嘉棟解釋。 3月以來,各國因應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紛紛降息。

金融泡沫

雖然每一次投機熱潮的內容不同,但大致延著相同軌跡發展,就像經濟學家金德柏格所說,「細節會不斷衍生,但架構卻是不會變的」。 鬱金香泡沫(Dutch Tulip-Mania) :恐懼和貪婪從人類很早期開始就普遍存在,這些情緒甚至轉化為買賣鬱金香。 大約400年前,在1630年代,荷蘭鬱金香球莖的價格竟然和一棟房子相同(根據通貨膨脹調整後,當時鬱金香的價格為61,700美元)。 這個泡沫像所有泡沫一樣以崩跌結束,你可以從下面的圖表中看到。 泡沫在後期階段難以判斷時間點的原因之一,即是因為後期整個資產價值會縮水得更快。 正如同著名的價值投資者Howard Marks指出,“空氣流出的速度總是比它進入的時候快得多。

金融泡沫: 台灣泡沫經濟

像所有的泡沫一樣,投機者也開始參與,大多數公司後來不是倒了,不然就是被大型鐵路公司併購。 而投資人往往忽略會崩盤前,在獲利了結階段的一些關鍵警告訊號。 例如2008年次貸風暴爆發前,法國巴黎銀行在2007年8月凍結了旗下3檔投資於次級房貸之貨幣型基金,原因是相關基金未能反映合理價值。

「資本市場這種追逐,不會有任何後遺症?很多社會問題,都是財富、所得分配不均造成的,這是我們要的嗎?」前述提問,充分表達了吳中書對長期低利環境的擔憂。 由金管會「金融史料陳列室」網站內容可得知,從1949到1989年間,新設銀行中,僅有華僑銀行、世華銀行及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屬民營銀行,其他皆為公營銀行,直到1991年7月,才首次核准15家民營新銀行設立。 主計總處資料顯示,1990年,台灣經濟成長(年增率)為5.54%,隔年8.37%,似乎完全不受股市重挫影響。 「有人來貸款,要從嚴審核,能不貸盡量不貸,但若不貸,投資從哪來?企業也是,財務狀況受損後,不敢投資;從這角度來說,投資減少、消費減少,銀行又不敢貸款,這就是『資產負債表式衰退』,持續了20年。」許嘉棟說。 許嘉棟引述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說法,稱日本資產泡沫破裂後,使該國經濟陷入「資產負債表式衰退」。

金融泡沫: 資產泡沫

根據 Perez 對於經濟史的觀察,她發現每一次技術革命(約 5 、 60 年的週期)都分成兩個階段:「啟動期」、「部署期」。 在啟動期,技術才剛進入市場,例如鐵路、網路基礎架構的建立;在部署期,技術開始被社會廣泛地採用,包含了鐵路時代的美國西部大開放、網路時代等等。 根據5階段明基斯-金德柏格模型,市場泡沫從成形到破滅會歷經幾個階段,首先,因為新技術變革等外在衝擊,使投資人預期市場將出現重大改變,此階段被稱為變動期(Displacement)。 歷史上多數泡沫的起因都和創新技術或歷史上的極低利率有關,例如聯邦基準利率從2000年7月的6.5%,2003年6月降至1.2%,房貸利率更觸及歷史新低,為後續房地產泡沫埋下種子。 金融泡沫是指一種或一系列的金融資產在經歷了一個連續的漲價之後,市場價格大於實際價格的經濟現象。 金融泡沫就是經濟上的巨觀調控不當, 過度的投資引起資產價格的過度膨脹,盲目追求經濟成長,使得國內投資規模急劇膨脹,導致虛假繁榮的一種假象。

金融泡沫

當時,Nifty Fifty被認為是“第一選擇”的股票,投資者可以永遠買入和持有。 令人遺憾的是,在1973年到74年期間,這些價格昂貴的股票(許多本益比高於50倍)大約下跌了90%。 事實上目前許多產業的發展軌跡,從 Perez 的角度都可以發現一些端倪。 今天仍然有許多人認為比特幣一文不值,或是電動車例如特斯拉(Tesla, TSLA-US)、中國的「電車三傻」(蔚來、理想、小鵬)被過度炒作,這邊就先不討論價格的問題。 不可否認地,每個新事物都會有質疑的聲浪,甚至有些公司也被視為一場騙局。

金融泡沫: 借錢投資股市、房市 泡沫破裂讓日本陷入失落的20年

2002年的2次降息,各降息1碼(0.25個百分點),主要為台灣內部景氣雖然回溫,但內需市場不振,消費、投資需求仍緩。 起初這件事讓市場動盪感到不安,但在接下來幾個月卻完全被遺忘,全球股市再度創下新高。 現在回想起來,法巴的想法才是正確的,而泡沫破滅的警訊就是這類來自相對小的事件,會像「礦坑裡的金絲雀」一樣,在危機來臨前提早預示。 股權泡沫的特徵是有形投資和滿足高需求合法市場的不可持續願望。 這種泡沫的特點是流動性容易,有形和實際資產以及實際的創新可以增強信心。 由於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其資產猶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經濟學上稱之為「泡沫經濟」。

金融泡沫

金融泡沫開始破滅時,主要特徵就是人們消費高漲,物價節節攀升,人有了錢就花,不儲蓄或極少儲蓄。 在「啟動期」會伴隨著市場的爆發、狂熱,這象徵了新技術革命受到了關注,同時也可能形成脫離實體經濟的泡沫。 但金融泡沫卻是必須且無法避免的,因為這將吸引社會的資源以及資金,為基礎設施和創新打好地基,才能創造出後續的繁榮。

金融泡沫: 全球技術IPO狂潮再臨 料創網路泡沫以來新高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日前到立院備詢時也強調,降息的考慮面向絕不只是對實體經濟的刺激,還包括金融穩定,貨幣對內、對外幣值穩定,以及利率調整對銀行業的衝擊。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17日電)全球掀起降息潮,回顧台灣近20年利率變動,3次連續降息都跟全球景氣密切相關,分別是2000年網路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與2015年景氣趨緩,2003年也曾因SARS疫情降息1碼。 以投資破壞式創新聞名的基金ARK Invest,也曾在研究報告當中整理出歷史上的技術創新,可以發現和 Perez 所列出來的技術革命有異曲同工之妙。 ARK認為包含以下領域:Blockchain(區塊鏈)、Genome Sequencing(基因定序)、Robotics(機器人)、Energy Storage(儲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

  • 股權泡沫的特徵是有形投資和滿足高需求合法市場的不可持續願望。
  • 「有人來貸款,要從嚴審核,能不貸盡量不貸,但若不貸,投資從哪來?企業也是,財務狀況受損後,不敢投資;從這角度來說,投資減少、消費減少,銀行又不敢貸款,這就是『資產負債表式衰退』,持續了20年。」許嘉棟說。
  • 「那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當時日本很多人投資股市、房市,是跟銀行借錢來投資,你買的股票、房地產大幅崩跌的話,借款者一定破產;那銀行呢?也一樣損失很多,涉及的家庭、銀行,資產負債表淨值的部分,都大幅萎縮。」許嘉棟解釋。
  • 鬱金香泡沫(Dutch Tulip-Mania) :恐懼和貪婪從人類很早期開始就普遍存在,這些情緒甚至轉化為買賣鬱金香。
  •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17日電)全球掀起降息潮,回顧台灣近20年利率變動,3次連續降息都跟全球景氣密切相關,分別是2000年網路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與2015年景氣趨緩,2003年也曾因SARS疫情降息1碼。
  • 相較於傳統的本益比,席勒本益比的優點是拉長 10 年的時間計算獲利,可以降低經濟短期劇烈震盪對獲利計算的影響,且有調整通膨,較能公平的比較獲利能力。

由於辨認泡沫非常困難,因此很多大崩盤發生後,這些事件都被簡單歸類為泡沫化事件。 金融泡沫2023 對於那些追求能夠有確切時間點逃離泡沫的投機者來說,他們更可能反被泡沫傷害,然後他們就會選擇休息長達10年,接著才敢再次回顧這些當初很受歡迎的投資想法。 但從另一個角度出發,電動車的發展受到市場的親睞,這也代表了未來的趨勢是值得期待的。

金融泡沫: 金融泡沫是不是又要來了?泡沫真的只會造成大蕭條嗎?

有許多人建議將比特幣納入資產配置中,甚至表示未來有機會取代黃金的地位。 從 Perez 的視角出發,我們也可以從 2020 年得到一些啟發。 在疫情的影響下,催生了許多新經濟的發展,也可以說是加速數位轉型的驅動力。 包含了在家工作、電子商務、新能源等潮流,都逐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相較於傳統的本益比,席勒本益比的優點是拉長 10 年的時間計算獲利,可以降低經濟短期劇烈震盪對獲利計算的影響,且有調整通膨,較能公平的比較獲利能力。

  • 由於辨認泡沫非常困難,因此很多大崩盤發生後,這些事件都被簡單歸類為泡沫化事件。
  • 我們經歷了歷史上的許多投資泡沫,不幸的是,大多數投資者在泡沫早期財富能夠大幅增加的階段都還在熟睡中。
  • 主計總處資料顯示,1990年,台灣經濟成長(年增率)為5.54%,隔年8.37%,似乎完全不受股市重挫影響。
  • 起初這件事讓市場動盪感到不安,但在接下來幾個月卻完全被遺忘,全球股市再度創下新高。
  • 許嘉棟說,這些因資產泡沫破裂,而走上負債、破產之路的家庭,變得不敢消費、拼命儲蓄,導致民間消費萎縮;至於銀行,由於淨值幾乎變成負的,為了改善財務結構,勢必得減少風險性貸款。

人類歷史上發生過許多泡沫,例如 17 世紀的鬱金香泡沫、 2000 年的網路泡沫。 一般來說,泡沫被視為是不好的東西,因為沒有人瞭解他們投資的是什麼樣的未來,充其量只是社會集體的投機活動。 葛拉漢也提到,他看到以下徵兆,「財經新聞成為頭條、晚間新聞提到股市或GameStop、特斯拉等瘋狂行為」,因此認為近期美股泡沫將破裂。 投機者心裡也很清楚,購買泡沫資產的目的並非長期持有,而是企圖轉手給更笨的傻瓜,不過他們很快就會發現,市場上已經沒有最後一隻老鼠。 Nifty Fifty:所謂的Nifty Fifty股票,指的是一組集中的明星“大型股”,許多投資人和交易員都想要參與。 這組股票包括像Avon(AVP),麥當勞(McDonald’s, MCD-US)(MCD),寶麗來(Polaroid),Xerox(XRX),IBM和迪士尼(Walt Disney, DIS-US)(DIS)等家喻戶曉的名字。

金融泡沫: 金融泡沫

這已經是「部署期」的後半段了,也就是所謂的成熟階段,許多技術創新已是強弩之末,無法再帶給投資者巨大的利潤。 例如 1970 年代,以石油、汽車和福特(FORD, F-US)式大規模生產的潛能已經所剩不多。 若從大盤本益比的角度出發,目前 S&P500 本益比已經來到了 36.74 ,但大家應該會發現這張圖有點奇怪,為什麼 2008 年金融海嘯,本益比會大幅飆升? 原因是比起股價(Price)的跌幅,企業獲利(Earnings)更是大幅縮水。 相除之下就導致本益比上升,這也顯示出只看當下的本益比會有很大的誤導性。 曾擔任中央銀行副總裁、財政部長等職務的經濟學家許嘉棟分析,若貨幣供給快速增加,卻未引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那麼,股票、房地產價格,多半會出現飆漲。

席勒本益比可以用來評估大盤長期的報酬,作為長期投資的參考依據,但對於短期的報酬預測性較差。 金融泡沫2023 許嘉棟說,這些因資產泡沫破裂,而走上負債、破產之路的家庭,變得不敢消費、拼命儲蓄,導致民間消費萎縮;至於銀行,由於淨值幾乎變成負的,為了改善財務結構,勢必得減少風險性貸款。 另一方面,資產和金融交易盛行,吸收大量貨幣,也緩和了貨幣供給對物價的衝擊。 「很多貨幣流到股票、房地產等資產交易,也有很多的錢,是用在炒作外匯,炒作貴金屬。」許嘉棟說。 但,在此同時,也有投資人開始擔心,與經濟基本面脫鉤的股市,是否已面臨泡沫危機? 不過,正如凱因斯所言,市場能保持非理性的時間,比1個人能維持不破產的時間更久,因此泡沫真正破裂的時間極難掌握。

金融泡沫: 貨幣供給快速增加 資產價格隨之飆漲

也有人認為,更早在8月紐約聯準銀行就將貼現率從5%上調至6%,9月英格蘭銀行也跟進,隨著利率上升,融資就已陸續減少。 此時,投資人把風險拋到九霄雲外,市場歌頌新的估值方式和指標,試圖證明價格上漲的合理性。 投資人也總以為,無論在什麼價位,都會有更笨的傻瓜(greater fool)來承接。 在泡沫經濟環境中,資產價格因為投機者為了追求利潤盲目追高的行為造成價格膨脹到超過資產未來所有預期收益的價值總和或是資產的總價值,並且其價格的變化往往是暴漲的形式,此時形成資產泡沫。 在泡沫經濟破滅後,投機者害怕虧損恐慌殺低的行為會讓資產價格暴跌到低於資產未來所有預期收益的價值總和或資產總價值,資產價值因為資產價格崩跌出現資產價值全面縮減,此時資產泡沫破滅。 2015年中到2016年中,則因為中國經濟成長趨緩,加上2015年底油價大跌,造成全球貿易量萎縮,對依賴出口的台灣是一大警訊。

金融泡沫

不過,長期投資的好處就在於,機率和估值最終都會展現其重要性。 因此,遠離極端的高估值和投機行業,建立多元化投資組合將在長期內產生巨大的效益。 債務泡沫的特點是無形或基於信貸的投資,在不存在的市場中,幾乎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 這些泡沫沒有實物資產的支持,其特點是輕描淡寫的貸款,希望能返還利潤或證券。 當政府不再維持法定貨幣時,這些泡沫通常以債務通縮結束,導致銀行擠兌或貨幣危機。 例如,二十年代咆哮的股票市場泡沫(導致大蕭條)和美國房地產泡沫(導致大蕭條)。

金融泡沫: 投資人熱絡追求美股IPO 策略師想起當年網路泡沫...

在進到恐慌期前,也總是會有貨幣緊縮先來暖場,或者伴隨銀行、證券公司或企業倒閉來拉開序幕。 例如1929年9月,股市難以再被新的利多提振,對所有壞消息都顯得非常敏感,9月中倫敦傳來哈特里(Clarence Hatry)商業帝國詐欺案,導致公司倒閉、投資人損失慘重,此事重創英國股市,加深美股投資人不安氣氛。 ARK一直以來也關注比特幣的發展趨勢,同時這也是近期除了電動車之外最熱門的話題。 第三方支付服務商Paypal(PYPL-US)在今年 10 月份宣布開放加密貨幣買賣服務,也帶動了比特幣近期驚人的漲幅。

自196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迅速成長,無論個人或政府都開始累積資產。 台灣所面臨的國際經濟情勢也在急劇的變化,出口貿易的國際競爭對手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強。 到了1980年代初,台灣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農業已式微,工商業社會已形成。 由於出口急劇增長,《廣場協議》後新台幣被迫升值,1990年曾最高24.62元新台幣兌換1美元。 期待升值使熱錢大量湧入,市場現金充斥,無處可走,致使股市及房市畸形發展。

金融泡沫: 網路泡沫會重演嗎? 專家:有風險、但不是重蹈覆轍

我們經歷了歷史上的許多投資泡沫,不幸的是,大多數投資者在泡沫早期財富能夠大幅增加的階段都還在熟睡中。 通常,投資者都在後半段才清醒,這時每個男人、女人、小孩都已經確定這熱門想法的趨勢,泡沫也差不多快要破裂了。 可悲的是,群眾通常能夠發現金融泡沫何時會結束,但卻不容易體認到泡沫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或許就如策略家Jim Stack所說:“多數情況下,對於被困在泡沫中的人來說,他們是看不到泡沫的。

金融泡沫

他在1996年底發表著名的“非理性繁榮”演講時,質疑目前由科技股主導的市場已太過昂貴,正確的辨識出了科技股泡沫。 葛林斯潘雖然遇到了泡沫,但唯一的問題便是他預測的時間點太早,因為科技泡沫直到2000年才正式破裂,納斯達克指數從1997年初到2000年初漲了三倍之多(從大約1300點漲到超過5000點)。 沒有人敢肯定,但Investing Caffeine的讀者知道長期債券會是一個可能的泡沫領域。 因為債券收益率和利率仍處於低水位,而且債權牛市已長達35年,對長期投資者而言無法抗通膨的債券很難說服他們投入更高的比重。 商業房地產和矽谷的獨角獸公司,很可能是其它潛在估值過熱的領域。 然而,正如我們前面討論的,判斷泡沫何時會破裂是極具挑戰性的。

科技泡沫(The Tech Bubble):我們都知道90年代末的科技泡沫如何結束。 本益比高於100倍的科技股幾乎是常態(見下表),相比之下,標普500指數今天的本益比僅約為14倍。 大飆漲的20年代(Roaring 20s):在美國,1920年代的飆漲最終導致了1929年的華爾街大崩盤,道瓊指數在短時間內下跌了近90%。 英國鐵路大泡沫(British Railroad Mania):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數百家公司申請在英國修建鐵路。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