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出現口罩搶購潮且引發民眾不滿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面徵用工廠生產的一般醫用口罩及外科手術口罩[278][279],提供民生、儲備、醫療或公務防疫等需求[280]。 由於最初徵用25家口罩大廠每天僅生產320萬副口罩,行政院同意經濟部新增產線提供產量的構想[281]。 此時防疫策略集中在強制檢疫隔離、防堵病毒擴散、加強醫護專業治療,直到封鎖邊境及加強入境檢疫後,境外移入案例的壓力才減輕[66]。
- 台灣人權促進會表示對於防疫制度的討論屬於公共議題,應受言論自由保障,反對政府恐嚇人民[463]。
- 並表示,建議已完成「2劑COVID-19疫苗」接種「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與工作者、醫護人員、防疫工作人員、第一線高感染風險工作人員及容易感染與疾病嚴重風險者(即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對象第九類)」等應於第二劑6個月後,接種第三劑[130][131][132]。
- 隨著疫情爆發和減少主動預約病人回診,醫療院所及基層診所門診就醫人數大幅下降(英语: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other health issues),就醫人數減少最多的前三名為「小兒科」、「復健科」以及「耳鼻喉科」[542]。
- 而在電信業者提供定位資料下,政府也曾向特定民眾發送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通知,提醒應當自主健康管理[363]。
- 疾管署經邀集個案治療團隊及專家學者討論後,依據個案及案母疫情調查、臨床症狀以及檢驗結果並回顧相關文獻,研判個案為母子垂直感染。
- 海峽兩岸關係也影響臺灣疫苗的採購進度[492],其中輝瑞-BioNTech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便被指遭受中國阻饒[493][494][495]。
3月28日,連續336天(2022年4月27日至2023年3月28日)新增死亡個案,創「連續新增死亡案例」最長紀錄。 2022年度累積:確診數8,830,331例(本土8,792,505例、境外37,826例)、空號11,458例、死亡14,403例。 11月18日,開放「12歲以上」接種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原型株+Omicron BA.4/BA.5變異株)[223]。 11月1日,開放12至17歲(青少年)接種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原型株+Omicron BA.1變異株)[220][221]。
台灣總確診: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臺灣疫情
臺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已於2023年3月20日起停止統計確診病例,實際病例將遠高於最後通報的1023.6萬例。 根據疾管署2023年2月初推估的實際感染人口已達臺灣5至7成的人口總數,約1161萬至1626萬左右。 2021年4月20日,華航印尼籍40多歲男性貨機機師,執行運輸業務至澳洲被檢疫確診COVID-19陽性。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超額死亡一直存在,死因統計常常有所不足,在急性傳染病期間更明顯,因為死亡數字增加太快,遺漏正確的死因歸類的機會就愈大。 因此面對傳染病,例如流感、COVID-19,若要評估一個國家疫情造成死亡的真實數字,都應該涵蓋超額死亡。 過去3年,光是官方統計數據,全台即有逾920萬人感染,平均每2到3人就有一人確診;更有1萬5千人不幸罹難,新冠病毒極可能是2022年國人第三大死因。 每一個數字底下,都是我們一起走過的路和必須面對的挑戰,《報導者》統整疫情爆發以來7個關鍵數據,解析數據下台灣防疫的利弊、以及與國際的差異。
台灣總確診: 台灣首例胰臟癌重粒子治療 不到1個月看不見腫瘤可動刀
4月20日,「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將「6至11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兩劑間隔延長至12週[171]。 通過「青少年族群」(12-17歲)建議完成基礎劑接種且無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於最後1劑基礎劑接種後5個月,接種追加劑[172]。 台灣總確診 6月6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335例,確診病例新增36例死亡,並公布5月31日至6月4日經校正回歸新增本土確診8例[107]。 根據PCR檢驗結果,京元電子竹南廠有195例確診,外籍移工停班有薪居家隔離,暫不考慮停工[108][109][110][111]。 5月18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240例(校正後為456例)[68],確診病例新增2例死亡(案1522、案2095),本土確診案例也首次突破1,000人[69]。
原本各級學校預計在2月10日結束寒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定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和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以下學校延至2月25日開學,108學年度第二學期改為2020年2月25日至7月14日[366]。 大專院校隨後延至2月25日後開學,7月的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亦首度延期[367]。 衛生福利部還為各級學校、幼兒園、實驗教育機構及團體、補習班、兒童課後照顧中心及托育中心提出防護建議及健康管理措施[368]。 醫療院所在就診時會紀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群聚等資訊,並遵循感染管制規定(英語:Impact of the 台灣總確診2023 COVID-19 pandemic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進行篩檢及治療(英語: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COVID-19)[326]。
台灣總確診: 疫情發展
2020年3月19日,進入全球大流行並在西方國家出現失控情況後,要求國民入境實施「居家檢疫14天」,外籍人士限制入境[255][256]。 台灣總確診 12月9日,台灣間隔34天後,再度出現本土個案,為中研院一名女研究員,她在實驗過程中不慎感染[136]。 9月18日,指揮中心宣布,考量目前國內口罩產量已大幅提升,足夠供應每位國人所需,且有多元購買口罩管道,民眾透過實名制通路取得口罩的需求已大幅下降,因此「口罩實名制」網路/超商販售通路,將運作至第44輪後暫停服務。 藥局通路及無健保特約藥局的偏鄉衛生所,則仍持續維持實名制口罩販售服務[119]。 5月22日,隨著各地醫療院所和社區篩檢站出現人潮、醫療資源與人力出現排擠效應、出現院內感染情況,逐步執行「清零計畫」、部署基層醫師至社區篩檢站、分散採檢人潮等[98][102][103]。 同時檢驗實驗室無法處理大量檢體,未能優先採檢確診接觸者[104],因行政流程需「校正回歸」數據[105][106][107]。
自2月7日0時起取消針對該院員工及前述門急診病人健保卡之「自主健康管理」註記[17][18]。 【待遇】依照國科會及台大研究計畫專任工作人員薪酬支給標準表敘薪(學士級第一年33800元/月起、碩士級第一年38618元/月起),可根據年資與經驗提供等同或優於國科會研究助理薪資。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政客(Politico)》報導,29日英國國會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報告稱台灣為「獨立國家」,報告中敘明,「台灣已是獨立國家,國名是中華民國。台灣擁有具國家地位的所有資格,包括人口、界定的領土、政府,以及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的能力」。 中油表示,公司肩負發展國家能源事業的使命,並順應全球減碳趨勢及我國溫室氣體減量的推動,持續新建及汰舊換新機器設備,並斥資固定資產投資計畫,承擔國家能源安全,穩定油氣供應之重任。 初步調查顯示,患者於潛伏期內曾到訪日本和台灣,惟根據病人提供的資料,他於潛伏期內只曾在香港有高風險接觸,故暫列可能本地個案。 他其後於8月24日到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求診,同日入院接受治療,現時情況穩定。
台灣總確診: 開學恐出現腸病毒第二波流行 衛生局籲落實孩童手部衛生
在救護運送部分,臺灣由各家醫療院所、消防局與民間公司的救護車負責[332]。 而臺灣的病毒檢驗是至少要有兩位醫事檢驗師同時操作,數量多時完成一批約需4小時至5小時[333]。 台灣總確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則增加採檢醫院擴大檢驗量能,並滾動調整責任區域以符合實際需求[334]。
4月18日,中華民國海軍敦睦艦隊的磐石艦軍人驗出群聚感染[74],最終36名病例[75]。 1月15日,疾管署將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定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25][26]。 1月7日,疾管署將中國武漢市的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一級[22],同時對國際航線及小三通提升警戒[23]。 2019年12月,中國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陸續出現不明肺炎病例[15][16]。
台灣總確診: 「防疫鬆綁新制」還有哪些配套措施同步調整?
2月22日,指揮中心說明,由於全球COVID-19疫情嚴峻,而臺灣仍有境外移入確診個案。 為降低台灣社區傳播風險,及避免造成醫療體系負擔,自2020年實施之秋冬防疫專案(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止)將調整並持續執行,請民眾及醫療院所配合。 2021年1月11日,指揮中心下午接獲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通報疑似有醫護人員染疫[2],隨即安排疾管署防疫醫師、同仁至該院進行調查,同時由專家諮詢小組張上淳召集人到場指導;另分別於11日晚間及12日召開會議,針對疫情及防治作為進行討論,採取多個措施[3]。 疾管署經邀集個案治療團隊及專家學者討論後,依據個案及案母疫情調查、臨床症狀以及檢驗結果並回顧相關文獻,研判個案為母子垂直感染。 疾管署提醒,保護孕婦及新生兒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清除家戶內外孳生源並落實防蚊措施;新生兒建議可以物理方式(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裝紗門紗窗、使用蚊帳等)進行防蚊。 台南目前累積2744例本土登革熱,安南區疫情擴散迅速飆到520例,東區近日確診也持續大幅增加,六甲區今天更是出現首例,台南已經連續7天破百例,且每天都創單日新高;近日颱風接近將會再帶來雨勢,讓防疫工作顯得更加艱困。
今年累計9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含1例死亡),分別為4例克沙奇A4型、2例克沙奇A6型、2例腸病毒D68型及1例伊科病毒21型,均為5歲以下幼童。 (中央社記者周慧盈北京29日電)中國外交部宣布明天起入境中國前無需進行COVID-19核酸檢測或快篩後,國台辦今天也表示,同日起往來兩岸及第三地旅客經由台灣中轉進入大陸,入境前無需快篩或核酸檢測。 衛生局表示,個案為30多歲男性,居住中山區,8月25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痠痛等症狀;28日就醫後通報採檢;29日確診。 中山區公所已成立區級應變工作小組,並發動社區清潔日進行孳生源清除,檢視戶內外是否有堆置廢棄的容器、雜物、桶、缸、甕、花盆及各式底盤、帆布、廢棄輪胎等。 〔記者蔡思培/台北報導〕登革熱疫情升溫,台北市在8月初出現第一例本土登革熱確診個案後,又陸續出現其他案例。
台灣總確診: 台灣中油發行112年度第3期無擔保公司債 總金額新臺幣74億元。
確診率最低者為金門縣18.94%(以戶籍人口統計,若以實際常住人數確診率應為50%左右)。 台灣總確診 依鄉鎮市區統計截至2023年3月19日止,新北市汐止區確診率最高,達61.2%(相當2人至少有1人確診)。 其次為新北市深坑區59.41%(相當2人至少有1人確診),共有37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50%以上,149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40%以上,261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30%以上,344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20%以上,364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10%以上,368個鄉鎮市區確診率4.63%以上。
6月1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262例(校正後為332例),確診病例新增13例死亡,並公布5月23日至31日經校正回歸新增本土確診65例[98],而5月期間累計本土確診突破7,000例,佔國內總本土確診累計病例達99%[99]。 5月24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334例(校正後為502例),確診病例新增6例死亡,並公布5月14日至23日經校正回歸新增本土確診256例[84],累計826例校正回歸本土確診個案,10天內暴增3,500餘例本土確診[85]。 5月22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321例(校正後為473例),確診病例新增2例死亡,並公布5月16日至21日經校正回歸新增本土確診400例[79],這是指揮中心首次以「校正回歸」新增之前數日的本土確診病例數[80]。
台灣總確診: 【今防疫】COVID-19 台灣疫情即時新聞大數據
目前台灣的感染率為39.2%,計算英國約為35.9%、美國30.4%、日本25%,以及韓國57.7%。 首次在2021年5月,潛藏的社區疫情大爆發,單日確診180例本土案例,雙北進入三級警戒,一路到同年7月26日結束。 當時的感染人數雖不比現在,但因疫苗才剛開始接種,民眾幾無保護力,造成人心惶惶。 活動期間將透過與各地方政府共同推動,由各縣市安排/指定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接種服務,並運用增設疫苗診次及設置社區接種站等方式,增進民眾接種可近性[231]。 隨著臺灣疫情相對穩定,2020年5月20日連任就職時,總統蔡英文的民意調查滿意度達到歷史新高的71%,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的滿意度則突破80%[544]。
- 登革熱疫情延燒,疾病管制署今(29)日公布國內確認一起母子垂直感染登革熱,個案是台南市未足月新生兒,母親生產後發燒確診登革熱,孩子半個月後開始出疹且活動力下降而就醫,登革熱快篩陽性遭通報,且研判為母子垂直感染。
- 因此,各國開始限制民眾入境英國,包括歐盟、加拿大「斷航」,邊境鄰國封鎖陸海空邊境,讓英國「被鎖國」。
- 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由於台灣採最嚴格的接觸者疫調、追蹤的清零手段,2020年一整年,台灣僅800多人確診,相較歐美都在一開始面臨嚴峻的疫情,台灣猶如活在「平行時空」,儘管生活有諸多不便限制,但確實在防疫上獲得很好的成效,因此企業並沒有採取居家辦公。
- 截至2023年3月12日止,各縣市確診率以新北市52.24%最高,其次為基隆市50.37%。
- 到了2020年6月,零售業(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retail)及餐飲業表現也有所回升[399]、失業率下降[400][401][402]。
中壽整體投資狀況,持續穩健管理投資組合,上半年避險前經常性收益率為 3.66%,較去年同期增加 19 個基本點,且專注於高價值商品並提升分期繳商品之市佔率,新契約價值利潤率也提升至 34.3%。 中壽投資長謝欣欣表示,中壽曝險除了建信人壽之外,其他財務性投資都是固定收益,有七成以上是 A 級債券,且大都是有國家支持或大型企業的債券。 凱基銀行代理總經理吳可君表示,銀行 312 億元的曝險中,授信部位約 260 億元,而配置部分,有 1/3 是大型台商企業並且有母公司保障支持,1/3 為金融租賃業、銀行證券等大型合作單位,1/3 為中國產業授信,其中有近九成是大型基金投資標的,所以資產風險控制得宜。 針對中國曝險,龐德明表示,截至 6 月底,金控總曝險為 1320 億元,以開發金總資產 3.6 兆元來計算,占比 3.67%。 其中,對中國房地產業的總曝險比重 0.215%、79 億元,而且金控及子公司都沒有直接投資或借貸在恒大、碧桂園、中植系集團等曝險。 擁 88 萬股東的開發金 (2883-TW) 今 (30) 日召開法說會,總經理龐德明揭露整體金控對中國總曝險金額為 1320 億元,但沒有任何恒大、碧桂園、中植系集團的投資或授信相關曝險。
台灣總確診: 疫情深度報導
6月3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364例(校正後為416例),確診病例新增17例死亡,並公布5月17日至6月2日經校正回歸新增本土確診219例[102]。 6月2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372例(校正後為488例),確診病例新增12例死亡,並公布5月19日至6月1日經校正回歸新增本土確診177例[100][101]。 5月31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274例(校正後為395例),確診病例新增15例死亡,並公布5月16日至30日經校正回歸新增本土確診73例[97]。 5月30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266例(校正後為425例),確診病例新增10例死亡,並公布5月25日至29日經校正回歸新增本土確診89例[94][95][96]。
而在疫情期間,隨著臺灣的「合法移工」人數下降、「非法移工」人數持續上升,許多僱用「家務移工」照顧長輩的雙薪白領家庭受到影響[432]。 相對於醫院內部照顧員和看護不願接案,許多家屬則必須自己輪班進入醫院陪病[433]。 不過在酒店、茶室、舞廳、三溫暖等八大行業業者數次被要求停止營業後,讓部分相關女性轉入地下工作[434][435][436][437]。 在疫情初期,近十臺電視頻道、YouTube、網路媒體便重複播放防疫宣導廣告(英語:Public service announcement),從各層面教育民眾一起防範疫情[418]。 其後民眾大多加強落實量測體溫、配戴口罩、保持清潔、保持社交社交距離等,公共場所和業者亦提供消毒搓手液及裝置、設定隔板、出入實名制/連名制登記、人流管制及環境消毒等防疫措施[423]。 由於禁止旅客入境及居家工作模式,大眾運輸(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public transport)站點的搭乘人數大幅度減少[397][424],不過公園造訪率則增加[425]。
台灣總確診: 「防疫新制度」須符合中重症條件,才可通報法定傳染病
在同日稍早,新北市和臺北市政府達成共識,宣布雙北高中職以下,全部停課[67]。 隨著防疫物資需求(英语:Shortages related to the COVID-19 pandemic)上升,食品藥物管理署展開盤點整備,積極管控數量狀況[274]。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緊急成立口罩戰情室,調查產能、協助生產管理及盤點出貨[275]。 面對臺灣長期向中國大陸進口口罩、民眾搶購動力顯著上升,行政院決定禁止(英语:Face mask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出口外科口罩和N95口罩[276],並委託口罩廠商趕工提升產能[277]。
此外,從全年總死亡人數來看,2022年總死亡人數為20萬7,230人,相比2021年的18萬3,732人,增加2萬3,498人。 9月8日,指揮中心宣布首批1,728劑「COVID-19預防用Evusheld單株抗體」已於9月6日晚間抵臺,並於今日配送[212]。 12月23日,宣布「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暫時退場,並視第3劑施打潮再重啟[138][139][140]。 6月11日,屏東縣爆發「枋山、枋寮群聚感染事件」,進入準四級警戒,最終累計15例,本次主要病毒株「Delta」。 2月2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55],分為防治、紓困、振興、罰則四部分[56]。
台灣總確診: 疫情即時新聞
許多民眾每天下午2時收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形成共同參與防疫的社會氛圍[243]。 臺灣連續44天沒有本土病例確診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一度改為每週三召開記者會[244][242]。 另外政府還準備社區採檢網路,得啟動「加強社區監測方案」完善社區監測網路及分級收治,針對高風險對象加強採檢[336]。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會經由疫情調查追蹤與確診案例密切接觸者,匡列可能範圍[309]。
中央研究院和國家衛生研究院在治療藥物研發上亦有成果,成功合成「瑞德西韋」、「法匹拉韋」等藥物[297][344][345][346]。 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國光生技、高端疫苗生物製劑、聯亞生技開發等也分別研發疫苗[347][348][349],並採取快速審查(英语:Rapid reviews)機制[350]。 台灣總確診 為了加速相關研發所需的法規審查,食品藥物管理署則建立專責輔導團隊,並製備病毒標準品提供給相關機構[351]。 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國光生技、高端疫苗生物製劑、聯亞生技開發等也分別研發疫苗[347][348][349],並採取快速審查(英語:Rapid reviews)機制[350]。 2月6日,指揮中心表示,「COVID-19疫情」持續,近期重症對象「多未曾接種疫苗」或「未完成基礎劑接種」,尤其「65歲以上」(長者),應儘速完成「基礎劑」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台灣總確診: 相關ETF 展吸金大法
到了2020年6月,零售業(英语: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retail)及餐飲業表現也有所回升[399]、失業率下降[400][401][402]。 在民間消費負成長下,臺灣在2020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仍有3.11%[403],股票、房市與車市也交易熱絡[404]。 隨著車用晶片等因疫情出現缺貨潮後[405],台灣積體電路製造等晶圓代工業者受到關注[406][407][408][409][410]。 原本預期二二八連假後單日新增病例回補上看兩萬例,但今天僅新增1萬3804例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未破1.5萬,且較上周四1萬4083例下降2.0%;指揮官王必勝表示,第八周(2月19日至2月25日)病例數不到十萬,新增9萬8700例,較前一周11萬4513下降13.8%。 自2020年1月起,至2023年3月20日止,臺灣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中的累計確診個案有10,236,886人,累計死亡個案則有18,803人(病死率0.18%)。 當中分別有10,178,478例本土個案(約佔99.4%)、58,354例境外移入個案(約佔0.6%),另有54例個案被歸類為其他狀況(36例敦睦遠航訓練支隊個案、3例航空器個案、1例不明個案及14例調查中個案)[551]。
公部門治理什麼時候才能朝向以「使用者為中心」(UI & UX)的思維邁進呢? Omicron疫情是一個及時的警示,讓我們必須從治理層面、醫療系統的建構以及公眾就醫行為的改變,來設計台灣要如何落實講了非常久的分級分流醫療。 根據指揮中心最新修訂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第22版建議,單株抗體、瑞德西韋與抗病毒藥物,都建議在病程早期使用,才能有效降低病毒對人體的傷害;而類固醇等用藥,則用以降低身體發炎反應,避免發生免疫風暴。 他表示,從國際研究來看,疫苗最快2個月效果就降低,目前每3個月就建議接種一劑疫苗,未來可能以3~6個月接種一劑疫苗為方向,「主因仍是病毒的變化速度太快,很快就減弱了疫苗效果。」王必勝也在1月5日的記者會中坦言,未來擬定一年接種2次mRNA疫苗或蛋白疫苗Novavax。 儘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系教授斯圖亞特. 雷伊(Stuart Campbell Ray)在這波中國疫情爆發時提出警告,認為中國成為病毒大量傳播的溫床,將會出現全新的變異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