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能源政策指導原則為2017年4月由經濟部修正之「能源發展綱領」[4],其中發展目標為確保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及社會公平之均衡發展,期達成 2025 年非核家園目標,實現能源永續發展。 2022年6月底電價費率審議臨時會決定,將針對高壓及特高壓的產業用電大戶,調漲其電價15%,並自7月1日開始實施。 調漲電價後,可以看到2022年整體工業用電減少40.94億度,較2021年減少2.54%,特別是自7月起工業部門用電量有逐月減少的趨勢(經濟部能源局,2023f)。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其計算方式是能源總消費量除以實質國內生產毛額。 我國2022年能源密集度以較快速度下降,其降幅為7.96%,為近年以來最多。 降幅度如此大的主要原因是整體能源消費量下降5.72%,同時GDP也增加2.54%(經濟部能源局,2023e;行政院主計總處,2023a),使2022年能源密集度改善率為2016年以來最低。
- 台灣缺乏自產能源,高度仰賴進口,2018年度的能源供給有97.80%來自進口。
- 我國2022年能源密集度以較快速度下降,其降幅為7.96%,為近年以來最多。
- 而這些不便,都在奉天宮將服務搬上 Google Cloud 後徹底消失。
- 在電力系統中,發電產生的電能會經由輸電系統和配電系統,傳送到使用者或是儲能系統。
- 台灣持續有法人機構與學校投入海洋能技術開發,包括工研院與台灣國際造船投入20瓩波浪發電機組開發[37],中山大學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國研院海科中心等投入海流發電(黑潮發電)技術[38]。
- 為了促進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增加,環保團體呼籲修正「用電大戶條款」(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降低大戶門檻、提高再生能源義務容量,由企業提高自設綠能比例,減輕整體綠電壓力。
如有 Google Cloud 產品導入或客製化專案開發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繫。 發電量 儘管 Google Cloud 的易用性讓洪組長印象深刻,但他也坦言過去曾有遭遇技術問題,需自行上網找解答的困擾,因此專業的技術支援,便成了奉天宮與 Cloud Ace 結緣的契機。 他補充:「網路搜尋到 Cloud Ace 後發現你們在東南亞也有據點,感覺很專業,所以就請團隊提供教育訓練。」另外洪組長也分享由於未來規劃將網路維護交給別的同事,所以希望透過教育訓練,讓其他同仁也能具備雲端的相關知識與使用能力。
發電量: 發電技術
對比2021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僅17456百萬度,2022年一年之間就成長了36%。 經濟部能源局上週發布能源統計月報,2022年我國再生能源占整體發電量8.3%,以極小差距超越核電8.2%,是首次再生能源的全年度發電量超越核能。 經濟部表示,將持續增綠電裝置容量,預計2025年可達29GW。 外界關注的另一個焦點,再生能源建置目標也被用電需求提高所牽連,經濟部長王美花今年初坦承,原先設定「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20%」的目標將無法達成。
經濟部解釋,當時以2015、2016年經濟成長水準1~2%來推估,估計2025年發電量為2575億度,但隨著經濟高度成長,目前預估2025年全國發電量將成長至3175億度,等於「分母增加」,而再生能源裝置量「分子」不變,才會形成占比減少的現象。 過去曾經有非發電之發展目標,包括提供熱能之太陽能熱水器推廣設置,部分替代柴油之「生質燃料摻配比例」規範,兩者目前均已不再列為推動項目[9][10]。 能源局電力組組長吳志偉證實,去年度的用電需求顯著增加,主要就是受到經濟快速成長的影響,這部分的用電成長比較難精準掌握。
發電量: 再生能源政策
根據普查結果,工研院選定宜蘭清水地熱區為首要潛能區,並進行系統性探勘[34]。 臺灣於2000年開始推動太陽光電,但於2009年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政府開始實施「保證收購」20年之「躉購費率」制度後,安裝量方開始顯著成長。 台灣投入發展「再生能源」,除了前述項目,另有尚於初始開發階段之海洋能技術,政府主管機關尚未對於海洋能發展訂立目標,但經濟部能源局[5]與「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6]有投入研究。 台灣在2018年底發電設備裝置容量為5,268萬瓩(52,680MW),其中,火力發電占74.6%;水力發電占8.9%;核能發電占8.6%;非水力之再生能源占8.0%。 運轉中容量、籌設中容量、規劃中容量數據資訊來自地熱發電單一服務窗口,「籌設中」定義為:(1)已申請電業籌設、(2)已申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備案、(3)已進行鑽井作業者;其他則為規劃中。
整體而言,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確實有提升,來到11.5GW,較前一年增加約2GW,但受到水情影響,發電占比不如以往。 店家的營業狀況也受到疫情影響,主計總處統計,去年度民間消費呈負成長,減少了0.45%。 發電量2023 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以及娛樂休閒服務業的用電也顯著下滑,去年度整體服務業的用電約455億度,較前一年減少約6億度。
發電量: 火力發電仍占八成 經濟部再喊減煤增氣
安農萬富微水力發電廠位於臺灣宜蘭縣三星鄉安農溪與萬富渠分流的攔河堰上,為恆水創電公司所投資興建的微水力發電廠,該發電廠於2022年7月7日與台灣積體電路公司簽訂臺灣首張(PPA)微型水力發電購售電合約[1],並於2023年7月完工。 台灣水力發電較優良場址大都已開發,新位址較難尋覓[32],未來台電將以中小型水力發電廠為開重點[33]。 2022年上半年的新車領牌數大部分呈現正成長,主要是部分縣市推出限額的振興加碼補助刺激買氣,下半年則連續4個月出現負成長。 其中一個原因推測是電動機車龍頭品牌商宣布於2022年4月1日起全面調漲電池資費方案,因而降低民眾的購車意願。
能源局統計,去年用電量最多的是工業部門,約1614億度,占全體57%,工業用電較前一年增加約107億度,創史上最高工業用電量,成長幅度也是近年最高。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年1月發布的概估報告,2021全年經濟成長率高達6.28%,創下了11年新高;而實際用電的成長狀況,能源局4月公布2021年度用電量統計資料,去年度用電量為2830億度,相較前一年增加約118億度,漲幅高達4.3%,是近10年來最高漲幅。 儘管在將宮廟服務與雲端科技結合的路上奉天宮已走得很前面,但仍未停止轉型的腳步。 洪組長提到全台目前還無人將線上點燈整合 ERP 系統,所以部分流程仍須仰賴人工。
發電量: 再生能源統計資料
歐盟則是在2020年寫下「最綠年」紀錄,再生能源占27個成員國總發電量的38%,超越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37%。 發電量 歐洲環境與能源智庫Ember日前報告指出,光是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兩者,2022年占歐盟區電力來源22%,成為最大供電來源,預期2023年將持續成長。 台灣再生能源截至2022年底裝置容量為1413.2萬瓩(14,132MW),占台灣總發電設備6,194.0萬瓩之22.8%。 2022年度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為238.43億度(23,843GWh),占台灣總發電量比例為8.30%[1]。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2022d)、(地熱發電單一服務窗口,2023)、(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21),台大風險中心製表。
洪組長進一步說明,一般傳統道教廟宇在編制上沒有專責資訊人員,所以網站事務就自己全權負責。 在使用 Google Cloud 後,開機器時間由數天縮短至不到 5 分鐘,大大減低了人力與時間成本。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大客車(營業用,不含遊覽車):泛指巿區汽車客運業或公路汽車客運業之電動大客車,本文以電動公車稱之。 「累計登記數」欄位為電動車輛登記數,並非新車領牌數,意即此數據會因車輛除役而變動,不代表累計銷量。
發電量: 規劃
根據經濟部「減煤增氣」能源轉型中期規劃,2030年電力配比再生能源占27%~30%、燃煤20%、燃氣50%,顛覆以往「再生能源20%、燃煤30%」的規劃。 經濟部強調,2025年前未規劃新擴建任何燃煤機組,燃煤機組除役後將改建為燃氣機組。 發電量 對比全球發電結構,依《2020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於2019年首度超越核能。 最新一期《2022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顯示,2021年核電在全球總發電量的占比已下降至9.8%,首次低於10%,此一數字已是40年來最低點。 [1] 能源局之電力消費統計為全國電力消費量,包含台電系統售電量、能源部門及自發自用電量。 台電的售電統計僅台電系統總售電量,因此兩者之間會有所落差。
在將服務範圍拓展至線上的過程裡,Cloud Ace 的教育訓練是奉天宮不可或缺的助力。 不過,由於烏俄戰爭爆發,天然氣價格高漲了 10 倍,煤炭作為發電燃料的比例開始增加,但歐洲各國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為了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紛紛加速潔淨能源的發展。 氣候和能源智庫公司 Ember 在年度報告中指出,2021 年是可再生能源具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因為潔淨能源滿足了全球 38% 的電力需求。 台灣原先生質能推動重點為生質柴油,一度經濟部能源局曾訂定強制市售柴油摻配2%生質柴油(B2生質柴油),該項政策於2014年停止[10]。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2019年4月12日於立法院通過修正案,設定2025年再生能源累計裝置量達2,700萬瓩(27GW)的目標[3]。 台灣能源效率管理之主要政策有三,包括:訂定產品容許耗用能源基準(MEPS)(英語:Minimum energy performance standard)、強制性之能源效率標示[7]、以及自願性之節能標章[8]。
發電量: 再生能源發電量統計112年6月份月報
國發會在「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提到,電氣化為淨零主要趨勢,且民生產業、資通訊系統的發展,將驅動電力需求成長,因此全球主要國家電力需求規劃,均呈成長趨勢。 用電需求攀升,發電量也不斷拉高因應,能源局資料顯示,去年度全國發電量提高至約2909億度,較前一年增加近4%,其中台電發電約1966億度,占全體67.6%,民營電廠發電量472億度,占16.2%,自用發電469億度約占16.2%。 [23]政府目標於2025年,太陽光電累計安裝容量達 2,000萬瓩(20GW),其中屋頂型太陽光電目標 300萬瓩(3GW),包括水域面積在內的地面型太陽光電 1,700萬瓩(17GW)[24]。
目前能源局也正在進行盤點統計,推算未來的用電成長率,會盡快公布今年度的電力供需報告。 如果單獨來看,太陽能發電量比去年成長了 23%,而風力發電量成長了 發電量2023 14%。 在 50 多個國家中,這兩種能源貢獻了超過十分之一的國家電力需求。 與其它潔淨能源一起綜合來看,可再生能源滿足了全球 38% 的能源需求,超過了煤炭的 36%。
發電量: 發電量
繼2022年3月國發會發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後,同年12月國發會進一步發布「淨零轉型十二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上修「2030年減碳目標」,以逐步實現2050淨零排放之永續社會。 其中,「能源轉型」為我國淨零排放路徑的首要之務,政府不但極大化風電、光電的設置,也重視氫能的佈局,以及地熱、生質能、海洋能等前瞻能源的技術發展。 以展綠、增氣、減煤、非核之潔淨能源發展方向為規畫原則,短期目標以2025年太陽光電達到20GW及離岸風電5.6GW裝置容量為主要發展目標,並以地熱、生質能、小水力發電發展為輔,有望2025年達成全國發電占比15.1%的目標。 燃氣的部分,目前已規劃陸續增加大潭、興達、森霸、台中、協和、通霄等燃氣機組,預計111~117年間新增裝置容量1,884萬瓩,此外,經濟部要求中油公司追趕第三接收站工程,預於114年6月完成供氣。 燃煤部分,以「氣主煤從」的發電組合調整超超臨界機組發電(經濟部能源局,2022a)。 圖3-1所示,2021年至2030年政府將納入大投資案與部門電氣化的用電需求預估,預計將增加超過200億度的用電需求,每年用電需求平均成長2.6%±0.1%。
分別由7家開發商獲得遴選資格,總開發容量為383.6萬瓩 (3,836MW)[30];兩家廠商於競價中獲選,總開發容量為166.4萬瓩(1,644MW)[31]。 台灣政府能源相關研發計畫包括經濟部能源局之「能源科技計畫」、跨部會之「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10]、原子能委員會之「科技發展計畫」[11]等。 發電量 交通部於2020年推動「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補助」,提供業者完善誘因,加速汰換為電動大客車,使電動公車的新車領牌數自2020年至2022年每年皆有顯著的成長。 完善使用環境配套:交通部將在所轄管場域協助設置電動車充、換電設施,如國道服務區、公有停車場及運輸節點,預計於2025年之前設置6,000個慢速充電樁,和500個快速充電樁(交通部,2023)。 過去直流發電大多以電化學的方式產生電力,泛稱為電池,以小功率的應用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