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失智症遊戲2023詳解!(震驚真相)

Posted by Jason on June 17, 2020

預防失智症遊戲

七萬名,失智症是高齡社會不能忽視的重要議題,面對失智症人口的快速增長及龐大的照護成本,新北市已積極佈建失智友善社區的相關資源。 《Lumosity》是一款英文的腦力訓練遊戲,雖然是英文介面,但操作時卻不太需要閱讀英文,而是以顏色與圖像判斷為主。 App 中如導引火車進站、點擊色塊等關卡能夠訓練反應與判斷力。 這款遊戲除了策略思考外,更要搭配對動物的認識、手部活用與重量平衡訓練,非常適合長輩在遊戲之餘,也能夠活用自己的雙手。 桌遊又被稱為「桌上型遊戲」,目前我們對於桌遊的認知都是由歐美國家盛行,這幾年在台灣非常熱門的那些益智遊戲。 訓練分為三大項,「Remember Me」注重在記憶力與社交技能,點入即可開始進行遊戲訓練。

預防失智症遊戲

陳俊佑表示,他在巴賽隆納的公園裡,看過有長者下棋下到天黑、下雨都不走;在台灣也認識有些長者朋友熱衷打牌,可以專程跨縣市搭車去找牌搭子,從中午開始打24圈直到半夜,中間幾乎都不起來,因為贏的捨不得走,輸的不甘心走。 預防失智症遊戲2023 運動可以促使大腦產生一種叫做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物質,這種物質在大腦的海馬迴區域發揮作用,維持其認知功能。 小時候常玩的詞語接龍就是一個快速聯想的遊戲,除了接龍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的玩法。 快速詞語聯想,強化語言的流暢度,不僅好玩,也是訓練腦力的好方法。 衛福部基隆醫院耳鼻喉科目前提供具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身分,且領有聽障手冊者,經醫院耳鼻喉科評估及社會工作室審核,補助 每人一只免費數位式助聽器(詳情見公告),讓經濟弱勢的聽損者也能有聽清楚的機會。 這款遊戲是由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協力完成的作品,除了老人外,也很適合親子同樂,牌上的指令也使人會心一笑,是個有趣的小作品。

預防失智症遊戲: 認知訓練/防失智抗憂鬱 遊戲讓腦袋更靈光

如上所述「(經常解決問題的人)無法免於心智衰退,而是從更高的起點觀察到心智下降。」換言之,即便大腦認知功能退化不會因為時常訓練大腦而延緩,但若透過訓練讓認知功能較強,在一樣的退化速度之下,有更多的認知儲備量仍具有優勢,在一些認知功能測試裡可取得較好的成績。 嘉基失智症整合中心主任陳誠仁醫師表示,失智者到據點藉著懷舊治療、音樂治療、職能治療課程等非藥物治療方式,可以延緩失智並增加認知促進;若當日為全日服務時段,則可留在據點用餐及午休。 他也提到,照顧者白天將失智症家屬送到據點,照顧者自己可以獲得喘息時間,更能視需求參加專為照顧者所開的照顧課程,以提升照顧技巧,同時在專業人員引導之下,藉家屬支持團體釋放照顧壓力,彼此交流學習。

預防失智症遊戲

民眾年紀大了之後需要補鈣,陽光是重要的能量來源,可運用大腿肌力,規律上下起伏,身體左邊、右邊慢慢動,做幾下都可以,量力而為。 每一根手指都要向外彈,可以提升手指力量、反應度和敏捷度。 簡文仁補充,閒來沒事就可多練習彈指神通,沒有規定一定要做幾下,量力而為即可。 但本篇文章著重介紹的則偏向由歐美國家引進的這些新型遊戲。 桌遊最早源自於德國,在德國被稱為Gesellschaftsspiel(社交遊戲),意思就是雖然有些遊戲可能可以一個人玩,但絕大多數的遊戲都仍需要兩個人以上,甚至4~6個人一起才玩得起來。 但其實桌遊的定義非常廣泛,從傳統的象棋、五子棋、西洋棋,到長輩熱愛打的麻將、從前中小家庭盛行的大富翁、疊疊樂等,也都是屬於桌遊的範圍。

預防失智症遊戲: 預防方法/銀髮海嘯 百歲人瑞三動人生不失智

在下方左側代表每天的進度,右側則是五週的訓練進度,一共會玩 35 個遊戲。 「數學」面向有比大小、用盡心計、絕對量感;「認知」有方向感、圖卡分類、紅豆餅、路徑終點I、路徑終點II;「語言」面向的遊戲則有語義達人、比對王、戳泡泡、成語偵探等,透過這5個面向的小遊戲,可以幫助高年級生健腦,避免失智。 2013年加拿大文獻顯示,輕度失智者透過下列策略練習,可由原本只能記住22%,訓練後進步至98%,且可成功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人臉記憶。 市長侯友宜昨天主持活動表示,每個人都會衰老,新北市已發展為失智友善城市,對於輕症者給予及時關懷、安排重症者進入長照體系,並提高民眾對於失智症的認識。

預防失智症遊戲

玩玩遊戲,可以常保赤子之心,不過越來越多研究顯示,玩遊戲有助於保持的還有注意力、反應速度,可延緩腦力退化。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東西方國家都開始研究遊戲活動的健康效益,看到亮眼成果,台灣也跟上這股風潮,各類遊戲小道具,正逐漸成為社區據點隨處可見的樂齡標準配備。 2006年中國大陸重慶的研究,分析5437位55歲以上社區健康長者,結果發現打比較多麻將的,失智症風險較低。 2014年香港研究將110位長者分為麻將組、太極組、對照組,結果發現麻將和太極都可以延緩認知衰退,其中麻將組對於數字的短期記憶、快速聯想的流暢度,效益更佳,還有舒緩憂鬱症狀的短期效果。 鍾孟修指出,2015年島田所發表的研究雖然收案人數不多,結果顯示每周一次90分鐘運動訓練(包括15分鐘體智活動),大約40周後可以看到注意力和訊息處理速度有顯著進步,高階功能如記憶力、執行功能、問題解決能力也有零星的顯著改善。

預防失智症遊戲: 「Brain+ 大腦訓練」每天 18 分鐘遊戲訓練記憶力、注意力、解題能力

● 方法一(視覺+聽覺反應):玩撲克牌心臟病,一組人輪流翻牌並依序唸數字1至13,當唸到的數字和所翻出牌一樣時,需用手拍壓翻出的牌,最後拍的人需把紙牌全數拿回,結束時計算誰手中的紙牌最少為贏家。

醫師指出,玩遊戲有助健腦,提供2種「活腦遊戲」,幫助進行認知訓練及刺激大腦循環,幫助延緩大腦退化、預防失智症。 嘉義市目前失智症者推估超過3700位,共有2處失智共照中心、6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16處失智日間照顧中心及2處失智團體家屋,另有「守護嘉義人」APP,讓有走失風險的家庭下載使用。 嘉基副院長周恬弘表示,隨著失智人口快速增加,社區服務資源的需求也跟著提升,嘉基致力於提升據點照顧人員的專業知能,強化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的營運品質,也期盼與社區資源持續合作,共創對失智者及照顧者更友善的生活環境。 《航海英雄》由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和德國電信公司共同開發,表面上是一款航海冒險遊戲,實際上是透過遊戲訓練方向感與反應力,並將使用者成績回饋給科學家,幫助科學家研究失智症、了解大腦運作,藉此找出更有效的治療與預防方法。 愛迪樂治療所執行長、職能治療師鍾孟修表示,「動手、動口、動腦」是桌遊的三個核心元素,雖然手只占身體體積的一小部分,但在腦部,掌管手指精細動作的區域與身體比例正好相反,是非常大一塊腦區;而動口和動腦,則牽涉到語言區、記憶區、高階認知區的整合。

預防失智症遊戲: 筷子拋接遊戲 刺激大腦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程度並不完全等於試知儲備量的高低,維持學習習慣、時常挑戰自己才能確保高的心智能力。 填字遊戲與利用數字邏輯來進行的填數字遊戲歷久不衰、不斷演進,例如近十幾年最紅的「數獨」,或是去年一款名為Wordle的英文填字遊戲,再再展現其生命力,甚至台灣有人開發注音拼字版的Wordle「注得了」,讓國人也能領略其魅力。 許多人認為玩填字遊戲、數獨等可以訓練大腦,但這些防失智遊戲真的有效嗎? 預防失智症遊戲 順帶一提,2020年權威期刊《刺胳針》 統整失智危險因子,其中提到教育、學習的重要性,「學習」「訓練大腦」到底能不能抗失智? 《Wordle》是一款網路文字遊戲,玩家要在6次機會內猜中某個5字母的單字,每次猜測會得到3種回饋:綠色表示字母位置正確、黃色表示答案包含該字母但位置錯誤、灰色表示答案不含該字母。

在眾多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運動是一項有效的預防與減緩失智症的方法。 這不僅僅是一般的身體運動,而是結合認知挑戰的運動 – 認知運動,也被稱為Cognisize。 此策略是由日本的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提出,目的是通過強化腦部和身體功能,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 2013年的英國研究邀請了24位成年人,請他們折一朵花,並要求他們在進行折紙活動時大聲說出思考的過程。

預防失智症遊戲: 預防運動/一月大二月小 預防失智的月份手指操

兩手交互往前伸出,往前伸出的手是「布」,沒伸出的手是「石頭」,以「1、2、1、2」的節奏來進行。 進行一段時間之後,轉變成往前伸出的手是「石頭」,沒伸出的手是「布」。 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特別設計「翻翻樂遊戲」,總共有3種不同難度,從最簡單的形狀辨識、中等難度的人臉辨識,到最困難的相似國字辨識。 ● 2010年美國研究:腦部核磁共振研究顯示,做快速詞語聯想時左腦有較多激活;反之,一般說話時右腦用得較多。 ● 預防失智症遊戲 招式二:下載手機「人臉與姓名配對」遊戲,或將網路、雜誌上人臉(不認識的名人)照片剪下,試著記下人臉和姓名。 大家常有類似尷尬經驗,「我應該認識他,但想不起名字!」或「剛介紹完姓名,馬上就忘記了!」破除這些尷尬是需要練習的。

但在一般人的認知中,桌遊似乎是年輕人或家庭才會玩得遊戲,實則不然。 今天這篇文章就要分享給大家,其實桌遊並不只有年輕人的專利。 也有相關研究證實,如果讓銀髮族長輩們玩桌遊,對他們的身心靈都有相當的幫助。 「每日腦點心」使用前要先註冊,只要簡單2步驟,填入基本資料就可以完成註冊。

預防失智症遊戲: 遊戲2他╱她是誰

● 2014年美國研究:追蹤239位修女,檢視語義聯想詞語流暢度跟失智症的關係。 結果顯示,語義詞語流暢度較佳者,可降低記憶障礙率22至29%及降低失智機率35至40%。 ● 美國ACTIVE研究追蹤2802位認知正常的長者長達十年,分三組分別進行不同類型之認知訓練,每組在五至六周內進行約十次,每次一小時,另有一組為沒有接受訓練之對照組。 簡文仁分享,除了健腦10招,也有2個全身運動「天天多鈣多陽光」、「站穩腳步踏四方」。

預防失智症遊戲

這是由國人自行開發、與職能治療師合作,專門為預防失智症所設計的 App。 這款 App 除了提供早期失智症檢測量表外,還包含反應力、記憶力、邏輯力、專注力等面向的訓練。 呼應亞伯丁皇家醫院的研究觀點「較高的心智能力,不能免於心智衰退,但可從更高的起點開始心智下降」,在大腦儲存較多的認知儲備量,即便大腦衰退,比起教育程度低的人,仍能保有較多認知功能,因此教育程度高低與失智程度有一定的關聯性。

預防失智症遊戲: 文章導覽

這個App可以略過註冊,直接進入遊戲,而開始玩遊戲之前,可以先進行自我檢測,評估失智的量表,了解自己認知能力。 手指操可以針對手指精細動作做練習,這種活動不僅活化了大腦,還能強化手部的協調能力。 鄒瑋倫也特別設計「筷子拋接遊戲」,因為手指的指掌關節,代表12經絡,以及臟氣、五官,透過握緊筷子刺激指掌關節,再利用拋接的動作,達到刺激大腦循環、集中注意力的效果,提升神智、專注度。 ● 活動不僅練習到手眼協調及執行功能,也練習到空間概念及抽象思考。 早期老人家常常因為助聽器的體積大,覺得一看就知是助聽器,並因不想讓人家知道耳朵不好,或覺得不舒服而拒絕配戴。

  • 麻將的活動特性需要高度的複雜注意力、執行功能、學習和記憶力,同時還要有中度以上的社交認知、知覺與動作、語言表達能力。
  • ● 方法一(視覺+聽覺反應):玩撲克牌心臟病,一組人輪流翻牌並依序唸數字1至13,當唸到的數字和所翻出牌一樣時,需用手拍壓翻出的牌,最後拍的人需把紙牌全數拿回,結束時計算誰手中的紙牌最少為贏家。
  • 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逐漸普及,市面上也開始出現不少應用程式 (App),以輕鬆有趣的內容鍛鍊大腦的反應、邏輯、方向感,除了能藉此預防失智症,有些 App 甚至可在使用者遊玩後,協助醫生發現失智症前兆。
  • 以圍棋為例,鍾孟修說,遊戲過程需要大量運用前饋認知去預測對方行為,還要運用後設認知去修正自己動作的結果,屬於高階認知活動,即便沒有動口,大腦也夠忙了。
  • 因此兼具這三個核心元素的遊戲,例如麻將及某些桌遊,都是對腦部很好的刺激。

5.小島:小島是一款策略型的桌遊,對長輩來說可能也會比較有難度一些。 預防失智症遊戲 預防失智症遊戲 遊戲主要是透過拼板塊的方式,深度思考應該如何「組板塊」與「獲得最高分」。 3.拉密:拉密是一款由以色列人發明的一種遊戲,主要為激發頭腦思考,在娛樂之餘也能訓練長輩們的(1)排列組合能力(顏色與數字的最佳排列法)、(2)創新規劃能力(不受限於現有排列方式,自行重新規劃排列組合)(3)和分析能力(短時間內快速做出判斷)。 鍾孟修指出,在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有位長期致力於失智症的老年學學者島田裕之,發展了一套將認知和身體訓練結合的「Cognicise」運動,可翻譯為「體智活動」。 例如參與者在過程中一起數數,搭配認知指令要求,執行相關的任務挑戰,例如數到3的倍數就拍手、每做一個動作就做加7或減7的計算、輪到自己時說出一種動物等等。 除了桌遊,上述研究發現跳舞、玩樂器、打拳也有延緩失智的效果,其實在日本和芬蘭這樣的樂齡大國,已經發展出很多既像遊戲又像體操的有趣活動,對於維持腦力的效果也得到實證支持。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