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排碳大戶15大分析2023!內含台灣排碳大戶絕密資料

Posted by Jason on July 28, 2019

台灣排碳大戶

如台積電僅公布全球用電量約160億度,換算在台灣使用6.6億度綠電才得出4.11%的數據,與其他企業是以在台綠電使用量除以在台總用電量的算法不同,如台灣中油以國內用電量16億度為分母,並以綠電發電量約0.02億度作為分子換算。 至於開出24小時實體書店一事,何禮旭昨天強調,「不排除任何可能性」;業界認為,這是博客來針對此事首度鬆口,未來將是統一集團首度揮軍實體書店市場,也將成為實體書店龍頭誠品的重要對手。 KPMG安侯建業顧問部執行副總經理陳其愷進一步說明,在全球淨零共識下,永續競爭力已成企業長久經營的致勝關鍵,企業可以運用「智能數位工具」將永續目標可視化,邁向精準減碳、驅動營運再升級。 陳其愷建議,企業可以聚焦於優化產品效率、建立完善供應鏈ESG制度、開發產品替代料及逐步替換高能耗設備四大構面來建立自主碳管理能力。 KPMG安侯建業舉辦「淨零碳排與永續新商機」產業聚焦活動,產業專家齊聚一堂,探討南臺灣企業如何實踐綠色轉型、掌握減碳商機。 「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就是外界俗稱的用電大戶條款,二○二一年上路,針對契約容量五千瓩以上電力用戶規定要履行義務,其中之一是綠電設置義務量為契約容量的十%。

台灣排碳大戶

智慧城市是世界各國城市永續發展的趨勢和解方,做為安居樂業的智慧宜居國際城市典範,新北市要以產業科技化為架構,人民福祉為基礎,為實現經濟繁榮、宜居生活的願景努力不懈。 「新北國際AI+智慧園區」將於林口落成,以「先進研發、高階製造」為招商策略,吸引高科技、綠能、文創、醫療等新興多元產業進駐。 新北市經發局長何怡明指出,在各個產業都與AI息息相關的時代,必須串聯各個產業的跨域共享及融合,使AI工具發揮最大效用,而關鍵就在於將「AI技術」與「產業know-how」緊密連結,讓AI走向AI+,而「新北國際AI+智慧園區」就是AI+產業生態系的最佳示範場域。 亞泥表示,許多水泥師傅過去都使用「卜特蘭水泥」施作砌磚、打底及粉光等泥作工程,但生產1公噸卜特蘭水泥,就得耗用約1600公斤天然礦物,排放約820公斤溫室氣體,屬於高耗能資源、高排碳量的水泥產品。 這讓台灣鋼鐵業龍頭中鋼(2002)患上「碳焦慮」,想方設法提出節能減碳規劃。

台灣排碳大戶: 石化龍頭危機感不足 著眼永續浪潮商機 對減碳卻無感

財政部官員表示,還不清楚歐盟CBAM機制細節,我國要課的碳費夠不夠抵減也不清楚,其他國家的因應措施多數還未定,政府會持續觀察及適時調整因應。 值得注意的是,以台灣電子產業重中之重的半導體為例,因其生產消耗大量電力,未來除收取製程中直接排放碳費,還要再收取間接使用電力排放的排碳量,等於收取兩筆碳費。 我國將持續減碳,除2050要達到淨零碳排、納入新版溫管法當中,也會訂出2030減碳目標,自主達成2021年格拉斯哥氣候協議的國際承諾。

台灣排碳大戶

對於沒有跟歐盟往來的企業來說,繳了碳費可以讓企業更有動機降低生產過程的碳排放,久了之後就真的減碳,助攻碳中和。 因為在臺灣若課徵的是空污稅的話,錢會進到財政部的大水庫裡,這時並不能確保這些錢一定會用於減少空污相關的行動,它有可能會拿去補助全民打新冠肺炎疫苗;而若是以空污費,也就是特別公課的方式來課徵的話,錢會進到環保署管的空污基金裡,專款專用。 在英美體系下,公課包含「稅」(tax)與「規費」(fee/charge)二種(註一)。 對歐盟來說,只要是某一稅目是針對特定會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之標的採用物理單位來訂定金錢給付義務者,其即歸納為環境稅。

台灣排碳大戶: 永豐投顧財務碳排計算機榮獲 TWSIA 台灣永續投資獎 連續三年獲肯定

碳稅費議題備受關注,今年4月世界銀行碳定價報告指出,全球有68個國家已制定碳税費,然而,受其管制涵蓋的溫室氣體卻不及25%。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表示,若要2030年全球升溫要控制在2度C內,碳收費標準得達到每噸50-100美元。 財政部賦稅署長許慈美9月29日,出席台灣上市櫃協會及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共同舉辦的東方領袖講座「淨零轉型的碳管理策略及ESG揭露趨勢」,他在致詞時分享,氣候變遷加劇使得減排議題在國際間備受重視。 9月初,她赴德國柏林參加國際財政協會(IFA)年會時,各國針對碳定價與CBAM發展,討論熱烈。 高虹安表示,歐盟去年訂定碳邊境調整機制,企業2023年即將面對實際進口產品時,對歐盟就要準備申報碳排資訊,並在2026年實際被收取探關稅,市場也預估美國、日本會跟進。

立法院今(10日)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時隔8年大幅修法,明定我國應在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成為未來氣候治理主要法源。 環保署自105年公告「第一批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包含發電、鋼鐵、石油煉製、水泥、半導體及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等特定行業製程別,以及全廠(場)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者,每年應登錄前一年度全廠(場)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 全國工業總會今(1日)舉行「我國邁向碳中和的策略與產業發展論壇」,中鋼、台塑等台灣碳排大戶皆與會分享減碳經驗。 相較之下,其餘的13家企業,現階段使用的再生能源佔比都不到0.05%,台灣水泥0.04%、台灣中油0.02%、亞洲水泥0.01%,群創光電0.004%,友達光電則只有0.003%。 「但這些還算不是最差的,起碼他們已經有在自發自用了。」高茹萍說,相較於參與躉購或購買綠電憑證,企業自發自用對於環境有更直接的幫助,也能直接降低電網調度的壓力。

台灣排碳大戶: 台灣逾半碳排來自電力  曾文生:最好的能源是節能

他曾在北京霧霾天氣中推著一台工業吸塵器在街頭「吸塵」,將收集到的顆粒濃縮製成一塊「霧霾磚」,啟發公眾思考空氣污染問題。 他還曾在山東淄博受到污染的河水中放入形似魚和辣椒的大型物體,製造出一鍋「火鍋魚」,引發社會關注當地的水污染問題。 統一收回誠品信義店大樓將作為統一時代二館,統一集團美麗事業董事長高秀玲曾表示,會與統一時代台北店有所區隔,最快2025年開出。

  • 環保署指出,行政院召集各部會成立淨零排放路徑評估工作組,以「去碳能源」、「產業及能源效率」、「綠運輸及運具電氣化」、「負碳技術」及「治理」等工作圈進行評估及藍圖規劃,業納入檢討原訂2030年減量目標(NDC),後續將以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時程,於2022年底前檢討完成 。
  • 本身是用電大戶的南臺灣化工產業龍頭奇美實業副總經理陳世賢於活動中分享,為兼顧穩定供電與降低碳排,企業正採用自建太陽能電廠、汽電共生廠之路,更與長春、台聚集團結盟以集體採購、統一簽約模式,解決綠電取得不易之難題。
  •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行為藝術家「堅果兄弟」(「堅果」)發起為高碳排放公司「贖罪」的倡議,希望幫助那些必須直面高溫天氣的戶外勞動者防暑降溫。
  •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正在進行修法作業,目前確定納入碳定價機制,環保署長張子敬今(13日)於立法院進一步表示,規範碳費相關徵收辦法的子法,最快可在2023年公布實施,而碳費收取對象初步以年排放量逾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排碳大戶」為主。
  • 根據草案內容,初期將以碳排大戶為碳費收取的對象,包含電力、鋼鐵、煉油、水泥、光電半導體等產業首當其衝,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為首波收費的標準,預估全台有288家排碳大戶將被收取碳費。
  • 高茹萍說明,目前綠電約96%賣給台電,能釋出的本來就很少,而剩下的大多賣給台積電。
  • 著眼於環境永續建設規劃,園區內將設置污水處理廠,滿足製造業排放廢水需求。

台灣也將從以往資料的「接收者」轉換為資料的「提供者」,將蒐集第一手觀測的寶貴資料貢獻國際社會,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上爭取國際的發言權。 ESG浪潮席捲各產業,面對永續新時代,我們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從審計、稅務、顧問、法律領域,協助企業進行ESG轉型,在經營策略中納入永續思維,希望陪伴企業正面迎接ESG的考驗與機會。 針對ESG種樹的漂綠爭議,中興大學循環經濟學院長王升陽認為,透過政府提供的管道落實ESG不太會有此問題,若企業隨意砍伐,農業部、環境部、環團等都會群起抗議、懲處,只要企業在一定規範下運作就不會有問題;平台雖未上線,國際已有不少類似作法及管道,他感到樂觀其成。 張子敬表示,目前環保署已建立「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平台」,公告第一批應盤查登錄的排放源為發電、鋼鐵、石油煉製、水泥、半導體及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等特定行業別,或是年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CO2e的業者,目前共有288家業者應盤查登錄。 今年度年會主軸定為「AI聚能轉新局,生成造浪創未來」,邀請30位以上美國微軟總部的頂尖開發者及經理人,針對「年度重磅議題」、「AI雲端技術」、「產業新局賦能」、「前中後台連結」四大議題,分別開設超過80場的主題議程。 細節主題含括如生成式AI、5G與物聯網應用、低代碼開發當今最有價值的技術創新領域;以及商務流程優化、資安法遵甚至企業永續等營運實務,幫助來賓掌握最新的技術趨勢與開發框架,獲得最具商業潛力的技術能力。

台灣排碳大戶: 台南學甲與金酒契作釀酒高粱801公頃 未來可賺碳金

本身是用電大戶的南臺灣化工產業龍頭奇美實業副總經理陳世賢於活動中分享,為兼顧穩定供電與降低碳排,企業正採用自建太陽能電廠、汽電共生廠之路,更與長春、台聚集團結盟以集體採購、統一簽約模式,解決綠電取得不易之難題。 近年來更積極與臺南市政府合作,擴大使用仁德再生水廠之民生再生水,預計每年減少363萬噸的自來水用量,並於2025年達成80%再生水使用率,大幅減少對外部水資源的依賴。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正在進行修法作業,目前確定納入碳定價機制,環保署長張子敬今(13日)於立法院進一步表示,規範碳費相關徵收辦法的子法,最快可在2023年公布實施,而碳費收取對象初步以年排放量逾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排碳大戶」為主。 洪申翰表示,蔡政府努力衝刺再生能源發展,但政策應該落實到產業中,使用綠能對用電大戶來說已是責任跟義務,越來越多國際產業鍊要求百分百綠能,企業若不能把綠能做好,才是台灣產業競爭力跟不上國際的最大敗筆。 環保署指出,美國與歐盟在COP26擴大簽署「全球甲烷承諾」,希望各國設法從廢棄物、農業的甲烷排放,以及天然氣於生產及運輸過程造成的甲烷逸散排放予以減少,其目標是2030年要比2020年減少30%排放量,並非減少使用量。

台灣排碳大戶

針對碳排最高的石化產業,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指出,「乙烯減量」減少生產塑膠製品,才是石化業減碳的最重要策略,唯有從源頭減量,才有辦法大規模減碳。 他也呼籲台塑和長春集團應納入「循環經濟」觀念,以大帶小,協助中下游產業重新設計塑膠產品,不僅能減碳,也能解決長期為人詬病的塑膠污染與空污問題。 台灣排碳大戶2023 若《氣候變遷因應法》立法程序順利的前提下,我國預計可以在2024年開始課徵碳費。

台灣排碳大戶: 歐盟、G7力阻「碳洩漏」 鋼鐵、石化、水泥及造紙將受衝擊

中鋼6月16日召開股東會,董事長翁朝棟直言,碳中和對中鋼來說是挑戰也是機會,中鋼可以透過生產低碳鋼品在市場「彎道超車」。 豐興鋼鐵董事長、兼任工業總會副理事長林明儒則建議政府,盡速以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公布2030、2040與2050年的能源配比,「雖然各界有很多意見,訂定很困難,但醜媳婦也要見公婆。」要及早公布,產業也能及早布局與準備。 高茹萍指出,在20大排碳大戶中,雖然在資訊揭露較前一年度有進步,許多企業也勇於訂出目標,但綠電使用狀況依舊不理想。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日邀請經濟部長王美花、環保署長張子敬及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就「如何協助中小企業永續轉型」進行專案報告並備質詢。 其中中鋼表示,全球追求碳中和已經是趨勢,鋼鐵公會多次宣導,業界普遍有心理準備,國內徵碳費可以加速接軌國際;台泥、亞泥也表態支持,但應有配套措施。 關於母法訂費率問題,他對此解釋,費率關於環保、產業等綜合性問題,必須要積極尋求社會共識,才能夠加速減碳的工作。

台灣排碳大戶: 相關新聞

綠色趨勢看似直衝產業,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一旦廠商扛不住淨零碳排轉型成本,只能全面漲價因應;綠色通膨隨著碳費開徵,逐步醞釀完美風暴朝你我日常席捲而來。 鄰近五大工業區的地理優勢,加上周遭有桃園機場捷運系統及台北港區位交通加持,不僅帶動產業發展,亦提升生活便利性。 著眼於環境永續建設規劃,園區內將設置污水處理廠,滿足製造業排放廢水需求。 台灣排碳大戶2023 強調低污染、高科技研發的「新北國際AI+智慧園區」,配合5G、AIOT等技術領域的發展,強化支援性服務效能及產業研創能力,加上有桃園華亞園區的ICT產業基礎,以及林口新創園區的創新能量雙引擎助攻下,將能發揮磁吸效應,吸引更多國際型智慧產業與高科技產業進駐,成為具前瞻性的國際智慧園區。

總統蔡英文於今年世界地球日宣布,台灣將以「2050年淨零碳排放」為目標,溫室氣體的減量力道勢必將加大。 環保署說明表示,盤查登錄是國內針對溫室氣體管理的階段策略之一,透過盤查登錄制度,政府可以掌握重大排放源排放量,並與相關部會研擬獎勵或補助機制,協助業者減量。 現在產業確實有開始動起來深度減碳、使用綠電,但速度不夠 快,也許多產業抱持「希望他人先做,我再跟進」的心態,這種保守想法難以將轉型 要求變成發展機會。 台灣排碳大戶 我們認為目前國家規範的再生能源目標,在訂定2050淨零碳排目標後有必要更積極訂 定短中長期目標,並應更加強要求用電大戶訂定短中長期使用更高比例再生能源的義 務量。

台灣排碳大戶: 最快2023年開始收碳費 對象為年排逾2.5萬噸CO2e產業

考量,南台灣有高雄港與國際機場,位處連結東南亞主要城市的重要節點,若將台灣第一個碳權交易所置於南部城市,將可打造「北傳金、南綠金(北部傳統金融、南部綠色金融)」南北金融雙翼的戰略地位,據此,區域可發揮其各自的地理優勢,帶領台灣邁向下一階段產業與金融轉型的目標。 而在台灣的總用電量當中,又以工業用電的占比最高,去年約佔57%,總量更達到1614 億度,突破史上最高。 在中美對抗的全球政治經濟變化下,台商回流加上半導體製造 的成長,雖然帶動台灣經濟成長,但也對台灣的能源轉型帶來更大的挑戰,這是我們 不可迴避的問題。 「許多企業根本沒有使用綠電,尤其國營事業更應該帶頭呼應政府政策」,邱顯智呼籲,企業界在享受台灣的電力資源時,也應加快腳步完成《再生能源條例》規定的綠電設置義務與加強節電措施。 至於碳費收入用途,黃偉鳴則說,環保署會持續蒐集各界的意見納入評估,但依照大法官解釋必須專款專用,國際上的碳費收入也多用在產業減碳改善工作,「重點是可以把錢用在減少碳排放。」至於補助弱勢的事項,可能要待未來財政部更改稅制後再行討論。

依據目前環保署對外訪談的說明,第一階段目前規劃將針對排碳大戶(大排放源),也就是排碳戶一年的直接排放量超過25,000噸的企業進行課徵。 隨著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許多貿易體不僅早已在轄內徵收碳費或碳稅許久,要求碳排量大的企業大戶擔負「碳污染」的環境與社會成本,現在更將開始執行「碳邊境稅」政策,以管制產品進口的碳排放量。 今年6月歐洲議會通過氣候草案,宣示開徵碳關稅,台灣也將在2024年徵收碳費,二氧化碳定價時代來臨。

台灣排碳大戶: 前一年度排放量224百萬公噸 電力業碳排佔比過半

未來這些排碳大戶不可能逃過國際的管制要求,例如歐盟碳盤查的申報工作,還有美國、日本正在審查的碳管制法案,未來有這些機制的時候,那台灣依賴外貿的產業結構該怎麼辦? 全球氣候變遷,各國陸續宣示淨零碳排,台灣也以2050年為目標,環保署正積極研訂碳費徵收及自願減量額度交易相關子法,預計113年開始推動實施。 陳正祺表示,產業需朝低碳化、智慧化轉型因應,工業局將透過人才培訓、診斷輔導、提供補助等方式全力協助企業升級。 陳正(示其)表示,產業需朝低碳化、智慧化轉型因應,工業局將透過人才培訓、診斷輔導、提供補助等方式全力協助企業升級。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柯乾庸表示,從各家企業2021年永續報告書所揭露的碳排放量可以看到,長春集團、南亞、台泥、中鋼、中龍鋼鐵、東和鋼鐵、正隆等公司,2021年的碳排放皆回歸2019年的排放量,甚至來到新高點。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葉國樑也提醒排碳大戶,應更積極盡企業社會責任,提升綠電投資,不要只是買綠電而已。

台灣排碳大戶

此一改變,不僅能大幅度減碳,也能改善中部居民長期困擾的空污問題,更能回應2021年4月麥寮居民發起「土炭換瓦斯-促台塑改燃天然氣」的連署行動。 由於金管會規定實收資本額逾廿億元的企業需定期公布ESG永續報告書,加上國際對淨零減碳的重視,許多企業亟需購買碳權或碳匯。 林華慶表示,碳權由環境部主管,林業署掌管業務為森林碳匯及自然碳匯,過去已舉辦三場座談會,九月會辦第四場;待凝聚共識後,最快九月底、十月初就會成立森林與自然碳匯ESG媒合平台。 王美花強調,經濟部會持續協助中小企業永續轉型,也期盼透過國內緊密的供應鏈,以「大帶小」方式,由大企業協助中小企業減碳轉型。 《聯合報》引述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表示,除了環保署徵收碳稅外,財政部也應修法,徵收碳稅、能源稅及碳邊境稅等;且碳稅總額也要每年遞增,例如:每公噸收取300元,每年成長1成,達到國際水準。 歐洲執行委員會於今(2021)年7月14日,正式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將對五大能源密集產業課徵碳稅。

台灣排碳大戶: 大戶、行政、立法部門各自有責,應將氣候風險轉化為產業機會

高茹萍說明,目前綠電約96%賣給台電,能釋出的本來就很少,而剩下的大多賣給台積電。 政府應活絡綠電交易市場,讓綠電業者願意釋出到交易市場,這方面標檢局在綠電認定上可考慮做適度放寬。 此外,中小企業買不到綠電,也可考慮自行在屋頂、停車場等設置綠電,自給自用可減少許多困難。 台灣排碳大戶2023 聯盟也提到,台灣電價偏低,企業對綠電的「期待價格」也偏低,也會造成買不到想要的綠電的情況。 延續2022企業氣候行動追追追,更新2020年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檢視我國總排放量與製造部門排放量是否達管制目標,與前三十大、前十大等溫室氣體排放企業在台灣總排放量的占比。 綠盟以2019年為基準年計算企業減碳承諾,發現各企業的2030減量目標,均遠低於聯合國IPCC報告中全球淨零路徑達到減碳43%的目標。

台灣排碳大戶

根據草案內容,初期將以碳排大戶為碳費收取的對象,包含電力、鋼鐵、煉油、水泥、光電半導體等產業首當其衝,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為首波收費的標準,預估全台有288家排碳大戶將被收取碳費。 樂見臺灣高排碳企業,呼應國際工業去碳化趨勢,多數已提出2050淨零排放承諾,但若跟國際同業在2030年前均已要促使零碳製程市場化相比較,可見在十大排碳企業的實質減碳作為仍有不足。 台灣排碳大戶 在此呼籲各企業除了設定符合2050年淨零的階段性目標外,亦須具體說明未來製程汰換規劃,方能確保淨零承諾並非空中樓閣。 龔明鑫說明,歐盟的碳關稅機制,初期只針對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等五大高碳洩漏風險產業,但只要在出口國內已課徵相關碳成本費用即可減免,因此政府會優先輔導這些將受衝擊的出口導向製造業。

台灣排碳大戶: 動車佔比3成 經濟部目標50%國產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組長林原誌說明,企業需與上下游攜手減碳,擴大減碳影響力。 目前政府也有相關的人才培訓補助案,以及加速設備汰舊換新與數位智慧化的升級轉型補助計畫,企業可以善用政府資源,有效地加速碳盤查與轉型升級的學習成長曲線。 今年三月,國發會公布了臺灣淨零轉型路徑,立法院也將審查氣候變遷因應法,預期將把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明確入法。 2020年,製造業前十大碳排企業排碳量,就佔了全台灣的百分之38%。 其中,最大排碳源台塑石化,就排放了全國9.7%的溫室氣體,加上同為石化業的台塑、南亞、台化、中油、長春石化,六間石化業排碳大戶就佔了全台灣21.8%的排碳量。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