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籽堂老闆7大優勢2023!(持續更新)

Posted by Tommy on August 11, 2021

茶籽堂老闆

趙文豪時常從台北開一個半小時的車,抵達位於南澳的朝陽社區,那裡,有茶籽堂與12位農民契作的約3000棵苦茶樹,占地有15000坪。 謝奇峰說,台南米街澤祐堂並設有普度公座,上層書有本境普度公位牌,下層設有翰林所與男堂、女室,相當貼心的設施。 農曆7月「鬼月」期間,民間的忌諱會比較多,不要去海邊,不要太晚回家,不能搬家,不能結婚等等,逢7月就要特別的小心,7月也是府城廟宇的「慈悲月」,府城廟宇有輪普的文化,從農曆7月1日到8月初都有廟宇在普度,現在的「普度月」也變成了「佈施月」,宗教強調的是冥陽兩利外,大家都會將普度物資轉贈給需要的弱勢團體,今天農曆7月1日是從忠義路的三官廟開始。

茶籽堂老闆

Wood 以自己花費一百萬元設計費做例子,他難以保證會賣得更好,「但我只能相信它會變得比較好。」他說,這跟製造業邏輯不同,後者是我見即所得,即使要投資一百萬設備在工廠,就會開始估算一百萬要幾台機器、產能如何、營業額可能性,所以當品牌花一百萬做設計,他們會大呼 What?! 「循環台灣基金會走在前端、茶籽堂跟隨在後,透過他們看到了可能性,也希望自己成為許多品牌的先行者。」若茶籽堂將整個生態系建構起來,別人便會「看見」原來品牌、農業都可以這樣做,起而效之,社會就會更進步。 與茶籽堂合作的 REnato lab 營運長歐陽藹寧觀察到:茶籽堂是臺灣少數真正以品牌之姿,率先思考永續循環理念的先行者;一步步前行,將有機會讓更多臺灣企業理解永續循環與品牌之間的潛力。 從產地源頭把關好品質,接下來銷售端的包裝當然也很重要,美麗的設計不只是為吸睛度加分,更重要的是透過設計讓消費者感受到品牌想要傳達給大家的美好想像。 從清潔用品起家,逐步跨足農業、社區再造到循環經濟,茶籽堂一直是間非典型的生活產業品牌。 最初因為苦茶油原料需求,茶籽堂決定走入地方、復興台灣苦茶文化,於2015年進駐南澳朝陽社區,並與當地農民簽下契作協議,建立苦茶籽產區,展開一連串社區復興計畫。

茶籽堂老闆: 茶籽堂趙文豪:「台灣土地就有的美好,我們就往土裡找。」

蘇大哥見到趙文豪時,小小抱怨苦茶樹成長緩慢,同期種植的檸檬樹都已收成三次,趙文豪信誓旦旦表示,苦茶樹前五年的等待期較辛苦,不過後面的生長期可長達一百年,甚至二百年,「我們的收購價一般都比同業高滿多」,適合留給後代子孫。 走在朝陽社區的朝陽路上,放眼望去,一根電線桿也看不見,「這邊整個電線桿地下化,你看這麼偏鄉,其實建設得非常好,這是里長當初真的花了很多心力去做的」,趙文豪彷彿回到自己的家鄉,興奮地介紹起與朝陽社區的緣分,「當初是來這邊上廁所,那時候下一站要去花蓮」。 身高超過180公分的趙文豪,擁有人高馬大的氣勢,追溯往事,他不那麼想多著墨,當時台灣的教育環境,讓他一路讀理工相關科系,直到大學時期,他發現自己根本沒興趣讀書,成績理所當然不起色,21歲時被學校退學。 在地人都很喜歡這家大廟後 巷子內隱藏版 經營至今已經有60年歷史的老店,現由二代傳承至今也有30年,一直都很有口碑,尤其是每日限量、當日現滷——溫體牛腩火鍋更是熱門到需要事先預訂才吃得到,千萬也別錯過熱炒,真的很強! 不過有些店家的招牌相當有創意,常常會讓人一時不解到底在賣什麼,最近有一位網友在台北市信義路四段與四維路口時,看見了廣告牆上有「魷魚+倒立豬」的圖案,讓他滿頭問號,結果貼文發出後,釣出了在地人解答。

茶籽堂老闆

「你只要做台灣性的品牌,就有台灣自己的風格,台灣自己的文化,台灣自己的土地脈絡,你就有機會成為獨樹一格。」趙文豪說。 看到這幾年品牌開花結果,主管財務的阿姨才了解到,時代變了,設計真的很花錢沒有錯,但也是必須花的錢。 面對世代之間的差異,Wood說:「我們3個人一起苦幹實幹,都要經過那麼久去證明很多事情,所以要有耐心。」雖然說年輕人要有夢,但過程中可能會遭到很多否認、不信任,因為其他人不了解你所看到的願景,所以會產生恐懼,甚至起身阻止。 從協助設計社區LOGO、改良農產品包裝到社區美學改造,將原先堆滿垃圾的廢棄停車場,改建為如今具備自然美感的漁港和公園,站在寬闊草原和充滿寓意的裝置藝術邊,聽著海浪聲,無比舒心,也吸引眾多當地居民和觀光客在此流連,消磨時間。

茶籽堂老闆: 希望復興台灣頂級苦茶油 甘願落腳偏遠社區

去年,茶籽堂營業額突破6000萬,員工人數45人,「茶籽堂是紮實崛起,沒有爆紅」。 2020年計畫進軍日本,趙文豪說,等待這麼久,主要是原物料沒有很充足,因為茶籽樹必須種植5年才收成,寧可不做也不願意採用進口原料,明年剛好是茶籽堂邁向第5年,堅持原物料的新鮮,「希望茶籽堂真正成為台灣農業的典範」。 從前文豪覺得要憑一己之力改變這個世界,但現在他已經領悟到,改變不是單憑自己就能馬上完成的,倘若沒有走過歷史長流、又怎麼積累成現在的我們? 文豪可說是將人生大半都奉獻給了茶籽堂,他攜著這個品牌,回憶中有歡笑也有眼淚,經歷與父母親的磨合、品牌的包裝重塑、朝陽社區的地方創生、苦茶油的復興之路,現在的他,擁有了更豐富的經驗,也有能共同前進的夥伴。 決定在朝陽社區落下苦茶油的種植計劃,看似簡單,但是等在前方的困難,是連接著農業知識、環境永續、高齡化等的多層問題,想要抵達願景,前方卻有著一個又一個挑戰等著他解決,正所謂牽一髮動全身,世界上沒有人是局外人。

茶籽堂品牌創辦人 趙文豪雙眼炯炯有神的說,他的夢想除了進軍國際,讓世界看到台灣,更希望成立台灣第一個苦茶油莊園,讓台灣的品牌成為世界之光。 於是2018年,趙文豪便展開「朝陽社區復興計畫」,沒做過地方創生,他只能先從國外考察開始,包括荷蘭的循環農業、日本的藝術和文化祭、義大利的葡萄酒和橄欖油莊園,取經之餘,也投入研究南澳在地歷史與風土,正巧當時遇上Plan b創辦人游適任、天堂島的何其昌、林事務所及裝置藝術家Aguce等人,眾人一拍即合,便開始合作。 茶籽堂老闆 另外,他也發現國際許多精緻農業的創新,都來自於體制外的年輕世代,就像我們看到的賴青松、現在的趙文豪,這些人並非農業出身,但就是因為沒有包袱反而創造新流程,造就新視野,這一連串從對抗、互相諒解到合作的過程,農業品牌也可以在大破大立中成為台灣的新動能。 趙文豪表示,在參觀過許多國際的榨油廠後,發現這些擁有獨特歷史的榨油廠絕對不會跟你談他的產品有多好,他的技術有多強,而是透過土地與文化與你對話。 也因為透過土地及文化形成的獨特脈絡,沒有競爭對手可以模仿,也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無法以金錢衡量的價值想像。 台灣的地方創生品牌絕對具有這種土地與文化的優勢,端看我們怎麼去發掘並創造台灣的獨特性。

茶籽堂老闆: 品牌審視

趙文豪解釋,在茶籽堂的員工訓練中,他常常向團隊提問:「如果有一個機會,可以改變台灣一件事情,你會想要改變什麼?」,接下來的第二題是:「你願意花多少時間走下去?」「這些走過的過程,就形塑了品牌的核心。」趙文豪說。 那幾年,趙文豪一家家登門談合作,發現十家有機商店裡,有七、八家都願意販售父親的洗碗精,不巧2008年金融海嘯給他們帶來了一顆震撼彈,原本的有機商店逐漸被大財團併購、收購,趙文豪從中發現做商品與品牌是兩回事,「你擁有商品的強項沒有用,你還要有品牌的競爭力」,於是他決定往高階品牌路線發展。 總統蔡英文宣示台灣在2050年將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促使所有產業無論是否準備好了,皆必須開始在發展策略中導入永續循環目標。 吳於軒表示,在淨零碳排的趨勢下,計畫在2024年達到全循環的茶籽堂,已率先做了很好的示範,不僅能吸引更多業者投入循環經濟,設研院也期待在嘗試的過程中,結合不同產業的技術與服務,迸發出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 當聯合國在2015年頒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強調個人與社會應致力於實踐永續發展,促使「永續循環」議題成為國際及社會產業最熱烈討論的趨勢時,台灣洗沐保養品牌茶籽堂,已身體力行推動產業與地方的永續循環經營。

這次疫情讓台灣人陷入報復性的台灣旅遊狂潮,也成為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絕佳契機。 茶籽堂老闆 茶籽堂老闆2023 回想過去為了產品開始接觸到台灣土地之美的茶籽堂品牌創辦人趙文豪說,有一次在苗栗看到阿嬤在河堤洗衣服、洗菜,這個對當地人這麼平常的一件事,卻對在都市長大的他卻帶來無限震驚,透過一次一次下鄉的新發現,也開啟趙文豪的視野,讓他發現原來台灣的土地有這麼多傳統但被忽視的美好,也開始他發掘台灣之美的共好之路。 張基義表示,這幾年循環和永續的目標越來越清楚,是人類及產業未來發展非常重要的議題,設研院為推動產業循環創新,投入很多推廣跟輔導,除了在2019年於金點設計獎中增加「年度特別循環設計獎」,更於2020年開始舉辦「循環設計展」,不僅持續定義循環經濟、與產業及民眾溝通,也希望鼓勵業界從可應用於實際層面的設計手法著手,回應企業導入永續循環的可能性。

茶籽堂老闆: 改變問題解方難尋?高師大教授陳俊智:設計,是社會參與的一種方式!

有網友發文指出,各式美食、飲料店擴展迅速,曾經一度到處都看得到分店,但有些店家沒多久就消失了,好奇問「台灣最曇花一現的連鎖店是哪一個?」,貼文曝光,眾人點名「清玉、一芳」最冤,「莫名被黑掉」。 那時的他大學被退學,對前途一片茫然,卻因母親富貴手,接下家族經營多年的事業。 與父母分工,3人撐起家族企業,父親負責製造、母親擅長財務、趙文豪則包辦業務行銷。

茶籽堂老闆

就這樣,家裡賣起了洗碗精,趙文豪順勢自告奮勇回家打工,「我心裡就拍拍手,這麼乖,還要回來公司打工」,趙爸爸好氣又好笑地說,當時他根本不知道兒子被退學。 臺灣有人妻於討論區發文表示,日前任職主管的老公加班到深夜12時,主動致電報備說有女同事車子拋錨,外面又下大雨,想請他接載,思考3秒後,老公把女同事的請求推給另一位同事,老公解釋「我怕你罵我!想一想還是不要惹麻煩」。 人妻讚揚老公做法,指出很多婚姻外遇都是起初沒帶情感地幫忙,但後來互動頻繁容易產生許多不必要情感。 回憶起這段往事,趙文豪的眼睛炯炯有神說,「土地永遠會帶領我們走到對的路。如果台灣土地就有美,我們就往土裡找」。

茶籽堂老闆: 【優人物】從遠流到華山 王榮文 為興趣做事 打造流傳萬世的創意江湖

我們以具洞察力的策略思考,協助客戶找出品牌差異化,落實於整體形象價值提升,幫助客戶由品牌建構、形象設計、延伸至空間展場規劃,打造最完整的品牌整合服務,讓品牌呈現更一致性的視覺形象與傳播訴求。 茶籽堂老闆 趙文豪說,現在茶籽堂的要求是每個職位的人都需要具備企劃能力,企劃也不是一體通用,在品牌的企劃上也分為有策略思考的品牌策略規劃者、能夠針對企劃骨幹進行創意發想的內容創造者,及有高執行力的市場行銷團隊,沒有錯的人才,只有放在不對的位置。 趙文豪笑著說,找團隊人才是一路走來的血淚經驗,但找到對的人才絕對是品牌繼續往下走的重要動力。 台灣品牌,很多都是先有產品再做品牌,這個過程雖然不陌生,但回歸經營管理,創辦人的理念將主導品牌決定走向何方。 我們才剛踏進茶籽堂的辦公室,鼻間就溢來陣陣香氣,那是大家所熟知的茶籽堂味道,女人迷團隊新奇地環顧四周,辦公室到處充滿了綠意,彷彿呼應了品牌茶籽堂的生機,創辦人文豪率性推開辦公室的門,充滿朝氣地向我們打招呼,像邀你來家裡玩的鄰居大哥,雖是第一次見面,卻沒有生份距離。

茶籽堂老闆

趙文豪說,茶籽堂跟其他品牌發展脈絡相當不同,本來只是在有機店銷售有機洗劑,之後再切進身體保養產品、苦茶油、甚至到現在的農業種植,這一連串的進程,不只是產品的更迭,更代表通路、銷售對象的全面性改變。 趙文豪的長遠目標,是將朝陽社區發展成苦茶油莊園,除了到訪朝陽漁港、朝陽國家步道,還能在苦茶樹園中享用餐點、讓大家體驗種植苦茶樹,並購買當地特色農產品。 「我當初跟他溝通不良,他都要用比較好的包裝,我就覺得不需要好包裝,我們洗碗精已經很好用,大家都要用,我們為什麼還要這樣,隨便就好,有辦法生存就好了」,趙爸爸無奈透露自己當時的心情。 剛升格為人父的茶籽堂創辦人趙文豪,曾經是一位大學被退學的學生,或許他從沒想過,自己會陰錯陽差,成為一手打造文創品牌「茶籽堂」的靈魂人物,如今還無償做著吃力不討好的地方創生工作,希望挖掘台灣的美好。 茶籽堂老闆 「有些廠商想導入循環經濟但不知道從何下手,設研院可以幫助大家知道彼此在哪。」吳於軒指出,設研院協助標竿廠商豎立典範後,得以藉此吸引其他觀望的業者踏入循環經濟系統中,並從中逐步建立指引原則,導引業者彼此合作、建立小型產業鏈,期待未來能建構更完整的循環經濟生態圈。

茶籽堂老闆: 打造夢想急難救助專線 貝殼放大林大涵

義無反顧、踏上循環永續之路的茶籽堂,在 2018 年與循環台灣基金會、經濟部工業局一同參與了「荷蘭循環經濟週論壇」盛會,開啟了茶籽堂創辦人Wood 對永續國際命題的啟蒙、並打開品牌的國際視野及高度。 永續循環的想法一直持續在 Wood 心中發酵,到了近期,茶籽堂重新著眼品牌定位、從瓶器開始,與大家一起邁入下一個十年。 茶籽堂認為沒有一套方法可以解決所有永續問題,而是在朝向長遠目標與文化脈絡中,發展出自身品牌的材料選擇與設計脈絡。

茶籽堂老闆

Wood謙虛的說,茶籽堂的商業性策略不多,但國際化是重點,而國際化有兩種,一種是把東西賣到國外,第二種則是讓品牌在台灣被世界看見;茶籽堂的首要目標,就是希望能在台灣被世界看見,因此品牌櫃位都選在觀光點、文創點、百貨、飯店、機場,讓外國旅客來到台灣從住宿、旅遊到離開,都有機會碰到茶籽堂,並透過茶籽堂認識台灣文化。 茶籽堂創辦人趙文豪1982年出生,今年不過37歲,談起品牌卻有個老成的夢:「我希望茶籽堂可以成為,為台灣土地帶來真實改變的品牌!」因為這個目標,他願意花時間在宜蘭跟阿里山種下4,200顆苦茶樹,以此展開地方創生、農業復興計畫,將對台灣土地的熱愛埋下種子,期許有一天能發芽茁壯。 當大家都說 Taiwan can help 時,永續已經是來到 Taiwan can lead 的思維,Wood 樂觀其成,她認為臺灣其實大有機會成為全世界永續循環創新的測試場域,許多跨產業串連,將模式建構出來後站上國際推廣。 「臺灣要走循環經濟,未來一定要『三代合作』思維」,所謂三代,意味今日我們這代可以促成之事,乃以前他人努力之結果,因此,我們更應該著重在創造新的契機,讓下一代可以擁有收成或享有的機會。 「如果每個人都用前、中、後三代合作來思考,就會正向往前,而循環經濟,就是一個承先啟後的往前動能。」透過三代聯手,追求向前且平衡的永續生活,就會是一個良善且正向的永續循環。

茶籽堂老闆: 茶籽堂 商品推手

茶籽堂,這個已經走過16個年頭的地方創生品牌打造出許多與台灣土地間膾炙人口的故事,明年,創辦人趙文豪堅定的說,走出台灣,進軍國際,尤其是前進日本市場,將是茶籽堂走過疫情,讓台灣被國際看見的品牌夢。 基於這個出發點,茶籽堂不僅跟台灣農民契作,還自己跳下去成立農業團隊,展開苦茶樹種植跟地方創生計畫,宜蘭南澳朝陽社區就是茶籽堂的第一個起點,不只種植苦茶樹,也企圖翻轉老舊社區。 然而,茶籽堂雖將視野放在國際,但也不忘回頭和台灣消費者溝通在地情感,期盼藉由品牌的存在,喚起年輕人對土地的認同,進而改變他們對家鄉的疏離感。 但外觀打理好,內在也得注入厚度,趙文豪接連與許多設計與藝術界人士合作,在當地舉辦各類活動,同時邀請小人小學開設土地教育等課程、成立圖書館,讓在地孩子更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 「你們以後去問別人做地方創生,只要沒有提到教育,就代表它是半吊子,因為地方創生的根本就是教育。」他認為,先讓在地建立起地方認同,未來自然能吸引年輕人回流常駐。 「我後來知道,理念跟商業總有一天要走在一起,尤其是社會企業,不要以為只是做理念就會紅或走得遠,你可能現在聲量大,人家喜歡你,但如果沒有活下去,單有理念也沒用。」務實許多,卻也不放棄作夢,趙文豪仍持續推進永續循環的理想,「我們正在研究怎麼把苦茶籽的皮和殼拿來做建材開發,以及身體的保養清潔,我稱之為『苦茶籽全運用』。」不單只向土地索求,他更想做的,是回饋。

以 茶籽堂老闆 REnato lab 的角度來看,她也認為出現了三種變化:第一個改變,是以前只是口號到現在需要真憑實據的世代,已經從概念來到行動。 這也意味著,對企業來說,已經從社會企業責任進入到降低風險層面,許多企業若不達成特定減碳行動,就沒辦法做下去。 因此,未來將會有更多新的商業模式,因為中小企業要存活,必須另闢財路,這時就必定發展自己的品牌之路,這是健康的壓力轉移。 第二,隨著時代演進,企業對環境與社會友善過去被認為是其「本份外」的工作,現在卻被認為是其「本份內」的工作,這是很大的差異。 第三,當大型品牌將壓力移轉到中小企業,邏輯上來說,市場會出現配套措施、工具、方法是中小企業可以負擔,當其開始市場化,整個體系就變得更為健康。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