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薪水11大優勢2023!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Eric on April 24, 2023

問薪水

問區間的好處是,這樣的帶狀範圍會讓招募專員比起被要求直接講一個確切數字,更願意透露。 有面試官說:我當然要問薪資,否則萬一薪資預期不一致,不是浪費雙方時間嗎? 面試時確實需要確認雙方在薪資上是否能達成一致。 但是,這個確認不是透過求職者的「過往薪資」訂的,而是透過求職者的「預期薪資」來訂。 面試的時候,的確應該問薪資,該問的是「預期薪資」,而不是「過往薪資」。 不少人會透過求職網站投遞履歷,有些薪資談判專家認為,最好盡量避免在線上履歷表填上「期待薪資」,因為尚未跟面試官面對面交談前,真的很難體現你對於這個職位能展現出的「價值」。

還有一個要注意的是,也不要用「離職」作為加薪的手段,除非你真的有這樣的打算,沒有談到一定的薪資後就要離職,不然上司或主管只會覺得你在用離職「威脅」公司要替你加薪,不管你講得再委婉,都很容易讓人誤會。 如果你確實替公司帶來相對應的價值,就有權利獲得合理的薪資待遇,但是在談加薪時,千萬記得要就事論事,盡量不要將私人因素牽扯進來,像是準備要結婚、小孩快出生了等等,反而有減你在職場的專業性,也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讓老闆幫你加薪。 第一類:是面試還屬於較前面的階段時,因為第一、ˋ二次的面試主要是讓公司了解求職者的人格特質、經歷等,若在面試前期就主動和對方談薪資,會形塑出自己較為現實的形象。 「請讓我回去思考一下。」「請讓我與家人討論後再回覆。」這樣的回應並沒有不妥,即便對方開出的條件高於你的預期也不要見獵心喜的一口答應。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對方的態度仍然可以讓你獲得更多訊息。 例如你要應徵的職務,其職務說明書並沒有寫到平面設計能力,但你了解到剛好公司也需要這樣的技能,如果你能使用Photoshop、Illustrator 這些軟體到一定水準,且能夠同時支援這樣的任務,就可以成為加值的條件。

問薪水: 面試被問「期望待遇」時,先別急著開數字!專家傳授2招超實用談判技巧,新鮮人、老鳥都適用

「談薪水不是用嘴巴,而是過去經歷的總結,身上的『工具箱』裝了多少有用的能力和工具,決定你的身價。」Meggy 老師過去善用談薪攻防術,為企業找到價值連城的求職者,深諳「談薪心理學」。 在比薪水,可以直接和產業前輩進行對話,取得最有價值的建議。 大家都知道公司都是密薪制,指的是用人單位在員工發放工資時所採用的一種保密制度,企業內部從經營者、管理者到勞動者的薪酬(包括工資、獎金等)都是保密的,工資單不予公開公示,員工間也不得相互詢問。 但基於人性,大家都會無所不用其極的,想知道自己的薪資比起差不多資歷的人,是處於有競爭力,還是被公司當省錢神器的那位犧牲者。 當你認為當下討論薪資實在言之過早,那你也可以使用「延後戰術」,向面試官表示,這個問題你會在後續階段再進行討論。

持續堅持一小段時間後,通常便能順利拿到其中幾家公司的聘雇邀約,接下來若有機會到真正夢想的企業去面試,談薪水時便能更有把握,姿態也會更加沈穩。 拜託不要輕易就屈服於面試官這種常見的曲折話術! 不然很容易一回神才驚覺,「不對呀!這根本就沒有達到薪資談判的目的,我還是軟弱的接受低薪了!」。 如果你完全不了解市場薪資行情狀況,那麼開口談薪水只會演變成一場災難。 企業會覺得你只是毫無根據在獅子大開口,對你的印象分數大打折扣,或者敷衍笑笑的加個一兩千給你,但心裡卻覺得十分不以為然。 這些項目,請在面試談薪水時一併向 HR 詢問清楚,你可以在面試中的提問環節,有禮貌的請教 HR:「我想詢問關於升等和調薪的問題。」對方也會知道你是有備而來,並且認真看待這份工作。

問薪水: 楊日茵IBDP滿分 台灣罕見學霸

例如,保障第一年的年收多少,額外部分則用季獎金等其他方式給予;第二年再根據實際表現,看看是否能併入本薪或做其他處置。 Meggy顧問現為104高年級專業職涯顧問,曾任啟碁科技人資長,一路從基層做到人資長,從家族企業到美商再到本土上櫃上市公司完整歷練。 針對職涯發展中有困惑的朋友們提供有助益的引導。 Sean擁有10多年的人力資源行業經驗,先後供職於全球領先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Randstad和諮詢公司Mercer。 工作之餘,Sean的身份還包括第一財經/南都周刊/領英專欄作家、知乎人力資源優秀回答者。 公眾號:瞎說職場(HRInsight),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履歷上未填家中電話,很正常啊,可是有的人資不這麼想。 第一個閃進他們的腦子裡,竟然是「萬一在公司出事,跟誰連絡?」「萬一沒來上班,又不接手機,打到那裡去連絡他?」這些萬一讓人資充滿不安全感,好像家中有裝電話,就如同去警局申請良民證一樣,可以對人格掛保證。 過去《今周刊》曾報導,暢銷職場作家洪雪珍指出,第一個看你的履歷自傳是人資部門,多數履歷在人資這一關就已經被丟進垃圾桶了。 除了條件不合適的履歷外,還有一種履歷會永不見天日,到不了用人資部門那一關,那就是「問題履歷」。 若以 10 問薪水 分量表衡量,若洽談過程中看到面試官眼睛一亮,比剛見面時更加熱情,釋出的善意與肯定達 7、8 分以上,就表示有機會爭取較高薪資的機會。 此時適度的堅持薪資水位,反而是自信與能力的展現。

問薪水: 月薪破多少才會感到快樂?網曝「甜蜜點」:最近又漲價了

你總不能連自己的工作在勞動市場上值多少薪資都不知道,就打算來開價。 比方說,三年經驗的IC設計工程師,公司打算提供四萬八的月薪,如果你可以有自信、且面帶微笑地告訴HR說,這樣的資歷在大多數公司都可以領到五萬二的薪資,那HR當然會比較小心地和你談判。 但如果你隨便喊出希望月薪七萬,除非你非常優秀,要不然HR可能會希望你去別家公司算了。 這只是一個例子,我還是想要強調,在開口談薪資之前,知道自己的身價,也是同樣重要。

問薪水

但是這種公告文對於面試官毫不提及,甚至一度禁止留言、不給大家評論,這樣的態度就讓其他求職的學弟妹自行參考了。 最後,華碩透過獵人頭公司表示,他們錄用該工程師的條件是外派新加坡工作,年薪含稅新台幣100萬元,比起原本的薪資少了整整一半,這也讓原PO當場拒絕。 工程師甚至透露自己被獵人頭公司「半威脅」,如果在網路上公布此面試經驗,惹毛那位副總級的面試官,只會讓自己被業界封殺。

問薪水: 不要裝可憐或語帶威脅,實力和誠懇的個人魅力才是最有效的籌碼

委婉的說出自己目前在市場上值得的合理價碼,與願意接受的薪資範圍即可。 薪水其實也算是企業的內部機密與自己的個人隱私,並沒有規定一定要告訴面試公司。 直接傻傻回答薪資數字,又不懂協商談判技巧的話,很容易「原本2萬6,變2萬7」或甚至只得到一模一樣的薪水而失去爭取更高待遇的機會。 老闆會覺得這樣的薪水就請得動你了,加個一、兩千元已是恩賜。

  • 能力越強的候選人,越能爭取到更好的薪水,你是猴子,公司當然給你香蕉;你是人才,公司自然也願意給你牛肉,就這麼簡單,不要抱怨公司小氣,是你真的不值得高薪,這是殘酷的真相。
  • 例如月薪45,000元,或扣掉伙食等津貼及勞健保後實拿約43,000元;年薪至少保障13個月等。
  • 不過存股族有一件事情一定要記著,不能因為股息是被動收入,就被當成獎金隨意消費。
  • 這些資訊看似難以觸及,其實全都明擺在公開的網路上與身邊的人脈網絡裡,垂手可得,不再是秘密!
  • 所以,你要先知道在整體就業市場中,自己所處的地域及該職務的平均待遇值。
  • 我處理過另外一種狀況是,公司支付應徵者超過他原來職位甚多的年薪(我記得是一百五十萬,而他原來的薪資只有約一百二十萬),那位應徵者在多領了三十萬之後,和我計較他以前的公司提供每個月一千元的手機通話費補貼。

以我在職場最後一份工作為例,第一次面試六位應試者,筆試後逐一進行面試。 面試時主管沒有跟我談到薪水,我也沒主動問薪水。 人資通知我,一面的結果是第一名,必須跟大主管進行第二次面試。 如果不報過往薪資就是不誠信,那麼企業在招聘的時候,會不會把這個職位上一個員工的具體薪資報出來呢? 會不會把上一個員工離職的原因也坦誠給求職者呢?

問薪水: 文章類別

姑且這樣說好了,如果你心中願意接受的最低薪資是一百一十萬,那就意謂著談判結果落在一百萬到一百一十萬之間是無效的;如果你心中願意接受的最低薪資是一百萬,就代表無論最後出價多少錢,你都可能會前往任職,這是很重要的關鍵。 我經常遇到一聽到這個問題就支支吾吾,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的應徵者。 如果你從來沒有針對應該開價多少,以及底線是多少在事前思考,你就無法做出在數字和態度上都適切的回應,這在談判過程中是很吃虧的。

問薪水

根據職場前輩們的釋疑分享,我們可以明白在「面談薪資之後」、「確認錄取發送聘書之前」,會透過人資進行「電話核薪」,以確認「最終薪資待遇」,並確保雙方都完全理解、接受,是一個很正常的常規聘僱過程。 職場前輩B:(根據提問內容)面試時,主管已經有問「期望薪資」和「最低可接受薪資」了。 對方已經了解您的底線,並且表示基本上接受您的專業條件。 如果人資又打來核薪,目的其實就是要確定雙方的「最終薪資」。 其實不管是想要加薪的在職員工,或是第一次找工作、準備談薪水的職場新鮮人,都應該先做好功課,了解現在求職市場上跟你站在同樣基準點的人,大概都拿多少薪水,才能提出合理的薪資數字。 他非常仰慕我們網路新創企業的創業精神,特別渴望加入我公司?

問薪水: 當面試被問「期望薪資」, 4 種聰明回答教你圓融應對

有些企業,入職流程中就有提交「過往薪水」一項,可見這些公司在窺探隱私的路上走得太遠,做得太絕,都沒有意識到自己錯了。 對於這種公司,我們到了三面,也不用掙扎,可以分享薪水收入情況。 如果是第一輪面試,我們完全可以跳過這個問題:「我看到招聘啟事上說,這個職位的月薪在2萬~3萬人民幣之間,是嗎?如果是這樣的話,符合我的薪資要求。 但到了面試的時候,身體還是很誠實的——「要,要,check it now,現在工資報一報」。

問薪水

求職者面試時,和面試官「談薪水」是最刺激的部分之一,因為這是個相對敏感且尷尬的問題,很多人不敢將期待薪資提太高,但覺得自己其實值得更多;有些人怕提的太高,最後關頭容易被打槍。 身邊目前工作待遇較好的朋友們,大部分都是投了大量的履歷、參與了多次面試,最後才找到現在這份令人滿意的工作的。 對感興趣的工作廣投履歷,可以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 多多赴約面試則可以藉此了解產業情況,同時累積實戰經驗並從中學習。

問薪水: 職場老鳥人際學?我能怎麼做?

原PO在Dcard以「你們是薪水小偷嗎?」為題發文,他表示所謂的「薪水小偷」指的是一些上班族在工作時間偷懶、擺爛或做私事,這類人不但沒有貢獻生產力,還領取原來薪資。 他還提到,據說每天的下午3點到5點會出現特別多「薪水小偷」。 勞基法規定勞工正常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多少小時? 在工作時間偷懶、擺爛或做私事,卻還領取原來薪資的員工。

問薪水

既然我沒法透過面試確定你的能力錨點,那麼就透過薪資來找一個假的能力錨點。 貼文曝光後,有網友指出「通常先報價的會吃虧,因為可以從這個報價知道對方的態度,如果他真的很想要你這個人,對方就會報高,因為他會怕,如果壓低了價錢你就直接閃人了,如果他覺得可有可無,那自然報價就會低」。 千萬不要把薪資談判當作吵架、辯論,也盡量不要參雜太多濃烈的個人情緒,或把面試官當作發洩對象的放肆傾吐你有多需要錢或這個職場有多麼不公。 了解業界薪資水準後,下一步就是衡量自己的市場身價了。 從個人特質、專長能力、學經歷、事蹟、潛力和所有最能讓你脫穎而出的條件中,一件一件的去評估。 想想自己能為公司貢獻多少價值,然後開出一個對雙方來說都公平合理的價碼。

問薪水: 期望待遇怎麼開?面試前做到這3點,薪資談判更有底氣

職場前輩A:HR打這通電話目的是要把你的「聘書 」(包含工作職務、職等職位、薪資配套等)確認下來後跑簽核流程,所以這通電話也是正式的管道途徑。 公司必須讓你瞭解上述聘書的細節,所以,「薪資條件」是討論重點,也是「你的權利」。 你的理想薪資就像剛剛例子中的 500 元商品,儘管價值一樣,但在不同的前提下,會造成不同的感受。 薪水對每個人來說的意義可能不太一樣,但絕對是我們衡量一份工作的重要指標之一,談薪水也同樣不可輕忽。

所以在談薪資時,應該要聚焦在未來進入公司後將如何創造價值。 問薪水 任職以後,可以透過哪些工具及方法,解決當前公司的問題;自己希望往哪個領域展及鑽研,你對於未來的職涯規劃又是如何,以這些作為基礎談判薪酬。 至於過去的表現,在面談階段,招聘專員與面試主管應當已經了解了,而企業便會參考你之前的薪酬給出任職待遇。

問薪水: 公司

如果你有普通人無法企及的一技之長,企業是不會計較的。 畢竟可靠企業要招的是解決問題的人才,而非聽從所有指令的奴才。 方法二:增加一個錨點,多拿幾個offer,用新的offer作為錨點,和企業溝通時,對方真的想要你,發現你已經有了一個offer,自然會按照新的錨點來談判。 問薪水2023 早在賈伯斯時代,蘋果、Google和英特爾等知名矽谷公司,為了防止員工跳槽漲價,聯手搞了一招「互不挖角協議」。 不同行業的薪資差距極大,從行業平均薪資和平均起薪就能看出來,服務業怎麼能跟科技業比,台商系統廠怎麼跟知名外商的品牌商比,做一個這麼誇大的比喻,你就會明白,選對行業,自然薪水不會低去哪。

銀行電話行銷多引發民怨,金管會出手請銀行公會研議修改「電銷應遵循原則」,銀行公會已經提出修正版本,預計明年上半年上路。 我很嚴肅的跟好友R說,面試不是你談薪最好的時機,好友R一臉錯愕,說她學了一場大教訓,我很無奈的說,請你以後先問過我,不要自己亂開。 這種情況,你可以說你目前收入情況如何,然後說對我來說,錢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找到一家適合自己的公司,我對此很有彈性。

問薪水: 面試談薪 Step4: 面試時不要太快確定最後薪資

誠信為本嘛,公司更應該坦蕩盪,而不是躲躲閃閃。 老闆是不是真的重視人才,是不是真的比較大方,是把人當成最重要的資產,還是把人僅僅當成賺錢的工具,是不是願意跟員工分享企業的成果。 老闆的人才觀念和大方程度,自然也決定你的薪水,所以跟對人,當然決定你賺到多少錢。 另一位事業諮詢顧問 Kathryn Saxer 則建議,求職者可以先上網做相關研究,或是詢問正在做相似工作的朋友,關於這個職位的市場行情薪資範圍是多少。

問薪水

教育部不是沒有注意到,而是有提出針對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領域的碩博士生,因為在業界非常搶手、沒人願意繼續往上攻讀,因此有打算推出額外的獎助學金計畫。 問薪水2023 人才流動的現象不是不好,只是一切都在台灣教授的薪水不夠高,而高教倘若沒有優秀的人才,就會是國家的國力危機。 原PO心想,「警消感覺很累,行政大概會一堆刁民又窮,技術類一堆肥宅,一日土木終生土城,國營難考,除非技術類賣命」,詢問網友建議考哪比較好。 現今物價高、薪水不漲,讓不少人都決定不婚不生小孩,可能連買房子也不敢想像,決定當一個「躺平族」,尤其台北開銷相較其他地區又更高,有網友好奇問「天龍國生活一個月要多少錢?」,引起網友熱議。 也許你會說「這不是很理所當然嗎?」其實不然,行為心理學裡「心理帳戶」概念告訴我們,愈辛苦賺到的錢,就愈不容易花;相反的,如果是不勞而獲的收入,例如刮刮樂中獎,你很輕易的就會選擇消費掉(反正是意外的收入),股息也是。 不過存股族有一件事情一定要記著,不能因為股息是被動收入,就被當成獎金隨意消費。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