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活動中,看到許多人認為是時候可以把普遍的「負面印象」扭轉為「正面資產」了。 他們認為,每種口音的背後都是文化與情感的連結,而設立口音的「唯一標準」反而是「抹滅」這些連結和故事的存在。 ▼阿翰在最新的影片中模仿北京人錄視頻,表示自己拍片以來遇到的三大困難:學台灣口音、回覆留言時也都要用「谷哥」把簡體字換成繁體字,還有在練習各式各樣聲音時被台灣朋友笑是瘋子。 比如其中一個角色——軍中情人「可柔」曾經說出:「幸好你長得安全」這樣的言論,阿翰表示:「後來發現有點歧視,傷害到一些族群的人。」並期許自己未來的作品能夠不要讓大家感覺「刺刺的」,因為他更喜歡自己的影片能夠「圓圓的」,盡量不傷害他人。 記得有一次與加拿大越南社區接觸,感受到另一個身分認同的窘境。 因大部分來自越南的加拿大人都曾經是越南難民的身分,且因為社區中許多人對「越南人」的刻板印象偏向負面,所以也有不少越南人會選擇將自己隱藏在華人的標籤下。
另一個在加拿大相似的議題是Hyphenation(連字符號),例如稱呼台裔加拿大人 「Taiwanese-Canadian」,二字中間的一槓符號,也是在多元文化裡,另一種重要的陳訴。 有人認為自己的根不能失去,而那短短的一槓也讓他們可以與自己的出生地或是母文化產生連結;有的人認為若去掉那一槓,可以使他們為自己的身分認同獨樹一格,是一種新的符號也是驕傲;同樣地,加拿大也有人倡議:為何已經到了加拿大了,還無法跟自己的過去脫節? 同樣地,有槓、沒槓所代表的意義,就也可能直接的跟口音有極大的關係。 有不少人,極力地的去調整除掉自己身上的口音,就是希望可以漸少別人異樣的眼光、不想避免回答太多可能令人難堪的問題。
阿翰是哪裡人: 💛 這些角色的基本人物設定是什麼?
在這裡,大家在意參與權,而參與權的高度則需要依靠政府部門有認知的釋放權力,既得利益者需要知道分享是另一種獲得,處在邊緣者要知道爭取是一種義務也是一份責任。 這樣的理念是很努力的被實踐著,而所有想參與的人都不能怠惰。 同樣地,加拿大法語區的魁北克省(Quebec)更是在2016年立法,要求所有的看板都要有「足夠」的法語。
阮月嬌、薯條妹、算命阿姨、凜月⋯⋯阿翰就像神奇寶貝裡的百變怪,擅長模仿生活中的小人物,凸顯他們的特色,進而讓人產生共鳴。 無論是看板上使用的語言,或是彼得斯在族裔議題上的幽默,甚至是目前政府積極推動提升IBPoC社群能見度的政策,都是讓加拿大社會進步的契機。 不管是在加拿大、台灣或是任何地區,族群和諧是一條漫長的路,不是口號,也不是施捨,更不能有理所當然的心態,所以,任何一種形式的對話,都應該是被鼓勵的。 記得在會議中,我聽到不同背景的與會者提出不同的問題,例如:「為什麼表格一定要用填寫的?」「如何讓因種種限制而無法填寫的藝術人來參加?」「可以透過電話申請嗎?」「為什麼一定要有電腦才可以填寫或下載表格?」。
阿翰是哪裡人: 網友回應
在這場會議中,政府口中的「公平」與「多元」,就是這樣以不同角度被檢驗著。 於政府組織的邀請下,我曾參與一場會議,討論加拿大藝文界補助案申請表格的合適性;無法想像到的是,為了讓這份表格適合各式各樣的藝文界人士申請,政府單位也盡力邀請多元背景的代表參與其中進行討論(相較之下,台灣則較習慣只邀請學者專家與會)。 當面對這些問題,如果有企業的反應是急著躲開爭議而非解釋與對話,那或許就揭露了真實的意圖可能是「蹭熱度」,而非真心的為社會的和諧思考。 社會的和諧、文化或語言的保存,都屬於企業應該專注的企業社會責任,或是聯合國SDGs永續經營領域的重要議題。 期待世界有更多企業可以真心的讓自己的公司營運與解決社會問題連結,創造共贏的價值。
這項服務推出後受到老年人熱烈歡迎,他們已打算在更多門市設置學習中心。 最近我與溫哥華一位很重要的當代表演藝術節創辦人Norman Armour的對話,讓我聯想到他的思維或許可以帶給台灣Youtuber阿翰的「炎上事件」一個借鏡。 我甚至認為阿翰時常一人分飾男女二角、在同一片談戀愛這件事,除了彰顯阿翰演技出神入化,也避免了很多問題。
阿翰是哪裡人: 陪同賴清德參香引聯想 國民黨前北市議長陳錦祥:他選情很穩啊
需要改變的人不是只有所謂的主流,少數社群也需要付出相對的心力。 當今加拿大社會多元進步價值的形成,雖然還有許多空間更好,除了肯定有些多數人的覺醒外,少數族裔所謂的「pushing the envelope」 阿翰是哪裡人2023 (大膽挑戰極限)更是推動多元社會必要的動力。 不過,若拋開個人,以少數族裔群體的層面而論,反而有時候,少數族裔會為了追求認同而自行一再地加深刻板印象。 在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節慶中,許多族裔社區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文化,拼命地搬出高辨識度的展演與符號,即便這些元素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經是不常看到的文化內容。 在許多高級商場、大企業甚至近年來的地產開發商,都不免俗地跟著一起過農曆新年。
- 這項服務推出後受到老年人熱烈歡迎,他們已打算在更多門市設置學習中心。
- 阿翰日前曾在臉書發文書寫這段慘綠歲月,「我是一個很ㄍㄧㄥ的人,受欺負也不告狀,也不跟爸媽說,因為我覺得那是懦弱的表現,但可能因此我就變成當時同學眼中好欺負的那個。」那天發文後,媽媽打電話給他,哭著說不知道原來阿翰曾經被欺負得這麼慘。
- 記得在會議中,我聽到不同背景的與會者提出不同的問題,例如:「為什麼表格一定要用填寫的?」「如何讓因種種限制而無法填寫的藝術人來參加?」「可以透過電話申請嗎?」「為什麼一定要有電腦才可以填寫或下載表格?」。
- 他們認為,每種口音的背後都是文化與情感的連結,而設立口音的「唯一標準」反而是「抹滅」這些連結和故事的存在。
- 不管是在加拿大、台灣或是任何地區,族群和諧是一條漫長的路,不是口號,也不是施捨,更不能有理所當然的心態,所以,任何一種形式的對話,都應該是被鼓勵的。
- 在這樣的熱潮中,筆者注意到一篇文章,內容談及阿翰的腳色多有「貶低台灣口音」、「文化挪用」之嫌。
阿翰創造這位原住民角色時,沒有在句尾特意加上「的啦」這樣刻意又不實的詞,而是在「發音」與「語法」上下功夫,使「西打」這個腳色更貼近我們日常會遇到的原住民朋友。 首先,廖麗芳不講京片子,那是因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數宮廟系統的算命老師,說話都會有台灣國語,廖麗芳若一口京片子,反而不可信,不符合台灣日常情境。 在這樣的熱潮中,筆者注意到一篇文章,內容談及阿翰的腳色多有「貶低台灣口音」、「文化挪用」之嫌。 作品要雅俗共賞,製作必須更細緻,腳本撰寫的難度更高,阿翰團隊僅有2到3人,需要更長的製作時間,當影片支支破百萬流量時,壓力排山倒海而來,阿翰必須更加謹慎。 最早阿翰隨手抓起一頂假髮就能開始演,現在阿翰則是會帶著假髮到美容院,請設計師仔細剪染,「很多人說就是喜歡最早那種很粗糙的,但我真的回不去了!」也因為講究細節,一度要近兩個月才能更新影片,對照時下YouTuber為了拚流量,一日一更已是家常便飯,阿翰的堅持格外不易。 由於阿翰發佈影片偽莒光園地遭中華民國國防部抗議,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多部莒光園地影片為疾管署委託製作,雙方經良好溝通後,國防部將不會對阿翰等人提告,疾管署承諾,未來宣傳內容會更審慎處理[13]。
阿翰是哪裡人: 轉角國際 臉書專頁
由於阿翰發布影片偽莒光園地遭中華民國國防部抗議,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多部莒光園地影片為疾管署委託製作,雙方經良好溝通後,國防部將不會對阿翰等人提告,疾管署承諾,未來宣傳內容會更審慎處理[13]。 最近加拿大音樂組織「Canadian Live Music Association」出版了一份報告〈Closing the Gap〉(為差異搭橋),嚴正的看待加拿大IBPoC社群(原住民、黑人及有色人種)的音樂代表性於加拿大音樂市場中代表性嚴重不足的問題。 這個報告的撰寫目的,就是要鼓勵邊緣走進核心,也讓主流習慣差異。 這需要時間,但是如果不是「有意識地」處理和看待差異性,就等於默許原來的各種負面的刻板印象會繼續存在。
有時候,類似「白人至上」的現象似乎不只有白人會表現,有時候在台灣社會也容易感受到如此氛圍。 試問,今天來自歐美的白人新住民,是否會在台灣碰到阿翰的炎上事件? 如果「刻板印象」是歧視之源,那幾乎所有的人都曾對「非我族」產生刻板印象。 而我認為,破除刻板印象的方法,就是要讓各種聲音浮出檯面。
阿翰是哪裡人: 民進黨反黑反到底 陳智菡批:連更生人改過自新的機會都不給
值得關注的是,陳錦祥親自接待賴清德,與賴閉門會晤約20分鐘後也陪同參香;但賴清德致詞時,陳錦祥並未站在一旁。 除了手機,南韓四處可見的自助點餐機、售票機,雖然很便利,可是對某些人來說使用上仍很吃力。 一間行動電信業者就跟特殊教育機構合作,教身障學生如何操作點餐機。 業者表示,越來越多人習慣線上購物,比較少到實體門市,學習中心有助增加來店人數。
而2017年,日本政府以「有影響力的亞裔加拿大人」名義邀請我訪問日本,我突然感覺自己真的是個「堂堂正正的加拿大人」了,心境上有些複雜。 同時,阿翰為了避免阮月嬌成為一個「逆媳」,也讓阮月嬌有許多「貼心」的一面,例如吃飯時夾菜給婆婆、與婆婆一起等丈夫回家、即使聽不懂婆婆說什麼仍然一起尬聊。 由于阿翰发布影片伪莒光园地遭中华民国国防部抗议,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长庄人祥表示,多部莒光园地影片为疾管署委托制作,双方经良好沟通后,国防部将不会对阿翰等人提告,疾管署承诺,未来宣传内容会更审慎处理[13]。 ▼阿翰擅長在影片模仿各式各樣的人,從國中校慶妹妹、《流星花園》杉菜跟道明寺、阮月嬌到漫研社社長凜月,每一部動作、台詞、講話方式都模仿到精髓,深受大眾的喜愛。 賴清德今率領與民進黨合作的大安區立委參選人苗博雅、民進黨文山區立委參選人王閔生、賴清德競選辦公室發言人趙怡翔、台北市議員簡舒培都陪同。
阿翰是哪裡人: 非我族的笑話尺度?從加拿大看台灣阿翰事件的「族群標籤」
正是因為廖麗芳實在「太像」我們日常會碰到的人了,所以當她用爆米花認真施法時,這種荒謬的真實才引得觀眾哈哈大笑。
對其他族裔而言,農曆過年的習俗可能是每年一次的娛樂,但是他們真的認識這些娛樂背後的那一群人嗎? 另一種說法是,少數族裔藉由這種文化活動滿足存在感或享受在鎂光燈下的快樂。 但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如果每天都有人在追求存在感,這樣的社會會和諧嗎? 掌握對話的機會或許是更重要的,而非急著批判或是自我捍衛。
阿翰是哪裡人: 「台灣國語」怎會如此可愛?語言學家揭「奧步、撇步、毋湯」風靡華語圈背後原因
不過,最多網友提及的反而是房東阿姨,「房東阿姨極神」、「房東阿姨也很棒」、「近期房東阿姨,比較久之前國中妹」、「房東阿姨,真的很像」、「房東阿姨很好笑,超傳神」、「房東阿姨真的很像」、「房東阿姨神到不行」、「房東阿姨超好笑」。 她講話很像有個軟糖卡在嘴巴的感覺,每個聲音出來之前都有一種「啾啾啾」的聲音,然後阮月嬌是有參考一間越南餐廳的老闆,還有一間我很常買的永和豆漿裡面的阿姨。 但過去這種講話方式現在好像不流行了,以前很流行那種很誇張、很三八的文化,就是像那種注音文「你要ㄆ要」,或是十年前《棒棒堂》、《黑澀會》那個時代。
- 有不少人,極力地的去調整除掉自己身上的口音,就是希望可以漸少別人異樣的眼光、不想避免回答太多可能令人難堪的問題。
- 算命阿姨「廖麗芳」爆紅後,不少人便好奇如此魔性的角色是怎麼想出來的?
- 快速走紅讓阿翰瞬間成為媒體、網友們爭先討論的對象,卻讓他備感壓力,在家裡、影片中的巨大反差,也一度讓家人感到震驚,幸好透過自己的調適,以及家庭一直以來對他的大力相挺,讓他順利走出壓力,拉近與家人的距離。
- 業者表示,越來越多人習慣線上購物,比較少到實體門市,學習中心有助增加來店人數。
- 而在社群上爆紅、連天后蔡依林都誇獎過的模仿達人阿翰(臉書粉專名稱為 阿翰 po 影片)也出了新的影片,裡面化身為來台灣唸書的九零後北京人,學得維妙維肖,讓網友們都一度信以為真,大讚阿翰的影片是最假已亂真的。
賴清德致詞表示,火是人類文明重要的起源,也是族群擴大、科技進步的原因,今天來參拜火神就是火德星君,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祈求台灣減少火災、保佑消防人員平安。 賴指出,總統蔡英文非常重視是消防人員權益,台灣社會討論24年的《消防設備人員法》今年三讀通過、《消防法》也有37年來最大規模修法。 這位85歲的阿嬤很喜歡韓國演歌,卻不知道該怎麼用手機觀看相關影片。 南韓這間手機門市,4月起在店裡設置「智慧手機學習中心」,民眾不分性別年齡,如果對使用手機有問題,都可以來這獲得解答。 2017 年他成立粉絲團「阿翰po影片」,一開始僅僅透過兩三部稱得上是「粗糙」的作品,便在一夕之間突破百萬觀看數,引爆網路話題。 快速走紅讓阿翰瞬間成為媒體、網友們爭先討論的對象,卻讓他備感壓力,在家裡、影片中的巨大反差,也一度讓家人感到震驚,幸好透過自己的調適,以及家庭一直以來對他的大力相挺,讓他順利走出壓力,拉近與家人的距離。
阿翰是哪裡人: 誰是天意使者:教宗「加拿大懺罪之旅」開啟原民和解?
差異性如果被刻意隱藏,讓人不習慣差異的存在,更容易導致在衝突產生時成為焦點。 雖然印度裔加拿大人要背負的刻板印象不少,但某種程度上,即便他們具有不同的「口音」,還是在加拿大社會發揮不小的影響力,各行各業中也都看得呼風喚雨的領導型的人物。 其實,即便像彼得斯這樣的人面對著不斷的指責與爭議,他們在潛移默化中也改變了許多人對印度裔的觀感,仍不可否認地成為加拿大多元文化進步的推手。 當然,這不是「被施捨」或是「符號標記化」(Tokenization)的,所有人都需要學習如何為這個社會的差異性創造更多的可能。
回想起兩年前爆紅的心境,阿翰仍然歷歷在目,他睜大眼睛說:「我真的是嚇死了!」一打開臉書滿滿都是自己的消息、照片,「就像電腦中了木馬程式!」雖然紅了很興奮,但卻因為人氣突如其來的暴漲,讓這份快樂中,多了幾分不安與緊張。 阿翰的九天玄女會紅,甚至其他模仿的角色會紅,都不是因為阿翰醜化角色,相反的,是因為阿翰精準的抓住了角色的「靈魂」,才會受到觀眾矚目。 阿翰日前曾在臉書發文書寫這段慘綠歲月,「我是一個很ㄍㄧㄥ的人,受欺負也不告狀,也不跟爸媽說,因為我覺得那是懦弱的表現,但可能因此我就變成當時同學眼中好欺負的那個。」那天發文後,媽媽打電話給他,哭著說不知道原來阿翰曾經被欺負得這麼慘。 阿翰(1994年2月1日—),本名曾文翰,台湾花莲人,YouTuber创作者[1] ,以“阮月娇”等虚拟自创角色爆红至今。 阿翰是哪裡人 ▼阿翰影片一出就引起廣大迴響,他也在臉書的貼文中特地用簡體字回覆網友們的留言,還表示:「我觉得台湾男生都特别快」、「锅铲上面都是我的口水 你们台湾人讲话太嗲」、「快 tag 你悉尼还有新西兰的朋友」。 阿翰擅長在影片模仿各式各樣的人,從國中校慶妹妹、《流星花園》杉菜跟道明寺、阮月嬌到漫研社社長凜月,每一部動作、台詞、講話方式都模仿到精髓,深受大眾的喜愛。
阿翰是哪裡人: 自由共和國》劉佩真/全球變局下 台灣半導體業之發展態勢
螢幕前的他雖然看起來活潑又滔滔不絕(小編:就是「最怕空氣突然安靜~」的那種人!),沒想到他在家中,卻是個害羞寡言的大男孩,如此劇烈的反差,讓家人發現時非常震驚。 彼得斯(Russel Peters),靠著調侃自己及族裔之間互動的細膩觀察聲名大噪。 處在「幽默」與「歧視」邊緣的笑話,對他而言不是為了「欺負」某個族裔,而是「凸顯」族裔與族裔之間差異性的能見度。 這位Uber司機不只是第一位對我提出如此質疑之人,有些時候,我會問自己若沒有黑髮、黃皮膚該有多好?
陳錦祥表示,因為怕被做政治新聞,「我講很直接,我還是國民黨的,為我們國民黨加油!」至於兩人閉門會談時是否聊到選情? 阿翰是哪裡人2023 《美麗島電子報》進行追蹤民調滾動調查,最新一波民調數據顯示賴清德支持度39.4%、侯友宜20.4%、柯文哲19.8%。 館長開直播質疑坊間民調,台灣人、年輕人,看他們的民調就知道,我順便跟大家報告,你就知道他們操作台灣有多噁心,所有媒體都X的可以控制的啊!
阿翰是哪裡人: 九天玄女「降肉」為富邦戰績加持
一位在唐人街經營社區共用空間的越裔加拿大人,就很坦然地說「唐人街」對她而言只是個地名,他對這個老華埠沒有任何情感,甚至不會刻意的去解釋她的越裔身分。 算命阿姨「廖麗芳」爆紅後,不少人便好奇如此魔性的角色是怎麼想出來的? 對此阿翰在日前的限動先表達感謝之意:「我想再一次謝謝,從以前就支持我的大家」、「你們真正陪我走過好幾年」、「謝謝你們對我不離不棄」、「給靜靜的支持我,看我影片長大的老粉絲們」。 賴清德說,他也要向陳錦祥及廟方全體表示敬意,火聖廟捐助弱勢,地方有任何需要都會在第一線,不只是信仰中心,也是公益化身。
自此,有關「種族歧視」、「反種族歧視」與「多元文化」、「言論自由」的討論,隨著這樣的議題遍佈了各種媒體。 在溫哥華南邊的城市列治文(Richmond),一直有著「新華埠」之稱,因為這裡到處充斥著以中文為主的看板,有時候甚至讓人以為自己身在亞洲。 而2018年開始,許多看板甚至都不寫上英文了,因此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阿翰(1994年2月1日—),本名曾文翰,臺灣花蓮人,YouTuber創作者[1] ,以「阮月嬌」等虛擬自創角色爆紅至今。 陳錦祥會後受訪表示,自己跟賴清德同年,大家從小都認識,被問及賴清德是否來拔樁? 陳趕緊否認說:「不是不是,不要誤解,他最主要來參拜火聖廟」,沒有爭取支持,非常自然的。
館長也質疑,坊間的民調都是以打市話或手機進行訪談,但是現在年輕人的幾乎不可能接市話,「館長講的百分之百正確」,他還批評「坊間民調是什麼可笑的東西啊!」甚至連手機顯示陌生來電都不太會接,所以民調是如何取得年輕人的樣本。 阿翰在最新的影片中模仿北京人錄視頻,表示自己拍片以來遇到的三大困難:學台灣口音、回覆留言時也都要用「谷哥」把簡體字換成繁體字,還有在練習各式各樣聲音時被台灣朋友笑是瘋子。 而在社群上爆紅、連天后蔡依林都誇獎過的模仿達人阿翰(臉書粉專名稱為 阿翰 po 影片)也出了新的影片,裡面化身為來台灣唸書的九零後北京人,學得維妙維肖,讓網友們都一度信以為真,大讚阿翰的影片是最假已亂真的。 阿翰是哪裡人 身為名人,雖然擁有大批粉絲,但難免會遇到少數酸民的惡言,如何消化來自各方的不同回應,考驗著這些檯面上人物的心臟與意志。 對於部分網友批評他的長相、身材,阿翰樂觀笑回:「其實我都沒感覺耶!」比起這些惡意言論,阿翰更在意自己的創作是否傷到別人,以及該如何從中學習、修正。 在2017年加拿大建國150年的紀念活動裡,我曾經向加拿大政府申請舉辦「Celebrate the Accents」(為口音慶祝)的活動,獲得了加拿大聯邦政府的支持。
他說,希望未來跟大家共同努力推動「國家希望工程」,也希望立法院有足夠力量,民進黨推動的「民主大聯盟」立委參選人能夠獲得支持,形成穩定力量,懇請鄉親支持在地服務多年的苗博雅、王閔生,讓兩人高票當選。 面對不斷被搬出的文化符號,有一種解釋方式,認為這是「尊重」這些族裔的傳統,但某種程度來說,是希望讓有購買力的族群感受到溫暖,進而對企業的品牌或產品產生興趣。 根據2016年的人口普查,萬錦市(Markham)是加拿大「少數族裔」比例最高的城市,其中華裔人口占全市的46.5%。 先前在一則知名的報導中,一位白人女性就因無法與超商店員用英文溝通而發生衝突;一所超商可以聘請完全無法以英文跟客戶溝通的職員來負責外場,就可看出該社區的族群比例。 而的確,有些華人商家確實以「服務華人」為主,因此沒有顧及到身為在國家整體比例中多數族裔的「恐懼感」或「被威脅感」。 在多元社會裡,「尊重」與「包容」似乎不應獨獨要求多數的族群,對少數群體而言,更應該有相對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