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排放定義2023必看介紹!(持續更新)

Posted by Eric on May 24, 2020

淨零排放定義

德國連鎖超市奧樂齊(ALDI Süd)也自2012年開始著手減排,成功在五年內降低了66%的碳足跡,於2017年實現碳中和目標。 此外,Google也訂下2030年目標,承諾屆時將全天候使用零排放能源(24/7 carbon-free energy)。 全球參與淨零排放的國家中,由於不丹和蘇利南共和國的產業結構,本就不以重工業為主,再加上國土面積以森林居多,因此目前已達到負碳排。 企業將需要在更長的時間內,在減碳上進行投資;也將有義務與供應商合作,協力找出在財務上有效益、能夠去碳化的解方。 ■  這項〈標準〉為希望設定「淨零排放目標」的企業,提供了更為清晰的指引,協助企業以科學為基礎,建立減量目標。 但像台灣就完全沒有這股優勢,光要找可以回填這些碳的空間都非常的困難,更別說我們還是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上,一年要發生個200多次的有感地震,難保不會把好不容易埋進去的碳,因為地震讓地層出現裂縫,然後把碳全部洩露出來,因此,台灣就只能將碳拿來再利用而已。

  • 其實「淨零」嚴格來說,它並不限定在某個行業或某個領域,「淨零」跟「數位轉型」其實是同樣的道理,它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且具有全球性的全新商業思維,「淨零」跟「數位轉型」也註定會一起手牽手共同影響人類。
  • 進行前瞻技術布局,並發展本土優勢技術加速商業化,瞄準全球淨零轉型商機。
  • 隨著聯合國和各類權威機構的宣導,「淨零」變成了一個主流意識,當我們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全球暖化的問題,人類必須大幅減少因為經濟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避免給人類和其他生物帶來無可挽回的悲劇。
  • 因此,推動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共識,目前已超過130多個國家宣示或規劃以淨零(Net Zero)或碳中和(Carbon Neutral)為目標並承諾減碳,其中法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已立法通過將於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而蔡總統也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
  • 但是,由於缺乏一致的定義和標準,該些目標究竟涵蓋了哪些「排放源」、目標減少排放的量有多少、減少的速度多快、涵蓋的時間多長……等皆有非常大的差異。
  • 從2020年開始到2050年,選定「建築」「運輸」「工業」「電力」及「負碳技術」五大路徑,並依照階段的里程碑設定目標。

就2021年來說,人類每年就有363億噸的碳排放量,所以這個效果還是很有限的。 而臺灣2021年的總排放量大約是3.66億噸,大概就是全球排放量的1%。 因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其實就是要減少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簡短一點的說法就是減少碳排放,再短一點就叫做減碳,所以,「溫室氣體減量」和「減碳」其實是一樣的。 我參考了知名的商業顧問,也就是暢銷書大師Simon Sinek他所提出來的一個黃金圈理論,他用的是iPhone的例子,他說蘋果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是使用黃金圈的溝通方式,成功的吸引眾多的蘋果粉,而我們現在需要很多的淨零迷,所以我用淨零黃金圈來當做是溝通的工具。 若要淘汰高碳排放的燃煤發電,大幅度提升永續且清潔的再生能源是重要關鍵。 日本預計在 2030 年將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佔比提高至 36 至 38%;法國則持續限制燃煤電廠排放,並即將關閉剩餘的 4 座燃煤發電場,整體的化石燃料消費也預計在 2030 年前減少 40%。

淨零排放定義: 「國際碳關稅的挑戰與氣候變遷因應法下的碳權課題」論壇 30日登場

另外,在鹽害嚴重環境下可維持設備高妥善率,及純熟的整廠管理能力是國統公司推動台灣海水淡化市場最大利基。 環境部表示,台北市政府於去年7月送「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至行政院,行政院即交由環保署會商相關部會。 不過,因自治條例內容涉及面向廣泛,包括溫室氣體盤查、減量標準、交易及增量抵換、設立基金及上市櫃公司資訊公開揭露機制等,並且有罰則規定。 應逢「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正在立法院審議中,環保署先彙整各部會檢視是否有牴觸法律或基於法律授權法規疑慮條文,並請北市府補充說明。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30日表示,因應國際淨零趨勢,啟動LINE@平台進行「碳服務」,支援中小企業加入減碳行動,加速實現淨零目標,降低中小企業碳焦慮。 作為經認可的獨立驗證機構,當客戶已從 BSI 集團其他事業群獲得顧問服務時,BSI Assurance 將不允許向其提供同一管理系統的驗證,同樣地,我們亦不允許向驗證客戶提供同一管理系統之顧問服務。

淨零排放定義

因此,我們需要減少的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所排放各式各樣會造成溫室效應的溫室氣體。 循環經濟提供了一套新的經濟運作模式,以「製造-使用-循環」方式使用資源,減少原生物料的開採,並更有效率地運用已經開採出來的資源,這不僅省下大量能資源的使用,更在資源循環運用的過程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引導企業在減碳同時提升獲利能力,是邁向淨零的關鍵策略。 證券交易所的董事長林修銘指出,碳權交易所在執行交易之前,最重要的準備工作,是培育人才與提供諮詢,讓碳治理的永續理念從產官學同步進行,才能達成淨零永續。

淨零排放定義: 北市淨零碳排條例通過逾1年 中央卡關仍無法施行

儘管SBTi也鼓勵企業在其「科學減量目標」之外,幫助其他地方減緩氣候變遷,但是,這樣的投資只能算是「加乘」,而不能「替代」企業自己必須減少的排放量。 企業在協助減少其「價值鏈之外的」排放量之前,必須先減少自身價值鏈的排放量。 淨零排放不是不排放,而是努力讓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極小化,再用負碳技術、森林碳匯等方法抵消,達到淨零排放。 這種方式未來可能會很有希望,因為這個做法是最直白的,從哪裡來的就讓它回哪裡去,既然現在大氣中的碳量會過多,是因為我們人類把本來埋藏在地層中的化石能源挖出來燒掉的結果,我們就把這些碳全部收集起來,可以使用的就拿來再利用,不能用就埋回地底下去。 現在歐美那些大穀倉的大地主們也開始利用長年休耕或是有機耕法,最大限度減少翻動土壤的表層,把碳停留在土壤中,用來申請碳匯認證,把這部分的碳權拿去碳市場上賣,或是跟需要負排放的產業買家簽訂投資土壤再生的契約。 例如Microsoft或是The North Face一些大品牌,就是透過土壤固碳的碳權來做企業的淨零。

一個袋子改變了人類行動的契機,我當時收集了好多案例,台北市的婆婆媽媽們是如何運用過人的智慧,把家裡平常的兩三袋份量的垃圾,完成資源分類回收後剩下的全部塞進小小的收費垃圾袋的故事。 台灣很快就會開始徵收碳費了,想當年台北市開始執行垃圾要隨袋徵收垃圾清除處理費用時,我剛好在日本念環境經濟學研究所,這是我最喜歡分享的案例。 金萬林(6645)今(30)日宣布,攜手全球基因定序儀器大廠Illumina,提供國內學研單位農業、畜產學研單位基因定序... 由台灣、美國、日本、澳洲合作的「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今年首度在台舉辦民航實體研習營,研習營主題聚焦於民航復甦...

淨零排放定義: 全球10大超高建築首例 台北101獲LEED+WELL雙白金認證

電力公司的直接排放,為發電廠使用的燃料造成的排放,而辦公室的使用則是間接排放。 另一方面,碳中和被理解為利害關係人為減少和避免排放而採取的行動,然後透過使用碳信用額度來抵消或補償以避免的排放,可見碳中和可以視為邁向氣候中和或淨零的前期過程。 UNFCCC 氣候中和指南中對於氣候中和、碳中和與淨零排放的說明,就現在氣候中和而言,氣候中和與淨零意義是相同的,即在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和移除之間達到平衡,這必須是通過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然後捕獲或移除其餘的溫室氣體,以避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進一步增加的實現。

淨零排放定義

這些化石能源,像是煤炭、石油、天然氣,我們要淘汰它的重點在於化石能源會用完,除了煤炭還有100年的產量,石油和天然氣都只剩下50年的產量。 然而,除了淨零,未來「零碳排」的難度更高,若要達到零碳排,需要生產與供應鏈的全面改造,事實上,至今仍尚未有零碳排商品的案例,這也將成為未來永續發展的一大課題。 科技巨頭Google宣布早在2007年公司就已達成碳中和,並於2017年完成百分百再生能源使用,2020年則已抵銷自公司成立至今所有的碳足跡。 減量:以低碳排能源(如再生能源)取代燃煤燃電,以及減少生產、運送時的能源消耗,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造成暖化的溫室氣體不只有二氧化碳一種,要改善溫室效應,就必須減少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淨零就是指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接近零。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影響也越大,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工廠燃燒的石油和煤,以及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都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二氧化碳濃度急速增加,增強了溫室效應。

淨零排放定義: 溫室氣體與二氧化碳

研究顯示,導入循環經濟可以為農食產業帶來 49% 減碳效益;使紡織產業在2030年減碳 50%,為營建產業減少約 38% 來自建材加工、建造的碳排;甚至能為運輸產業減少 70% 的碳排。 像是工廠生產的直接碳排、製造過程使用甲烷等氣體等,都屬於範疇一。 換句話說,一項活動或產品的生命週期,包含原物料開採,製造、組裝再到運輸,甚至廢棄處理、回收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需要列入碳足跡的計算。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示將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而台灣也在其中。 「淨零排放」指的不是不排放,而是盡力讓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極小化。

用以顯示公司、生產製程、產品(含服務)及個人碳排放量之標示方式,其涵義是指一個產品從原料取得,經過工廠製造、配送銷售、消費者使用到最後廢棄回收等生命週期各階段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經過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的總和。 人類的生產活動會排放各式各樣的溫室氣體,把這層被子變成超厚的羽絨被,這個就是全球暖化的成因。 淨零排放定義 對於已經排出去的碳我們無能為力,但現在能做的就是減少人類製造的那一部分。

淨零排放定義: 全球暖化將增加多種氣候危害

儘管仰賴低工資有色人種,亞斯本市議會曾一致通過決議,呼籲美國國會和總統限制進入美國的移民數量,因為害怕貧困的移民會對優美的自然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1.「台灣ESG永續基金排名」是以台灣金管會「ESG基金專區」內認可的國內外ESG基金,為評比的主要母體,再依各基金每周的績效表現,進行排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是可以被改變的,我們需要的其實只是一個小小的契機,所以我們現在對低碳生活的期待,也就是等待那一個契機。

淨零排放定義

其中,訂定「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的氣候行動目標就是常見的方式之一。 為了因應全球淨零、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氣候行動目標,許多企業也開始進行「碳盤查」(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也就是碳足跡盤查。 北市府認為,北市府規範對象為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達8000公噸CO2e以上之相關單位,約75家,並未與中央規劃納管徵收之287家排碳大戶名單重疊,不會有重複納管情形,而且北市規定溫室氣體排放量超標,得交易或供其他列管對象抵換,可具體推動事業自願減量,並未牴觸氣候法。 台北市去年「超前部暑」,2022年6月22日通過「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中央卻以牴觸「氣候法」為由,迄今仍未核定。 議員指出,中央以不完備的法規卡北市自治條例,讓法規延宕1年多仍未獲中央核定,實為少見,期盼新成立的「環境部」可以正視此案。 奧地利聯合政府宣誓就職後,承諾在2040年實現氣候中立,在2030年實現100%清潔電力,並以約束性碳排放目標為基礎。

淨零排放定義: 中生 SDGs 提案競賽 文華高中「環保快閃店」奪冠

英國標準協會(BSI,依據皇家特許狀成立的公司)在英國執行國家標準機構 (NSB) 的活動。 淨零排放定義2023 BSI 及其集團公司還提供除 NSB 活動外的廣泛業務解決方案組合,幫助全球企業透過基於標準的最佳實踐(如認證、自我評估工具、軟體、產品測試、資訊產品和訓練)來改進業績。 科學證實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已經相當緊急,氣候議題引發國際高度重視,各國陸續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 為呼應全球淨零趨勢,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總統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 在綠色和平的倡議與推動下,從 2020 年開始,新北市、臺東縣、臺中市、臺南市、嘉義市陸續簽署《氣候緊急宣言》,帶動地方政府盤點及規劃氣候政策;後續可透過新增(修訂)地方自治條例等方式,讓氣候變遷成為市府跨局處、可延續的政策工作,發展真正兼具環境永續的城市遠景。 面對國際間最快 2 年內收取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Tax),臺灣政府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碳定價」系統,讓碳排放變成商品製造過程中必須考量的成本,以價制量,提升讓產業減碳的動力,帶動再生能源使用。

然而,碳中和已有獨立且被國際公認的標準(PAS 2060),較能確保碳中和承諾的準確性、可證性和一致性,取得預期使用者信心。 因全球暖化問題嚴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發表報告指出,各國須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才可控制全球升溫幅度在1.5℃以內。 淨零排放是指在特定的一段時間內,全球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扣除人為移除的量等於零。

淨零排放定義: 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策略有哪些?

桃園市政府體育局所主辦的「環跑桃園 永續生活」宣傳記者會,於112年8月24日下午2時在桃園市體育局一樓大廳舉行,為響應市府「2050淨零排放」政策,現場由桃園市政府蘇俊賓副市長帶領體育局、環保局等局處首長及下半年度桃園5大路跑活動主辦單位代表,一同宣示守護永續發展、逐步打造環保賽事的決心。 此外,環境部強調,氣候變遷因應第4條明定,為達國家2050淨零排放目標,各級政府與國民、事業、團體共同合作,樂見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訂定自治條例,但須符合地方制度法相關規範。 依照「地方制度法」規定,此自治條例具有罰則,應報行政院核定,且條文如有與法律或基於法律授權之法規牴觸者無效。

進行前瞻技術布局,並發展本土優勢技術加速商業化,瞄準全球淨零轉型商機。 ■ 生活轉型更永續:提升全民對氣候變遷及淨零轉型之認知與共識,進而引發全民行為改變,從食、衣、住、行各面向著手,改變生活型態、落實低碳生活;同時誘發廠商建構低碳商業模式,創造綠生活產業鏈。 ■ 社會轉型更具韌性:強化「公正轉型」與「公民參與」之治理機制,以落實建立社會支持體系。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於 2020年2月接受採訪時再次提到,每年因氣候變遷死亡數將會比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死亡數還要多,並認為到2100年時,氣候變遷的致命性恐增加5倍;而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國務卿及眾議員亦表示,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影響已經成為國安問題,甚至被喻為將可能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

淨零排放定義: 永續資訊

在五大路徑、四大轉型策略、兩大基礎的架構下,台灣2050淨零轉型共提出12項關鍵戰略。 其中包含,有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及公正轉型。 「碳中和」指的是,企業、組織或政府在特定一段時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透過植樹、使用再生能源等方式累積的減碳量相互抵銷、清除。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的高度關注,為達成全球氣溫升溫不超過1.5度C的目標,群光電子集團今天宣布加入全球再生能源倡議RE100,承諾於2030年在台灣總部以及全球營運據點,全面使用再生能源達成範疇二定義的碳中和。 現任:聯合國減災署 UNDRR 韌性企業認證講師,近20年永續環境管理、城市氣候變遷治理、永續交通、再生能源、氣候變遷培力訓練等專業及工作經驗,長期擔任國際永續城市組織之台灣負責人。 又稱作淨零碳排,一個國家、企業或組織,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經過低碳能源、植樹等消除二氧化碳的方式正負抵消,達到碳中和,或是淨零排放二氧化碳。

淨零排放定義

各賽事在滅碳措施部分亦逐步推行,分別透過增加接駁車搭乘運輸、改採電動賽道巡場車、使用在地食材、採電子成績查詢減少證書印製及使用環保材質製程獎牌及跑衣等減碳措施,粗估可減少約13萬碳排放量(KG/CO2e) 。 淨零排放定義 記者會上蘇俊賓副市長表示,桃園力推「淨零路徑馬拉松」,我們的長跑路徑就是桃園的淨零路徑。 參加綠能馬拉松比賽,跑者能夠更珍惜身邊的資源,每個選手就成為淨零大使,一起讓桃園市成為對地球最友善的運動城市。 贊助商代表BMW桃園大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許平女士也透露,身為在地的企業,除了支持運動贊助賽事,為桃園注入國際視野之外,更力行綠能環保政策。 不僅推出電動車,也在桃園的服務中心屋頂裝設太陽板,加裝電動車充電樁,支持電動車主來桃園時的綠能生活。 此外,一般來說,淨零排放宣告之實體較大,如國家、洲、城市及企業,而碳中和通常是依所選定之標的物,如活動、產品、服務、建築物、專案與大型開發案、鄉鎮與城市、事件等進行宣告,實體較小,如組織/公司、俱樂部或社交團體及個人等。

淨零排放定義: 40 VIP》績優冷門股/三竹行動金融資訊交易平台市占100% 未來將積極布局大陸市場

另一種是人為的,就是企業花錢建置設備,把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進行回收,後續封存回地底下或者是再利用,總之就是不讓這些二氧化碳排到大氣中,效果跟「碳匯」類似,這個名詞叫做碳捕捉或是碳封存,簡稱為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儘管降低碳排放量往往會增加額外的營運成本,仍有許多企業成功實現碳中和,希望兼顧商業活動與自然環境,讓人類與地球能夠共存共榮。 首先,企業與組織通常須先計算其產生的碳足跡,調整營運模式,如採用再生能源等方式以減少不必要的碳排。 減排之後,除了透過植樹,抵銷對生態系的傷害,企業與組織最常採用的方式還有購買「碳權」。 生物活動皆會排放二氧化碳,而地球可透過光合作用等生態循環將多餘的二氧化碳移除。 政府除了提出「2025非核家園」外,也開始制定2050淨零碳排的執行計畫,除了持續推動能源轉型外,從製造業、運輸、農業到住宅,都需要提出系統性的減碳政策。

淨零排放定義

這些驟增的二氧化碳與其他溫室氣體蓄積來自太陽的熱量,讓大氣層猶如套上保溫袋,使得地球平均溫度升高,造成極地冰川崩解、海平面上升,連帶引發各種極端天氣事件。 來自人為的「氣候變遷」正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生態存續,也讓世界各國逐漸重視溫室氣體與二氧化碳的管理與減量。 國統公司在水資源技術與服務上具一條龍服務的優勢,包含大口徑管材設計、製造及裝配,產品主要以鋼管製品及延性鑄鐵管等兩大類為主,且擴及管線輸配水監控管理、免開挖推進管線工程、隧道管線工程、潛盾工程、施工用特殊機具。 在水處理業務部分有海水淡化、自來水淨水或廢(污)水處理等整廠設備的設計、施工與操作營運,其中對於海水淡化技術的關鍵設備具有開發、設計及製造能力,包含移動式海淡機組、高壓泵浦及能源回收器等,國統公司是台灣水資源領域中,唯一具有設備研發生產、大型工程執行(管線、水處理廠)及水處理廠營運管理的專業廠商。

淨零排放定義: 鼓勵中小企業淨零數位新服務 經濟部中企處啟動線上「碳服務」

此外,市府也與中山大學及其他在地大專院校共同打造「淨零學院」,與國際接軌,培育相關人才。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強調跨域合作、對話、交流的重要性,他說,學校剛成立的「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是產官學化解「碳焦慮」的協力平台,匯集相關領域專家、相關技術與論述的研發能量。 淨零排放定義 秦慧珠說,中央認為自治條例中「最長改善期限」規定,牴觸憲法及證交法疑慮;市府則回覆,條例要求一定條件之公司,應揭露氣象相關資訊,及定期辦理風險管理人員訓練,並無與中央法令競合或牴觸。

淨零排放定義

為了因應全球暖化、氣候危機在即,減碳、淨零排放的目標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而要阻止地球持續升溫,其中一大關鍵就是要在2050年以前,將全球碳排放要降至2005年的水準。 不同於「碳中和」是達到碳排放量、碳清除量相等的狀態,「負碳排」則是在一定時間內所消除的二氧化碳,超過產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即達到負碳排。 也就是說,在特定期間內,「碳排放量」與「碳清除量」相等、無增無減,達成「碳中和」的狀態。

淨零排放定義: 國際趨勢

這項標準跳脫聯合國對淨零排放的定義──「在某一特定時間,碳排和碳匯的平衡」。 在SBTi〈淨零排放標準〉下,只有當企業達成長期目標,才能被視為「達成淨零排放」,否則都只能稱作「邁向淨零排放的路上」。 從企業自身營運排放的溫室氣體(範疇一)、購買的電力及熱能(範疇二),到供應鏈及終端消費者產生的排放量(範疇三),都在SBTi〈淨零排放標準〉要求的範圍內。 於此〈標準〉下,大部分的企業必須在2050年之前,減少90~95%的排放量。 全球目前已有逾130個國家宣布推動「淨零排放」,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總統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

故除了國家層級外,另已有34個洲(states)、84個城市(cities)及127家企業(companies)提出淨零排放承諾,這意味著轉型至淨零排放對特定洲/城市/企業將帶來重大的環境與經濟影響,同時有相當高機率可享有「永續發展溢價」。 2050淨零排放是跨世代、跨領域、跨國際的大型轉型工程,也是我國史上最長遠的跨部會國家發展計畫,不僅攸關臺灣競爭力,也關係環境永續。 臺灣自105年啟動能源轉型,已打下良好基礎,且能源政策和產業政策扣合,從「5+2」產業、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到發展氫能、擴充電網設施、儲能設備等,未來將帶動更多產業一起成長,化氣候風險為綠色轉型契機,與世界共同邁向淨零。

回到碳排放,現在我們要減少碳排放只限於人類生產活動產生的那一部分,至於自然界中本來就會有的碳排放,像自然的動植物呼吸、腐敗,甚至是火山爆發產生的碳排放,因為這些不是人類生產活動所產生的,而且也不在我們可以控制的範圍裡面,所以這都不算是減碳的標的。 而台灣也在今年3月底,由國發會主委龔明鑫領銜,與環保署、科技部、經濟部、交通部及內政部,宣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 為了達到淨零排放,許多政府和企業會透過負碳技術(利用碳捕集封存、再利用CCS、CCUS)、自然碳匯(森林碳匯、海洋吸附)等方式抵消碳排放。 國際Circle Economy 淨零排放定義 組織更估算循環經濟能帶來 39% 的減碳效益。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討論會議上指出,資源效率的提升是實現氣候目標不可或缺的策略,結合氣候和資源效率政策的系統性做法可帶來許多效益,包含到2050年每年可創造預估 2 兆美元的經濟效益,這將能抵消大規模氣候行動所需花費的成本。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定義,淨零排放(Net Zero)指的是在特定一段時間內,全球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扣除人為移除的量等於零。 在海淡技術上,國統公司堅持ESG的政策理念,積極研發相關技術,除自行研發的RO系統能源回收器,能源回收率可達97%以上,大幅降低海水淡化能耗外,在產水製程中不添加抑垢劑等化學藥品且不易結垢,避免在水處理過程中產生二次污染,降低環境衝擊。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