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品牌5大著數2023!(小編推薦)

Posted by Tim on February 7, 2020

電動車品牌

2022年對於台灣汽車市場無疑是快速變遷的一年,在全球各車廠極力發展電動車,以及台灣「CAFE(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整廠加權平均燃油經濟性」標準加嚴等情況下,促使國內許多車廠導入電動車來滿足消費者需求與法規規範。 Lexus UX300e 在今年二月份銷量爆發、掛牌數達 45 輛,雖然三月銷量時為下滑,但以整體銷售排名來看,依舊穩坐台灣電動車第四熱賣的殊榮。 從 0 到 100 加速只需 7.5 秒,充分展現 LEXUS 傑出的動能科技。

電動車品牌

TOYOTA bZ4X最早是在去年4月上海車展以概念車的樣貌亮相,造型獨特的方向盤是一大亮點,儀表的位置也有別於傳統車輛,同時因採用與SUBARU共同開發的全新AWD系統,具備獨特的越野性能,讓車迷更加期待。 BMW iX 算是品牌在 2022 年表現相當強勢的純電旗艦休旅產品,全年繳出 729 輛的佳績、平均月銷量有達 61 輛,其中在 2022 年 11 月因為 2023 年式 iX 大量交車創下單月新高的 367 輛,售價在 5 月起調漲 10~40 萬不等,最大馬力 619 匹的 iX M60 則是在 8 月追加。 BMW 總代理汎德更在 2023 年 1 月時公布,iX 與 i4 車系自上市以來截至 2023 年 1 月,已累計超過 3,300 張訂單。 而雖然 iX 是在 2021 年 12 月發表,但受限於原廠生產排程等因素,iX 車系最早是在 2022 年 3 月才開始有交車,甚至因為初期許多訂單集中在 iX xDrive50,導致候車其相當久。 Tesla 在 2022 年以年度累積破萬輛的成績,不僅比起先前最佳的 2020 年 5,819 輛、還有 2021 年的 5,632 輛更高,更成為國內首個年銷突破 1 萬輛大關的電動車品牌,超過萬輛的成績,可說比起前述的 2020 年、2021 年一舉接近翻倍。 對比 2017 年台灣特斯拉正式導入國內後的歷年份全年數字,包含 2017 年的 653 輛、2018 年的 523 輛、還有 Model 3 車系開始加入國內陣容後 2019 年的 3,150 輛,僅花 6 年時間 Tesla 品牌就從數百輛的年銷、成長為年銷破萬輛的規模,是近幾年國內車市新進品牌的最佳表現。

電動車品牌: Suzuki 擴展五門 Jimny 勢力版圖!延續高銷售人氣 上市前訂單破千

VinFast 創始人、越南首富 Pham Nhat Vuong 於 4 月承諾提供 25 億美元來支持這家電動車製造商,其中包括來自他個人財富的 10 億美元。 VinFast 的一些競爭對手,包括 Nikola Corp (NKLA-US) 和 Lucid,在 SPAC 上市後估值大幅下跌。 Nikola 目前的市值為 14 億美元,而上市前為 139 億美元;Lucid 目前市值為 155 億美元,而 2021 年 SPAC 交易期間的市值為 240 億美元。 根據 Dealogic 數據,VinFast 及其空白支票合作夥伴 Black Spade Acquisition 以競爭對手電動車製造商 Lucid (LCID-US) 作為基準計算得出的估值,在此類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AC) 交易中排名第四。 美國媒體報導,台積電正從台灣加派有經驗技術人員支援亞利桑那州晶片廠建廠,引起當地工會反彈。 施振榮表示,鴻海在電動車領域發展走的是NB模式,整合性較高,針對一般消費大眾的主流巿場,經濟規模較大,自己造車;至於庫得則是走PC的主機板模式,分工性高,切入物流車的利基巿場,沒有自己的車廠,是委託別人造車。

電動車品牌

至於賓士EQS 450+,是前10名車型裡面續航力最優異的,NEDC模式下測得820公里表現。 445輛新車領牌數與2021年全年繳出的800輛成績相比,有約44.4%衰退,在眾多電動車新秀竄起之下,Taycan的年度排名從第2名直接滑落至第6名。 BMW i4 除了已上市、且即將在3月開始交車的iX電動休旅外,BMW汎德今年還會推出BMW i4電動房車,日前已展開預售,共有i4 eDrive、i4 M50兩款車型,接單已破200張,預售價分別為250萬、305萬元,續航力最高達590公里。 雄心勃勃的 Genesis 豪華品牌正在憑藉其優異的 GV60 SUV進軍豪華休旅電動汽車市場,高檔的內裝是GV60 的秘密武器,駕駛座的大尺寸整合螢幕尤為令人讚嘆。

電動車品牌: 美最暢銷 TOP 12 電動車出爐!特斯拉獨霸 4 名,但有 2 款輸給保時捷 Taycan

不過除了年底加入的 Model Y 將影響 Model 3 後續銷量外,Model 3 在 2022 全年也多次調漲售價、中間開始停售 Long Range 車型,到最後更是直接暫時取消 Model 3 的新車接單引進,品牌將戰力全數轉移至 Model Y 的態勢相當明顯。 臺灣電動車市場在 2022 年有著相當強勁的增長,全年總市場銷售來到創新高的 16,120 輛,首次突破萬輛的規模,比起 2021 年的 7,064 輛成長多達 128%,可說是有著超過翻倍的成長,也是 2020 年全年 6,257 輛的 2.5 倍。 對比 2022 年國內國產+進口的總市場 42.9 萬輛規模而言,電動車在總市場的佔比已從 2021 年 1.5%、提升為 3.7%,成長算是相當迅速。 而且原先有正式引進電動車產品的品牌,也從 2021 年的 10 個、大幅增加為 16 個,主要增加了包含 Volvo、Toyota、Kia、Subaru、Peugeot、Mini 等品牌加入。 國內機車大廠KYMCO光陽機車,近年來積極布局電動化機車市場,自在國內推出Ionex品牌發展電動車,以及陸續在全台布建了超過2600座的換電站點之後,近日又傳出捷報。 目前原廠對於新一代 CLA 的動力配置仍相當保密,但根據先前資訊,將採用全新 MMA 平台打造,可兼容傳統燃油、油電混合與純電動力系統,其中,純電版本預計將可提供 644 公里的續航里程。

  • 短短一天市值逼近千億美元,直接超掉 GM 、 Ford 兩大美國老牌車廠躍居美國車廠市值第 2 ,排在前頭的就是 Tesla 。
  • 而在 2022 年內,Porsche Taycan 車系最主要的變動除了售價的上調,也在 2022 年 6 月首度加入最大馬力 598 匹的 Taycna GTS 車型,其產品位階介於 Taycan 4S 與 Taycan Turbo 之間。
  • 除了上述能耗表現前10名的車型,接著再為讀者們整理國內目前市售電動車款中,各車系最節能的車型以供參考(若該車系各車型能耗相同,則列出續航里程最佳車型)。
  • 全車系目前提供 87.9 萬 CKE32 2 人座封窗車型、87.9 萬 CLE32 2 人座非封窗車型、以及 93.9 萬 CLE35 5 人座客車共 3 車型選擇。
  • 新C40 Recharge搭載CMA平台,具有更流線的Coupe跑格身型,海外採雙車型編成,並提供多達7種車色、車內為100%無皮革內裝,並以雙馬達4驅、78kWh鋰電池為配置,具有402匹/67.3公斤米扭力、0-100km/h加速4.5秒、WLTP續航力420公里的表現。
  • 雖然當今電動車銷售冠軍非Tesla Model 3莫屬,然而在此之前,Leaf扮演部分歐洲國家轉型電動車時代的重要角色。
  • Kia旗下品牌代表作純電智慧跨界休旅The Kia EV6,在2022年以626台的累積銷售領牌成績,讓Kia榮登一般進口電動車品牌銷售冠軍,依然有許多訂單等待交車,新年度依然大有可為。
  • 再來是讓人津津樂道的超高速充電,Ioniq 6同樣採用最大800V直流快充系統,支援相容350kW超高速充電樁,18分鐘內可滿電80%電量,這速度非常可以。

自 2020 年臺北車展開放預購的 Volvo 首款純電市售車 XC40 Recharge,其雖然尚未宣布正式上市,但先行在 2021 年 12 月交出 67 輛、在當月銷量來到排名第 2 名,國際富豪除在經銷商已建置 11 座快充、也搭配多個第三方充電營運商提供多元的充電配套,但後續下訂的新年式、何時交付與上市仍有待確認。 而另外其在售價上來到 219 萬元,相比於對手 Lexus UX 300e 的 169.9 萬多出不少,後續如何在市場上溝通 XC40 與對手們的差異之處,再加上 2022 年還有望加入同平臺的 C40 Recharge,如何強化產品優勢與作出彼此的區隔,將是國際富豪必須面對的課題。 其中扮演火車頭角色的還是Tesla旗下的熱銷電動車Model 3,7,931輛掛牌數持續穩居臺灣電動車市掛牌數冠軍。 儘管Tesla Taiwan在年底宣告暫時停止Model 3新車訂購,只能購買目前在臺灣境內的現貨車款,但整體掛牌數還是較2021年的5,067輛成長達到56.5%之多,同時也是臺灣車市第一個年銷量超過7,000輛的電動車款。 雖然最後因為暫時聽整接受新車訂購,不但無法叩關10,000關卡,也未能達成年掛牌數8,000輛成績,Model 3依舊是2022年度臺灣市場最暢銷電動車。 回顧2022年臺灣汽車市場,總共有429,731輛新車領牌,與2021年相比,因為眾多市場不利因素,包含疫情、供應鏈斷鏈、戰爭以及全球性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呈現下幅度下滑趨勢,計有4.5%萎縮。

電動車品牌: 鴻海電動車潛在客戶 超過十個

2022年是Mercedes-Benz大舉進攻電動車市場的一年,除了Mercedes-EQ電動子品牌旗艦房車EQS正式上市之外,臺灣賓士更在下半年一次僅近EQE、EQB與EQA等車款。 其中EQS從5月份開始陸續啟動交車,並在第三季末開始車源陸續開始穩定,全年共繳出147輛掛牌數,佔Mercedes-EQ電動子品牌2022年在臺灣市場總掛牌數的55.3%,是目前Mercedes-Benz在臺灣境內銷售表現最佳的電動車。 不過,由於EQS屬於旗鑑定位,設定上可能較偏向於火力展示,後續銷售主力應當會交棒給與EQE、EQB與EQA等車款,甚至是預計於2023年引進的EQE SUV。 實際上南陽實業也爭取到比起原先 120 輛更多的首年配額,全年交付達到 266 輛,全年單月交付最高時間點為 7 月的 85 輛,當時也拿下電動車榜單月銷售冠軍。 只不過後續同門 Kia EV6 仍是爭取到較多的配額,兩者年度的交付量有著一定的差距。 單就品牌轎車 Model 3 來看,既便 2022 年底加入的休旅車系 Model Y 表現相當強勁,但 2022 年全年銷量最高的依舊是 Model 3,全年繳出新高的 7,931 輛,平均月銷量來到 661 輛,而且不僅有 7 次拿下單月電動車榜第 1,也多次單月突破千輛,最大宗的就是在 8 月來到 1,774 輛。

電動車品牌

與 S 同樣的配備,方向盤均改為類似飛機操縱桿的 U 型設計,原先方向盤後面的排檔與方向燈撥桿皆移除。 這回BMW為第7代7 Series(G70)供應燃油與純電,只保留長軸不再短軸,純電i7則有xDrive60 Luxury與xDrive60 Excellence雙車型,差別在哪? 老實說,差別在於豪華與超級豪華,Excellence後座搭載8K畫質31.3吋BMW懸浮式劇院螢幕、按摩座椅、Sky Lounge全景式玻璃車頂,是超乎常人想像的後座買家豪車。

電動車品牌: 全新NISSAN X-TRAIL休旅新黑馬2023-08-17

面對電能時代,所有汽車品牌集團無不嚴陣以待,百年老店M-Benz主打EQ,目前有4種EQ,最頂尖的EQS最令人期待,理由很簡單,豪華房車是M-Benz一路走來的核心事業,這想法,打造電動車一樣沒變。 今年3月交車數高達2千多台,Model Y取代Model 3成為賣量最旺的電動車。 MINI Cooper SE 或稱 「Mini Electric 純電掀背」,是 Mini 幾年最新推出的車款,在經典中加上創新,點綴充滿都市活力的專屬色調 Energetic Yellow,引領全新都會移動潮流! Mini 一直是  BMW 集團與全球車市的小型電動車明星,這次新推出的車款更是在推出預購後就被搶售一空,其靜止加速破百 7.3 秒的實力,加上渾然天成的純電座艙氛圍,純電駕馭樂趣即刻展開。 Volvo XC40 Recharge 標榜兼顧安全駕駛和動力性,放輕鬆坐上駕駛位,享受 One Pedal Drive 單踏板駕駛模式的舒適性,即可感受到雙電動馬達、四輪驅動所帶來的強大動力,充電只需 40 分鐘即可從 0% 快速充電到 80%。

而同樣目前都只有單一車系選擇的日系品牌 Toyota 與 Nissan,各佔據第 9 與第 10 名。 與Taycan同樣大幅度滑落排名的,還有Audi e-tron Sportback。 2021年年底上市之後,e-tron Sportback曾經是電動市場的前三強,僅次於Model 3以及Taycan之後。 不過,2022年受到眾多電動車新秀夾攻,196輛掛牌數雖然較2021年的157輛有小幅度成長,也有e-tron S Sportback性能化車型上市助威。 但是,e-tron 電動車品牌 Sportback或者e-tron在面對其他新款電動車時還是難免顯露疲態,且2022年也恰逢Audi原廠設定的小改款時間點,整體來說聲勢較弱,討論度不但不及Model Y,也被iX、Ioniq 5、EV6等車款奪走,年度排名更從第3名滑落到第9名。

電動車品牌: 越南電動車商VinFast市值大增 超過福特GM和BMW

越快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15日股價飆升到每股37.06美元,市值也飆上850億美元,是合併時隱含股本價值230億美元的三倍多。 通用、福特和Stellantis的個別市值都不到580億美元,與越快的差距至少是270億美元。 作為中國大陸新能源車第一品牌,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如何谷底翻身,讓股神巴菲特對其青睞有加? 根據公開文件,Black Spade Acquisition 股東在與 VinFast 達成交易後套現超過 80% 的股份,公司信託中只剩下約 1400 萬美元。

電動車品牌

中華汽車曾在 2021 年 5 月舉辦的 2021 年法說會中,曾透過簡報首度公布改款 e-Veryca 將於 6 月上市。 而 2021 年 6 月則正式帶來改款 CMC e-Veryca,除了改採與現行 A180 廂車相同的外觀內裝式樣,在既有的 2 人座貨車之外、還首度新增 5 人座客車版。 全車系目前提供 87.9 萬 CKE32 2 人座封窗車型、87.9 萬 CLE32 2 人座非封窗車型、以及 93.9 萬 CLE35 5 人座客車共 3 車型選擇。 而改款後的 e-Veryca 也搭配集團內部的「格上車共享」推出租借服務,因此再掛牌量有所提升,從 2020 年的 19 輛、大幅增加至 84 輛,在電動車總市場的佔比為 1.1%,單月最高銷售量落在 12 月交出 25 輛。

電動車品牌: 台灣電動車銷售排行榜

此外,鴻海旗下鴻華先進Model C電動車的量產進度,將如期於第4季開始在台灣量產。 劉揚偉並預告,將會在10月18日的鴻海科技日(HHTD)上,釋出更多電動車事業最新進展。 另有一款賣得不錯的電動車是Volvo XC40 Recharge,上半年掛牌數為632輛,是唯一可與特斯拉及BMW力拚的電動車品牌。

今年至今,特斯拉股價已上漲 94.6%,而 Rivian 則上漲近 17%。 施振榮表示,一般在產業發展初期,基於運作的有效性,多是先以垂直整合的模式開始做起,由系統廠商(如IC、PC、汽車業者)配合巿場需求,把上中下游整合起來。 1992年提出「微笑曲線」的施振榮15日特別以微笑曲線來分析電動車產業未來的發展。 他指出,台灣曾經啟動了個人電腦與半導體產業的典範轉移,而始作俑者就是宏碁與台積電,產業趨勢也從「垂直整合」走向「垂直分工」,讓台灣有機會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的分工角色。 他強調,鴻海持續與傳統車廠商討合作,透過德國ZF集團,更快切入車廠,進入一階(Tier 電動車品牌 1)供應鏈,與傳統車廠合作更為全面,從車用電子到底盤,取得更有競爭力成本,增加合作可能性。 賓士在台灣賣得最好的電動車款是Mercedes-Benz EQE,上半年掛牌數有306輛,此款車售價由326萬起跳。

電動車品牌: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提供完整AI方案 業界唯一

但是,電動車市場卻在Model 3持續大量供貨,再加上Tesla搶在年末引進話題電動休旅Model Y,同時各傳統車廠紛紛加入電動車戰局之下,共有16,062輛電動新車掛牌,相較於2021年的7,064輛,增加大約9,000輛左右成長幅度。 這個豪華汽車品牌還有一款等級次之的電動車Grecale Folgore,其電動馬達配置與動力跟GranTurismo有相當大的差距,包括一個 105 kWh 電池和兩個馬達,總功率為 544 匹馬力。 電動車品牌 這輛是Maserati首輛發表的電動汽車,配置了92.5 千瓦的鋰離子電池,續航里程為 450 公里,三個馬達可以產生約 760 馬力的功率。

施振榮說,三十年前美國的專業雜誌就曾報導,如果汽車走入電子及PC產業的發展型態,創新及功能提升的速度將會加快,成本也會大幅降低,將可以造福更多消費者。 鴻海集團今天上午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辦2021鴻海科技日(HHTD21),首度發表3款自主開發的電動車款,包括Model C休旅車、Model E轎車和Model T電動巴士。 依照藍寶堅尼去年公布的Direzione Cor Tauri計畫,品牌將在2024年達成全面電動化,目前已推出Revuelto,後續還有插電式油電的Urus、Huracan後繼車款。 藍寶堅尼(Lamborghini)釋出電動原型車預告,宣布將在8/18的蒙特利汽車周推出「首款100%電動車」,這將是品牌第4款車型的設計來源,很可能是電動跨界車款。

電動車品牌: 鴻海AI伺服器模組基板市占率逾7成 拚生成式AI商機

基本售價為 37,495 美元,EPA 油耗(平均∕市區∕高速):118∕127∕108 MPGe,EPA 續航力為 259 英里。 基本售價為 43,995 美元,EPA 油耗(平均∕市區∕高速):100∕105∕93 MPGe,EPA 續航力為 230 – 305 英里。 基本售價為 41,190 美元,EPA 油耗(平均∕市區∕高速):91∕104∕89 MPGe,EPA 續航力為 250 英里。

電動車品牌

在 2023 年推出的 10 款最有趣的電動汽車中,正是為了滿足各種車主與喜好而存在。 在它們當中有不少是SUV相關,主要是迎合當前汽車市場主流趨勢,一如歐美市場現在每兩台新車銷售就有一輛是SUV。 無論如何,零碳排放汽車是市場上真正的明星,選擇範圍越來越廣,轎車、SUV 、雙門轎跑車,甚至旅行車。 BMW iX則是以728輛成績,拿下2022台灣電動車銷售季軍的成績,對於傳統豪華車廠而言,初試啼聲算是寫下不錯成績,而包括去年i4、i7等車款導入,以及今年iX1等電動車將發表,只要晶片問題能夠獲得改善,有望讓BMW的電動車銷售更進一步成長。 Tesla Model 3在全球各地上市後,不僅搶下Nissan Leaf曾經的電動車銷售王位,且更是當今車壇能快速往電動車時代邁進的重要推手,Tesla憑藉Model 3就使傳統車廠備感壓力,不得不加緊發展電動車。

電動車品牌: 台灣已上市電動車總整理! 入手門檻售價由低至高完整排序一把抓

Tesla 的旗艦產品 Model S 與 Model X 自原廠於 2021 年 1 月發表大幅度改款後,國內改款車型遲遲並未交付,僅於 2022 年展示預賞首搭 CCS2 充電規格的改款車型,導致在交車節奏面臨較慢長的空窗期。 2019 年、2020 年接續能讓臺灣電動車總市場規模屢創新高的車款,絕對非美國豪華電動車品牌 Tesla 旗下的 Model 電動車品牌 3 莫屬。 而且雖然品牌旗艦產品 Model S 與 Model X 在改款後面臨交車的空窗期,導致 Tesla 全品牌年度銷量從 2020 年的 5,819 輛、略為下滑 3.2%來到 2021 年的 5,632 輛。 不過單就 Model 3 單一車系而言其全年的交車量可說持續成長,相比 2020 年 Model 3 交出 4,583 輛、2021 年可說成長高達 22.3%來到 5,607 輛的新高。 Tesla之外,傳統車廠在電動車市場中表現最佳的要屬BMW,雖然第一款純電休旅iX還是屬於獨立的電動車系,依舊保有BMW i電動子品牌的痕跡,也正因為如此,獨特的造型設計,加上新世代純電技術平台引進,讓iX在2021年12月公布編成與售價之後就受到不錯迴響。 自4月份開始啟動交車,每個月也有雙位數新車掛牌,11月更是一口氣繳出367輛掛牌數,12月亦有106輛新車領牌,硬是在年末拉抬一波聲勢,以727輛掛牌數成為Tesla以外銷售表現最佳的電動車款。

Bolt EV 為雪佛蘭推進電動車市場的先驅車款,和休旅車型  Bolt EUV 採用相同的體系結構,搭載 200 匹馬力。 2021 年 1- 9 月的銷量取得增長了 76% 的佳績,無視疫情期間的經濟不景氣。 Leaf 並不是市場上最理想的電動車,CAR AND DRIVER 指出,Leaf 售價有美國政府的電動車補助,入手價格低,持有成本也便宜,尤其適合需要第二輛車通勤的家庭,可稱得上是國民電動車。 E-tron 搭載 355 匹馬力的雙馬達四輪驅動系統(瞬間爆發可高達 402 匹馬力),內飾採用真皮和實木,當然價格也屬奢華等級。

電動車品牌: BMW i7 售價-655~698萬起

這個有望從Model 3手中搶下臺灣車市最暢銷電動車寶座的,不是別人,正是Tesla旗下的中型電動休旅Model Y。 2022年9月Tesla Taiwan宣告正式引進Model Y,自德國產線導入Long Range與Performance兩款車型,分別開出229.99萬元以及259.99萬元建議售價,並預告12月開始交車。 不過,從數據所資訊可以發現11月即有少量新車領牌,12月更是以3,598輛掛牌數擊敗「神車」Toyota Corolla Cross,成為單月掛牌數冠軍,並已累積3,644輛成績拿下第二。 目前已有消息指出,在正從德國駛向臺灣的汽車船中裝載有約3,500輛Model Y,幾乎已可篤定成為2023年第一季掛牌數最多的電動車。 在正式進入2022年之前,業界對於臺灣車市2022年的預測都把這一年設定為「電動車大爆發」的一年,普遍認為2022年不但將有更多電動車進入臺灣市場,銷售表現更可能有翻倍成長。 結算2022年全年掛牌數,雖然整體車市呈現下滑趨勢,電動車市場卻是「井噴」成長,成長率甚至來到127.4%,掛牌數更首度突破萬輛。

電動車品牌

Rivian 在 2017 年收購日本三菱 Mitsubishi 美國 Illinois 州工廠,正式擁有量產汽車能力。 二車皆採 4 顆馬達,標榜高強越野能力的全地型四驅;電池可選 105kWh 、 135kWh 、 180kWh 三種版本, 0~100km/h 最快 3.2 秒、極速 201km/h ,頂配電池的續航距離可達 660km 。 11 月 10 日,美國電動汽車品牌 Rivian 於美國 NASDAQ 上市,首日就籌得 120 億美元,這是 2021 年最大、美股史上第六大 IPO (公開募股)。 短短一天市值逼近千億美元,直接超掉 GM 、 Ford 兩大美國老牌車廠躍居美國車廠市值第 2 ,排在前頭的就是 Tesla 。

電動車品牌: 鴻海攜微軟布局低軌衛星 電動車切入傳統車廠

入門款採用225匹馬力的單馬達,至於中級與頂級則是雙馬達四輪驅動,後者最大馬力是429匹馬力,且還有甩尾模式。 續航力大約400公里,跟Audi Q4 e-tron、Volvo XC40 Recharge有得拚了。 它將提供兩種車身選擇(五門和 Sports Tourer 旅行車),並具有156匹馬力的馬達和新型 54 kWh 電池。 有趣的是其姊妹品牌標誌推出e-308也是也是相同規格,電池與馬達都相通,差別是車身選擇是鋼砲與旅行車。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