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腫瘤位置7大好處2023!(小編推薦)

Posted by Jack on May 11, 2023

鼻咽癌腫瘤位置

鼻咽癌之分類可依病理組織學、臨床表現方式、腫瘤形態等加以分類。 鼻咽癌腫瘤位置 醫生會在不同情況下使用化療治療鼻咽癌,例如晚期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為同步放化療,由於部分化療藥物能夠增加癌細胞對放射治療的敏感度,因此有助加強治療效果。 若癌細胞擴散到肺、骨或肝等遠端器官,醫生或會考慮單獨使用化療或與放射治療一併使用。

鼻咽癌腫瘤位置

由於症狀與早期的鼻咽癌相似,令鼻咽癌容易被忽略。 若病人的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每年需要檢查一至兩次甲狀腺功能。 完成治療後也可考慮進行一次牙科檢查;聽力、言語和吞咽情况等可能受治療影響的部份,情況也需密切注視,若發現治療副作用持續未有改善,甚至有新的症狀出現,病人應盡快告知醫生,並作進一步檢查。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在2018年確診的鼻咽癌患者之中,只有6.5%的患者確診時屬於第一期,有超過七成患者直到第三、第四期才確診,影響治療成效。 醫生會因應病人屬於的分期及病情的嚴重性,進行不同治療。 針對早期病期,一般會使用放射治療殺死癌細胞;但如果癌細胞已蔓延至其他器官,則會再配合化學藥物治療以控制擴散程度。

鼻咽癌腫瘤位置: 頭頸癌專題/未強制積極早篩 口腔癌病患20年內仍多

現時並無研究指出鼻竇炎患者有較高風險患上鼻咽癌,只是鼻咽癌的初期症狀,像是鼻塞、鼻涕帶血等,與一般人常患的鼻竇炎症狀類似。 不過,若鼻涕帶血等症狀持續1至2星期,建議可找醫生進行檢查。 手術一般會在局部復發 (local recurrence) 的時候才會考慮使用。

還有,若癌症已達III或IV 鼻咽癌腫瘤位置2023 A-B期,輔助化學治療是必然的選擇,倘癌症仍屬II期,醫生則視乎個別病情而決定化療的需要。 對付第一期病情,放射治療已十分足夠,不需要輔加化療。 總括來說,流鼻血、帶血分泌或任何鼻部徵狀,未必一定與鼻咽癌有關,可觀察兩星期再決定應否看醫生。 但倘若同時出現耳鳴或聽覺失靈等病徵,甚至頸側淋巴結脹大,則必須盡快找耳鼻喉科醫生檢查,不可延誤。 如果病人出現以下徵狀,例如復發性流鼻血、鼻瘜肉、慢性鼻竇炎、感覺鼻腔或喉嚨有異物、吞嚥困難和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時,建議進行鼻咽喉內鏡檢查。 耳鼻喉看以三方面,事實上它們是互通,但絕大部分是分開處理的,惟是腫瘤如需切除,便會將三者連繫起來。

鼻咽癌腫瘤位置: 鼻咽癌的治療方法

倘癌症屬 II期,醫生則視乎個別病情而決定化療的需要。 若癌症已達III或IV A-B期,輔助化學治療則是必然的選擇。 鼻咽 (Nasopharynx)相當隱瞞,位於鼻腔盡頭,喉嚨上端。 普通科醫生若無特別的儀器,亦不能清楚檢查到這個地方。 一般而言鼻咽癌的預後不錯,其中臨床分期是影響鼻咽癌預後的最重要因子,早期病人預後較好,晚期病人則較差。 此外,我們也發現女性病患比男性病患預後好,年紀輕者(小於40歲)比年紀大者(大於60歲)預後好。

鼻咽癌腫瘤位置

即使患上一樣期數的鼻咽癌,由於每位患者的癌細胞特質及其基因組合都不同,治療方案亦會有所差異,因此五年存活率只供參考,不同患者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用作推斷患者的預期壽命。 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簡稱正電子掃描或 PET-CT掃描,透過結合正電子掃描和電腦掃描技術,可以偵測鼻咽有否早期癌細胞病變、癌細胞有否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以及癌細胞的擴散程度。 利用連接鏡頭的幼軟導管,從口或鼻插入鼻咽進行檢查,查看鼻咽內有否變異跡象,如發現懷疑變異,醫生一般會鉗取活組織作病理化驗,以確定病因。 醫生會透過臨床檢查,觸摸頭頸位置是否有異常,例如頸兩側、淋巴位置是否有腫塊;血液測試則檢查身體是否存在抗EBV病毒的抗體。 由於兒童的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因此耳朵感染在兒童中特別常見,惟在成人身上卻較少發生。

鼻咽癌腫瘤位置: 治療

有些情況,都會將耳鼻喉一併治療,如嚴重鼻竇炎,細菌四處游走,可導致中耳炎、喉嚨發炎;部分鼻咽腫瘤可蔓延至口腔。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咽癌第一、二期治癒率可達90%以上,三、四期復發機會較高,因此持續追蹤不可或缺。 至於追蹤頻率,建議治療後第一年每三個月追蹤一次;第二年每三至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三年以後每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五年之後每年追蹤一次。 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及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呂宜興表示,鼻咽癌的診斷主要靠鼻咽病理切片,但醫界發現,鼻咽癌患者血液中含高量的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IgA)。 本港於2017年共有296人死於鼻咽癌,佔因癌症死亡的總數2.1%。 同樣以每10萬人計算,男性及女性患鼻咽癌的死亡率分別為6.6%及1.8%。

鼻咽癌腫瘤位置

至於keratinizing型鼻咽癌,治療則較困難,這是由於癌細胞對放射線有較大抵抗性。 當癌細胞脹大到特定體積,便會入侵喉嚨、腦部、骨骼等附近結構。 除此之外,癌細胞亦有機會擴散至其他部位,近則波及頸部的淋巴結,遠則牽連肺部及肝部。 雖然流鼻血、帶血分泌或任何鼻部徵狀,未必一定與鼻咽癌有關,可觀察 2 星期再決定應否求醫。 不過,如果徵狀持續出現超過 2 星期,或者同時出現耳鳴或聽覺失靈等病徵,甚至頸側淋巴結脹大,則必須儘快找耳鼻喉科醫生檢查,以免延誤。 由 1983 年至 2016 年,總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呈下降趨勢 。

鼻咽癌腫瘤位置: 鼻咽癌的復發機會

頸部淋巴病變是最早、最常出現的臨床表現,估計30%~40%的病患是以頸部淋巴病變為初發症狀,而在病患就診時,頸部淋巴病變更是高達70%~80%。 頭頸區域疼痛常以頭痛的型式表現,尤其是發生於單側的偏一側的頭痛。 鼻咽癌富含血管且易出血,所以鼻部或口部的出血是頗為常見的,尤其是鼻咽癌表面發生潰瘍時,通常病患會於早晨第一口痰中帶血絲,偶而輕度鼻出血或鼻涕帶血絲,但罕有以大量鼻出血的方式表現。 鼻腔、鼻竇及鼻咽症狀則類似鼻炎或鼻竇炎的臨床表現,如鼻塞、鼻漏、鼻涕倒流、鼻音過重、嗅覺減低等等。

鼻咽癌腫瘤位置

由於免疫力減低,亦會令病人較易受到細菌感染,影響腎功能等。 鼻咽癌腫瘤位置2023 由於鼻咽的位置比較隱蔽,所以醫生需抽血液樣本以及用內窺鏡檢查鼻咽是否有異常,甚至有機會需抽取組織進行化驗。 由神經線受損或腦退化而引致的視力衰退、記憶力下降、幻覺、發音/吞嚥困難等現象,現時已十分少見,但對一部分需要接受兩次放射治療的病人來說,這些後遺症可能會較為明顯。 而醫生亦會盡量採用近距離的放射模式,將治範圍局限在腫瘤位置,以避免造成嚴重的副作用。

鼻咽癌腫瘤位置: (九) 治療後的持續監察及復發之處理

磁力共振在檢查身體軟組織和神經組織方面較優勝,可應用於鼻咽腫瘤有可能波及的部位及軟組織,例如扁桃腺、舌底或附近的淋巴結。 鼻咽癌細胞對放射線治療反應良好,早期(第一、二期)五年存活率高達80%以上,而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或後遺症,也隨放射線治療儀器及技術的進步而明顯減少。 因為鼻咽深藏在頭顱中間位置,不宜動手術,現時最有效及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就是俗稱的「電療」的放射治療,透過極強的輻射線照射患處,殺死癌細胞。

鼻咽癌腫瘤位置

鼻咽癌在微觀主要分為三類,角化性癌(keratinizing型),非角化性癌(non-keratinizing型)及未分化型。 本人明白上述資料之提交即表示本人同意信諾使用及/或轉移本人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並可收到有關其產品、服務及特別優惠的直接促銷資訊。 本人已閱讀及同意信諾之個人資料收集聲明及私隱聲明。 鼻咽癌腫瘤位置 A.補充熱量 提供熱量的食物有澱粉質類食品、肉類、水果、奶及其代替品。 若體重減輕,食慾不振,不防吃多點營養較豐富的甜品如豆腐花、紅豆沙及芝麻糊等,增加體力。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