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發展始於1991年,丹麥建置全球第一座離岸風場Vindeby,為離岸風電產業揭開序幕。 早期發展離岸風電的國家集中於歐洲,其中,丹麥與英國是最早投入的國家,而全球最早推動能源轉型的國家則是德國,德國在2010年便開始設置離岸風場,到了2015年,德國16個聯邦便有2個聯邦使用的電力可以完全使用再生能源。 在美國部份,拜登上任後,將風力發電視為對抗氣候變遷、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之重點政策,並規劃2030年將美國離岸風電發電量增加一倍。 在亞洲部份,雖然離岸風電開發的時間較晚,進展卻是相當迅速。 根據挪威諮詢公司Rystad Energy的分析,亞洲已經從2015年近乎為零的離岸容量成長到現今的6 GW以上,直到2025年亞洲的離岸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將增長6倍,預計達到52GW。 風場開發目前由上緯企業主導,成功完成我國首座離岸風電示範機組,場址位於苗栗竹南外海,其結合外商沃旭能源與麥格理於2017年1月入股海洋風力發電,除了竹南場址進行第二期的示範示範風場開發,也在彰化地區進行風場開發。
根據全球風能協會(GWEC)在2021年9月發布「2021年全球離岸風能報告」,2020年陸域及離岸風電合計新增93 GW裝置容量,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其中陸域風電及離岸風電新增裝置容量分別為86.9 GW、6.1 GW,估計未來5年內,離岸風電預計複合年均增長率為4.0%。 此外,政府政策支持,如躉購制度、生產稅收抵免、競標專案、國家級或州級設定之再生能源目標等或許才是激勵裝置容量成長的主要動力。 而風力發電是指藉由氣流移動的風能透過風力發電機(以下簡稱為風機)轉變成機械能,再由機械能轉成電能,根據設置地點不同則可以分為陸域(或岸上)風力發電與離岸風力發電。
台灣風力發電: 丹麥風力發電廠概況
Wpd 達德能源目前在台灣共開發、運維有15座陸域風場,北從新北、南至雲林,累計設置了 200 座以上的風力發電機組。 而夏季氣候炎熱,加上大量使用冷氣,台灣進入尖峰用電時刻,大家擔心風力發電不夠用,這時太陽能發電量與日照強度同步。 另外,也有不同的配套措施來強化穩定供電,例如在中午就先抽蓄水力,保留150萬瓩之抽蓄水力,用來儲存再生能源。 還可以在傍晚就先準備好燃氣機組,此新型燃氣機組可快速反應發電,在30分鐘內即可滿載發電。 另外,台電在2022年將設置10MW化學電池儲能,2025年再擴大至590MW。 台灣地處亞熱帶,具有充足的日照環境,因此太陽能成為台灣再生能源的主力;而另一項台灣擁有的豐厚資源,則是風力。
- 全球暖化嚴重,每年氣溫逐漸升高,用電需求年年增長,能源電力的製造過程是否能避免暖化加重?
- 而為了防止外商「賺飽就跑」,經濟部開出條件,逐年增列不同類型的「國產化」需求,從水下基礎、海事工程、到風機組裝,不同程度的要求「台灣製造」,希望風場開發的同時,能扶植出一整隊未來能出國比賽的台灣廠商,搶攻全球的風電市場。
- 台灣大哥大表示,為即時提供通訊服務,已調度超過50位工務人員支援通信與救災應變事宜,目前人口涵蓋密集區已搶修完畢。
- 比如其中提供鋼材的中鋼( 2002-TW )、世紀鋼( 9958-TW )以及提供葉片樹脂的上緯等零組件原材料供應商,會是主要的受惠對象。
- 離岸風電相關的海洋環境調查包羅萬象,除了一般人想到的生態監測(鳥、蝙蝠、鯨豚、魚類、浮游、海藻)、污染(廢氣、廢水、廢油)外,還有場址調查(地質、地形、氣象、海象)、風能調查(風速、風向)、水下噪音、漁業(漁類、漁獲)、水質、水文(波浪、海流、潮位)等,甚至包括水下文化資產。
- 行政院經濟部於2013年開始推動「千架海陸風力機」之國家能源計畫時,上緯董事長蔡朝陽即決定依照政府推動之政策開始開發風力發電。
廠商大多以躉購價格去換算使用年限,陸域可用20年,離岸25年,而明年、2023年台灣首批「澎湖中屯發電站」的風機將屆齡退役。 至於岸上的陸域風電,台電在自2001年起積極發展陸域風力,迄今已完成168部風機。 架設地點北從新北石門,南至屏東恆春,遍布台灣西部沿海及澎湖、金門離島,總裝置容量共計29.704萬瓩。
台灣風力發電: 彰化-王功小型風力發電廠
2015年,能源局公布了36處潛力場址,由業者提案申請開發,然而,廠址選定竟未排除船隻運行航道,導致事後12個場址因航道遭刪除,讓早已依據能源局公告,進一步投入資源研究的廠商全都做了白工。 光風機來說,基本上可分為機艙、輪軸、葉片、塔架、平台及水下支撐基礎結構,目前一台離岸風機的扇葉已可跟一台A380噴射機一樣大,而這任一元素,都足以撐起數個次產業。 在海上豎立發電風車,並非南柯一夢,因為歐洲多國海上發電技術老早發展至臻。 台灣風力發電2023 2015年,英國在其領土北海處,建立四座離岸風電廠,每座風場發電量達1.2GW,足以供應超過數百萬戶整年用電量。
雖然相較於陸域風場,離岸風場屬於高成本且高風險的開發,但隨著離岸風機產品生產經驗值持續累積,生產效率也逐步提升,且原物料採購成本不斷降低,種種因素對於未來離岸風場的發展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智頻除導入風帆發電系統建置技術,在離岸與陸域風電也開發環保黑科技「鳥群偵測AI」保護台灣場域鳥類生態,這套系統將在離岸風電維運期上路。 由於每座風力發電機皆可獨立運轉,故每座風力發電機均可視為單獨的風力發電廠,是屬於一種分散式發電系統。 就國際研究機構Precedence Research估計,全球離岸風電市場規模將在2029年達到1,080億美元水準,並在2030年超過1,290億美元規模,2022到2030年其年複合成長率可達18%的水準。 為和緩全球風電市場需求波動性對營收衝擊,他也建議,廠商可因應策略包含:跨產業布局、切入新風電供應鏈區塊、或延伸供應離岸風電客戶。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林晏平指出,在氣候變遷難題下,風力發電領域可長期保有成長動能,會成為未來電力結構重要一環。
台灣風力發電: 台灣首座離岸風場Formosa 1正式啟動——全球看好的離岸風電,台灣萬中選一3年前
「政府功課沒做,等於賴給廠商做,這會有大問題的!」學者提醒。 改善空污、減碳、非核,是我們這一整個世代面臨的課題,為了達成轉型目標而推動再生能源的同時,理當不能以犧牲生態為條件,但如何兼顧能源轉型和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價值,考驗才正要開始。 風力發電開發首重找尋風力潛能佳之開發場址,風能的好壞攸關開發場址發電效益,所以當特定場址鄰近地區無任何觀測資料可作為分析或參考依據時,透過中尺度數值模擬結合局部風能評估之方法,可得到高空間解析度與高時間解析度的資料,以彌補觀測資料之不足,進而有效性及快速性地得知場址風力潛能。 台灣風力發電 ArcView提供許多資料使用功能包含進階的符號學及編輯工具、動畫製作、科學統計及視覺化圖表、詮釋資料管理及即時投影。 本手冊使用Desktop ArcView 10建立與編輯地理資料,以進行風能資料視覺化、分析與整合。
行政院經濟部於2013年開始推動「千架海陸風力機」之國家能源計畫時,上緯董事長蔡朝陽即決定依照政府推動之政策開始開發風力發電。 並與中國鋼鐵、中興電工等多家廠商組成風力發電開發聯盟,計畫將於苗栗縣外海設置30部風力發電機組,並且併聯至台灣電力公司之供電系統中將電力售予台電公司,總投資金額為台幣150到200億元,裝置容量估計將可達到108MW。 台灣風力發電 第三階段將分三期核配風場,每期共配發兩年的裝置容量共3GW,每家業者最多獲配500MW,本階段第一期預計於2026、2027年完工併網,亦伴隨著在地化供應鏈深化,將繼續推升台灣風電產業的發展。
台灣風力發電: 投資額上看2兆台幣,第三階段離岸風電遊戲規則草案出爐3年前
如偵測到施工區附近有鯨豚聲音,就可以提醒鯨豚觀察員加強監測。 觀察員在警戒區內目視到鯨豚,就可建議採取保護措施,例如暫停打樁。 沃旭、海龍均表示,能以低價得標,其實是他們的風場跟遴選風場相近,在規模經濟且不用國產化,才得以壓低成本。 離岸風電打樁噪音、食物、汙染、船舶運輸,哪一項才是害死白海豚的主因? 這些問題固然需要更多本土研究,但如何落實保護的「行動」,又是另一個課題。
國內風電零件模具製作以益光技術與能量最具國際競爭優勢,益光木模以數位化自動加工機製作,為Vestas、GE、Siemens等國際風力機系統大廠之模具供應商。 依據MAKE Consulting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風力發電新增裝置量約為49,219MW,較2016年52,414MW下降 6.1%,2018年全球風力發電新增置量則約為54,751MW,較2017年成長 台灣風力發電2023 11.2%,而至2019年以後全球風力發電整體市場大致維持平穩發展的趨勢。 無追索權專案融資是一種不需要實質擔保品的融資方式,專案的可行性和現金流支持償還貸款,不依賴個人或公司信用。 常用於大型能源開發等專案,例如離岸風電,需經專業盡職調查確保風險管理。
台灣風力發電: 國內風力發電關鍵零組件發展情況
風力發電自80年代開始受到西方各國重視以來,至今全球風力發電量每年快速成長,在2016年已成為全球各類電力來源第5大[22]。 風力發電廠(Wind Farm)是在同一地點的一群風力發動機用來產生電力。 一個大型風力發電廠可能包括幾百個獨立的風力渦輪機,並覆蓋數百平方英里的擴展區域,但在渦輪機之間的土地仍然可用於農業或其他用途,但是許多機種都有噪音過大的問題、因此必須遠離住家。
- 蔡政府一方面以訂定明確政策框架,吸引許多國際開發商來台投資,另一方面順勢推出產業在地化政策,要求開發商務必落實本土採購,協助台灣建立本土離岸風電供應鏈。
- 至於第 3 階段區塊開發:將提供 2026 年以後長期穩定之離岸風力設置市場需求量,促使本土化產業永續發展。
- 若我們再將視角放大,不只盯著風場內的狀況檢視,還會發現,台灣缺少宏觀與整體性的海洋環境調查,正急需政府出手。
- 風能轉換靠風機,主要是藉由空氣流動轉動葉片並帶動發電機來發電。
台灣過去並沒有發展離岸風電的經驗,不過在彰化沿海地區,卻是世界名列前茅的高品質風電場,根據研究指出,全球適合風力發電的20處離岸風場,台灣就佔了16處,而台灣第一座離岸風電場-海洋風電(Formosa 1)於2015年開始動工,設置在苗栗的竹南鎮外海,並在2019年12月正式商轉。 台灣的地理位置深受季風影響,風力資源相當豐富,截至109年8月底,已經架設了384部風力發電機組,而目前我們常見到的風力發電,屬於「陸域風力」,是將風力發電機設在陸地上,如上述提到的,風力發電需要設立在風力強大的區域,而陸地上的風力較不穩定,也有噪音產生的問題,因此就有了「離岸風電」的出現。 風力發電產業可以區分為設備製造業、整合服務業以及風力發電業三部分,另根據風力發電機裝設位置,可區分為安裝在陸地上的陸域型風機,以及裝設在海上的離岸型風機兩類,當前以陸域型風機技術較為成熟,而離岸型風機仍處於發展階段,尚存在不少技術困難。 由於目前離岸風電規劃到2025年建置5.5GW,第三階段2026~2030年的區塊開發,每年將釋出1GW建置容量,相關陸域變電站工程及運轉後的設備運維商機,都是東元爭取的方向,甚至進一步打入日本、韓國與東南亞等亞太區域的離岸風電市場。 經濟部表示,第2階段潛力場址則採「先遴選、後競價」方式,兼顧再生能源推動與國家財政負擔之平衡。 未來於2025年累計設置5.5 GW離岸風場,累計共將創造投資額達新臺幣9,625億元,累計創造約2萬個就業機會,同時帶動年減碳量達1,047萬噸,約相當於26,926個大安森林公園年減碳量。
台灣風力發電: 南投仁愛鄉8日持續停班停課 主要鄉道仍未搶通
本文首先概述台灣風力發電發展歷程、產業價值鏈以及產業特性,並分析風電製造業近年產值及未來預期,說明變動原因,最後提出台灣風電製造業、服務業以及發電業的發展動態,指出各別重點發展趨勢與觀測方向。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預估值,啟動離岸風電建設,可以帶動多達新台幣6135億元的投資效益,以及創造上萬人次的就業機會,大幅增加專業人才需求,為台灣產業和就業機會注入新的能量。 為實現這項承諾,假如以每支風機裝置容量為500至800MW(萬瓦)來計算,未來七年內將要建造大約1000隻的離岸風機,每年發電量則多達198億度,年減碳量可有1045萬噸,相當於十億棵樹一年碳吸收量。 在所有綠能能源之中,風力發電可說是眾星拱月,被世界各國推崇且急欲跟進。 讓風力發電早早擠身進入國際綠能主流的原因,不外乎是風力發電過程所產生的污染,相對於其他綠能能源較低,且實際運作狀況幾乎可達到零排碳的目標,被譽為是「最乾淨的能源」。 由於太平洋西環的夏季與冬季季風,台灣海峽宛如一條快速風道,外加中央山脈與福建武夷山脈的夾擊,讓平均風速可以達到罕見速度,是全球優良風力發電場區域。
政府設下目標,2035年風力發電累積達20.6GW,這個數字看似能為台灣缺電問題帶來一些活水,但是一路走來並不容易,建設初期遇到漁民抗爭,近期有疫情影響,延誤發展時程,2022年是離岸風電的衝刺年,能否突破過往的瓶頸,將是政府能否完成目標的一大關鍵。 整個風力發電相關製造及施工預計可帶動國內中鼎工程、中鋼、台船、中國驗船中心、台塑、台塑重工、先進複材、永冠、世紀鋼、新光鋼等公司技術轉移。 接著,台灣發展離岸風電主要有三個理由,第一就是為了前面提到的環保。 發展綠能毫無疑問的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的速度,有效降低氣候變化造成的天災。 除此之外,在國際上許多科技巨頭也紛紛要求旗下供應商應該負起提升綠能使用率的責任,作為國際代工產業鏈核心的台灣,預計多少也會遭受這個趨勢影響吧。 2003年美國的風力發電成長就超過了所有發電機的平均成長率。
台灣風力發電: 離岸風電時代的漁業轉型
如果2025年所有離岸風機如期蓋好,台灣就能成為綠能大國? 恐怕沒那麼簡單,因為跟風機建設一樣重要的是,上岸後的電網建設,有了完整電網,才能併網,供電、分配到用電戶。 近海處除了是白海豚棲地,更是彰化漁民主要漁場,2017年12月13日,除了環保團體對著環保署大樓內的環評小組吶喊時,近百名彰化漁民亦對著大樓內的官員、專家學者及廠商們叫囂:「留給漁民生存空間」「綠能不能影響漁權」「環保署不甩漁民意見」「反對只做形式環評」「抗議占漁撈空間」……。 另外,工研院亦在2013年發現,台灣離岸風電總可安裝面積達5640平方公里,總裝置容量達29GW(290億瓦),足足撐起2000萬戶一年的用電量。 此舉也讓更多外國人知道台灣有個地方叫做彰化(Changhua),因為這裡將會是下一個全球矚目的優質風場,發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能能源。
風能轉換靠風機,主要是藉由空氣流動轉動葉片並帶動發電機來發電。 台亞風能是台灣唯一100%本土離岸風場開發團隊,總經理劉弟勇談到風帆發電則表示,風帆發電是有未來性的產品,但目前商業模式還不成熟,台亞(2340)(2340)暫時不會投入,會先把本業做好,會看市場狀況,對新技術不排斥。 與此同時,沃旭自主投資的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場陸上土木工程已開工,而位於彰化近海的台電一期、緊鄰苗栗海洋風場由麥格理綠投資集團與上緯新能源合作並已展開陸域工程的海能風場(376MW)、及位於雲林的達德能源的允能風場,也將接力於明年展開海域工程,顯見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已初具雛形。 離岸風力發電是將風力發電機設置在海上,一般來說海上的風力資源會較陸地豐富且穩定,在一樣的時間內,能夠提供更多的電力,而且將發電機設置在海上,可以遠離民眾居住地,降低噪音對於生活品質的影響。 在2017年,美國的風力發電裝置容量88.9GW與風力發電量2542億度都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中國,風力發電量佔美國總發電量6.3%。
台灣風力發電: 風機會殺死候鳥耶,為什麼可以蓋?
馬達大廠東元積極佈局綠能,不只投入電動車,19日宣布已與國內幾家離岸風電開發商及國際知名永磁風力發電機製造大廠共同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將承製離岸風力發電機的「定轉子」原型機,為國內第一家取得發電機國產化的公司,讓台灣離岸風電國產化取得重要進展。 台灣風力發電發展將近20年,「風電戰隊」從北海岸一路往南延伸到屏東,甚至外島的金門澎湖都有風力發電機座,陸域風機成熟之際,政府在2016年轉向推動離岸風電,吸引海外開發商、零組件廠商來台設廠。 釋疑:對於離岸風電業者來說,因政府要求零組件要國產化,所以已經簽約的業者也都進入離岸風電發展的前置期,若是政治因素造成工程停擺,最先直接受影響的是風機塔架與支撐塔架的水下基礎建設。 另外,為了就地製造、組裝,中鋼和世紀鋼分別在南部的興達港(高雄港)以及北部的台北港建立新廠房,投資額將超過80億元。
擔保的銀行、保險公司也會有所損失,所以他們也會監督業者、確保風機的長久經營。 國外研究證實,運轉中的風機會造成鳥類及蝙蝠死亡,好消息是已有具體減緩作法,例如預留生態廊道、大量通過時降低風機運轉速度、裝設干擾聲波等。 但這些都需要掌握當地鳥或蝙蝠的生態習性,台灣本地基礎生態調查嚴重不足,是當前最迫切的問題。 陸地上有許多鳥友協助觀測調查,且已行之有年;但海上鳥類調查面臨的困境是成本很高、資料太少。 哪一種生態廊道能發揮作用、如何預測鳥的大規模移動,都待更長時間的研究。
台灣風力發電: 台灣海峽的寶藏發威
對於大型建設專案,如離岸風電,無追索權融資符合經濟效益,但在台灣金融界尚存在對此融資方式的保留態度,需要透過溝通來深入了解其安全網和風險管理措施。 台灣許多參與國際供應鏈的廠商亟需購買綠電,但在離岸風電開發部分,因國際大型融資銀行與出口信貸機構,對台積電以外的台廠不熟悉,導致開發商信用評... 台灣風力發電2023 原因是,離岸風力發電加強電力網工程浩大,台電須在七年後,完成彰化與桃園共10.65GW併網。
根據Verra的做法,若某一個組織推出一項雨林保育計畫,估計可讓一百公頃雨林免於遭濫伐,就可用一套Verra認證公式將這個計畫轉為四萬個二氧化碳當量碳權,企業可購買這些碳權計入其減碳額度。 迪士尼、古馳、礦業巨擘必和必拓、石油巨頭殼牌等數十家企業及組織都曾購買Verra核准、用於環境友善聲明的抵償方案,台灣中油公司也有購買。 台灣大哥大表示,為即時提供通訊服務,已調度超過50位工務人員支援通信與救災應變事宜,目前人口涵蓋密集區已搶修完畢。 〔記者丁奕/台北報導〕卡努颱風外圍環流及西南風帶來超大雨勢,驚人的累積雨量重創南投縣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