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原型說中,任何給定語言中的任何給定概念都擁有一個最能代表這個概念的真實世界的例子。 ①功能性幻覺:指客觀刺激引起一種知覺體驗的同時,同一感覺器官產生幻覺體驗。 幻覺體驗與真性知覺同時存在,同時消失,彼此獨立,互不融合。
知觉与感觉通常是无法完全区分的,感觉是信息的初步加工,知觉是信息的深入加工。 现在的趋势是把感觉和知觉放在一切论述,统称为感知觉。 知觉的研究通常和错觉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心理学经常通过研究一种机制失效的情况来研究这种机制的规律。 其實每個人對“覺知”的領悟不同,所以,所講“覺知”也是不盡不同。 本質上,無論是心理學,還是佛道儒,所講覺知,都大同小異。
知覺定義: 感受性
痛覺是由兩中立的通路所記錄,這通路也能產生雙層痛覺之感。 在這組織嚴密管理的過程中會影響到涉及痛覺的中間神經元,更使得你的信念與慾望直接地影響你感到痛的程度。 語音含有不同頻率的共振泛音(harmonics),稱為formants。 知覺定義 這些formants變化隨時間有差,b d的差異約在20 ms,一個音節約200 ms,一短的片語句約2000 ms。 哺乳動物的第1級聽中樞是延髓的耳蝸核,它接受同側的聽神經纖維。
在不同嗅覺神經上,嗅覺感受器的複雜設計可以從背景環境氣體中識別新的氣體並且決定氣體的濃度。 味覺細胞能夠區分五種基本味道:鹹(saltiness)、酸(sourness)、苦(bitterness)、甜(sweetness)、鮮(umami)。 鹹味是由鈉離子藉由鈉離子通道進入細胞,引起細胞的去極化。
知覺定義: 知覺(Perception):
而此液體的振動經由基底膜的毛細胞接受訊號,傳遞到神經系統中。 所以你和她說我半小時後來接你,她可能並不知道半小時代表什麼。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提高,她會漸漸瞭解半小時的意義。 對精神病人也是一樣,一些疾病使他們喪失或部分喪失認知能力。 比如他們會搞不清楚自己的狀況,不明白自己過激的行為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什麼。 人的大腦在反映外界事物個別屬性的基礎上,通過感官和經驗的作用,把事物的多種屬性合起來,形成對某一事物的整體認識,叫知覺。
在視覺知覺第二階段時,將會由獨立的神經通路定義刺激發生時的內容與地點。 在刺激內容的通路中,關於刺激的資訊會與已存於記憶中資訊相配,使受到刺激者得知更多除刺激當下以外所看到的資訊。 而在刺激地點的通路中,不論使用何種空間座標或空間歸類,位置皆為固定的。
知覺定義: 味覺訊號的傳遞
靜態感覺如平衡感由頭的位置、頭的加速、移動與相對的地心引力來源決定。 平衡感的感覺器官為半規管,是三根充滿液體的管狀結構,頭部移動時,會引起液體打轉,接著使神經纖維末端的壺腹嵴彎曲,彎曲信號透過毛細胞傳至大腦。 前庭平衡系統告訴視覺系統如何控制眼睛的位置以調整頭部,同時使用眼睛接受到的訊息感受移動與平衡。 所以根據感覺衝突理論(Sensory conflict theory)當大腦平衡系統的感覺與眼睛、身體接收到的訊息不能匹配時,會感到噁心和頭暈,例如:暈車。 而為何感覺衝突會引起嘔吐,是因為根據進化論,許多有毒食物會干擾平衡感、視覺、身體感覺間的訊息協調,以嘔吐作為對映的反應,可排出胃部的有毒食物。 知覺定義2023 比感覺更為高階(高階意指更為複雜、需要經過更多層心理與生理機制)。
是一個基 本的心理過程,協調知覺輸入與動作輸出,包括 視覺動作、聽覺動作、觸覺動作等技巧。 有機體將信息的知覺轉變為動作反應的能力就叫做知覺-動作統合能力。 心理學家注意到神經分裂症病人除其它感知異常外對時間的感知也產生變化。 許多神經分裂症患者不把時間感知為一系列相互有關的事件發生的過程。 一個測試這個理論的研究讓測試者估計3到65秒鐘之間的時間。
知覺定義: 嗅覺訊號的傳遞
舉例說明:「S」和「5」在外觀上是十分相像的,研究發現若將一個長相介於兩者的符號放在不同情境下,聯覺作用下產生的顏色便會不一樣。 如果將這個符號放在數字中,這個符號就會被理解成「5」,因而擁有了「5」的顏色;如果將這個符號放在字母中,這個符號則會被理解成「S」,因而擁有「S」的顏色。 因此聯覺的研究會牽涉到人腦如何自感官訊號中抽取、處理符碼中代表的意思,使得聯覺研究對我們理解大腦有所幫助。 人類的味覺感受細胞存在於舌頭表面、軟齶、咽喉和會厭的上皮組織中等。 與嗅覺相同,味覺訊號也會傳遞至眶額皮質,透過雙重感官神經元(bimodal neurons)整合對同一種食物的多重感覺經驗。 味覺構造除了普遍認知的舌頭,還涉及了顎(palate)、咽(pharynx)及喉頭蓋(epiglottis)。
1963 年,Miller 和 Isard 進行了一項聽覺的實驗,他們在英文句子中加入許多噪音,讓受試者聆聽。 這些英文句子可以分為三類:(一)文法語意都正常的句子、(二)文法正確但語意錯誤的句子、(三)文法語意都錯得離譜的句子。 實驗結果發現,不論噪音大或小,受試者最容易正確知覺到文法語意都正常的句子,最不易正確知覺到文法語意都錯得離譜的句子。 這樣的差異說明人能將文法與語意的知識應用於知覺上,因此知識與知覺兩者是緊密結合的。 皮膚感覺又稱體感系統,是由觸覺、壓覺、溫覺、痛覺和本體感覺組成的一個系統。
知覺定義: 感知時間擴張
一個單純的聲波可以用正弦圖形表示,而我們可以從三個不同的面相描述一個單純的聲波,分別是頻率(frequency)、震幅(amplitutde)、音色(timbre)。 一個解釋認為對於小孩子來說大多數外部和內部的體驗都是新的,而對成年人來說大多數體驗是重複。 孩子們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在此刻,因為他們必須不斷地更改他們對世界的模型來適合外部的環境,對外部環境正確反應。
失實症是一種許多疾病的解離症狀,如精神病和神經疾病,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 這也是急性藥物中毒、睡眠不足和嚴重壓力的短暫副作用。 失實症是一種人格解體的典型症狀,患者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會發生改變,讓患者覺得周圍環境變得奇怪、不真實。
知覺定義: 知覺動作的評估
我們自從出生以來,就不斷記憶各種氣味,並將環境中的味道陸續建構成豐富的氣味資料庫。 第二項實驗,比較「外型接近正方形」和「外型接近長方形」兩組中文字在視覺認知過程中的不同。 研究發現受測者對「外型接近正方形的文字」做出反應所花費的時間短。 另一項實驗研究漢字中筆畫連結的角度大小是否會影響認知過程,結果顯示大學生對於較小角度的字有更好的認知能力。
- 為了驗證不同漢字的視覺屬性是否會影響漢字的拼寫過程,高尚仁團隊設計了兩項實驗。
- 這樣的反應特質可能是由好幾個LGN的同心圓受域細胞匯聚而成。
- 例如我們不會因為長時間注視某物,而有該物消失的感覺,這點與眼睛的持續運動及選擇性注意有關。
- 聽覺系統由聽覺器官各級聽覺中樞及其連接網絡組成,而引起聽覺刺激的是聲音。
- 前庭感覺可以幫助我們順暢的移動,並在活動的時候保持平衡。
- 最初的研究認為奇球效應導致30%-50%的主觀時間延長[35],但是後來的研究認為其效果只有10%[37][38][39][40]或更少[41]。
一個在視網膜上不斷變大的圖像,或者說一個似乎在不斷接近的現象,造成的效應似乎最強烈[35][36][37]。 一個縮小或者似乎離開試驗者的奇球沒有這個效應[36]。 假如在一群擴大的刺激里有一個不變的奇球的話奇球效應會減弱[35]或者甚至逆轉[37]。
知覺定義: 感覺與知覺的區分
我們必須藉由感官知覺的管道,去觀察外在人、事、物的變化,並了解他人表情與行動的背後意圖,乃至進一步能同理對方的感受。 除此之外,鏡像神經元的重要性在於,它和我們很多心智能力都有相關,例如:同理心、語言、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等。 知覺定義 因此心理學家將絕對閾值定義為:有 50% 機率可以感受到一個刺激時,此情況下該刺激的強度,也就是 50% 的受試者有做出肯定的回應。
一般而言,適應的程度與刺激的強度成正比,而在持續的強烈刺激消失後,感官的靈敏度就會漸漸恢復。 但也有例外,當長期暴露於具有危害性的刺激,我們的反應則會越來越強,這樣的機制稱為敏感化(Sensitization)。 較新的研究表明,感覺系統會通過整合適應與敏感化兩種機制來實現對刺激強度變化更好的反應,以補償適應對未來刺激的強度減弱不敏感的問題。 感覺與知覺包含生理性的感覺與心理性的知覺,而知覺中又以所佔腦區處理最多的視知覺最具代表性。 生理性的感覺全盤接受當前的刺激,並且可以採用心理物理學(Psychophysics)的方式來研究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所接收到的物理刺激與感官認知之間的關係。
知覺定義: 時間順序逆轉現象
過去有研究者認為這樣的現象類似於視覺的「雙耳分聽」,意即其中一眼注意在目標上,而另一眼則作為干擾器,視覺擁擠現象發生在皮質,但就該現象是發生在初級皮質(V1)、紋外皮質(V2~V5)還是後續的視覺產生過程,依然眾說紛紜。 在 2009 年時,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 Neitz 教授的研究團隊成功治好了 2 隻天生色盲的猴子,他們找來 2 隻成年的松鼠猴,分別取名為 Sam 和 Dalton。 這種雄性的松鼠猴天生缺乏某種基因,跟人類的紅綠色盲一樣無法區分紅綠色。 研究人員利用病毒,將負責製造 L-opsin 感色蛋白的基因注入猴子體內,如此當猴子的眼睛接受到不同波長的光刺激時,會產生 3 種感色蛋白(包括 L-opsin 感色蛋白),從而能感知到顏色。 之後研究人員讓 Sam 和 Dalton 在灰色的電腦螢幕上找出不同顏色的區塊,找對後給予獎勵,從剛開始的隨機敲擊螢幕,到注射 5 個月後牠們的成功率越來越高,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牠們恢復了分辨紅綠色視覺的證明[17][18] 。 色盲於人類祖先來說為不利條件(無法分辨果實熟成與否、有毒動物的警告色等),然而研究提出假說推測色盲對新世界猴為有利條件,使其能夠屏除色彩訊號的干擾而專注於形體質地,較有機會能躲避隨環境色彩「擬態」的獵食者。
- 人和鼠在服用興奮劑後都會覺得時間加速[57][58],降凝劑的作用正好相反[59]。
- 當觀察者判斷在不同位置順序施加的感覺刺激之間經過的時間時,可能會出現這種錯覺。
- 神經藥物學研究證明測量秒到分鐘長度的體內鍾與基底神經節多巴胺功能有關[73]。
- 一個很常見的例子是打電話:比如在聽電話鈴響時,打電話的人把電話從一個耳朵轉到另一個,鈴聲的長度似乎會變長[33]。
- 其他人的感覺時間是無法被主觀感受的,但是可以使用一系列科學實驗客觀地研究它。
- 可是對某些人來說肌肉運動知覺跟自我知覺不同在於保持平衡的觸覺。
在認知科學中,也可看作一組程序,包括獲取信息、理解信息、篩選信息、組織信息。 最初由Bauer(1960)從心理學中延伸出來,他認為消費者在產品購買前可能無法預知購買是否正確,因此,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中隱含著某種不確定性,消費者能夠知覺到的這種不確定性或者不利且有害的結果就是知覺風險。 與做對比的不患病孩子相比他們在時間重複試驗里回應得早[76]。 觀看恐怖電影的人在看完後往往把視覺刺激的持續時間估計的比較長,觀看悲傷電影或者氣象預報、股市報導等沒有感情的影片的人沒有這樣的反應。 知覺定義2023 一些學者認為恐怖會刺激杏仁核,因此提高「體內鐘」的速度。 奇球效應可能是進化導致的「警告」功能,它符合在危險情況下時間似乎變慢的報導。
知覺定義: 神經科學觀點
這樣的反應特質可能是由好幾個LGN的同心圓受域細胞匯聚而成。 知覺定義2023 ASMR 的當代歷史始於 2007 年的一個與健康主題相關的討論論壇網站上,該網站名為「穩定健康」。 一名 21 歲的註冊用戶以化名「okaywhatever」提交了一個帖子,描述其從小就經歷一種特殊的感覺,那相當於在皮膚上追踪手指所刺激的效果,但通常是由看似隨意和不相關的觸覺交流事件所觸發的,例如「觀看木偶戲」或「正在讀故事」。 常見影響 情況輕微的可能遭到別人輕視、排斥,情況嚴重的則會擾亂自己和他人正常生活秩序,久了以後,造成病人自尊心低落,社交功能退化,開始遠離人群。
不同的心理學家提出了許多可能性來幫助解釋這些發現,其中最被廣為接受的是,經歷創傷會導致患者與周圍環境和感知保持距離,目的是與創傷和創傷的情緒反應保持距離。 這可能是一種有意的應對機制,也可能是一種非自願的、反射性的反應。 指尖的兩點觸覺辨識閾值概念被應用於盲人點字閱讀系統,點字符號以頁面上凸起的點來表示,規定每兩點間距一定要大於2.5mm,因爲此距離略大於一般常人的兩點觸覺辨識閾值。 有經驗的點字閱讀者能以與視覺閱讀者相當的速度瀏覽文字,這也是仰賴於點字閱讀系統中對於觸覺敏銳度的設計,倘若兩點觸覺辨識閾值在點字系統設計時沒有被謹慎考慮,將大幅影響點字使用者的閱讀。 色彩視覺(color vision)是一個生物體或機器基於物體所反射,透過光的波長(或頻率) 以區分物體的能力。 另外,在色彩的加成中,一單位強度611奈米的單色光(看起來是紅色)加上一長度單位530奈米波長的單色光(看起來是綠色),結果不會得到兩單位大小的感覺品質,而是成為在我們眼中性質完全不同的黃光。
知覺定義: 錯覺
是歪曲的知覺,也就是把實際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為與實際完全不相符合的事物。 正常人在特殊情境下也可以產生錯覺,但正常人的錯覺是偶然出現的,一般通過驗證,能很快被糾正和消除(後者也被稱為「生理性錯覺』』)。 最初的研究認為奇球效應導致30%-50%的主觀時間延長[35],但是後來的研究認為其效果只有10%[37][38][39][40]或更少[41]。 使用的刺激也影響試驗者感覺時間是變長還是變短[41]。
痛覺亦受注意力影響增強而減弱,此外,文化經驗亦會影響痛覺,例如乩童能過火而不感到疼痛。 痛覺能引起防禦性反應,具有保護作用,但強烈的疼痛會引起機體生理功能的紊亂。 另外有一種疼痛叫做神經病態疼痛(Neuropathic pain),這種痛通常是由周邊神經或中樞神經的病變所引起的。 這類的痛包括:類似出疹後的疼痛,幻肢疼痛(肢體被截除後仍然覺得那肢在痛)、中風後的疼痛及反射交感性肌萎縮(RSD)等。 此外一個較持久或較強烈的痛覺刺激,也可能導致脊髓中部分強化痛覺訊號的神經被激活,導致抑制痛覺訊號的神經功能被減弱。
不幸的是,由於分娩後沒有正確割斷臍帶,洛加納亞吉開始大量出血,最後因此失去知覺。 知覺圖是消費者對某一系列產品或品牌的知覺和偏好的形象化表述。 目的是嘗試將消費者或潛在消費者的感知用直觀的、形象化的圖像表達出來。
知覺定義: 知覺風險
感覺與知覺是人類感受外界的基礎,通過兩者的協作才能建立具象的環境感知:例如在路上看到號誌、聞到食物的氣味等經歷,都是感覺與知覺共同作用的結果。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資訊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 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資訊,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資訊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2.原型說(Prototype Theory): 原型說在認知科學中,是一種分級歸類的模式。 此理論是在 1970 年代,由 Eleanor Rosch 與其他學者們所建立的。
知覺定義: 影響因素
前庭感覺可以幫助我們順暢的移動,並在活動的時候保持平衡。 知覺定義2023 不僅如此,它也能讓我們在坐或站的時候可以保持身軀直立。 內耳的前庭系統包括三個半規管,當頭在運動時,它們與視覺系統協作使得物體保持在視覺焦點上,這被稱為前庭-眼球反射。 此外,內耳前庭系統和視覺系統、骨骼系統一同參與保持空間定向和平衡。 其中,視覺系統將人體在環境中所處的位置作為信號發送腦部,而腦部可將其與前庭系統、骨骼系統的信號進行對比和綜合。 如果平衡覺受到干擾,則有可能引發頭暈、定向障礙、噁心、嘔吐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