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風電概念股投資人的我們,除了關注風力發電產業鏈的總體經濟、風電技術的未來發展和國家相關政策以外,概念股本身的公司體質與營運表現也要一併考慮進去。 經過多年的發展,優良的陸域風場趨近飽和的狀況下,離岸風場已經成為各國風力發電發展策略的進行式;以目前全球的離岸風力發電裝置分佈來看,超過97%的離岸風力發電裝置位在歐洲地區,而目前前三大累積離岸風力發電裝置量的英國、丹麥和德國,不止於此,甚至已經開始部署、準備進攻未來的風力發電市場 — 亞洲。 台灣推動離岸風電發展,不只要綠色電力,也要綠能「產業」,因此經濟部工業局積極推動離岸風電關鍵零組件國產化,而東元打入的發電機定轉子產品為風機系統的核心,是讓風機轉動發電的關鍵零組件。
戴品軒認為,與初期的離岸風電評估、前置作業階段相比,現階段進入執行層面,最大差異就是需要更多獨立判斷及決策能力,過程中的確遭遇不少挑戰,但也是寶貴的機會,讓自己快速學習累積經驗。 沃旭能源環評經理戴品軒 2018 年加入沃旭,從前年的離岸風電遴選階段、到去年執行風場環評、環境監測,到現在啟動風場建造施工,一路參與,沒有缺席。 且除了本身不斷強化專業外,劉佳岫認為,現在也看到很多供應鏈不只生產製造的技術水準提升、在專案管理、文件撰寫以及職安衛意識上,與 2018 年時相比,都有很明顯的改善,漸漸朝國際水準靠近,也展現出離岸風電帶動整體供應鏈共榮的效益。
台灣離岸風電: 離岸風電遭批落後 經部:設置量為亞太民主國家最高
台灣開發浮體式離岸風電存在兩個潛在障礙:一是台灣現行法規框架,二是港口基礎建設。 儘管台灣對部署的離岸風電技術類型沒有限制,但浮體式開發商目前在招標過程中處於劣勢,致使潛在投資者卻步。 此次離岸風電爭議,表面上是能源局與業者於躉購價格沒有共識,與中央與地方的政治角力,實則反映出中央政府也未能在地方政府和業者間有效協調,使台灣投資環境受政策搖擺影響過鉅,易失去投資者信心。 在今年11月12日台灣第一個大型離岸風場「海洋風電」(Formosa 1)正式啟用後,執政黨也提出下一個10年(2025~2035)10GW的離岸風場開發目標,此舉不僅更確立了台灣的減碳願景、未來綠能產業方向,也期待能促進投資、更進一步降低綠能成本,並讓台灣人有一個充滿未來性的產業得以投入。 與此同時,沃旭自主投資的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場陸上土木工程已開工,而位於彰化近海的台電一期、緊鄰苗栗海洋風場由麥格理綠投資集團與上緯新能源合作並已展開陸域工程的海能風場(376MW)、及位於雲林的達德能源的允能風場,也將接力於明年展開海域工程,顯見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已初具雛形。
事實上,網購/電商的發展一直是世界趨勢,疫情的爆發只是催化了這個發展。 以電商的成長率來看,東南亞地區在2015年至2020年間,增長率常常超過20%,全球電商的年交易金額,也從2013年的約1.2兆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近4.3兆美元。 更別提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社群在行銷導購上的種種創新,這一切都反映出消費者在購物行為上的改變。 但是,當網購成為未來,我們應該要思考的是,如何讓我們在享受這種購物方式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降低、減少對地球的傷害,甚至更進一步達到環境永續的目標。
台灣離岸風電: 第一家台廠!東元搶到離岸風電發電機大單,吃下85億元商機大餅
過程中只需要花不到10秒鐘的時間,你就可以完成這項任務,而且你還能跟朋友們一起學習討論,形成相互成長的正向循環。 接著會在「類股報價」清單中看到很多類股的選擇條件,包括:上市、上櫃、產業股、集團股、概念股、熱門股、興櫃、期貨、選擇選..等各種股票分類。 如果你要查看美股或台股的風電概念股票列表,可以使用Firstrade、TD這種美股券商網站,或是任何台股證券商(國泰綜合證券、元大證券、富邦證券、凱基證券…等)的App軟體。 而綠能有分為很多類型,包括太陽能、風力、潮汐能、地熱能、水能、生物燃氣…等,而風力發電就是其中之一,以大自然產生的大規模氣體流動,帶動風力發動機運轉使之產生電能。 台灣離岸風電 另外,若將台灣地狹人稠的特色考量在內,架設陸域風場更顯得不是合適的選項,反倒是離岸風電可安裝總面積多達5640平方公里,再加上離岸風場障礙物較少,氣流穩定性較佳,可以避免噪音干擾或是視覺衝擊,對於與台灣民眾來說無非是一大益處。
西班牙貝富新能源(BlueFloat Energy)2022 年 5 月宣告進入台灣市場,推出容量達 1GW「九降風離岸風電計畫」,瞄準預計年底推出的浮動式風力發電示範計畫,貝富新能源準備萬全並提出建言,希望政府能在第三季推出選商規則,也建議政府提供 3 個得標名額,才能嘗試更多技術。 台積電今天召開股東常會,針對綠電問題,台積電呼籲政府需要通盤檢討綠電發展政策,董事長劉德音亦表示,政府說不會缺電也只能相信。 對此經濟部說明,將持續簡化再生能源設置程序,以及完善法制環境等兩大面向來推動。 其實,當台灣本土的產業鏈串起來時,也會接連帶動學界投入海洋的研究。
台灣離岸風電: 離岸風電邁入第三階段 一張圖看完候選風場
而 2021 年因原物料成本導致毛利率大幅下滑,公司表示已調整產品售價應對,後續毛利率是否回升至 15% 水平為觀察重點。 公司利用法規的保護(要申請售電憑證)、電能轉供程序複雜的優勢,扮演綠電中盤商賺取服務費和價差。 台灣離岸風電2023 2020 年共售電 14 萬度(太陽能發電廠),2021 年因增加購買北苑(12 萬-233 萬度/月,因每月風速不同僅給區間數字)和彰苑(5 萬-145 萬度/月)兩個風力發電廠(皆為森崴能源子公司)的可售電,全年售電量大幅增長至 850 萬度。
後續經濟部將依據產業投資與技術發展成果,持續與產業討論建立共識,滾動修正未來各期方案,才能有效支持國內在地產業供應鏈的成長。 行政院沈榮津副院長指出: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風場刻正進行海上施工中,預計將於今年底完成累計200座風機建置,期望未來臺灣與歐洲的夥伴能持續強化技術合作。 其中,台中港由於水深、腹地等條件優秀,適合作為離岸風電發展基地,開始逐步興建重件碼頭以輸送風機材料或零組件,甚至可提供廠商作為風電設備的組裝與製造地點。 楊鏡堂過去協助政府部門發展離岸風電時,便遇上許多難題,「剛開始沒有經驗,花了很多學費,光是施工用的工作船,一天就要八百萬租金。」由於當時台灣沒有興建風機專用的大型施工船,必須得遠從北歐租用,才能建造海上平台,或進行相關海事工程。
台灣離岸風電: 離岸風電3-1簽約截止 能源局:5風場願簽、2風場放棄
而這份使命感也吸引了更多優秀的人才持續投入這個產業,也讓離岸風電更能長久永續發展。 不過,要享受優渥薪資和職涯前景,也具備相應的條件,離岸風電供應鏈主管分析,首要條件就是語言能力,因為離岸風電產業常常需要跨國訓練、或與國外同仁或廠商溝通,良好的語言能力是基本。 值得注意的是,離岸風電不只帶動產業轉型,更帶動產業文化轉型,過去傳統能源產業向來是女性較為陌生的場域,但在新興產業的離岸風電可以看到許多廠商在員工性別組成上明顯更加平衡,且管理階層有不少都是女性。 台灣離岸風電2023 內情人士指出,前兩年疫情造成離岸風場成本暴增,都是由股東增資墊付成本,但如今真的沒有辦法持續增資,因此才會向銀行團請求,能否一起設法讓風場順利走下去。 針對允能風場展延,能源局及審查委員始終未點頭,理由為允能無法清楚交代疫情及天候對於工程延宕有多大影響,且持續無法完備所有補件;能源局已下最後通牒,要求1月底,也就是農曆年後完成最後補件程序,並由委員會決定展延天數。 此次新增的10億美元永續發展連結型貸款額度,由日商瑞穗銀行台灣營業部具名並出面簽署。
- 台灣的上緯投控(市:3708)以提供風機葉片複合材料與樹脂原料打入中國風電市場,在中國為前三大風電材料商,市佔率 15-20%,目前其中國市場營收佔比 80%,國外市場約 15%(Vestas 供應鏈),台灣 5%。
- 此外,不只是彰化將揚名國際,為配合彰化外海的離岸風場的發展,台中港未來也將規劃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風電港。
- 電力系統中的慣量是指儲存於各種旋轉發電機和電動機中的能量,因為這些能量得以使發電機和電動機保持在旋轉之狀態;另因系統中的機組大多為同步發電機,越大型之機組其質量越大,所儲存的能量越多,慣量就越大。
- 業者指出,20年的借款期間,涵蓋海龍二號及海龍三號全部完工時間,同時也是台電和供電業者簽署供電合約期間最長的年限,因此,國外輸出保險機構或是信用保證機構的承保能量,受參貸行高度重視。
- 這裡是台灣第一座成功開發的離岸風電風場,每年可供應超過10萬戶家庭的用電量。
各國政府在再生能源發展初期,多以躉購制度支持產業鏈發展,提供穩定的獲益來源,降低市場風險吸引業者負擔初期建置成本,投入再生能源產業,增加電力系統的再生能源裝設和發電量,待產業和市場成熟之後,再逐漸轉為競價制度。 躉購公式的計算通常會反映初期建置成本攤提、維運費用和合理利潤,隨電力基礎設施和發電量增加,便可逐漸改變政策工具引導業者轉向電力自由交易。 在廠房內操作3公噸以上的天車,確保吊運作業安全順利進行。 根據實際生產狀況,配合生產單位執行吊掛作業,確保按時完成每日和每週的工作進度。 在使用廠內吊掛具和工裝之前進行檢查,並執行相關管理工作,以確保吊掛具和工裝的安全性。 這個職務需要具備良好的吊掛作業技術,並且遵守安全規定,確保工作環境的安全性。
台灣離岸風電: 台灣發展離岸風電,商機起飛
無懼疫情干擾,丹麥離岸風電開發商沃旭能源,今年 8 月再度大手筆增資大彰化風場 170 億元,7 月更攜手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 (2330-TW),簽訂長達 20 年、920MW (百萬瓦) 台灣離岸風電 的購售電合約,為我國離岸風電產業注入一劑強心針,越來越多本土廠商加入供應鏈的行列,要來分食這塊兆元市場大餅。 既然要投資風力發電產業,那就一定不能不認識台股市場的風力發電概念股 ─ 龍頭企業,他們是風力發電供應鏈的領頭羊,有些公司更是在國際地位上屬於舉足輕重的藍籌股,像是:台塑、東元、台達電…等。 經濟部強調,除了風場建置有大幅進展,已成功吸引國際知名開發商來台投資,也建立離岸風電產業園區與水下基礎、塔架、鑄件、機艙罩等生產基地。 另一方面,離岸風場的評估在開發前、中階段,也間接帶動台灣研究海洋的能量,幫助台灣培育環境調查的人才。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郭玉樹認為,即便國外風機商在台設組裝廠,也不會釋出核心技術,以此提醒學界、商界、政府不可閉門造車,以免台灣錯失培育風機製造人才的機會,甚至一直停留在低階的組裝工程階段。 由於目前離岸風電規劃到2025年建置5.5GW,第三階段2026~2030年的區塊開發,每年將釋出1GW建置容量,相關陸域變電站工程及運轉後的設備運維商機,都是東元爭取的方向,甚至進一步打入日本、韓國與東南亞等亞太區域的離岸風電市場。
根據國際能源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 Ltd.)分析,2019年到2029年間,台灣新增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名列全球第4(9GW)【註1】,僅次於中國(39GW)、英國(17.29GW)和美國(12.91GW),是亞洲第二大離岸風電市場,比日本和韓國加總起來還多。 伍德麥肯茲指出,台灣擁有相對日韓來說更優質的風力,通過的風場量也多,但綜合評估的結果,台灣離岸風電的供應鏈在亞太市場卻是相對弱的。 韋能能源為全方位之再生能源開發暨營運商,在亞太區域擁有超過200座開發、建造及營運中的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場,其中超過10GW的離岸風電開發量能。 韋能能源是全球基礎建設合夥基金(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GIP)旗下之再生能源企業,而GIP 則是全球領先的獨立基礎設施基金管理公司,在運營、建設和開發方面擁有超過 200 台灣離岸風電2023 GW的再生能源實績,並擁有豐富且穩健的離岸風電經驗。 事實上,2017年的電力供應事件凸顯能源轉型的重要性,反映出台灣需要擺脫過去仰賴大型電廠的能源系統,透過多樣化的能源類型,建立一個分散式且具有韌性的電網。 然而,近年核電團體提出「以核養綠」的聲音,進而發起公投,試圖把綠能跟電力不穩畫上等號。
台灣離岸風電: 離岸風電「台灣製造」: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30日電)疫情影響全球離岸風電工程,經濟部今天表示,台灣繼去年底完成兩座示範風場共43座風力機,昨天清晨已完成本年度新增第100座風力機,累計完成143座風力機,將持續朝年底200座目標前進,達成能源轉型。 台灣離岸風電 馬達大廠東元積極佈局綠能,不只投入電動車,19日宣布已與國內幾家離岸風電開發商及國際知名永磁風力發電機製造大廠共同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將承製離岸風力發電機的「定轉子」原型機,為國內第一家取得發電機國產化的公司,讓台灣離岸風電國產化取得重要進展。 台灣離岸風電 彰化離岸風力發電計畫為中華民國政府的能源轉型綠能政策之一,涵蓋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3][4]。
基礎建設位於產業鏈上游,包含原材料、零組件、電力系統和風機設備。 台灣海峽坐擁世界級的離岸風場,具有絕佳的風電開發潛力,是帶動台灣能源轉型、邁向低碳社會的寶貴資產。 台電作為我國電力提供者,於 2021 年完成「離岸風力發電第一期計畫」,在彰化芳苑外海打造包含 21 部離岸風力機組的示範風廠,已完成初始併聯,並正式商轉。 今年7月,來自高雄的「樺棋營造」與荷蘭公司Boskalis合資成立新公司,將執行CIP在台所有風場的水下基礎運輸與安裝作業,被視為離岸風電本土化的另一里程碑。 不過樺棋營造總經理蔡佳翰坦言,雖然與外商結盟,但台灣能扮演的主要仍是「後勤工作」,當外國大型施工船在海上施工時,由台灣的小船在旁協助。 蔡佳翰表示,一艘施工船至少要花100億打造,而現在風機越做越大,可能每隔2-3年就要更新一次船機,台灣公司不見得能這樣持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