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僅有電動公車有明確設定完全電氣化目標期程,私人運具的政策目標大多侷限在加速汰舊與能耗改善上。 龔明鑫直言,我國政策目標較國際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要慢,若要跟上國際潮流,思考模式需要很大的改變,「既有的技術很難做到」,而政府將匯集產官學界研究探討,定出大致發展方向,明年度科技研發預算將依此調整或超前部署。 致力推廣「種電、農耕、生態保育」理念的PGE 太平洋綠能, 擁有建置屋頂型、地面型等多種太陽能案場的專業技術,短短5年間,就有掛錶 40MW 與預計興建 台灣能源政策 100 MW的案場。 期許運用台灣地理優勢,發展高效、潔淨的太陽能,供給全球綠能發電市場,達成環境永續的願景。
企業也可以透過使用綠電,來減少電力使用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達到減碳的效果。 其中,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為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之主力,政府分別推動相關政策,預計 台灣能源政策 2025 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 20 GW,離岸風電裝置容量達 5.7 GW。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今(9日)發表能源政策,拋出2050能源願景四大方向,不僅列出「2030減碳台灣」、「2035低碳台灣」、「2040無煤台灣」、「2050淨零台灣」的目標,更主張核一、核二、核三延役重新運轉,推動重啟核四。 侯友宜痛批,蔡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造成缺電,代價卻由全民買單,這是不可原諒的。
台灣能源政策: 全球聚焦淨零轉型 台灣多管齊下接軌國際
2019年本系列即呼籲應延續推動「縣市共推住商節電行動」。 此計畫已於2020年告一段落,惜2021年未延續此力道,且計畫截至2020年底,許多縣市經費便將用罄,加上各項改善已完成,導致節電未有初期成果。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今提出,當選總統後將核一、核二、核三延役,在安全無虞下重啟核四。 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上午說明能源政策,主張核一、二、三延役,並且重啟核四廠。 2018年台灣進口液化天然氣總計1,681萬噸,前五大進口國別為(1) 卡達(28.8%)、(2) 馬來西亞(16.7%)、(3) 澳大利亞(15.2%)、(4) 俄羅斯(13.7%)、(5) 巴布亞紐幾內亞(6.9%)。
- 國政顧問團召集人杜紫軍則預言,再照著蔡政府的能源政策,2025年電力電價應該漲幅恐達45%。
- 透過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於台灣能源轉型概況都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想要讓能源轉型更加順利,除了仰賴政府規劃,其實你也可以靠自己盡一份力!
- 財政部促參司修訂促餐法引進PFI(民間融資提案制度),由民間業者建置公共服務,並預計於2021年正式上路,備受矚目的項目包括長照服務、智慧LED路燈、綠能設施及海水淡化設施等。
- 加入的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必須公開承諾「在 2050 年前達成 100% 使用再生能源」,並且每年以公開透明的原則向聯盟報告能源使用狀況,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240 家企業成員;臺灣則有大江生醫、科毅研發、歐萊德、葡萄王、台積電加入。
- 民眾黨立委邱臣遠批評,現在台灣不僅缺電、更缺綠電,2025年綠電占比20%確定跳票,蔡政府8年任期無法兌現的政見,卻刻劃未知8年的願景給業者等待。
既違背市場行為,也不符合官僚系統,這,就是我們的「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台電,這家龐然巨物,近七十年來,在台灣民生、經濟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以供應穩定電力為職志。 台電的股本高達三千三百億元,是全台灣股本最大的公司,擁有外界難以想像的龐大資源,光是去年,編列的研究費用高達三十八億元,補助給學界做研究,可能形塑輿論,主導能源政策。
台灣能源政策: 台灣各類再生能源比例
能源轉型是國際重要課題,Google、Apple等科技大廠更承諾,自家供應鏈生產要做到100%碳中和,以緩和氣候危機及天災衝擊,這掀起了一波全球產業鏈的綠色革命。 不少國家或地區近年陸續公佈自己的「碳中和」(carbon neutral)目標,並且在政策制定、商業模式、能源轉型、環境法規等層面,都會有相應調整。 面對全世界邁向零碳排的趨勢,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今天表示,減碳、降低製程排碳量、國營事業轉型及交通事業電子化,都是為未來政府優先推動方向,且「負碳技術」的投資與開發將是未來關鍵政策之一。 截至今年 9 台灣能源政策 月,2017 年企業投資再生能源發電量已經超過 2016 年的全年總量,綠色和平於上個月發表的報告《Global Shift》更指出,由於太陽能和風電設施建造成本大幅降低,吸引大量資金投入,已經在全球多個國家使燃煤發電的投資案受到排擠。
繼2022年3月國發會發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後,同年12月國發會進一步發布「淨零轉型十二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上修「2030年減碳目標」,以逐步實現2050淨零排放之永續社會。 其中,「能源轉型」為我國淨零排放路徑的首要之務,政府不但極大化風電、光電的設置,也重視氫能的佈局,以及地熱、生質能、海洋能等前瞻能源的技術發展。 本期電子報Open Energy專欄,台大風險中心團隊延續「台灣能源情勢回顧」專題,透過全面性盤點台灣發電結構,蒐整2022年台灣能源結構基本數據,剖析全台能源消費變化趨勢、全台用電量變化趨勢、運輸部門電動車成長趨勢及地熱發展趨勢,提供各界參考及掌握台灣最新的能源情勢發展。
台灣能源政策: 核電
尤其,2015年十二月初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二十一屆締約國大會(COP21)所達成的巴黎協議,揭櫫了化石燃料時代的終結,更將令全球於2025年提前進入到新的低碳文明。 後者將隨綠色消費、個人自主、分散多元、物聯網絡擴散、甚至結合個人生產與消費(能源、商品)模式的個人化社會而產生目前無法預測的大變革。 因此,從反身性現代化的角度來看,全球與各國之外部與內部壓力所促成驅動能源轉型有程度的不同,端視各個社會的能源政治脈絡與衝突壓力。 如歐洲幾個國家在車諾比爾核災事變之後,先後的啟動能源轉型;而其他國家則起步的較緩。 我們可以從比較國際再生能源的發展中(圖一),看到這個問題的端倪。 尤其,東亞的發展型國家起步的更晚,2013年及2014年臺灣與南韓再生能源佔各全國發電量居於全球主要工業國家的最後兩名,日本若扣掉慣常水力,2014年真正再生能源佔全國發電量比約只有4%,也相對的低。
工研院今(19)日攜手產官學舉辦「極端氣候下的新常態-以新興科技達成淨零碳排的機會與挑戰」論壇,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台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與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台電公司董事長楊偉甫等人出席。 台灣在2018年底發電設備裝置容量為5,268萬瓩(52,680MW),其中,火力發電占74.6%;水力發電占8.9%;核能發電占8.6%;非水力之再生能源占8.0%。 了解台灣的能源政策之後,接下來帶你認識台灣能源現況,本文整理了台灣能源使用比例、能源自給率與再生能源現況,幫助你了解台灣的能源結構與未來展望。 很明顯地,納入核能與天然氣對整體形象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但基於科學技術的限制與區域政治合作考量,便成為可以接受的政治現實。 因為蔡政府錯誤的離岸風電政策,全民將付出2兆元代價(每個家庭 負擔20萬元)。
台灣能源政策: 相關連結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分析,國外發展再生能源的經驗就是透過發展再生能源,去協助提升社區的生活品質。 創造1,150多個就業機會的金酒,是金門子弟、製酒從業人員理想的職場品牌首選,同時也因ESG內化為企業文化的出色表現,在奠定既有71年光榮歷史事蹟的今天,更綻放了鏈結全球未來趨勢的亮麗願景。 隨著金門縣長陳福海履行競選政見,學產業界履經歷完整、深孚眾望的丁丞康總經理,成為金酒有史以來首位憑藉公開遴選勝出、落實專業經營的掌舵人,手握金酒8月15日即將問世開賣的「一榖作契」58度金門高粱酒,信心十足表示,契作收購高粱代替外國進口,抗旱節水、降低碳足跡,又向淨零減碳邁進一大步。 台灣能源政策 年營業額上百億元、高居國內市占率8成的白酒領導品牌金門酒廠,不但撐起金門經濟支柱,目前,更轉動著在臺契作高粱的民生經濟與永續發展大業。 台電是全台灣股本最大的公司,卻也是虧損最慘重的國營事業擁有火力電廠11座、水力電廠11座、核能電廠3座。
台電公司指出,這是因繩索飛落纏繞在林口至南崁間一條十六萬一千伏特的輸電線上,造成線路跳脫,南崁變電所大停電,事故發生後已派供電小組搶修,並轉供部分饋線,大部分公司行號在下午三時許已恢復供電,而剩下六千餘用戶晚間也會陸續恢復正常供輸。 東北季風吹來飽含鹽分的海風,使得台電公司架設在西濱公路林口至南崁段的輸電線路,遭受嚴重「鹽霧害」,昨天二度出現線路跳脫,造成蘆竹、桃園市南崁一帶七、八千工廠、營業場所和用戶停電達八小時。 碧利斯颱風帶來嚴重的電力損害災情,停電總數突破百萬戶,其中以花蓮的災情最慘,幾乎全區停電,民眾過了一個「黑暗」的颱風夜。 不過,台電最擔心的是天亮後,台南地區下大雨,龍崎一帶的輸電鐵塔有倒塌危險,可能重演去年「729大停電」。 南部地區外海和陸地,昨天颳起罕見的龍捲風;昨晚七時廿分,龍捲風捲起一輛貨車,扯斷一條高壓電纜,造成大高雄地區卅四萬戶停電,雖然約10分鐘左右就恢復,但位於前鎮的高雄加工區高科技廠商損失近億元,由於依昔日經驗,業者求償成立的機會不高,對台電怨聲載道。
台灣能源政策: 台灣要拚2050成為減碳大國!經濟部揭三大方向,關鍵是「這項技術」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台灣的供電結構(圖二);在電力供給上,臺灣 2017 年總發電量為 2,704 億度,於 2000 年為 1,848 億度電,年均成長率約為 2.7%,由資料顯示其中逾 8 成來自化石能源(燃油4.7%、燃氣34.6%、燃煤46.6%)。 在2017年與2000年各類能源發電的占比中,以燃氣發電占比成長幅度最大,由 9.6%成長至 34.6%;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在 2017 年為4.6%;核能發電則在非核家園政策的影響下,發電占比減少至 8.3%。 截至2022年12月底台灣的太陽能設置總量已超過10.6 GW,在眾多再生能源中最具發展潛力。
侯友宜並說明能源配比規劃,首先是「2030減碳台灣」,排碳能源將從民進黨規劃的70%減少到60%以下,排碳量可比民進黨預計目標多減碳20%;站在國安角度,天然氣發電占比超過五成,一旦國際供應生變,國內供電立刻受影響,為減低風險,「2030減碳台灣」天然氣使用為45%,降到一半以下。 侯友宜承諾,將在總統第一任期內完成核一、核二、核三檢查檢修工作,安全延役,重新運轉,並且邀請國內外最頂尖的核能安全專家學者成立「核四總體安全審查委員會」,儘快完成核四現有機組的檢修檢查,在安全無虞下,推動核四安全重啟。 除此之外,行政院環保署將進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的修法,目前草案暫訂將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其中擬針對排碳量在每年2.5萬噸以上的「排碳大戶」開徵碳費,費率可能落在100元/噸上下。
台灣能源政策: 投資營運
這些資料都顯示,加速發展再生能源並讓燃煤發電儘早退場,已經是國際間能源轉型工作的大勢所趨。 侯友宜上午與國民黨智庫執行長兼競辦議題組召集人柯志恩、國政顧問團召集人杜紫軍、能源專家梁啟源共同舉行記者會。 除了虛實整合的展覽,Energy Taiwan 也透過重磅論壇匯聚邀約政府、產業與學界深度對話交流,探索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的下個 10 年。 「太陽光電高峰論壇」將在今日(12/08)登場,探討台灣淨零轉型、太陽能供應鏈推動太陽能永續發展等議題。 「淨零轉型與綠能推動高峰論壇」以及「離岸風電產業高峰論談」、「減碳淨零行動論壇 — 打造企業永續競爭力」,則將分別在 12 月 8 日、9 日、10 日登場,分別從政策、產業、民生三大面向探討能源轉型新目標,以及風能如何結合儲能的新未來。
儘管一路走來,外界各式的爭議不斷,但台電仍昂然前進,在它的官網上,「經營理念」一欄上寫著「誠信:對用戶、對員工、對股東揭露真實的資訊」;但如今,無論從電價的版本、核能安全的保證,甚至弊案連連,其中,哪些才是「真實的資訊」? 事實上,《今周刊》翻閱多年前的資料,發現最早核四廠還在評估階段,台電就曾出具類似的預估報告,不斷重申蓋核四的正當性。 報告中說明當時「蓋核四是為了應付一九九九、二○○○年的負載成長需求而建」,而且「不建核四,二○○○年的備用容量就會不足」云云。
台灣能源政策: 研究主題
歐盟認為所有的目標中最重要且不能妥協的是一定要達到減碳目標,在這個大目標下,黑貓白貓能減碳的就是好貓。 接著考慮自己的限制條件,國家經濟發展目標、企業生存、社會穩定、民生福祉、有限的能源選項、各國的看法不一致、各地民眾的反對聲浪,還要維護歐盟的國際形象等。 就算撇除安全性,漫長的建設時間與昂貴的發電成本,是讓許多電力公司卻步的原因之一。 根據能源研究公司 BNEF(彭博新能源財經)的調查,從 2009 年到 2021 年,12 年間核能的建設成本增加了 36%;加上核電廠動輒 5~10 年的建設時間,就算核能是屬於低碳排的發電方式,大家也都更傾向選擇發展成熟的再生能源。 而台灣再生能源的發展主要包含水力、太陽能、風力、生質能、廢棄物這幾項。 若由主要占比來看,水力占2%、廢棄物1.3%、風力0.6%、太陽能0.6%、生質能0.1% 如 (圖四) 所示。
對此,企業唯有瞭解最新國內外有關碳稅、碳費課徵、碳交易、碳盤查及如何抵減或抵換等法令規定,務實地辨識自身排碳風險、設定減碳目標及具體行動方案,綜合考量並透過相關購電合約等法律文件預作規劃,才能在此變局中立於不敗之地,將氣候變遷議題轉化為碳商機及綠色成長策略。 目標為建構具高性價比之國內離岸風電產業鏈,支援能源自主、成為亞洲供應基地及創造產業效益。 (一) 太陽光電 ❒ 目標:強化太陽光電在地產業、建構國內自主供應鏈;至114年共設置20 GW(10億瓦),帶動總投資1.2兆元,114年產值達3,400億元。 太陽光電累計已完成設置容量2.24 GW;「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105年7月1日至107年6月30日同意備案容量為2.16 GW,已完成併網裝置容量1.33 GW。 推動「綠能屋頂全民參與」推動方案,已於107年2月公告作業要點,期於提前至109年達成屋頂型設置目標。 修正《海關進口稅則》免徵太陽光電模組使用材料進口關稅,已有25案次申請,促成國內廠商向下游投資模組廠。
台灣能源政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他把它一直推到2025年,到2025年的時候,天然氣水合物才開始做經濟的開發,還沒有商轉;深層地熱可能開始商轉;黑潮發電,根本連實驗生產跟商轉的日期都不確定。 至於離岸風力的發電,他說今年就會建置4到6架的示範離岸風機,可是完全都沒有。 所以他就認為,到2025年的時候,可以建360架離岸風機的預期,恐怕不可靠。 第二個是行政組織的問題,因為傳統能源跟替代能源,如果要做很有效的使用,從生產管理跟使用,必須要有一個新的營運模式,還要有很強大的工程技術的支援。 然後政府內部的部會要協調合作,無論官、民,包括產官學各方面通通都要協調好。 在台灣是能源局,但能源局只是政府的一個三級單位,無法做這種協調的工作,造成能源政策沒有辦法定,即使勉強定出來,執行面也有相當大的困難。
不論是小型還是微型核電廠,除了技術還有待發展,成本是否能壓低,也是個重要指標。 2021 年年底,中國山東省「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正式併網發電,發電功率 200MW,雖然發電廠的總體積不小,但以它的發電功率及主打安全的設計,是實實在在的一座 SMR。 NuScale 把水循環系統都包在了反應爐,一次冷卻劑藉由熱對流上下循環,完全不需要幫浦,減少停電時產生的風險,一次冷卻劑的熱則會傳給二次冷卻劑,讓二次冷卻劑變為蒸氣推動渦輪發電。 隨著核電廠陸續退役,台灣也逐漸邁向零核家園,郭台銘突然提出的「一縣市一核電」把核能議題的熱度重新炒到高峰。
台灣能源政策: 為什麼臺灣社會聞「核四」色變?
「電業法修正草案」目前已進入立法院一讀審查,相關電業自由化、輸電線路線下補償均有完整規劃,對健全電力市場、穩定電力供應極有助益,希望立法院於下一會期完成審查通過「電業法修正草案」。 環保團體的政策訴求當然是全面提高產電、輸配電及用電效率,電業自由化,並且不再增設高耗能、高污染的鋼鐵、石化、水泥等類工廠即行。 國家電力的三分之一在諸如鋼鐵等高耗能產業,但這部分產業的總產值僅約7%,未來國家電力政策在環保人的眼中當然是應該調整。
為因應綠電成本下降和發電量逐漸上升的趨勢,並建立發電與用電者之間的直接交易市場,政府應該盡速研議如何使躉購制度和自由交易在市場中公平競爭,藉此推動售電業者投入再生能源產業,並促成企業簽署購電協議。 2015 年 12 月,劃時代的《巴黎氣候協議》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 21 屆締約國大會(COP21)上,由 195 國共同簽署通過。 它是繼《京都議定書》後第二份有法律效力的全球氣候協議,目標在本世紀停止使用化石能源,轉而使用如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全球升溫在 1.5 度 C 以內。
台灣能源政策: 臺灣缺電風險分析
當時的第一個案子,就是他過去在蘋果日報工作時負責的客戶,因為對方相當肯定過去合作時的經驗與成果,所以直接提供崴爺一整年的預算讓他開廣告公司。 本文請崴爺分享,如何掌握三個原則與心態,不僅有助提升錄取率,更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杜紫軍表示,2021年518大停電後,網友找出他在2014年擔任經濟部長期間,在立法院的答詢內容,當時他就說,照2025年非核家園的路走下去,2021年一定會缺電。 果不其然,2021年發生大停電,網友稱他為「先知」,但他不是先知,他只是有良知,能源是一門科學,供需是可以計算出來的,當時他們就算出在這種狀況下,一定會發生2021年電力不足而產生的缺電,這完全是基於良知和科學計算出來的。 (4) 參照本文圖3-1,2020年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之電力消費成長39.31億度,為工業部門中成長最遽者。 儘管燃煤總量有所下降,但根據最新的2020年合格汽電共生系統裝置容量統計及產銷情況,燃煤(67.78%)與混燒(16.51%)合計高達84.29%(能源局,2021i:2)。
表示擔心或非常擔心的民眾合計達77.6%,這比去年調查結果多了22.3%。 簡又新認為,應與今年調查前夕,發生513、517兩度大停電事件有關。 目前台灣有54家汽電共生業者,平均每年供電88億5,400萬度電給台電,台電支出約新台幣143億4,000多萬元購買這些電。 因此,各大政黨在2001年底的選舉都將絕口不談核四的問題。 所以年底的選舉當中,綠黨是唯一繼續談核四停建的政黨,結果是慘遭滑鐵盧。 不過,由於在核四停建的爭議期間府院的衝突過分激烈,新政府不願再次承受來自於在野聯盟﹝國民黨、親民黨及新黨,其實這三個黨都是源自於國民黨﹞的攻擊,於是在2001年七月宣布不舉行公投。
臺灣自105年啟動能源轉型,已打下良好基礎,且能源政策和產業政策扣合,從「5+2」產業、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到發展氫能、擴充電網設施、儲能設備等,未來將帶動更多產業一起成長,化氣候風險為綠色轉型契機,與世界共同邁向淨零。 相對於資訊社會在短短二十年的變革與成熟,我們必須肯認與準備低碳經濟社會時代即將快速來臨。 從時序來看,全球各國於2010年前後為因應國際減碳的壓力已迅速發展再生能源,隨著再生能源技術與市場價格的競爭化,快速的建構新的、去化石燃料的綠色能源社會系統。 而新能源技術的拓展、全球大規模的空污擴散壓力,將更加速友善地球、低碳經濟社會的到來。
台灣能源政策: 再生能源行不行?先從盤點台灣能源現況開始吧!
為此,北美智權報特推出《能源系列報導》,從基本的能源結構比例開始,到各種能源的優缺點,深入淺出的探討台灣的能源問題、能源危機、及解決之道;此外,也會參考不同國家的發展經驗,提供我國政府參考。 「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是以「創能、儲能、節能、系統整合」為推動主軸,重點推動的項目包括「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綠能屋頂全民參與」、「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智慧電表示範建置」,以及目前籌設中的「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 台灣能源政策2023 整體方案是以國內需求為基礎,發展特色產業,並引進國內外大型投資、增加優質就業,期能帶動3.2萬人就業、105至114年累積投資額可達2兆元。 如果定調能源轉型為全球氣候變遷下世界各國的風險社會(自我)驅迫運動,並且具有大尺度、大空間之跨界特性,那麼,在這個視野之下,我們不能僅以單一問題視角或地域來思考,而是需要有全球化架構下的氣候與能源轉型戰略思維。 亦即,無論是全球或各國,需要從單一面向的減碳架構下的能源燃料轉變,同時轉向產業轉型、空污治理轉型之三螺旋運動戰略思維;它們不但是跨界的,也鑲嵌在全球化變遷運動中。 並且,在這三個共時發生的螺旋運動中,政府治理除了需要面對國際排碳綠色公約的壓力(垂直壓力),也需要承受內國社會公眾能源民主的呼聲,即要求參與能源決策與轉向新能源的壓力(社會水平壓力)。
台灣能源政策: 投資評估
我們知道對台灣能源的發展路徑,已不能再一貫地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對立起來看。 擁核者也甚至以此為由,提出了 核能是乾淨能源,因為不排放溫室氣體。 不過我們從德國的替代能源工業的大幅發展,還有研發替代能源科技所反映出的商機看來,一個修改經濟發展方向的新能源 政策,與負社會責任的環保政策,彼此可以是相輔相成的。 無怪有學者專家憂心仲仲,指出「台灣能源政策和國際背道而馳」;另一方面,國內工商大老對政府的能源政策也頗多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