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錯科系2023必看攻略!(持續更新)

Posted by John on May 30, 2021

選錯科系

但多數時候家長與學生最常遇到的問題,反而是無法選出自己想要的科系。 期待一個18歲的學生,好好規劃未來生涯之路,這件事情本身是有難度的。 了解自己的個性、興趣、認識科系,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更是要在我們選填志願前,就該了解的。 「求透」指的是提供學生五個標準來做為選擇科系的依據。 為了解決名校迷思及職業迷思的現象,許匡毅提供五個標準來讓學生衡量自己與該科系的適配度,其中包括:對於科系的熱忱、是否具備該科系的能力、對於此領域是否關心、人格特質適合與否、此科系未來之出路。 以筆者為例,我大學念廣電系,後來又去念了MBA,工作一段時間後又決定往臨床心理發展,所以我讀過傳播學院、商學院、還有理學院,對我來說每一次的轉換都是配合人生不同階段的發展需要,都是自己審慎評估後做出的決定。

選錯科系

假設今天主廚是個像傘兵空降而來的外來者,他可能不會理解八角哲學的真正含意,更沒有辦法發揮出自己最好的創作,最多只能複製。 志願服務雖不講求報酬,但志工依然分為「有支薪」(有給制志工 paid volunteer)   以及「沒有支薪」(無給制志 工unpaid 選錯科系 volunteer)兩種。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有的時區太陽比較早升起,有的時區比較晚升起,但是太陽早晚都會升起,照著自己的時間表去走,等待黎明的到來。

選錯科系: 最令人「後悔」科目

還有通識、不分系學士學分學程,都鼓勵學生勇闖其他領域,走出舒適圈。 「過程中跌跌撞撞難免,問問自己是不是在對的路上,是的話再辛苦也沒關係,祝福你們成為喜歡的自己!」許匡毅勉勵正迷途中的羔羊們。 他質疑,難道「演出衝撞」、「追出衝突的感覺」是可以的嗎? 此外,針對雲豹事件,他認為,賴品妤是當事人(賴勁麟)的女兒,不是不能採訪,而是得依照比例原則,當記者追不到賴勁麟,就「拿賴品妤祭旗」,這不就是在向外界表示,「我就是採訪不到關鍵人物」。 接著他則指出,事實上是「受訪者有拒絕採訪的權利」,並稱這才是「鐵錚錚的新聞紀律」,同時他也怒嗆,是「哪位採訪中心長官教出來的記者?請出來說明一下,採訪守則、新聞倫理,哪一個科目,教先追、後問」。

許匡毅在進入大學後,才發現有許多自己從來沒聽過的科系,像是職能治療系、工程科學系、資訊管理系。 選錯科系2023 有趣的是,自己到大三才發現對資管系有興趣,可惜太晚認識,因此錯過了。 再者,教育界瀰漫著選系迷思,學生往往將職業的薪水、出路、職業聲望作為選擇的考量,卻未探索自我興趣、真正了解科系,這也是另一個導致「選錯科系」現象存在的原因。

選錯科系: 孩子的擔心

在課業之外,他又開始打棒球、寫小說、畫漫畫、參與公益影片的翻譯、幫弱勢孩童免費課輔、參加日文配音比賽….等等,積極充實他的大學生活。 蘇文鈺,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Program the World 計畫兒童與少年程式設計教學計畫」、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發起人。 不過,既然有些課程修過了就好,是不是該反思某些必修課還真的沒那麼必要? 台大林姓學生指控校內黃姓教授對其性騷擾長達一年,如講黃色笑話、半夜要求視訊,以及大力揉捏屁股和胸部。

選錯科系

由於自身選錯科系的經驗,以及看見仍有許多孩子像當初的自己一樣,懷抱著美好幻想,卻進入了不適合自己的大學科系,促使許匡毅於2017年與夥伴創辦「啟夢」教育團隊,致力於解決「選錯科系」的教育現象。 或許這是整體教育制度、社會既定觀念所導致,但已經身處在這個框架的我們,該如何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科系? 隨著大學逐漸降低轉系門檻,轉系比起重考來得容易,因此助長了「先擠進明星大學,再想辦法轉系」的念頭。 而那些不被認為是熱門科系的學生,即便對自己的科系有興趣,也很容易因為害怕將來工作難尋,萌生「我也來試試看」的想法。 除學歷之外,逾半數人認為求學時期的「打工經驗」對目前職場幫助最大,占55.5%,其次依序為實習經驗、社團經驗及研究助理或助教等。

選錯科系: 小編分享一則故事關於選填志願時應該把「興趣」做為增加選填志願的選項,善用職涯興趣落點分析,幫助自己釐清未來方向!

如果真的不喜歡那間學校,休學、重考、轉學,也都會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大學的課外活動相當豐富,很多能力也都可以從中培養,所以其實這也是一個很好探索跟學習的場域。 另外,打工也是一個,直接到職場上看看真實的社會,也是幫助自己了解是否喜歡一個領域與培養學習能力。 這樣的抉擇,總是會不斷出現在我們人生中的各個階段:讀哪所大學、念哪個科系只是一個起頭;尋找工作時,該選擇哪一個家企業哪一個職位;挑選對象時,該選擇哪一個男孩或女孩;要不要結婚、要不要深造、要不要跳槽、要不要創業?

  • 政治系公共行政組高達38人申請轉出,人數是全校最多。
  • 別的系都在讀看起來很有用的微積分、會計,我們讀的東西好像跟國高中公民課那些基本知識沒兩樣。
  • 其實在工作中,你也會有這樣的問題:不喜歡這個職位,應該怎麼華麗轉行?

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人人口中的高材生卻放棄「高薪前途」,毅然選擇回到台灣當老師,致力於改善台灣教育的不平等問題。 Yes123求職網調查,其中有51.8%的人表示對選讀科系感到後悔,59.7%表示若重新選擇,不會選擇相同科系。 在回答對選讀科系感到後悔的人中,有29.8%是在畢業開始求職後才感到後悔,顯示出興趣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根據調查,選讀科系時被認為是最重要考量的因素為「個人興趣」,占40.8%,其次為「考試分數落點」,占33%,「未來就業市場考量」只占14.7%。 雖然說學校也給了許多學生轉系的機會,但成本極高,不僅學分要求高,手續的繁雜也是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選錯科系2023 講完這一套邏輯,想必我們已經明白了:選錯系所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不僅你有,太多人有,這不是我們的問題,而是這個時代的問題,教育體制的問題。

選錯科系: 學生控指導教授捏臀、揉胸性騷擾 台大名師遭停聘

就算最後並沒有得到名次,這中間的過程也能更成為非常珍貴的經驗。 選錯科系2023 仔細想想,現在看似無用的「廢課」,究竟是老師的授課方式消磨你的學習動機,還是你自己的學習態度有問題呢? 也許,學習不一定只能發生在教室裡,若是你對某領域真的很有興趣,你可以用各種方式取得自己想培養的能力。

選錯科系

既然做出了決定,就不要再反反覆覆,猶豫不決、三心二意的傷害比作出錯誤的決定更嚴重。 雖然這份工作薪水不到 選錯科系 IBM 的一半,沒有綠卡,隔年還不保證續聘與否,但因為研究主題是自己喜歡的,所以他絲毫沒有猶豫,而在史丹佛的這一年也讓他遇到好幾位影響自己一輩子的教授,在此的研究更成為他往後鑽研音樂技術的契機。 事實上,根據調查數據,比較不會令畢業生後悔的學科,包括工程、醫療保健、商業、財務等;而令學生感後悔的科目多是文科,例如傳媒、社會學、通識學等。 而收入越高的受訪者對科目的感受越好,舉例在傳播系當中,對科目感到滿意的人的收入,就比後悔的人多出1.6倍;在市場管理系畢業生當中,對科目感到滿意的畢業生收入,亦比後悔的高出3倍。 此外,科系體驗活動的環節將會讓學生實際操作科系的課程內容,例如電機系的體驗活動之一為提供電路板、電阻、電線,讓學生實際體驗寫程式、操作執行程式的步驟等,期望經過全面的認識及理解,再選出適合自己的科系。

選錯科系: 興趣與性向對科系選擇的影響

考上了成功大學化學系後,許匡毅猛然發現與想像中有極大的落差,不僅在念原文書時會打瞌睡、提不起興趣,甚至越念越痛苦,還罹患輕度憂鬱症。 最後才發現,自己是帶著美好的幻想進入化學系,看清其中的美麗與憂愁後,才發現「選錯科系」了。 探索學習歷程檔案的全面指南:了解學習歷程是什麼、如何正確上傳,以及關鍵的上傳時間。 即便以上可能有些「誤解」或「過度美好的想像」,但若你已經想清楚了,就下定決心吧! 因為這是你的志願、你要念的大學,這是你的人生,只要你有理由,你可以決定自己要怎麼做。 你可以決定讀法律系,因為你想要追求公平、正義,或純粹覺得當法官很帥氣。

這哪裡是無聊的大學生活,明明很有聊,是你連試都沒試過,就把自己活窄了! 蘇教授說,同學除了該趁大學扎穩自己的硬實力之外,更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品牌,而這是需要數種能力的搭配。 再來看,你喜不喜歡它的課程安排,例如某些系光是系訂必選修四年加總起來就突破 100 學分,對於渴望到外系修課、跨領域學習的人來說,大概就不太適合。 美國的教育就不是這樣,大學是博雅教育,到了研究所才分系。

選錯科系: 探索你感興趣的 18 學群

簡單來說,適合特殊選才的學生,包含有特殊才能、不同教育背景、弱勢族群。 Guang-Xuan Wu 吳冠萱,中山女高畢業,現就讀於台灣大學社工系。 熱愛攝影、電影,起初以為影像只是一種敘事和紀錄的方式,卻在過程中捕捉到人和土地之間的連結,於是發現自己面對發生在這土地上的事情是一齣無法置身事外的戲,希望能用溫柔的力量改革這個社會。

搞砸的時候就沒有可以推卸責任的對象、沒有可以怪罪埋怨的人選。 選錯科系 學非所用不但影響工作情緒與職涯規劃,薪資也明顯偏低。 根據這份調查顯示,「學以致用」的上班族,平均月薪為40343元;「學非所用」者,平均月薪僅有30752元,兩者落差幅度高達31%! 歸咎原因,認為「學非所用」的上班族認為,主要「主修專業的不具一技之長」、「主修科系冷門」與「職缺,薪資不符合預期」。 Ann(化名)是個工作、生活都「全職」的職場媽媽,有一個大三就讀資工的兒子 Kevin(化名)。 我和她相識多年,因為我的公司每年都會召募資工系的暑期實習生,我建議她可以讓Kevin來試一試。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