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電8大優勢2023!(持續更新)

Posted by Tim on May 29, 2022

不缺電

未來,將負起50%發電量的燃氣,新增機組的大潭電廠扮演吃重角色,這座全球最大的燃氣渦輪發電廠,總發電量300萬瓩,約莫1.5座的核電廠。 再來,剩餘的七成電力,不是又貴又有風險的燃氣,就是不穩定的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光電,白天才有電,風電僅能靠冬天的東北季風。 不缺電2023 當天風電幾近無貢獻,光電到6點半趨於0,水利因水情吃緊,2020年就比2019年衰退46%,513那天的占比,更僅剩1%(見表2)。

不缺電

但殊不知對方拉尾盤,超過歷年來的最強實力(用電量),再加上場上的球員臨時受傷,休息區的球員小傷沒養好,所以在這球賽最後階段派不上場,或縱使派上場也不見得好追那一球。 手機成癮是存在多年的議題,現在更直接威脅到下一代的心理健康。 一名在公營醫院的香港醫生,透過加密通訊軟體Telegram沙啞地告訴《天下》,他已經連續36小時無法闔眼,醫院被大量新冠病患塞爆,病人只能躺在地上,就連醫院太平間也負荷不了不斷移入的遺體。

不缺電: 不缺電為何也會停電?303大停電凸顯台灣電力的三大脆弱

國際能源總署(IEA)在 2021 年 5 月發表的全球淨零報告,建議全球於未來 10 年重點投資在節能設備及再生能源之上,達到淨零碳排及解決全球缺電的問題,當中節能設備的貢獻佔 40%,是所有科技中的最大宗,相反,核電佔比最終會比目前更低。 國際能源總署的這項建議,主要是以成本效益和科技發展為考量,甚至尚未納入核廢料和核災風險,也一樣得出「節能更可靠」的結論。 〔記者張軒哲/台中報導〕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昨(26)日上午出席「嘉義台灣選哲之友會成立大會」,會場卻突然跳電,讓他當場嘲諷「民進黨才說不缺電,我們今天親身體驗」。

不缺電

除了管理、應對、建設外,這些年不同國家都有人高聲疾呼:省電就是最好的發電設備。 若我們想像的「不缺電」,是全球前五低的民生電費、工業用電下,所有人冷氣調成16度,高耗電產業無止盡擴張都不缺電,那土地有限的台灣面對需索無度的用電量,終究可能缺電。 而綠電建設更刻不容緩,近年因為政府大力發展太陽光電,所以在5月17日的停電中,幸好有太陽光電,否則無法撐到晚上才限電。 而未來3年,如同這次的夜尖峰(少了太陽後)缺電將是供電穩定的主要課題。 結果,相較於 2005 年的用電高峰,英國成功減少全年用電量 15%,高達 615 億度,核電更大減 38%,碳排放也下降約 36%,而且沒有缺電,這才是真正有效解決缺電的科學方法。

不缺電: 跳電真的就是缺電嗎「缺電」二者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台灣是不是真的缺電嗎?

然而,上週確實讓台灣部分的人需要電的時候沒電,「台灣是不是缺電了?」這個疑問句在本週變成了肯定句,政府說電網不穩、調度問題讓民眾霧裡看花,只要給台灣穩定的電就好。 20年前網際網路、手機還不盛行的時代,每逢颱風天,家裡總會準備蠟燭,在風雨交夾的時刻擔心停電的到來,那些漆黑的夜晚,一般市用電話仍可通話,親友間透過通訊連結,等待復電。 曾幾何時,21世紀的台灣在一週內分區限電兩次,與過往的差別是有國家警報的響起,但社群媒體上哀嚎不止,店家擔心冰箱裡的食材壞去,工廠煩惱產業鏈斷掉,瞬間跳電對電器用品的傷害,燥熱天氣無法降溫,憤怒的情緒直指政府。 這兩次停電,不免讓人回想起2017年的「815大停電」。

不缺電

電力是特質是要即發即用,如果沒有儲存電力的設備,那多發也就是浪費,少發就會缺電,但每天不同時刻的台灣整體用電量都不同,如何控制好發電、用電之間的平衡,是穩定供電的基本要素。 根據擁核團體的說法,理論上核四每年可以發 210 億度電,但真實的發電紀錄只有 3 成左右,即每年僅可以發 66 億度電,依然無法滿足臺灣目前的電力缺口,更何況每座 ABWR 都曾有停電一年的不良紀錄。 因此,以現階段而言,若支持發電量不足且可能會停電的核四電廠,臺灣仍需要另外尋找方法解決缺電問題。 能源政策牽涉範圍甚廣,在面對氣候變遷,全球拼減碳的架構下,台灣的能源轉型方向是正確的,且為了未來30年的發展得徹底執行的,排除掉危險核電與逐步降低汙染的燃煤。 除了發電外,還需要健全的電網與智慧電表,並搭配節電的政策與方向,讓全民理解電力系統增添應對彈性,而作為調度電力總教練的政府、台電,更應該記取教訓與損失,讓台灣有穩定與乾淨、進步的電力。 尤其,同樣的意外也可能出現在核電廠、其他燃煤或燃氣電廠、甚至再生能源,任一電廠臨時跳脫都有其風險,就像因為保險絲燒掉,家裡的電腦突然被關機對電器都有損害;但不同發電類型發生連帶意外造成的後果也不同,應該盡量避免災害的發生。

不缺電: 什麼是缺電?缺電燈號亮綠燈為何還停電?

5月17日的停電事件,除了預估失準、單日尖峰用電量創新高外,興達電廠一號機在中午故障也是原因之一,但故障的當下沒有限電,直到晚上8點50分才開始50分鐘的分區限電,這跟調度很有關係。 一位太陽能光電業者直言,單是一個電力開關的操作就導致停電風險,意味著在未來的能源型態中,電網系統的可靠度與風險管理設計,其實比傳統發電端更關鍵。 去年5月兩次跳電,結合了諸多不利的外在因素:天氣提早進入炎熱期、下午太陽能發電量因日落逐漸減少、水情不佳影響抽蓄水力發電,種種因素造成缺電,發電機組「氣力放盡」,而導致分區停電。 賴副總統說,2016至2022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111億度電,確保電力及綠電的供應,去年綠電的發電量已經大於核能發電量,所以台灣其實不缺電,也持續往綠電方向走。 對台灣長期供電來說,全世界都正在建置再生能源,甚至在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中,幾乎都要達到100%再生能源的發展路線上,以再生能源優先進入電網的安排,我們需要更多儲能的發電設備,強化電網的韌性。 近期高溫讓我們用電量不斷創下史上5月新高,缺水則讓抽蓄水力發電無法發揮效果,導致救援失靈。

從台電的數據看起來,設備因素和天災、外力等因素大約各佔了一半。 台電也表示過,從過去幾年維修的經驗,北部因電纜地下化比率較高,因此天災因素較少,設備因素(燒掉、老舊損壞)相對較高。 長時間來說,要花至少800億,在建照過期、需要重做環差、還得符合福島後的耐震係數電廠、找零件、找廠商、安全測試等條件下,2030年前都無法發電,同時,2019年監察院的調查又再次有學者證明核四蓋在斷層帶上風險極高,又無法處理核廢料。 同樣的錢跟時間放在其他發電設備建設,甚至節能設備的補助,都一定有更好的效果與減輕不必要的風險。

不缺電: ‧ 民調/51%民眾滿意蔡英文執政表現 「民眾反應仍顯分歧」

而全球最擁核的法國,最新的用電量也較 2005 年下降 10%,期間沒有新建任何的核電廠,可見節能投資已成為國際間解決缺電的更好的方法,臺灣應跟上趨勢,創造更有效率的用電機制。 再來,是控制中心的調度員,在用電尖峰期,總是陷入天人交戰。 李敏說,停不停電變成賭局,調度員要不要賭一把,供電改變的速度,會不會快過用電改變的速度,是否再撐一下,用電高峰過了,頭過身就過;還是要避免電力系統崩潰,逕行分區停電,但恐拆穿「不缺電」的假象,也會讓長官冒上政治風險,甚至丟了烏紗帽。 4月5日,台電未通知台中市政府,就於深夜重啟台中火力電廠3號機組,「當時備轉容量都是綠燈(電力充沛)喔,我嗅出不對勁的味道,」李敏察覺。 一位電力業界人士指出,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故,因為絕緣不確實,造成16000伏特超高壓電瞬間接地,猶如所有設備被閃電打中,最嚴重可能導致整座電廠機組報廢,沒有出人命,已是不幸中的大幸。 台電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當用電超過負載或短路時,會導致開關跳開,就是所謂的「跳電」。

不缺電

原因在於,大部分企業只對能源轉型的「商機」有興趣,例如建置電廠與售電。 但是,當全台再生能源建置容量與日俱增,在各地分散建置儲能也有其必要,才能把不穩定發電的風電與光電儲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但這投資額將相當驚人,除了儲能基礎建設,還有智慧電網也是龐大投資。 他認為,台灣轉型創新驅動的成長模式,成長過程也要注意社會公益,弱勢的救助,畢竟面對氣候變遷或數位轉型,大公司大企業有能力跟得上,小公司就比較困難,但追求成長的過程政府要支持大型企業也要關注中小微型企業,讓社會有包容性。 「股神」巴菲特先前以地緣政治風險為由出售台積電股票,因此昨天股東會一開始議題即聚焦台積電的地緣政治對策。 劉德音說,地緣政治不是一個企業或一個國家能左右,「台積電不是地緣政治的引爆點,但現在很多國家都知道,沒有晶片供應會是很大災難」。

不缺電: 副手都要選舉 柯文哲:證明市政成功、副市長都有實力

當年的台灣,因為核一、核二廠機組歲修,再加上颱風吹垮輸電塔,供電本已捉襟見肘,又碰上中油人員施工時不慎切斷天然氣供應,使全台最大的天然氣電廠──大潭電廠1~6號機組跳脫,損失438萬瓩電力,結果就是全國近600萬戶在酷暑當中,停電5小時。 未來台灣產業應大幅對外投資,外資對台投資因地緣政治及五缺問題會減少。 台灣的危機是,和新興市場連結不強、又缺乏關鍵能力,因此再全球化前景不容過度樂觀。

不缺電

由於電力供給是否穩定,牽涉國家整體能源政策走向,朝野政治領袖針對「台灣究竟缺不缺電」這個命題,再度激烈交鋒。 513當天,台電工作人員在進行工程時誤觸隔離開關,造成高雄路竹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讓鄰近的興達電廠共4部機組因此跳機,損失約220萬瓩供電量。 不缺電 台電為維持電網穩定,電力系統自動啟動「低頻卸載」,造成停電。

不缺電: 民眾黨昨造勢跳電喊「缺電」被酸 柯文哲今早不回應

用大家喜歡看的籃球賽為例,我們的用電調度,跟NBA的調度很像。 本來預估快要到季後賽時(7、8月),在例行賽的最後階段,會把一些球員做適度調整,面對過去的手下敗將,派出會贏的陣容就好。 但殊不知對方在第三節突然急起直追,超過歷年來的最強實力(用電量),再加上場上的球員臨時受傷,休息區的球員不是今天沒登錄、輪休調節體力,就是小傷沒養好,所以在球賽最後階段派不上場,或縱使派上場,也不見得追得上比分。 台電多半是推估用電尖峰量,回頭準備備轉10%左右的發電設備。 從台電網站可知,照歷年經驗,估計到7、8月會有更嚴峻的用電挑戰,所以在調度上,5月並不會投入所有的發電設備,有哪些機組可以歲修、哪些必須要上場,這些都是在之前排定的,臨時調度很困難。

  • 因此,以現階段而言,若支持發電量不足且可能會停電的核四電廠,臺灣仍需要另外尋找方法解決缺電問題。
  •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進一步分析,中火3號機裝置容量55萬瓩,對供電備轉容量率貢獻度不及1.5%。
  • 台鐵中部以南全線停駛,台灣近四成549萬家戶停電,半導體、光電、石化、鋼鐵等工業生產也受影響,損失恐達上百億。
  • 5月17日的停電事件,除了預估失準、單日尖峰用電量創新高外,興達電廠一號機在中午故障也是原因之一,但故障的當下沒有限電,直到晚上8點50分才開始50分鐘的分區限電,這跟調度很有關係。
  • 用大家喜歡看的籃球賽為例,我們的用電調度,跟NBA的調度很像。
  • 當年的台灣,因為核一、核二廠機組歲修,再加上颱風吹垮輸電塔,供電本已捉襟見肘,又碰上中油人員施工時不慎切斷天然氣供應,使全台最大的天然氣電廠──大潭電廠1~6號機組跳脫,損失438萬瓩電力,結果就是全國近600萬戶在酷暑當中,停電5小時。
  • 畢業於台北大學社工系,立志當一個捍衛環境正義、土地倫理的翻轉社工。

長期來說,我們該檢討整體大電網的設計及建設分散式發電設備,並與智慧電網連結,讓電力不要在輸配的過程中逸散。 若以上述供電調度的比喻,核三就是個坐領高薪的過氣明星球員,該要他上場的時候那邊痛、這邊痛,拖累整支球隊,這是過去依賴核電的代價。 過去蓋核四的資源,要是拿來投資其他發電設備,今天就不會陷入此困局,但擁核人士對於電力問題的唯一解決方式卻仍是重啟核四。 從台電每天提供的發電量圖可發現,早上的抽蓄負載(Pumping Load)是「負值」,也就是我們利用電不吃緊的時間,把水用電先抽起來,在需要用電的時刻把水放下去發電。 通常日尖峰(也就是一天用電最多的時刻)因為有太陽光電,天氣熱用電量雖然愈高、但光電發電量也愈高,所以真正尖峰可以撐過去。 到了沒有太陽時,大多數的民眾下班放學回到家,遇到熱烘烘的房子,先開電扇、冷氣降溫,同時廚具打開準備晚餐,電力需求上有個次尖峰,這個次尖峰沒有太陽光電支持,備用電力就格外重要。

不缺電: 民進黨稱「停電不等於缺電」 柯文哲酸:沒錢用也不是缺錢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昨天表示,政府說二○二五年不缺電,「我們只能相信」。 面對股東關切台積電如何因應地緣政治風險,劉德音則說,「台積電不是地緣政治的引爆點,但很多國家都知道,沒有晶片供應,會是很大災難,台積電對半導體產業具有穩定作用」。 在工業端,當用電吃緊時,政府需量競價機制應該更早、更謹慎地進場,讓尖峰用電得以抑制。 在民生端,節電政策、設備汰舊換新的經費,都不能停下腳步。 更嚴肅地,無論工業或民生端,政治人物應該有勇氣謹慎討論,調整合理電價的議題,讓以價制量的效果得以發生。 任何發電設備的故障都應該重視,屆齡除役的興達電廠縱使有好的歲修,故障的機率仍偏高。

  • 首先,穩定電力(稱為基載電力,可24小時供電如火力、核電)將銳減:蔡政府預計2025年要達到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的目標,屆時穩定電力僅剩三成(燃煤)。
  • 但殊不知對方在第三節突然急起直追,超過歷年來的最強實力(用電量),再加上場上的球員臨時受傷,休息區的球員不是今天沒登錄、輪休調節體力,就是小傷沒養好,所以在球賽最後階段派不上場,或縱使派上場,也不見得追得上比分。
  • 台電多半是推估用電尖峰量,回頭準備備轉10%左右的發電設備。
  • 台電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當用電超過負載或短路時,會導致開關跳開,就是所謂的「跳電」。
  • 很顯然,無論是5月13日或5月17日這兩個限電日,台電都低估了5月的尖峰用電量,這跟最近氣溫拉高、缺水等極端氣候很有關係。

柯文哲連續兩天到訪台中,他今日上午至豐原公老坪山區參加青委會營隊活動,會前到場跟會後離場,媒體皆提問昨日嘉義活動停電議題,柯文哲都不受訪,也不回應,離開時面對提問,也面無表情,快速上車離去。 對於重啟服貿議題,賴副總統再次強調,台灣迎向國際趨勢,到底是該與美國簽定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還是在同意一個中國原則下,先做主權讓渡再簽服貿協議,「台灣本質已完全改變,要走什麼樣的路,大家都很清楚」。 有股東關注台積電股價表現不如多數科技廠,劉德音說,今年以來漲較少且一直圍繞地緣政治議題,但台積電無法離開也不需要抱怨,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台積唯一能做且要做就是提高基本價值,持續技術領先、擴大製造領先、海外布局,讓客戶信賴更穩定。

不缺電: 「台灣的供電猶如命懸在一線,」他說,過往因為服役機組有餘裕,就算兩、三座機組出問題,民眾也不會發現,更遑論限電;但如今,因為可用機組緊張,一個小問題就可能分區限電,「一個都不能少」。

其實,只要關注能源政策的人察看數據後,都知道遲早會停電,「這是科學問題,只是沒想到五天內會二次限電,創下台灣電力史上的紀錄,」李敏說,每天用電占比都逼近九成以上,台電也只能呼籲大家節約用電,共體時艱。 但上述的極端氣候因素不應該是藉口,強化氣象預報,增添應變風險的能力,政府責無旁貸。 若這50分鐘,有水力可以早上抽起來的水放下去發電,就可以撐過。 但是,昨天因為下午興達就故障,又因極端氣候下的缺水,準備了10個僅有不到5個可以使用,所以僅有的水力已經被釋放完撐過第一輪,晚上就無力救援了。 這個低估不會是一天的問題,也就是最近的氣候條件不變的狀態下,缺水跟酷熱的五月將會持續讓我們的供電風險提高。 如果要電網更加強韌與智慧,台電勢必需要新增投資;若電費持續維持低廉,當用電日增,發電樣態又日益複雜,要避免類似風險事故發生,恐怕是愈來愈難。

台灣企業再全球化需要培養五種能力:第一是語言力、第二是文化適應力、第三是跨國管理力、第四是整合力,還有第五資本運作力。 台商整體能力有待加強,特別是國際觀不足,遠遜於亞洲其他國家,過去太強調在地化,而且過度依賴中國市場。 看圖可以發現,早上的抽蓄負載是「負值」,也就是我們在用電不吃緊的時間,把水用電先抽起來,通常日尖峰(也就是一天用電最多的時刻)因為有太陽光電,越熱用電量越高,光電發電量也越高,所以真正尖峰可以撐過去。 (中央社記者潘智義台北6日電)日前產業界憂心台灣缺電也缺綠電,副總統賴清德今天表示,蔡總統執政7年下來,電力備轉容量率從1.64%提升至17%多,代表著每發100度,只用了83度電力,去年綠電發電量已大於核電,因此台灣不缺電,也持續往綠電方向走。 劉德音說,政府認為電是夠的,「我們只能相信」,但公司也會有所努力。 「綠電不足確實會影響台灣整體競爭力」,建議政府應重新檢討綠電政策。

不缺電: 面對疫情衝擊和氣候變遷,韓國力推「綠色新政」,台灣呢?

而是凸顯了台灣能源轉型過程中,穿著衣服改衣服的「成長痛」,必須大筆投資以及假以時日,才有可能改善。 吳進忠說,在去年5月兩次停電後,台電不只被要求提升設備韌性,更要提高檢修效率。 不缺電 他透露,現在電廠檢修工作,幾乎都是三班制趕工,就是因為唯恐又跳電。

不缺電

303全台大停電引發民怨,為此,經濟部長王美花向行政院長蘇貞昌自請處分,台電公司楊偉甫董事長、鍾炳利總經理則請辭以示負責。 對此,台北市長柯文哲一開始先是稱「今天是來看玫瑰花的」,但被問到民進黨說「停電不等於缺電」時,他仍忍不住酸,「停工也不等於缺工,沒錢用也不是缺錢」。 不缺電2023 備轉容量率=(系統運轉淨尖峰供電能力-系統瞬時尖峰負載(瞬間值))÷系統瞬時尖峰負載(瞬間值)×100%。

不缺電: 賴清德:備轉容量率達17% 台灣不缺電也持續布局綠電

貼文一出,卻引來網友狠酸:「好險我遇到的不是超載,都只是缺電而已」、「跳電說是小動物就好了啦!反正他們又不會出來指證」、「整區跳就是整區用電量過大嘍」。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針對彰化縣議會議長謝典林退黨一事,國民黨今天聲明,對於謝典林因為不願讓人見縫插針而不得不做的決定表示尊重與惋惜。 彭博電視十四日播出副總統賴清德的專訪,雙方就「台獨」問題你來我往,賴清德以「台灣是名為中華民國的主權國家」來回應「正式獨...

不缺電

畢業於台北大學社工系,立志當一個捍衛環境正義、土地倫理的翻轉社工。 長期在花東發展議題間穿梭,希望可以一直住在沒有花蓮王的花蓮。 簡單來說,抽蓄水力向來就是我們應對臨時缺電的最大救援投手,也是儲能設備。 尤其是智慧電網的監測、備援更需投注資源,此外,包括儲能跟自動供需雙向管理的投資,都必須擺更優先的位置,真的不能再輕忽或做表面功夫了。 3月3日,全台爆發九二一大地震以來,數一數二嚴重的停電事故。 台鐵中部以南全線停駛,台灣近四成549萬家戶停電,半導體、光電、石化、鋼鐵等工業生產也受影響,損失恐達上百億。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