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勤業眾信針對全球金融業的調查,無論銀行、保險或投資管理業,皆已為組織改革做出調整,以建立敏捷且富有彈性的組織與工作環境;其中,半數(55%)銀行實施彈性的工作排程、六成(61%)投資管理公司允許員工在家辦公。 此外,疫情也加速了數位轉型腳步,藉由打造更多數位化的客戶互動管道,強化企業韌性及客戶關係;例如,五成(54%)的投資管理公司運用AI聊天理財服務機器人支援大量的線上服務需求、近四成(39%)銀行預計在實體旗艦分行引進AI機器人助理。 此外,部分業者也施行「成本革新」,將資金挹注於數位化和虛擬化營運等優先任務,暫時延緩或取消不必要的費用。 調查顯示,「網路安全、資料隱私以及雲端建置的支出」,為2021年金融產業計畫要增加或維持的主要三項目。
但自從AI出現後,IP事業的買家已從過去的IC設計業者,轉為Google、亞馬遜這些終端業者,他們對於IC設計的業者,不是要求成本最低,而是希望最配合他們的需求。 走在產業的最前端,帶來新品新規格的風向,黃仁勳COMPUTEX演講大秀5年來GPU改變:用AI模擬光線與物質,是運算的終極挑戰,你看不到運算到底演算什麼? 「居家」是結合工作與生活的活動總部,照顧到居家防疫需求;「個人」則重視個人化防疫與精準健康;「城市」的創新應用則強調公共衛生與零接觸商機。
產業趨勢: 台灣 PCB以 31.3%市佔率位居龍頭,而臻鼎( 更是Top 1廠商
福特(FORD, F-US)面向全球市場推出的首款純電動車型Mustang Mach-E,目前由長安福特推進國產計劃,有望在 2021 年上市,現代品牌IONIQ 5 也將於 2021 年正式亮相,該款車型基於現代E-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GM-US)P純電動平台打造而來。 與自主品牌以及特斯拉等新勢力車廠相比,合資品牌最大的優勢在於造車品質、品牌和技術積澱。 摒棄了備受詬病的 “ 油改電 ” 思路,合資車廠轉而專注於純電動專用平台,看得出合資車廠們正全力以赴。 2020 年,特斯拉無論是銷量還是股價都節節攀升,足以證明該領域的發展潛力。
此外,甚至可以在控制器或穿戴裝置等硬體上提供部分觸覺回饋效果,以提高使用者的沉浸感。 范哲豪指出,未來汽車將是除了PC與手機之外的「第三台電腦」,勢必引爆各類IC需求的大幅成長。 外在地緣政治、全球經濟前景的挑戰及內部的人才短缺等問題,使2023年對台灣產業而言是一個相對不穩定的開始,隨著通膨及景氣緊縮,成本居高不下,終端市場的回溫速度也不如預期,企業的獲利空間受到相當大的壓力。 ,因應通膨及地緣政治的不確定,使2023年的市場更難以預測,加上人才荒與綠色轉型帶來的挑戰,疫情期間許多台灣企業已加速導入數位工具,幾年下來累積多種數據,企業可藉此在景氣緊縮的當下,調整自身體質,重新聚焦企業的核心策略,確保在數位轉型、淨零策略甚至人才發展的行動方向,與企業長期發展策略一致。
產業趨勢: 半導體產業4大未來趨勢 工研院公開觀測心得
目前AI晶片的應用範圍,已從雲端運算走向邊緣運算,晶片的設計、生產與封測也結合AI技術。 產業趨勢2023 在這波AI浪潮下,業者多已陸續宣示AI晶片計畫或推出相關產品,像是於手機、智慧電視、智慧音箱、低功耗AI攝影機、AI視覺感測、輔助駕駛系統、車用影像及家用安防等,應用面可說十分廣泛。 「因應車輛電子化趨勢,以往主攻PC與手機的國內供應鏈,也開始布局車用領域,」范哲豪表示,國內IC設計廠已先後推出智駕平台、車用乙太網路晶片、智慧座艙系統、車載資通訊系統、車用顯示晶片、車用微控制器(MCU)等多元車用產品及技術,目的就是搶攻未來商機。 目前已有130多個國家相繼宣示2050年將達到淨零碳排目標,未來30年全球將形成與之相關的新生態鏈、新商業模式和新布局的機會。 從這四大趨勢來看,「臺灣不可能置身事外,我們必須成為友好國家的關鍵夥伴,未來國際鏈結的需求勢必會更加重要,」蘇孟宗說。
- 展望2022年,彭茂榮認為,半導體供不應求可望改善,供需將漸趨平衡,但市場需求持續存在,估計2022年國內半導體產業總產值將年增12.0%,至新臺幣4.5兆元,持續保有優於全球平均值的高動能表現。
- Deloitte Global預測,投資在5G獨立網絡,包括試驗、計畫部署或實際推出的移動網絡運營商數量將從2022年的100多家增加一倍,至2023年底至少增加到200家。
- 據報導,賓士將於 2023 年開始在美國加州和內華達州提供其 L3駕駛系統 Drive Pilot。
- 到了2035年,歐盟汽車總保有量則將降至2.81億輛,被中國的3.5億輛(每年預估成長3.9%)、美國的3.32億輛(每年預估成長1.1%)超車。
- 目前已有130多個國家相繼宣示2050年將達到淨零碳排目標,未來30年全球將形成與之相關的新生態鏈、新商業模式和新布局的機會。
- 5G滲透率續增,從2019至2025年,5G手機的年平均複合成長率超過100%,2025年全球5G手機銷售量則上看14.3億支,無論是手機核心處理器、5G通訊元件如基地台、電源管理IC,或記憶體、鏡頭感測器、驅動IC等,無論種類或數量都將急遽增加。
疫情、暖化、科技戰;塞港、通膨、晶片荒,送走不平靜的2021年,2022年的產業前景如何? 工研院「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日前登場,因應全球2050淨零碳排目標,大會以環境永續為題,點出四大國際趨勢,並提出全球三大價值鏈重組方向,指引產業掌握嶄新年度的重要趨勢,以利全球策略布局。 全球能源需求在2021年的強勁反彈,導致化石燃料和能源供應短缺,價格持續攀高。
產業趨勢: 全球汽車產業2025與台灣業者因應之道
集結全球資源提供跨產業的轉型服務,包括:網路安全服務、應用程序、平台及技術整合和管理,協助國際奧委會數位轉型,創造更現代化的賽事體驗;為全球體育殿堂在永續發展、DEI、職業運動員轉型與福祉等方面,提供支持並發揮正向影響力。 據報告顯示,生技產業2022年總體交易量低於2021年,從疫情紅利的大幅成長中高檔回落但仍處於高點,儘管生技製藥產業交易量下降26%,全球生醫市場表現依舊相對亮眼。 收購者持續關注技術創新與重大研發項目,包含產品收購、授權交易及策略合作,例如大型藥廠安進(Amgen)、輝瑞(Pfizer)積極展開併購,由重大併購案件可以觀察到,生技製藥交易主要以罕病、癌症及免疫相關疾病為熱門領域。 七成(70%)投資者表示,2023年的投資策略將專注於高度穩定性的後期資產,另有 65%則表示希望著重在收購初創企業。
- 受惠5G和AI的高效能運算需求,全球晶片需求強勁,臺灣半導體產業連續2年成長超過兩位數,今年產值更首破新臺幣4兆元關卡;電動車也是後勢看漲,全球電動車銷量成長9成,車用電子市場規模也突破2,300億美元;電動車也帶動智慧座艙興起,全球車用面板產值朝百億美元邁進。
- 台灣因具備世界級的半導體供應鏈,相關高科技業者應持續穩定發揮先進的軟硬體整合能力,組建TMT世界級科技戰隊,搶攻元宇宙虛擬實境供應鏈。
- 以網路選購服裝而言,尺碼大小永遠是個風險,而3D掃描和試穿技術剛好就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對於零售商而言,更盼望著能藉此減少退換貨所帶來的麻煩。
- 其中知名案例像是荷蘭的The Fabricant,成立於2018年,該公司推出了digital fashion的概念,將數位時尚定義為結合遊戲和加密藝術的學科,不會以實際形式存在,也不應該對環境造成汙染,希望洗刷大眾對於時尚業的污名,並避免勞力剝削。
過去金融機構視金融科技新創公司為競爭者,這幾年卻逐漸轉換成合作、創投投資甚至孵化的模式,金融機構提供資金和相關資源輔導,如去識別化的巨量資料讓新創業者能夠實際運用,而新創業者提供創新技術協助金融機構數位轉型,新創與大企業的合作形式可加速推進臺灣金融科技產業的發展。 KPMG數位創新服務副總李祖康認為,未來企業與新創的合作可加速金融科技發展以及開放金融將成為金融業趨勢,嵌入式金融的發展更讓金融服務無所不在,滿足消費者對多元金融服務的需求,實現 ”生活金融,場景金融” 的發展願景。 同時由於疫情期間半導體供應鏈的不穩定,使得台灣IC大廠成為美國首波供應鏈自主化及友岸生產推動的對象,美國也與IC上下游重要生產國結盟,以共同抵制及封鎖中國相關產業的競爭,由於半導體為台灣重要電子零組件生產及出口產業,「友岸」投資與生產模式是否將引發產業投資外流,進而影響在台生產規模的成長,都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全球暖化的情況持續加劇,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永續」在2020年正式從理念轉變為行動,成為企業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環。 11月7日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大國美國新當選的總統拜登(Joe Biden)矢言,就職第一天他將重新申請加入巴黎協定;中國大陸也在聯合國大會中宣布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歐盟會員國在近期也達成共識,2030年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55%,種種跡象表示全球減碳風雲再起。 台灣作為國際供應鏈中的重要角色,低碳轉型在國家產業的永續發展中極為重要。
產業趨勢: 產業趨勢大解析
另外,2020年在全球局勢動盪下,台灣持續祭出資金回流相關措施,其中「高資產新財管方案」及「信託2.0」鼓勵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期開創金融商品多樣化,並服務更多不同客群。 產業趨勢 「2025台灣大未來」一書是由資策會MIC、工研院IEK、工研院KEC、中經院國際所及台經院三所等產業研究專家,共同組成2025研究團隊,並邀請國內外智庫與資深研究專家參與,以2025年為視角,分析全球產業環境的演變及對台灣產業可能的衝擊與影響,具體提出台灣產業未來在世界市場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及努力的目標。 工研院IEK副主任張超群表示,目前台灣外銷產業主攻歐美國家市場,但以人口成長的趨勢來看,未來新興國家的消費人口將會逐年大增,配合全球消費主力轉移,在歐美高價產品市場及落後貧窮市場間,將衍生出一個優質平價市場,是台灣產業值得關注的新市場與新商機。
在永續風潮下以及近年政府政策推動角度,可以預見食農及綠能產業將高度發展,帶動市場投資相關產業鏈。 KPMG安侯建業執業會計師莊鈞維認為,極端氣候也是影響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食農科技的下一步決勝點在於誰能掌握數位資訊科技,讓食農業成為一個獲利,更是能夠永續發展的產業。 他指出,傳統農業必須透過與跨領域技術結合,達成農業轉型與升級的新農業,讓農業不再只能「看天吃飯」,在可見的未來全球人口持續激增,我們須致力於提升糧食產量,才能避免因糧食短缺問題而導致世界各國發生戰爭與和各種社會問題。 觀測CES 2021,「家」扮演推動新經濟更重要的角色,加速了新媒體影音串流、娛樂、遊戲、遠距辦公、線上學習、健身領域的趨勢發展。 主辦單位消費者技術協會(CTA,Consumer Technology Association)預估,2021年北美市場在軟體與影音串流服務支出,將成長11%至1,120億美元,其中影片串流支出成長15%至410億美元,音樂串流支出成長19%至100億美元,遊戲支出成長8%至470億美元。
產業趨勢: Digital Village™ 數位創新服務
在營造業方面,有鑑於2023年6月公共建設市場擴張、民間建築領域疲弱,再加上成本端也出現營造建材價格下跌,但勞務費用上升的僵持情況,故2023年6月營造業景氣以持平視之。 展望未來,由於政府為達成公建計畫經費達成率,預計公共工程推動力道將再擴大,況且政府開放營造業有條件申請移工方案將於8月正式上路,預期將可望部分遏止勞務成本上揚之效果,因此未來半年營造業景氣以好轉看待。 其次不動產業方面,2023年6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件數月增率為 -3.2%,主要是反映買賣雙方拉鋸的現象,買方認為政府打炒房,房價應大幅下滑,認知幅度與賣方讓利空間落差大,進而壓低成交量所致。 產業趨勢2023 至於未來半年不動產業景氣相較於6月,房市景氣恐仍顯黯淡,顯然先前房貸利率緩升的效應浮現、資金緊縮、房市供給增加、調控政策未鬆動、總統大選干擾因素加大等因素,將持續制壓未來半年整體市場的買氣。
近期在俄烏戰爭、通貨膨脹,消費性產品需求降溫等不利因素影響下,使2022年下半年面板產業開始去庫存,並降低產能利用率因應,各國面板業者不約而同調整近乎全產線的產能利用率,希望藉由降低產能來穩定價格,靜待庫存去化完畢。 工研院IEK Consulting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顯示器產業規模為... 2023年智慧手錶將是繼大型顯示器後,Micro LED下一個導入量產的應用,而高單價的運動手錶為出發點,未來則將以Micro LED搭配可撓背板為設計主軸。
產業趨勢: 醫療照護與生技投資前景展望調查報告
隨著全球人口數、高齡占比增加,人口結構因而改變,由醫療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死亡率減緩、壽命延長,伴隨著生育率下降、人口老化快速、高齡人口增加,將對醫療體系和社經發展帶來龐大壓力。 在歷經地緣政治動盪、投資策略改變、各國祭出半導體扶植政策、全球經濟景氣向下修正的經營環境下,全球晶圓代工領先族群包括—台積電、三星(Samsung)、英特爾(Intel)也展開更激烈的爭霸戰。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投資管理產業負責人黃海悅資深會計師指出,在2010至2019年間,全球的私人資本(包括私募股權、創投、私募債、不動產、基礎建設和自然資源等私人投資資產)和避險基金之規模皆有近10%成長;私人資本在績效上的成長更逾12%。
2020 年底,晶片短缺危機席捲了大半個汽車圈子,大眾汽車集團率先承認存在晶片斷供。 此次斷供主要是由於兩大汽車Tier 1 供應商——大陸和博世,生產的ESP(電子穩定程式系統)和ECO(智能發動機控制系統)中的ECU模組供應短缺。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缺 “ 芯 ” 現象要到 2021 年一、二季度才能得到緩解;而完全消除要到 2021 年四季度。
產業趨勢: 全球疫情大解封 運動產業市場看俏
儘管早前遭遇新冠疫情所產生的短期衝擊,2020年電動車產業仍呈現強勁成長的趨勢。 產業趨勢2023 汽車產業為關稅高敏感的產業,因應政府對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政策,將邁向電動車高值化發展。 故短期內,受新冠疫情影響,台灣汽車原廠將聚焦於保持現金部位,並將投資分散至事業內的其他領域,並因此放緩達成原先設定電動車生產與銷售目標的速度。 根據統計,2020年台灣消費性產業併購案件數量與總交易金額相較於前兩年略有下降,然而隨著近期疫情趨緩,各國陸續解封與逐步放寬商業活動,且歷經這一波國際封鎖措施後,企業深刻體會供應鏈管理之重要性;舉例來說,研發可以線上銷售的冷凍食品是「無接觸經濟」的重要一環。 但是如何避免冷凍食品取代原有實體店面市場,是開發冷凍食品的重要課題。 體質健全、金流穩定的公司,會開始尋找垂直併購的機會,掌握上游的原物料到下游的通路與物流,使企業更有能力與彈性面對大環境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