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補助徵件即日起迄2016年3月31日截止,別錯過了參與世界設計之都的大好機會。 隨著全球公民對氣候環境變遷、資源分配不均、能源永續等議題的關注與日遽增,如何用設計改變我們的生活,用設計的力量創建更好的環境,這樣的概念正在全球蔓延。 設計趨勢也從以「產品」與「功能」為思考的出發點,轉向以「人」與「環境」為中心的思考。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2023 因此,Icsid於2011年開始舉行,兩年一度的世界設計影響力大獎(World Design Impact Prize,簡稱WDIP),這個備受全球重視的設計獎項,強調以設計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社會、經濟、文化以及環境等問題以提升生活品質,並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環境。 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簡稱WDC)是享譽全球的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簡稱Icsid)所發起的全球性活動。 臺北繼2008年義大利杜林(Torino)、2010年韓國首爾(Seoul)、2012年芬蘭赫爾辛基(Helsinki)、2014年南非開普敦(Cape Town),成功獲選為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並首次成為華人世界的設計首都。
Basurama 是來自⻄班牙馬德的NPO,由建築師、藝術家組成,研究廢棄素材過15年,在2014 的世界設計之都開普敦的專案中,曾將240 公斤塑膠袋,以超過5000 公尺的膠帶,黏成一個驚人的巨大充氣裝置,提升民眾對塑膠袋造成的海洋污染意識。 國外重要會展參展:2012年起前往芬蘭、南非開普敦、荷蘭恩荷芬、英國倫敦、澳洲雪梨參加國際間重要設計展,參觀民眾約13萬人次,並與芬蘭赫爾辛基市共同簽署「友誼城市瞭解備忘錄」,承諾未來兩市將在城市交流、城市治理、文化創意、青年教育等方面深度交流。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AI時代襲捲全球後,AI取代人類工作的議題受眾人關注。 作為2016世界設計之都,臺北特別選擇紫色作為代表色,主要是以紅、黃、藍,分別象徵熱情活力、文化創意及智能科技調合而成,富有奔放與典雅的雙重魅力;正代表臺北是由人文與科技並俱發展交織而成的設計之都,充分象徵城市多元發展和不斷向上提昇的樣貌。 北市文化局在申辦「世界設計之都」時附上申辦形象短片及國際投標書,強調以「不斷提升的城市」(Adaptive City)為主軸,並分別由國內知名的「仙草影像」工作室,與素有「設計詩人」之稱的設計師陳俊良共同參與製作。 「臺北風格1館」由吉日設計總監鄒駿昇策展,以「VISUAL TAIPEI」為題,藉由國外觀點,重新認識臺北;以生活為主題發想,讓想像放行。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相關新聞
CXCITY在2015 米蘭世博獲得了公民支持及各地參觀者的熱烈迴響,這股公民力量從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繼續發酵到2017 哈薩克世博! CXCITY將以「未來台北」為主題,建立公民參與的線上與實體平台,藉由游擊講座、國際工作坊、城市浮洲募集市政議題、邀集市民討論,勾勒未來台北樣貌。 2017哈薩克世博以未來能源為主題,哈薩克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前10 大黃金産區,主力出口能源和礦産,談能源哈薩克當之無愧。 CXCITY也將從今年的OPEN CALL 計畫,外帶台北進入世界博覽會中。 本計畫於內湖焚化廠建置廚餘酒精再利用展示館,為全國第一座公營垃圾焚化廠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期後續進一步將生質酒精多元再利用之創意產品融入臺北市居民生活環境,以達到開發廚餘新價值、創造環保新文化及打造全臺北新體驗。
臺北市正在進行「都市的再生」,不用拆遷改建、不用大興土木,而是以品味、個性、原創性、價值觀、與生活態度作為空間表現的標準,創造出為數眾多的微型世界,成為美感體驗的大觀園。 此計畫分別為臺北街角遇見設計及創意街區,主要透過舉辦各種活動,凝聚設計師與創意工作者的認同感,並讓市民參與街區中的大小活動,體驗街區的原創能量。 於世界設計之都活動期間,80位國際知名設計師造訪該城市,與當地公司進行設計交流,並作為青年工作營之顧問;超過20個競賽和無數個工作營,成功吸引設計院校、設計促進組織、設計企業及地方政府積極參與互動交流。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藍議員批北市白色變電箱「變灰」 設計師怒回應
另外還有日本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綜合性設計公司GK設計集團社長田中一雄(Kazuo Tanaka)也將來臺,他曾參與日本公共及交通建設,廣為人知的作品有JR鐵道指標系統、日本郵政郵筒等,同時還擔任日本工業設計師協會理事長及日本設計振興院理事,在日本設計界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除了邀請國際團隊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展現臺北城市的設計能量,如何回應這座城市所面對的挑戰,及用多元的設計改變臺北的現況 ?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2023 也因此,在公佈國際公開徵件成果的同時,我們也推出設計補助計畫,讓民間的企業與設計創意團隊,能夠一同參與臺北市的改變。
晚宴節目也特別穿插臺北市立國樂團現場演出別具臺灣特色的經典曲目,及新銳電子音樂團體「HH」帶來創新的感官體驗。 老房子文化運動:打破過去由政府單位編列預算修復並經營之唯一途徑,透過公部門主導媒合,結合民間資金與創意,保存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協助修繕再利用老房子,作為文化創意團隊創作、展演、營運空間,102年迄今已成功媒合13處標的,將賦予建物全新生命。 林蔭大道:建置市民期待中人行步道系統,由市民參與林蔭大道的規劃設計,透過辦理工作坊、專家座談會及說明會等方式,一起檢視計畫.對談.腦力激盪,最後再提出符合人們所需的實際行動方案。 透過重新設計,以新生南路三段(長約1公里)、和平西路三段(長約570公尺)以及羅斯福路五、六段(長約2.6公里)作為示範道路。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文化快遞》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10月逛設計 國際大展在臺北
行政院宣布嘉義科學園區將落腳太保農場,也核定85億元開發經費,嘉義縣府更定位為最美科學園區,嘉義科學園區將做為智慧農業、精準醫療、智慧載具研發基地。 而由「設計詩人」陳俊良所設計的投標申請書,則以卷軸展開版型為底,搭配中國歷史悠久的「龍鱗裝」書籍裝幀方式來呈現文件內容。 多達 5 冊的申請書內,蘊含著古代書法、現代插畫、設計圖等不同元素,表現出有如藝術品般的文物型態。 今年「土星衝」的土星位於寶瓶座,肉眼清晰可見,天氣好時甚至可用望遠鏡看見土星環中的「卡西尼縫」,成為夜空中1顆明亮寶石。 台南市政府教育局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土星以美麗光環著稱,今年8月27日達到「衝」的位置,也就是「土星衝」,每年暑假必看天文亮點。 「土星衝」指的是土星和太陽分別位在地球兩側,赤經相隔180度,視星等約0.4,視直徑19角秒。
交通局指出,北市交通死傷事故以機車為大宗,約占七十八%,十八至廿四歲最多,其中初領駕照前三年死傷較嚴重,隨著取得駕照時間越長呈現人數下降。 這不僅能讓你得到寶貴的建議,還能開啟新的職場對話,誰知道,也許你會在這些交流中結交一位「非官方導師」。 巴倫西亞與當地、區域和國家的公共和私營部門合作,推出了獨特的 WDC計劃,使傳統設計學科內外的公民能夠頌揚設計及其改善生活質量的力量。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活動新訊
衛生局提醒,國內登革熱疫情嚴峻,暑假即將結束,返國及返校市民人數增加,如出現登革熱相關症狀,請儘速就醫,主動告知旅遊史及接觸史。 林百里表示,他從台大畢業迄今數十年來都在做夢,始終樂觀正能量看待未來,每天都很開心亢奮,他的AI夢是從2004年與MIT合作開始,10年磨一劍,2016年開始做AI,2022年是超高速AI、形成智慧移動世界,強調台灣必須和世界連接起來。 此外,有鑑於台灣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市場之一,也是半導體零部件的主要出口國,國際半導體製造商也可以考慮在台灣設立全球物流中心,多家全球知名廠商刻正與台灣的經濟部對此展開談判。 在臺灣擁有33年歷史的金點設計獎,今年也首度配合設計之都的設計改善社會理念,增設「金點設計獎年度特別獎社會設計獎」,以「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做為競賽主題。 里爾大都會 (Lille Metropole) 由 95 個社區組成,是第七個獲得“世界設計之都”稱號的城市。
總參與人數:1,756,663人、總參與設計師數:790人、總參與商家數:318家、總參與團體數:52家(包含營利、非營利、社區組織)、總辦理場次:139場以上(包含展覽、工作坊、座談、課程,2014年已有21件獲補助計畫,預計至2016年將會超過千萬人次共同參與。 為鼓勵設計工作者投入城市軟硬體的改造、促進設計師參與城市議題的實踐,進而延伸設計在城市中激盪出的效應。 台北市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提到,北市本月發生一起死亡車禍,一名小客車駕駛誤判綠燈都可以左轉,還沒等左轉的箭頭燈號開啟,就左轉而發生碰撞。 蔣萬安也說,「箭頭綠」左轉專用燈號是沒問題,跟著綠燈左轉就好,但他的經驗不知道這個綠燈是不是左轉「箭頭燈」、也不知道能不能左轉,如何透過燈號標示或路型設計,讓駕駛更清楚,相關單位檢討改善。 〔記者蔡亞樺/台北報導〕台北市交通繁忙易有事故,台北市政府統計發現,北市車禍位置以路口占六成最多,其中以路口側撞占三成最多,又以左轉側撞情形最嚴重,其中機車涉入的路口側撞,左轉側撞比起右轉側撞超過三倍,市長蔣萬安也反映自己看到綠燈不確定能否左轉,更不知道這個綠燈是不是有左轉「箭頭燈」,要求檢討路型設計及標示,降低風險。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劉文雄大罵郝龍斌 設計之都燒掉11億
董陽孜有感於城市需不斷提升文化美學,期待用書法藝術實現生活願景,故取「無聲的樂章」中20幅墨寶,與詹朴、張暘、陳劭彥、陳姵潔、王舜民、周裕穎等6位臺灣服裝設計師跨界合作。 設計師各自演繹,將書法線條的靈氣、韻味、態度等精神注入作品,讓書法藝術透過時裝,以不同姿態進入生活,用時尚角度重新感受歷史傳承之美。 臺北當代藝術館響應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計畫中,運用社會設計改變城市的宜居風貌,推出【跨‧社‧會-設計+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X 藝術+】展覽,展覽日期從1月23日至3月6日,以CROSS"跨"為主題,邀請設計師跨越領域、跨越社群及跨出工作室,走入社會進行設計的社會實踐。
台灣經濟部也概述了三大合作領域,包括加入台灣核心聚落、開發不斷增長的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市場,以及建立營運和研究中心,以開拓快速成長的亞洲市場。 代表處表示,半導體是現代科技的基石,是電子產品的必要元件,推動各種科技產品與服務的進展,是全球經濟發展與創新運用的關鍵力量,包括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5G通訊、雲端計算、電動車(EV)、自駕車、健康照護、軍事系統、交通、乾淨能源及無數的運用領域,都需要極為先進的半導體。 全台1日辦公圈成形,高科技產業包括半導體、IC設計與中下游產業鏈,除了帶動新竹、台北商辦市場,竹科與中科發展也受惠高鐵便利交通效應,高鐵往南延伸,也將帶動高雄左營高鐵站區商辦市場發展契機。 球社群的機會,不但有助於城市持續創新,並帶動發展,作為嶄新創意與設計思維的交流平臺,文化局長謝佩霓也希望藉由論壇讓執政者、管理階層,到專業團體及社會大眾,都習慣把設計納入運籌帷幄、生活或是政治判斷的重要元素。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台北畫刊推薦
今晚出席貴賓包括臺北市長柯文哲、臺北市文化局長謝佩霓、Icsid理事長Mugendi K. M'Rithaa、以設計聞名的荷蘭恩荷芬(Einhoven)市長Rob van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2023 Gijzel、英法日等駐華代表、及國內著名設計師謝榮雅和羅申駿等上百位貴賓共襄盛舉。 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期待WDC能促進臺北的設計與創新,進而成為更好的城市」。
除了大展、設計政策論壇外,臺灣首次集合來自全球4大洲、16個知名設計週頂尖策展人的「國際設計週論壇」也將在10月18日登場,透過世界各地深具國際影響力的策展人洞見,帶領與會者看見設計產業的不同面貌,藉由跨國對談,剖析國際當今的設計趨勢,一探設計與文化脈絡之間的關係。 2060 年,10 位台灣人中將有4 位超過65 歲,其中2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位超過80 歲。 5%推估台灣老年人的醫療支出、看護花費新台幣4萬元中,超過一半將花在看護服務上,若再乘上平均看護年分7.3 年,一個人為健康付出的代價是新台幣220 萬元! 隱藏的市場未被開發,5% 因此以長期照護為主題,透過「living lab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生活實驗室」方式,針對1-2個台灣的日照中心,建立社區導向的老人照護系統和智能生活情境。 例如多數年長者不喜歡復健、用輔具,5% 開發具有復健功能的澆花器,讓年者長在有尊嚴的情境下享有正常生活,同時又能復健。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交通資訊
容許開發內容,商三A、B基地得辦理住宅、商業開發,住宅比例不得超過基準容積30%;商四基地依都市計畫規定使用。 高雄市長陳其邁指出,AI高科技應用的興起引領半導體朝向先進製程快速發展,尤其在半導體產業伴隨著台積電強化佈局先進製程,包含英特格、默克、日月光、新應材、穩懋、穎崴等半導體供應鏈大廠先後加碼投資高雄,從產業觀點切入,高雄的S廊帶已經往先進製程佈局,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全球大廠齊聚,將會迎來新的時代。 安信建經總經理張峰榮指出,台北市主要商圈辦公室,現階段市場仍是需求大於供給,上半年空置率維持在3%以下的低水位;商用不動產投入重建,新大樓容積擴增,不僅可加入辦公室產品供給,若符合土地使用分區條件,商辦亦有機會改建為住宅類型,讓空間使用更具多元性。
各設計團隊成果於2016年國際設計大展中,以「活的展 Taipei Issuuuue」進行成果展出。 活的展展覽鏈結了6個open call(國際設計合作計畫)、8位國際駐村設計師,共18個國家專業人士參與、多項設計導入公共政策,由多方視角及思考來檢視臺北生活議題,運用設計推動這一切的改變,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投資自己城市的未來藍圖。 期望校園教育導入設計思考與設計師參與,漸進改善現今升學導向的教學模式及其缺失;透過舉辦論壇、多元課程講座與研習營、工作坊與教案規劃等一系列設計活動培育設計思考教育種子師資,將設計思考思維向下扎根。 同時推動「打造創意設計聚落」計畫,期藉由設計文創人才進駐中小學校,打造帶動學校與社區藝術風氣的文創交流聚落,落實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永續發展,同時形成一種社會互助的機制。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北市路口車禍 左轉側撞比右轉多3倍
以更具創意、親和、互動性更強的方式,讓社會大眾廣泛的增加對通用設計的理解和興趣,進而提升支持和使用的意願,讓專業人士、投資者與使用者,有提供回饋、經驗、資源與互動分享的平台。 為了彰顯世界設計之都的發展目標,臺北市政府整合既有的城市發展計畫,同時投入新的思維與資源,規劃16項核心計畫,致力於以創新的城市治理方法,針對臺北現今所面臨的四大發展課題,亦即生命健康、生態永續、都市再生、以及智能生活,邀集熱血設計工作者參與公共政策事務。 從2013年開始,臺北市政府陸續推動16項核心計畫,進行城市集體改造運動,引領臺北市邁向宜居城市。 「國際城市1、2館」以城市創新為主題,結合城市生活與社會設計相關課題,藉由設計思考檢視全球城市所面臨的4大議題:生命健康、生態永續、智能生活及都市再生,邀請來自全球各地或歷屆曾獲選設計之都的國際城市來臺參展,分享透過設計解決社會問題的案例,以及設計對城市生活的重要影響。 參展的國際城市橫跨歐亞美非共計13個,包括亞洲的大阪、橫濱、北京、印度、菲律賓、歐洲的巴黎、德國、恩荷芬、瑞士、赫爾辛基、奧地利,及美洲的墨西哥和非洲的南非。
- 臺北繼2008年義大利杜林(Torino)、2010年韓國首爾(Seoul)、2012年芬蘭赫爾辛基(Helsinki)、2014年南非開普敦(Cape Town),成功獲選為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並首次成為華人世界的設計首都。
- 全球大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如何透過設計讓城市轉型以符合人口需求,變成重要議題,首爾以「Design for All (為眾人設計)」為主軸,推動了「漢江復興」、「東大門設計中心」等共超過114項城市工程,大幅提升市民生活品質,並提升民眾設計意識。
- 臺北市正在進行「都市的再生」,不用拆遷改建、不用大興土木,而是以品味、個性、原創性、價值觀、與生活態度作為空間表現的標準,創造出為數眾多的微型世界,成為美感體驗的大觀園。
- 以更具創意、親和、互動性更強的方式,讓社會大眾廣泛的增加對通用設計的理解和興趣,進而提升支持和使用的意願,讓專業人士、投資者與使用者,有提供回饋、經驗、資源與互動分享的平台。
- 2012赫爾辛基世界設計之都 赫爾辛基,這個開放的北歐城市,多年來都將設計視為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力,致力於利用設計,創造同時具「功能性」及「樂趣」的城市,2012年更透過申辦WDC,創造無可取代的城市設計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