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旭在歐洲、北美和亞洲建置超過1,900座離岸風機,佔全球25%,已建置的離岸風電容量超過8.9GW,預計2030年會達到28 GW。 沃旭能源目標在2030年前建置約50 GW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足以提供乾淨電力給8000萬人使用。 Soluna成立於2017年的新創公司,總部位於美國,透過區塊鏈生態系統整合未被使用的可用能源,開發能夠滿足獨立的、分散式、可擴展和具有彈性的能源系統和高性能運算技術,避免能源的浪費。 該公司旗艦風場位於西非達克拉以北,佔地137平方公里,為地球上風最大的地方之一,其風場具有建設180台渦輪機的潛力,風機總裝置容量將超過900 MW。
至於台灣是否能夠順利發展離岸風電,除了政策推行之外,也需要與民間溝通,才能達成多方共贏的局勢。 能源局於今年五月十一日召開「區塊開發作業辦法草案」說明會後,WindTAIWAN團隊隨後即針對當時公告之最新草案,以線上問卷的方式(因應疫情無法面訪)蒐集離岸風場利害關係人,包括開發商、國內外供應商、海工廠商、船舶廠商、環保團體等提出的相關意見併進行彙整。 台灣離岸風電現況 其中,針對風場容量分配、產業關聯性彈性化以及零元競標等三大項目,各方皆有不同考量,且亦分別提出建議。 陳崇憲說,投資製造離岸風電專屬船舶動輒近百億元,多數本土業者興趣缺缺,目前僅有台船正在開發國內第一艘離岸風電浮吊船「翡翠輪」,預計今年6月交船,進行水下基礎與大型風機的運輸與安裝作業。 挪威國營石油公司(Equinor)目前正在進行韓國水域的調查,以確保未來在韓國東南沿海的800MW浮動式離岸風電工程之可行性。 Equinor公司主要透過離岸光達浮標來蒐集風浪數據,並確保與海床之間的距離,該公司目前則與韓國國家石油公司和電力公司Korea East-West Power共同合作,預計在蔚山附近開發一個200MW的浮動式發電專案。
台灣離岸風電現況: 相關消息
針對如何深化台灣離岸風電產業鏈本土化議題,伯威海事董事蔡佳翰表示,建議政府可以用「政策」來協助,像是融資的寬鬆、要求離岸風電國外開發商與台灣公司合作,以及補助企業員工訓練,是台灣離岸風電產業鏈本土化的三支利箭。 美國電力開發商Anbaric向美國海洋能源管理局(BOEM)申請,未來將在新英格蘭(緬因州、新罕布夏州、佛蒙特州、麻薩諸塞州、羅德島州、康乃狄克州)開發一個海上電網系統,並將16GW的離岸風電連接到陸地。 這個海上電網將是獨立運作,並透過一條公共連接點將風能連接到特定區域(如波士頓,羅得島州的納拉甘西特灣,馬薩諸塞州的南海岸和康涅狄格州),並向該地區居民提供離岸風電。 歐洲風能協會(WindEurope)預估2023年歐洲將有14,000個風機葉片退役,故葉片的回收將成為急欲解決的問題。 葉片回收現階段問題在於其構成主要為複合材料,需要透過特殊工法才能分離,故歐洲風能協會、歐洲化學工業理事會(Cefic)和歐洲複合材料工業協會(EUCIA)針對葉片回收展開研究,目前發現透過水泥窯協同處理(Cement Co-processing)可處理大量廢物,然而該技術尚未具備經濟效益。 回顧離岸風電的歷史,1991年丹麥安裝了全世界第一座離岸風場-Vindeby,自此揭開了離岸風電產業的序幕。
重達50噸的大型工程車正在廠區忙碌地整地載沙,堆起一座小山丘;走入工地,彷彿到了澳洲挖金礦的礦場。 這是台灣永冠總投資70億元的鑄造廠,預計今年底工廠完工,明年6月台灣第一套大型離岸風電機組輪鼓,就會在此製造。 根據簡報內容,地熱發電包括加速推動傳統地熱發電;透過政府補助,分攤私部門投入探勘的風險;最後是嘗試更先進的發電技術,如增強型地熱(EGS)、進階型地熱(AGS)及超臨界地熱(SGS)。 劉弟勇便分析,在全球局勢改變劇烈的當下,推動離岸風電正面臨極大考驗,比方疫情造成工程進度的延遲,便會使融資成本不斷增加;另外,工時、工期的不確定性愈高,加上升息等因素,也都會不斷推高成本,使離岸風電潛在成本大幅攀升。 儘管離岸風電未來一片大好,但業者承擔的風險與成本,其實正在急遽升高當中,需要政府與業者一起以智慧迎對。 據了解,台灣風場是沃旭首次組成橫跨歐亞龐大施工團隊,並採用台灣及全球供應鏈負責製造與建置,包括200家以上台灣供應商與中下游承包商,以及數十艘本地和國際施工船舶。
台灣離岸風電現況: 台灣陸域風電現況
《東森新媒體ETtoday 》採訪團隊近期走訪台灣本島各大風場,採訪開發商達德、台電,以及專門出產零組件的西門子歌美颯公司,從業界角度出發,並結合能源局和學者觀點,讓讀者了解台灣風電的現在與未來,以及最重要的,如何發展綠能的同時,又能愛護、守護這片土地。 根據「先導型離岸風電設置評估與規劃」第一階段(民國99年底至101年)研究成果,已完成我國先導型離岸風電場的初步規劃,並與產業界逐漸整合,釐清我國迫切所需之關鍵技術與環境條件。 「台灣離岸風電先導型計畫」第二階段(民國102年至105年)工作,將以建置完成風海觀測塔及抗颱耐震風機為目標,協助風電產業完成先導型離岸風電場開發前期作業,踏出我國開發先導型離岸風電場的第一步。 第二階段研發工作將針對我國開發離岸風電場關鍵問題,肩負與產業溝通及技術開發之重任,面對我國先導型離岸風電場開發各類困難,將以九大研究議題(詳見[5])進行研究,以期提供離岸風電關鍵技術支援,建構先導型離岸風電場開發環境與流程。 目前的作法是由政府投入資金做推廣及技術的研發,並從示範做起,將法規面及技術面的問題釐清。
本(2)月 8 日台灣風力發電產業協會轉富崴能源的函文給其會員廠商,附上台電「離岸風力發電第二期計畫-風場採購帶安裝案」套筒桁架構件產能需求詢問單,提出共計 31 座套筒桁架構件之需求品項、交付時程、技術檢驗規範等相關細節,請廠商評估是否能符合及滿足詢問單的需求。 台電公司離岸風力發電第二期計畫位於彰化縣鹿港鎮外海第 26 號潛力場址,於 2018 年獲配經濟部能源局離岸風電遴選階段 300 MW 開發容量後,隨即辦理風場財物採購帶安裝案招標,於 2020 年由富崴能源得標承攬,總裝置容量 294.5MW,預計於 2025 年完工併網。 由於再生能源是初期成本很高的發電方式,不像火力發電,是後續購買燃料的成本比較高,所以目前世界各國在推動再生能源時,主流的做法都是用FIT的躉售制度(也就是保證收購制度),依照當時的風機造價,去訂一個價格,並保證未來20年風場發出來的電都可以賣到這個價格。 REN 21在2018年的報告中,目前世界上有113個國家、州、省都使用這種躉售制度推動再生能源。 沃旭表示,這兩座風場共安裝333支水下基樁及111座風機管架式水下基礎、2座海上變電站管架式水下基礎,創下全球單一風場施工安裝管架式水下基礎數量最多的紀錄,也超越台灣海峽所有其他潛力風場目前所安裝水下基礎數量的總和,是台灣離岸風電建置工程前所未有的超級任務。 經濟部能源局表示,台灣目前40GW地熱發電設置空間,在大屯山周遭有8.5GW,而政府設定2050年累計設置量目標為3GW至6.2GW,政府將透過「3大方向」推動地熱發電。
台灣離岸風電現況: 全球能源危機與國際風能發展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9日表示,為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台灣的地熱發電將扮演重要角色,今年開始將加速推動地熱發電,期盼國內外民間單位與中油、台電合作,同時也希望地熱比照離岸風電模式。 台灣風力發電發展將近20年,「風電戰隊」從北海岸一路往南延伸到屏東,甚至外島的金門澎湖都有風力發電機座,陸域風機成熟之際,政府在2016年轉向推動離岸風電,吸引海外開發商、零組件廠商來台設廠。 台灣離岸風電現況 過去台灣興建的風力發電裝置主要屬於建設在海岸邊的陸域區域,自從荷蘭的風電建設商凡諾德公司投資台灣離岸風場發展,離岸風電正式於2017年投入運作。 截至2022年9月的數據統計,風電的發電總量在2022年已累積1999GHW,其中陸域風電1294GWH、離岸風電705GWH,佔所有再生能源的11.6%。 科學證實氣候變遷已對人類造成的嚴重威脅,引發國際高度重視,各國陸續宣示「2050淨零排放」目標,並展開行動。
部長們和歐盟委員會重申了他們的承諾,即 NSEC 內的合作,將成為其達成日益增加之離岸風電目標的框架。 北海能源合作組織(North Seas Energy Cooperation,NSEC)九個成員國(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愛爾蘭、盧森堡、荷蘭、挪威、瑞典)以及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能源部長皆已同意,在 2050 年前共同達到至少 260 GW 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 此一目標將佔歐盟所設下,2050 年前達到 300 GW 目標的 85% 以上。
台灣離岸風電現況: 台灣風力發電廠概況
中期(109年至114年)興建彰工與永興陸上併網點,總計將提供10 台灣離岸風電現況2023 GW 以上併網容量。 已完成容量分配作業,計14案共5.5 GW,將於109年至114年間陸續完成商轉,與示範案共將設置約5.7 GW。 根據陳美如觀察,國內對於無追索權專案融資持保留態度的根本原因是國情不同,國內對於借貸的想法比較直觀,認為「人」為借貸的主體,才具有還款能力,應該由借錢的「人」負起還款責任。 至於無追索權專案融資的概念,則是相信專案本身所締造的現金流足以償還債務,這與過去臺灣熟悉的借貸觀念相當不同。
其中,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場位於彰化縣外海距岸35至50公里處,總裝置容量達900MW,未來可以供應綠電給約1百萬台灣家庭用戶。 這項離岸風場計畫的海上建置期將為2021至2022年,並展現出離岸風電在台灣及亞太地區創造低碳能源系統的潛力。 台灣離岸風電現況2023 我們與合資夥伴於2019年共同完成台灣首座商業規模離岸風場—128 MW的海洋風電,沃旭持股35%為最大股東。 2018年我們通過潛力場址的遴選與競標獲配大彰化離岸風場共1.82 GW併網容量,目前我們正在開發超過5.6 GW的離岸風場,持續在區塊開發階段為台灣能源轉型做出重要貢獻,期盼未來提供台灣乾淨能源以符合成長需求。
台灣離岸風電現況: 國內焦點新聞
為維持臺灣離岸風電產業在亞洲的領先地位,並在技術發展趨勢同步國際,本研究後續將針對歐洲、亞洲與美洲等離岸風電領先國家之技術發展趨勢進行研析,並作為後續我國發展離岸風電相關技術之參考建言。 經濟部並說明,在25項關鍵發展項目方面,為提升在地廠商出口競爭力,區塊開發階段每年設置量提高至1.5GW,以國內供給量能的經濟規模,鼓勵在地廠商擴大量產能量,降低成本。 同一時間,為促使在地廠商切入國際供應鏈,相較潛力場址階段所有數量均須達成,調整落實數量應達申設容量60%,惟海事工程服務及工程設計服務除外。 經濟部2018年11月預告今年度離岸風電躉購費率每度5.1元,較去年度費率每度5.8元降幅達12%,引發離岸風電業者反彈,並加速申請流程,以期取得2018年躉購費率。 台灣離岸風電現況 沃旭能源是全球離岸風電領導者,在台擁有「大彰化離岸風電計畫」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座場址的獨家開發權。
台灣產業界正流行這麼一句話,「現在最夯的二個電,一個是台積電,另一個就是『離岸風電』」。 離岸風電不僅是能源政策,也是產業政策,建置離岸風電本土產業鏈,落實離岸風電技術、人才本土化,更是重中之重。 由於香港地狹人稠的關係,幾乎已沒有多餘適合發展風力發電的土地,未來,香港將朝海上風力發電廠發展。 建置風力發電廠除了需要豐沛的風能與足夠的資金外,還需要注意建置地點、土地的取得、維修的便利度、風力發電機的高度(對飛航安全可能造成威脅)、與供電區域的距離與法令等相關問題的產生。
台灣離岸風電現況: 相關法規
經濟部強調,落實樣態則可採產業採購、產業合作、產業投資三種多樣化彈性作法。 此方案結合「離岸風力發電區塊開發場址容量分配作業要點」,以競價為內涵的選商精神,目標為建構具高性價比的離岸風電產業鏈,支援能源自主、成為亞洲供應基地及創造產業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再生能源併網量逐漸增加,電網的韌性需要提升,台電2021年11月啟動「電力交易平台」,初期試營運近1個月,貢獻近8000MW-hr(百萬瓦-小時)輔助服務容量、交易金額逾400萬元,未來商機潛力上看百億元,共同協助全國電力系統穩定。
本刊採訪團隊專程南下,直擊台中離岸風電專區的最新動態,發現各家廠商的施工團隊正在一片黃沙漫漫中加緊趕工中,很難想像,在這個一開口就會吃到沙的地方,未來將成為台灣離岸風電上中下游零組件的製造重鎮。 至於先進地熱取熱技術部分,則由國外廠商分別就傳統地熱發電及創新混合利用開發模式、單井環孔取熱技術及封閉式迴路系統取熱發電技術進行分享;鑽井及材料部份則從地層物理特性的掌握到商轉電廠的推動經驗,至酸性地熱井套管材料選擇,皆有完整介紹。 為促進地熱發電設置量提升,曾文生指出,先進地熱技術的投入將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期望藉由此次論壇跟全球大廠深度交流,引進並建立適合台灣地熱開發技術,加速台灣地熱開發腳步。 因此在今年的投標規範中,身為台灣唯一的本土開發商,台亞向政府誠懇提出了3大建言,希望能讓離岸風電產業更健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