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以涵2023必看介紹!(持續更新)

Posted by Tommy on October 8, 2019

林以涵

常聽人說,台灣的社會企業正處於萌芽階段,我想也是在這個階段,可塑性、靈活性是最高的,即將上任的新政府,如何建構一個開放、參與的服務體系,並與民間先行有年的教育、管理、投資等社企支持網絡相互合作,讓台灣得以展現多元靈活的社會企業型態、擁有益發健全的社會經濟範疇,是我作為一個社會企業實務工作者,對新政府最大的期許。 俗話說十年磨一劍,每個領域的專業都需要累積,因此雖然已經與社會企業認識7年了,我還是常常覺得自己有學不完的新知與能力,希望能藉此篇文章開啟更多思考與討論。 在這樣龐大的壓力之下,好險 Sunny 還有一群夥伴與她一起守護著社企流這辛苦生存的夢想,「我很謝謝我的夥伴,都會要我放輕鬆,不要都自己承擔。」自嘲像媽媽一樣,容易憂心的 Sunny 不再像過去兼職時事事都搶著自己完成,Sunny 在創業後與夥伴的分工更為明顯,四人各司其職,彼此尊重對方的工作方式,這樣的互相信任也成了 Sunny 走下去的動力。 這過程中我們看到了 Sunny 與夥伴創業的勇氣,原來勇氣就是當你畏懼的時候,還是牽著手一起準備好出發面對。 林以涵說,甘地那句「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一直是她的座右銘,所以她不怕改變,也希望社會企業,能夠成為改變社會的新力量。

但林以涵發覺,「身為一個中介組織,還是有許多人不了解社企流的價值,」不少人仍對社企抱持疑慮、甚至存在誤解,如多達7成的人認為社企無法兼顧獲利與公益,更有許多人不清楚社會企業和NPO的差別。 而社企流苦心經營的內容,依舊不時被人盜用、甚至直接複製貼上,不肯為專業付費。 舉例而言,英國是公認在社會企業領域發展較成熟的國家,約7萬家社會企業,雇用了將近100萬名員工、生產總值也在英國年度GDP中佔1.5%。 其次,建議新政府拋開以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為導向的思維。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實際去把手弄髒,才有機會挖掘,並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以及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Sunny 也意識到很多人其實只是缺少一個認識、或嘗試的管道,她相信,社企流作為社會創新創業資訊平台,可以持續透過跨界資源的整合、舉辦論壇、工作坊、社創市集等形式,創造更多體驗的機會,讓更多年輕人願意踏出第一步,創造更多的職涯可能性與社會價值。

林以涵: 社企流 創辦人 林以涵 Sunny

她對旅行的興趣,其實開的算晚,大學以前還沒有出國經驗,出去玩大多是和家人、朋友簡單的一兩天,直到大二去日本自助旅行11天,心底像是有個「開關」被打開了。 林奕含父母發聲,《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書中所寫的故事就是女兒的親身經歷,所以她於16歲以前,已被那「狼師」侵犯,並非那「狼師」所說的:「她的憂鬱症在16歲已發作,和他無關。」另外,書中提及她要說服自己愛上那「狼師」,才能合理化那些性侵行為,因為她實在太痛苦了[4]。 她,是 Sunny 林以涵,一個跟我們一樣平凡,在夢想前面也會畏懼與不安的女孩.

包括:專攻農業電商的「直接跟農夫買」、主打公平貿易訴求的「繭裹子」、期待復甦紡織設計品牌的「印花樂」等年營收破千萬的創業團隊,及星展銀行(台灣)、活水社企、研華科技、保德信人壽、建弘文教基金會、鴻海教育基金會、臺北市產業發展局等單位,都有重要幹部出席致意。 雖然該片改編自韓版電影,但導演林孝謙仍信心滿滿:「台版最大的不同就是說故事的方式不一樣,且結局有調整!」更希望新版能讓現場5000名觀眾全都哭翻,將全場期待值提升到最高! 當大部分的人可能會在夢想面前裹足不前,就這樣僵持在原有的生活時,Sunny 卻勇敢地把握當下,向自己的夢想出發。 選修課程部分則相當彈性,可以貼近美國政府部門與公民社會運作,因此能快速瞭解美國的政府部門與公民社會,同時訓練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UT-Austin 的學費相較其他知名大學較為便宜,加上它是一所綜合型大學,資源、師資、課程都很豐富,有許多跨領域學習的機會。

林以涵: 林以涵/鼓勵社企,政府應擺脫KPI思維

他連續3年躋身該榜單的前10名,成為唯一一位非上市公司的經營者。 因此,我們與同樣在創業路上擁有著信仰、並和綠藤產生出美好交集的十個品牌,一起在 11 月完成了屬於我們的選擇:【關於台灣的 N 道選擇題】,想和你一起分享。 接下來,社企流打算更進一步引領社會大眾的認知,為有意投入社企的人才和企業建立系統化培育管道。 最新的嘗試,就是召喚更多人支持產製優質內容的群眾募資計畫。

林以涵

所以如果可以放一個月的假,我會想帶她去溜冰或學游泳,或是一起去旅行。 「這個社群,真的有在一些人心中灑下種子,」許多志工和讀者接觸到站上資訊後,開始思考如何運用自身專業解決社會問題,讓有志於此的社企創業家們不必再單打獨鬥,擁有更多的交流管道和支持系統。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與社會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

林以涵: 關於「選擇」的快問快答

也曾有學校老師將《社企流》製作的剩食議題懶人包當成教材使用,卻沒有事前詢問授權費用。 正因這樣的堅持,讀者在《社企流》的網站上不會看到減肥、手遊、房地產等和社會創新創業無關的突兀廣告;點開粉絲專頁,每一則被分享的活動訊息,都是由編輯團隊確認過安全合法才同意刊登。 Sunny 所就讀的公共事務學院,以實務為導向,其必修課程相當紮實。 不同於臺灣的教育多偏向理論課程,美國的大學更重視實習、小組討論及專案練習,課程著重於培養學生策略分析和規劃的邏輯,加上教授會帶領學生團隊與特定客戶合作,讓 Sunny 在這之中不斷成長,成為日後創業的根基。 Sunny,林以涵,畢業於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她不走上考公務人員的既定道路,而是選擇到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林以涵 Texas at Austin, UT-Austin)攻讀公共事務碩士。 在 UT-Austin 的兩年,讓她接觸到社會企業,發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

林以涵

除了經營網站與臉書,社企流更嘗試實體講座、工作坊、年會等不同活動形式來增加與社群的互動。 一開始,還只是她跟幾位好友的義務計畫,過著白天上班、晚上忙到凌晨的兩份工生活,希望讓國人銜接第一手的社企潮流和國際資訊。 2012年2月,社企流網站終於上線,成為台灣第一個以社會企業為主題的資訊平台。 自忖個性保守的林以涵,竟決定辭去美商工作,與另外兩位共同創辦人陳玟成、金靖恩一起全職投入。 Sunny 認為不論在台灣或國外,社企的創業都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重要的是自己是否有想清楚,在沒有全盤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想解決的問題之前,而貿然創業通常會招致失敗的結果。 除此之外,因為社會企業不靠商業模式賺大錢,而是用賺的錢,再去幫助更多的人,Sunny 也提醒想要踏入社企領域的夢想家們:「社會企業如果要以賺錢為目的,是很難待得長久。」要長久待在社企領域的人需要強大的熱誠與真誠,才能在所關心的議題上長期耕耘,默默等候著心中期待的改變有逐漸實現的一天。

林以涵: 林以涵:社會企業不需要被貼犧牲奉獻的標籤,他只是一種選擇

「覺得當時不做可能會後悔吧!」林以涵回想起26歲決定創立社企流的自己,除了不想留下遺憾,甘地的一句「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更成為林以涵找到人生志業後,奮不顧身投入其中的動力。 即便一開始對社會企業處於很陌生的階段,懷有滿腔熱血的林以涵仍希望可以自己為起點,透過建立社企流這個平台,慢慢集結整合各界的資源,累積成更大的影響力,讓社會企業進而成為改變社會的一股新力量。 在台灣,關心社會企業的人,一定聽過「社企流」這個名字。 2011 年,當時在美國工作的執行長林以涵看見社會企業在全球發展的潛力,相關中文資訊卻屈指可數。 她決定和朋友共同創立一個平台,讓有志於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人能夠交流資訊。

林以涵

編輯台的人力也從一位總編輯,逐漸擴編至今日有 3 位正職編輯、1 位兼職編輯和多位特約寫手。 編制完整的編輯團隊,每週可以寫出 篇採訪報導、國外新知編譯,每 1-2 個月會推出一個報導專題,提供讀者知識含金量更高的原生內容。 UT-Austin 的公共事務並非大家以往所想像的只能選擇國家考試,其實有多元發展的空間,而這門學科也不只是純背誦,而是注重實證、跨領域和創新。 我們希望社企流這樣的一面,有機會讓更多人看見,並讓更多人一起做出好一點的選擇,因此這回專訪了創辦人林以涵(以下稱 Sunny),邀請她來聊聊為現在和未來所做出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對她的意義。

林以涵: 工作結合旅行,辛苦不為人知

累積至今,社企流共舉辦了 7 場週年論壇、115 場交流活動,累積 1 萬 9 千位參加者,透過各式實體活動,整合產官學資源,使台灣成為亞洲代表性的社會企業聚落。 2020 年,疫情為全世界帶來了許多的不確定性和挑戰,同時也創造了沉澱的契機,更讓能好好生活的每一天,變得彌足珍貴。 身在台灣的我們,除了有說不完的感謝,藉著邁入創業第十年,綠藤希望將台灣過去十年所發生的點滴,以不一樣的方式留下紀錄。 政府順勢在2014年宣布為台灣「社企元年」,並啟動一系列扶植政策。

2020年開春第一個月,上百名正在從事、或關心「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發展的各界人士,聚集在古亭站旁的C.C. Work兆基商務空間,一起參與社企流的「iLab 育成計畫」Demo Day。 經濟問題是過去幾任總統執政時最大的挑戰,這次也不例外。 如今橫亙在新政府前面的是一個內外交逼的經濟環境:長久不振的民間投資,連續 15個月衰退的出口,以及連續三季負成長的國內生產總值。 這些數據,再加上不確定的兩岸關係,任誰都可想見經濟前景充滿險阻。

林以涵: 社企流共同創辦人 林以涵

雙方可以共同倡議理念,但《社企流》不會為特定產品背書、也不刊登企業自行撰寫、具有強烈商業宣傳性質的稿件。 回顧社企流一路走來的成績,林以涵說,她最欣慰的是看見平台確實凝聚了一群關心社會創新的「關鍵少數」。 每篇文章都可能在讀者心中激起小小的漣漪,進而化為實際的行動,讓社會有更多不同的可能。 為了提升網站的報導品質,一年多過後,《社企流》正式登記為公司。

林以涵

林以涵在 2012 年創立社企流,這是台灣第一個以分享社會企業及社會創新相關資訊為主的中文網站。 作為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以涵為社會企業家推廣、聯繫及尋找支援,希望台灣能成為社會企業的搖籃,社企流同時也孕育社會新創公司,經常舉辦教育活動,以促進全球的實體交流及資源連結。 林以涵2023 「我想把更多的人才拉進社會創新領域,因為這是我深信不移的,也是為什麼今年會用『力世代』作為策展主題,還有接下來我們會參與成立社會創新人才發展學校「School 28」的原因。

林以涵: 林以涵 Sunny Lin

這次參與【關於台灣的 N 道選擇題】活動的其中一個品牌,便是致力於連結與支持社會創新精神與行動的社會企業 ——【社企流】。 2011 年由林以涵創辦,透過知識分享、活動交流和育成培力服務模式,讓「社會企業」這個原本在台灣相對陌生的名詞,如今每三個台灣人就有一人有聽過。 這幾個月來,我外出演講、開會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便是,「覺得新政府上任後會如何看待、發展社會企業」。 這次《報導者》請我從社會企業工作者的角度,提供新政府就職百日內的施政建議,我想是個很好的整理跟呼應,因此提出淺見如下:在思維上,鑑古知今、不被KPI綁架;在行動上,與私部門各有擅長、分頭進擊。

  • 而社企流苦心經營的內容,依舊不時被人盜用、甚至直接複製貼上,不肯為專業付費。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與社會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
  •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 林以涵指出,有讀者看了《社企流》的報導,決定出國在相關領域深造。
  • 也有不少單位詢問《社企流》能否授權轉載文章,但聽到需要付費後就再也沒有下文。

基於與裕隆集團深厚情誼,林信義表示,嚴凱泰妻子嚴陳莉蓮接任執行長後,除了副執行長陳國榮會協助共同經營,自己身為裕隆集團最高顧問、裕隆汽車董事,自然會從旁協助嚴陳莉蓮一步步接手,讓裕隆更穩健地往前行進。 一生全心全意投入汽車產業,嚴凱泰24歲學成歸國接手裕隆集團,除掌握日產(Nissan)、三菱(Mitsubishi)兩大日系品牌在台灣的代理權,也心繫自有品牌發展,一手打造納智捷(Luxgen),卻不幸於3日因食道癌病逝,享年54歲。 他出生於台南,從小隨著爸爸到大陸經商,進入香蕉娛樂後,成為了 8 人男團「Trainee18」的一員,目前在節目中排名28。 據她父親指出,他已把確實之證據交給該地檢署,但該地檢署並未就該些證據進行調查,即得出上述結論。 相關事件引起對於「權勢性侵」現象的探討,並帶動了台灣之「Me too」運動。 26 歲創業,林以涵說起《社企流》這些年的轉變,也像是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逐步邁向專業成熟的歷程。

林以涵: 讀者迴響

社會企業並非單一產業,近兩三年來,以各社會企業欲解決之社會議題、或註冊立案的型態來稍微分類,便已橫跨經濟部、勞動部、衛福部、教育部、內政部、農委會等部會,因而許多公部門及相關法人組織,皆對國內外社會企業發展進行了通盤研究、制定相關政策。 Sunny 林以涵2023 真摯地跟我們分享社企中最耀眼的「人」們,對原本就喜歡與人互動的 Sunny 而言,社企領域的夥伴都有著樂於分享、真誠的特質,相較於其他就業環境,Sunny 認為社企領域的夥伴相對來說都很單純,懷抱著相信能夠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信念,即使在台灣仍有許多人不了解社會企業,社企夥伴用真誠的力量,試圖讓我們身處之處有一些不一樣的改變。 從立志守護社會企業家的創業夢,到今天社企流已經成為華文世界最大的社會企業資訊平台。

  • 不同於臺灣的教育多偏向理論課程,美國的大學更重視實習、小組討論及專案練習,課程著重於培養學生策略分析和規劃的邏輯,加上教授會帶領學生團隊與特定客戶合作,讓 Sunny 在這之中不斷成長,成為日後創業的根基。
  • 她對旅行的興趣,其實開的算晚,大學以前還沒有出國經驗,出去玩大多是和家人、朋友簡單的一兩天,直到大二去日本自助旅行11天,心底像是有個「開關」被打開了。
  • 8 年來,網站累計了逾 4,200 篇文章、13 個深度專題,有超過 500 家社會企業在此刊登徵才或活動資訊。
  • 可能是自己對於語言有一點學習天份,後來去美國念書之後就更確定了這個想法。
  • 林以涵在 2012 年創立社企流,這是台灣第一個以分享社會企業及社會創新相關資訊為主的中文網站。
  • 最後我們請 Sunny 給女人迷的讀者一句話,Sunny 選擇了「夢想志造家」送給大家,Sunny 解釋了「志」的多重意涵,第一志為「志業創造」,Sunny 認為不管怎樣的工作,只要是自己的志業,而不單純把工作當作餬口的職業時,自己即使再辛苦,也能勇往直前。

根據2019年《社創大調查》結果,台灣民眾對社會企業這個詞彙的認知度,達到30.6%的歷史新高,足以和新加坡、香港、首爾等地,並列為亞洲的熱門社企聚落。 2007年,台灣出現第一家社企創投「若水國際」,引入社會企業的概念,林以涵便申請到若水擔任實習生,親眼見證社企在台萌芽的過程。 這套計畫源自社企運作最成熟的英國,2014年被引進台灣,至今共協助112名社會創業家、創造逾400個工作機會、服務超過18萬位受益者,更為輔導團隊募到上億資金,堪稱國內最重要的社企孵化器之一。 台灣環境問題的源頭在產業經濟政策,而主政者在經濟面臨困境時,能否真正考量當代多數人民及後代子孫的利益,避免重蹈覆轍,再次提出向財團傾斜的政策,就是第一道試金石。 用一頓午餐的預算,就能讓認真做內容的媒體得到應有的回報,陪你走得更遠、更久。 (封面來源:林以涵提供)若此刻手中有 100 塊錢,你會怎麼花?

林以涵: 分享此講座

「一個充滿轉載稿的網站,不是我們對《社企流》的理想。」林以涵說。 雖然其他與台灣農業環境相似的國家加入國際(區域)經貿協議之經驗可做為我們的參考,但畢竟國情及國際處境不同,不宜全盤移植。 面對國際環境瞬息萬變,農業部門所處的環境也比以前複雜,唯有具體而到位的農業政策才有機會因應目前國內外農業環境動態的變化。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為近年越來越受重視的議題,雖然各國目前尚未有明確定義,但社會企業基本上包含三個元素。

(林以涵指出,不少在社會企業工作的人,都是因為看到社企流發布的徵才資訊才找到就職機會。圖片來源:《社企流》)8 年來的努力,並沒有白費。 林以涵指出,有讀者看了《社企流》的報導,決定出國在相關領域深造。 許多人受惠於《社企流》的徵才資訊,得以在社會企業發揮所長。 例如,《社企流》曾介紹過一家培訓街友當導遊的英國社會企業 林以涵 Unseen Tours。 一位讀者看到報導後,真的遠赴英國參加行程,並將這種經營模式引進台灣,讓無家者擔任台北的城市導覽。

林以涵: 社會企業中最耀眼的不是錢,是人

於此,林以涵也特別提到,現在社企流所提倡的,是面對不同的社會議題大家要一起投入,從民間企業、非營利組織、政府乃至於民眾等等,所有單位所有人分進合擊,「我們是需要一個打群架的大聯盟,而不是只是期待單一的部門單位,或是靠社會企業去解決,這個其實才是正確的思維。」因為唯有人們真正的重視並落實永續發展,而且彼此團結往這個目標前進,才能真正的翻轉世界。 「資訊的分享與串連是第一步。」營運至今,以涵看見許多社企流志工、讀者在採訪、接觸社會企業家後產生的改變,所謂的改變不一定是辭去原有工作來創業,可以是組成讀書會深入討論個案,又或者是開始思考怎麼用自己的專業技能來解決社會問題。 「社企流未來想做更多的是希望大家在了解之後,也能被啟發。如果有想做的事情,譬如說心中有創新的點子去解決社會問題,或覺得當中有些商機,可以找到成熟的商業模式,變成一個社會企業。」在未來,以涵期許社企流不僅是作為社企資訊、經營觀點的交流平台,還能啟發、幫助更多具有社會創業精神的實踐者,營造更廣大的社會影響力。 社企流的理念是:「透過華文分享社會創新、社會企業各方面資訊,傳遞『用商業力量改變社會問題』的知識與智慧。」藉各地志工的幫助,社企流不僅編譯國外社企文章、採訪兩岸社會企業,也彙整社企地圖,集結起全台各領域的社企資訊,又為了擴大資訊的影響力,社企流與台灣商業周刊、數位時代、TEDxTaipei 合作撰稿。

林以涵

經濟部也與嚴凱泰有過很多合作經驗,包括發展自有汽車引擎等,Luxgen的引擎很多也是從那時的基礎發展而來。 總統府資政、裕隆董事林信義,與裕隆集團淵源甚深,現在也是裕隆5人決策小組成員之一,他與裕隆關係可以追溯至嚴凱泰母親吳舜文擔任裕隆汽車董事長時期。 謝謝 Sunny 和社企流團隊,讓台灣在過去十年有了這麼多的美好,也讓【關於台灣的 N 道選擇題】得以發生。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