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處理系統中存在許多詐欺行為,讓人們擔心廢棄物並沒有真正回收再利用,而是被傾倒在垃圾掩埋場、河流和海洋中。 英國廢棄物出口商送出大量受污染且毫無價值的混合廢棄物,用欺騙的方式取得回收物憑證,然後再次將憑證出售。 有些地方則提供更可以重覆使用的包裝材料,或是容易生物降解的包裝材料。
- 范栩更直接點出,工業網路安全不是只有技術方面,而是要從企業管理的大方向思考 —— 包含流程與人員都必須全面考慮,一切都是環環相扣。
- 綠色和平在全球多個辦公室都要求當地零售通路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包裝,臺灣辦公室也針對超市、超商、量販店提出減塑的訴求,包含全聯、家樂福、統一超商、全家便利商店等九個龍頭零售企業,希望企業負起對環境的責任,改善塑膠污染問題。
- 6號PS(聚苯乙烯):保麗龍,很難分解的塑膠,也很難再製成其他有用的產品。
- Melissa: 當我第一次造訪肯亞時期待很高,因為肯亞提出非常具野心的塑膠袋禁令。
- 在這種人為保護的環境中,紙張和塑膠等材料留存的時間都可能長得令人意外。
5號PP(聚丙烯):常見的塑膠容器,外觀上較為不透明或半透明,材質也較硬。 6號PS(聚苯乙烯):保麗龍,很難分解的塑膠,也很難再製成其他有用的產品。 生活中出現的塑膠很多種,像是 PP、PET、PVC、HDPE 等,根據不同材質特性製做成各種塑膠容器,如寶特瓶、牛奶罐、塑膠袋、保麗龍、熟食盛裝盒等。 其中,PVC 被認為是所有塑膠中最有害的,臺灣環保署更逐步宣布從 2023 年 7 月起禁用含 PVC 的食品包裝和網購包材。 綠色和平在全球多個辦公室都要求當地零售通路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包裝,臺灣辦公室也針對超市、超商、量販店提出減塑的訴求,包含全聯、家樂福、統一超商、全家便利商店等九個龍頭零售企業,希望企業負起對環境的責任,改善塑膠污染問題。 綠色和平在馬尾藻海研究團隊的調查指出,這些海洋中的塑膠污染主要來自一次性的塑膠瓶和塑膠包裝,包含像是瓶裝水、瓶裝飲料、零食袋、食物的塑膠包裝等。
塑膠對人類的危害: 塑料污染20年不變 地球環境將充斥13億噸塑料
環保署於今年9月25日公布國內首份針對「微型塑膠」的調查結果,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及貝類中,都被驗出含有微型塑膠,且微型塑膠的來源大多是塑膠袋、寶特瓶等產品。 楊子慶說明,DEGREE 代表的是六大優先永續指標(Decarbonation、Ethics、Governance、Resource Efficiency、Equity、Employability),當企業要導入新概念,勢必面臨陣痛期。 而西門子內部的落實,則是先透過鼓勵員工抱持正面心態,再把數據透明化,與 AI 技術結合,使每個人在日常工作中都能檢視永續指標的實踐度。
WHO表示,目前研究最大的挑戰是去辨別與量化粒徑小於10微米的奈米塑膠微粒。 WHO指出,在實驗分析上面臨重大的挑戰,包括在提取、分離和驗證出小於10微米的聚合物成分,而且背景污染也可能隨著顆粒大小的減小而增加。 此外,作為「聚氯乙烯」的主要原料,「氯乙烯」在生產過程中易溢散至環境中,長期暴露下可能導致不孕、免疫系統破壞、癌症等影響。 而廢棄的 PVC 也因為含有「氯」的成分,在燃燒時,易產生戴奧辛,增加罹癌風險。 本人同意應以客觀平衡的科學證據來討論微塑膠對人體影響,以及食物鏈是否扮演傳遞及累積的角色。 但若以環境教育的觀點來看塑膠危機,應對過度使用塑膠所造成的問題有所覺知,也應該以實際行動來解決或減緩問題。
塑膠對人類的危害: 「塑膠微粒的吸入或暴露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WHO報告摘要與編譯
但其實我們為這便宜且看似無害的 PVC 製品所付出的各種代價,比想像中的高。 所以,當你下次再想隨手丟棄一個塑料瓶或塑料袋時是否會手下留情,為子孫後代想一想,因為畢竟我們只擁有和共享一個地球。 據悉,該機構對全球各地14個國家的自來水進行了抽樣檢查,結果顯示,平均83%的自來水樣品中都含有塑料微粒。 根據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定義,塑膠微粒係指直徑小於五毫米的塑膠碎片,總共分為五大類。 硬質塑膠,像是寶特瓶的瓶蓋,而食物的塑膠包裝袋屬軟質塑膠,常見的保麗龍則為發泡塑膠,漁網或漁線上都會有的塑膠纖維,以及塑膠原料的圓形塑膠粒。 另一項特別的發現是研究人員在肺部各區都發現塑膠微粒,甚至是呼吸道較深處、過去普遍認為較不會被汙染的區域。
WHO建議,應該提供一系列在理想情況下,代表一般人群接觸的奈米塑膠微粒來研究。 WHO在這章總結,目前已有一些流行病學研究是針對暴露在各種奈米塑膠微粒環境下的塑膠業和紡織業工人,但是WHO提醒,這並不能反映一般人暴露於塑膠微粒的情況,若要用與職業相關的各種類型和濃度的顆粒物,推論到室內和室外環境,需要特別謹慎。 這些從流行病學研究得到的數據,可能有助於辨識出在長期、增加暴露於特定奈米塑膠微粒之下的危害和病理上的負面影響。 WHO提醒,雖然目前有些證據觀察到與紡織纖維工廠有關的職業環境中,對工人肺部病理學上的負面健康影響,但沒有足夠的證據指出暴露於奈米塑膠微粒的致癌風險。 WHO在這章總結,目前已證實人體會暴露在空氣、飲用水、食品和飲料的塑膠微粒中,應透過更多研究加以區分不同的污染來源(contamination)。 由於塑膠微粒似乎無處不在,這些被認為與人類健康最有關聯的奈米塑膠微粒,例如小於10微米的奈米塑膠微粒,應建立一套標準方法(standard 塑膠對人類的危害 methods)用來辨別與量化。
塑膠對人類的危害: 塑料如何慢慢殺死我們的海洋生物、魚和鳥?
有些社區或企業開始禁止使用一些常用的塑膠製品,例如瓶裝水或塑膠袋[17]。 根據報告,目前塑膠生產消耗全球石油產量的6%,如當前的趨勢繼續,到2050年,塑膠產量預計將增長到佔20%。 如目前的增長趨勢不變,到2050年,全球塑膠產業的排放量,預計將從2014年的1%增加到全球年度碳預算(carbon budget)的15%。 這些岩石是由天然物質的沉積顆粒與塑膠結合而成,研究團隊進一步檢測後發現,岩石裡的塑膠污染源主要為廢棄漁網。
危害海洋的塑膠問題中,家用及工業排放的微塑膠佔 15%-31%,比大型塑膠製品降解分裂後造成的污染更甚。 依 IUCN 統計,35% 的微塑膠污染來自合成纖維,也就是說,我們光是洗衣服,就會讓塑膠纖維釋放到自然環境中。 單就歐洲和中亞的數據推估,清洗衣服釋出的微塑膠纖維,等同每人每週往海洋丟棄 54 個塑膠袋。 我們尚不完全清楚攝入奈米塑膠將對人體健康造成什麼危害,但隨著塑膠量的增加,我們暴露於塑膠污染的風險程度也勢必提升,特別是對依賴在高度污染的區域捕魚為生的人們。 您可能注意到超商推出循環杯,超市的裸賣蔬菜品項增加,自備飲料杯和餐具的人也變多了,然而,這些小小的改變,仍不及業者持續生產塑膠包裝,危害自然生態。
塑膠對人類的危害: 塑膠污染
WHO強調,因為減少暴露是此篇報告中所述任何潛在風險的關鍵,所以建議風險管理策略中應該要考慮納入「減少暴露塑膠微粒」。 WHO表示,體外的塑膠微粒效應研究,大多是用單一細胞做實驗,和體內實驗看的不同,體外做的實驗不會有在體內觀察到的毒性作用,例如訊號分子、癌細胞遷移、血管腔室的變化、組織損傷和纖維化。 WHO指出,為了釐清顆粒的毒理學作用機制,有必要綜合體外和體內的數據。 WHO說明,目前在定義奈米、微米等級的塑膠顆粒最大到最小的尺寸範圍,尚未達成共識。 呼應聯合國及國際對海洋塑膠垃圾議題的重視,並維護海洋生物及環境,環境部持續推動一次用塑膠產品減量措施,並期藉由本次法令修正,促使製造、輸入業製造、輸入對環境友善之產品。 這個被喻為「自《巴黎氣候協定》以來最重要的國際環境協議」,目前已於 2022 年 12 月完成第一次協商,並預計在 2023 年 5 月展開第二次協商會議,逐步具體制定公約框架和細部條文。
從目前有限的實驗數據中推論時仍應小心謹慎,目前總結的實驗數據足夠得出「若塑膠顆粒大於150微米,不太可能被吸收」的結論,並且若透過攝食的暴露途徑,吸收程度會隨著顆粒直徑的減小而增加。 若顆粒小於1微米,最有可能被吸收,但是目前吸收的特徵與量化的數據有限。 WHO提醒,應全面了解奈米塑膠微粒的物理化學特性,以及奈米塑膠微粒和奈米材料可能會影響的不同生理過程,才可用研究來評估奈米塑膠微粒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PVC 對環境和身體健康的危害,使全球有越來越多國家宣布淘汰 塑膠對人類的危害2023 PVC 食品包裝,如韓國、紐西蘭。
塑膠對人類的危害: 塑膠已成為地球的一部分,科學家與考古學家對談未來
目前我們仍不清楚塑膠在這些環境中會存留多長的時間,但可以肯定的是,絕對會比使用塑膠的人壽命更長,而且總塑膠量仍在不停積累。 塑膠對人類的危害2023 塑膠是一道疤痕,希望它能警告後代世人,不永續的過度消費行為是何等愚蠢。 在美國主要的二種回收管道是路邊收集(英語:curbside collection)及回收中心。
然而該研究僅針對22個人體血液樣品進行分析,且研究中並沒有釐清受測人群生活中,塑膠微粒之暴露狀況,使其研究結果尚無法作為人類血液中塑膠微粒實際累積狀況之參考。 WHO表示,塑膠微粒的來源眾多且無所不在,空氣、水、食物和飲料中塑膠微粒的數量和成分等數據都有限,所以還無法得知最重要暴露於奈米塑膠微粒的來源。 目前已知廢棄塑膠會降解成塑膠微粒,所以重要的是發展出更好的管理、良善使用塑膠的策略,以盡可能減少奈米塑膠微粒。
塑膠對人類的危害: 西門子
例如,有成千上萬的垃圾掩埋場位處低地,因此有遭海水侵襲的風險,尤其若考慮氣候變遷與即將上升的海平面,海水侵襲的風險就更高。 沿岸侵蝕、河水氾濫和海嘯等都會破壞垃圾掩埋場,較重的垃圾會留下,但是像塑膠等較容易移動的材質便會被帶走。 塑膠或許是其中相對新的發明,但也一樣是人為製造材料日益多樣化趨勢中的一部分,這些材料最終都會歸於塵土。
即使仍苦無微塑膠可藉食物鏈而傳遞累積的直接證據,但有關可能因黏附有機污染物而危害人體的擔憂卻已相當明確。 「微塑膠」因為體積小,常被海洋浮游生物或貝類誤食,而累積在海鮮裡的塑膠通常還夾雜著許多有毒物質,經由食物鏈,毒素放大並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的體內,衍生出更多嚴重的生態和環境污染問題,也間接影響人類的健康。 塑膠對人類的危害 研究顯示22個樣本中高達四分之三都檢驗出塑膠,尤其是用來製造塑膠瓶的常見材料PET以及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Marja Lamoree 表示:「這是我們研究現有的第一批數據,其他還在蒐集中,才能知道人體中有多少塑膠微粒,以及它們有多危險。」因為有這一批數據,現在終於有辦法進一步證明暴露在塑膠微粒中對公共健康造成怎樣的威脅。 Melissa: 關於塑膠廢棄物的潛在毒性和人類健康影響,科學界需要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