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梅克爾8大分析2023!內含德國梅克爾絕密資料

Posted by Jack on October 10, 2021

德國梅克爾

在她的執政下,德國經濟與失業率的表現都達到過去30年來的最佳狀態;而比起其它國家,德國受到難民、民粹、疫情等危機的衝擊也相對輕微許多,整體而言是被他國所稱羨的對象。 梅克爾的政治生涯對德國與世界都是女力的大展現,她女性的穩健承擔也為世界帶來難能可貴的安定力量。 德國不講忠貞愛國,但梅克爾其實帶動的是德國安穩、團結的力量。

德國梅克爾

梅克爾:我想,認為我在與盟友國家的政府首腦會談中,沒有同樣地展現鮮明的立場是一個誤解。 德國梅克爾2023 德國有德國的利益,其他國家有其他國家的利益,我們在這裡必須努力把這些利益聯繫起來。 而讓我們團結起來的當然是共同的價值觀基礎,共同的民主價值觀。 她靠著「非權謀的權謀」打遍對手,以「去政治的政治」橫掃政壇,透過極其彈性擅轉彎的務實主義,讓自己從標舉冒險的改革者轉型成開鎮靜劑的民主媽咪,帶著德國人穩健走過、但卻也從未真正走出這16年的危機。

德國梅克爾: 德國難以走出「威廉困境」,蕭茲訪中交好「第三鄰國」成為不得已的選擇9月前

德國商業界更沒什麼人想從中國市場出走,尋找替代以分散市場風險,反而是在各種市場進入障礙和智慧財產權偷竊的逆境中,還想加碼投資。 所以才會弄到每次梅克爾訪中時,都會有一大批德國企業家隨行;有一次甚至人多到要三架飛機才裝得下整個代表團。 歷經12年的納粹恐怖統治及40年共產主義社會的壓迫,很多東德人頭都低低的,不想引人注目。 梅克爾雖天性謹慎,但一旦看到機會,就決定牢牢把握,大膽採取行動。 前外交部長費希爾(Joseph Martin Fischer)曾抱怨:「為什麼她的演講總是官腔官調?」但對梅克爾來說,老一輩的德國人對前總理希特勒(Adolf Hitler)慷慨激昂的演講記憶猶新,用話語煽動人心其實是一種危險。 一位梅克爾的密友披露,梅克爾在學生時代,並不喜歡坐在前排,反倒偏好中間的座位,為的是觀察其他同學。

德國梅克爾

這項決定雖然受到人權團體的支持,卻也成為高舉反移民旗幟的歐洲極右翼政黨,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德國梅克爾 像是「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此後成為德國二戰後第一個進入國會的極右翼政黨;匈牙利及波蘭的極右翼政黨更取得了執政權,右翼政黨在歐洲議會的席次也大幅提升。 現年67歲的梅克爾,是在鐵幕下的東德出生長大,成年後她成為一名量子化學家。

德國梅克爾: 德國的梅克爾時代

這些都與人的命運相關,可以看到這些是如何直接影響到人們的。 例如,我們每個人都會收到很多邀請,比我們實際能接受的要多。 我認為,一個政治藝術是,不要提前制定太多計劃、接受太多邀請,到了最後不得不取消。 這會讓我心情不好,也會讓那些你之前已經答應的人心情不好。 這樣的防疫成績也讓梅克爾的政治聲望從谷底反彈回高峰,危機總理終究再次因為將緊急危機處理得當,而能全始全終地向國民謝幕。 因而在疫情爆發之初,梅克爾放手讓基民盟的青年政治新星、健康部長史潘(Jens Spahn)來主持局面,自己則退居二線,栽培後進的意味濃厚。

德國梅克爾

為幫助有意學習雲端的初學者深入認識,並從中找到職涯發展的機遇,AWS即將於9月07日下午舉辦完全免費的雲端入門課程「AWS線上雲端培訓日(AWSome day)」。 活動中,除了基本雲端概念、運算、儲存服務及安全性等,也會介紹時下熱門的AI應用,並帶領參與者認識AWS多元的雲端解決方案,獲得能夠即時應用的雲端實戰力。 最重要的是,「AWS線上雲端培訓日」線上參與、全程免費,非常適合想要接觸雲端,但時間有限的產業工作者們。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除了AI,「雲端服務」的領域其實也充滿機遇──其中的關鍵,是AI與雲端密不可分的關連性。 雲端服務就好比是AI的基礎建設,不只提供大量的數據存儲和處理能力,對於AI模型的訓練與運行至關重要;同時,藉由雲端供應商預先建構的服務及API,開發者能夠享有擴展彈性及服務整合等優勢,小至原型開發、大至大規模部署,都可以隨需求調整所需資源,輕鬆整合各項AI功能。

德國梅克爾: 穩定之手16年:離開「母親」梅克爾,德國能否學會自行走路

更有甚者,皮尤研究中心在梅克爾卸任前夕訪查從北美、歐洲乃至亞太等16個先進國家、逾1萬7000名民眾意見發現,77%的受訪者認同梅克爾「對全球事務做對的事」,只有囿於歐債危機未得到希臘民眾認可,僅擄獲希臘三成受訪者的支持度。 德國社會將於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準備卸任下,開啟新的篇章。 德國梅克爾2023 德國梅克爾2023 2018年10月29日,梅克爾當眾宣布不打算在當年12月角逐基督教民主聯盟(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 Party,CDU)黨魁,且放棄在今(2021)年的德國國會大選中爭取總理連任。 張誠認為,「協助中小企業低碳化,將永續ESG融入品牌經營,不只是為淨零趨勢,而是打造基業長青的韌性,影響深遠。」經發局將透過智慧科技與永續能量,鏈結桃園投資環境與各項產業優勢,吸引企業前來桃園投資、媒合跨域夥伴,串聯國際資源,邁向智慧新桃園。 梅克爾上任的目標,是讓德國強大到足以抵禦愈來愈躁進的俄國,並提高警覺,對抗無處不在的種族主義和仇外情緒。

德國梅克爾

抽絲剝繭之下,作者凱蒂‧馬頓透過梅克爾的政治場域中的手腕與表現找到了答案。 面對敵對陣營,梅克爾願意以溝通取代忽視,並善用談判技巧,不輕易讓步任何重大要事,也贏得更多斡旋空間。 梅克爾其中一項機智之舉,便是拉攏敵人加入她的內閣,透過嚴格要求他們的政策,使敵人失去與梅克爾正面對立的平台。 不僅如此,態度謙遜,時常將功勞歸於大家同心協力,且懂得與媒體、網路社群保持適度距離,並保有遠見,在困境時制定大膽政策,化危機為轉機,都是德國總理梅克爾多年來政治處事之道。 德國梅克爾2023 《梅克爾傳:一場卓越的史詩之旅》所描述的的梅克爾,是一個良好範本,展現參與權力的人如何把持自己道德信念,如何成功在社會面臨巨大分歧時,搭起橋樑、建立溝通渠道。 當今社會幾乎沒有其他領導人,能像梅克爾這樣臨危不亂地面對俄羅斯的威脅,提供超過百萬難民安居之所,並在世界各國情勢對立、逐漸分裂地同時,號召全歐洲團結一心。

德國梅克爾: 總理

綜觀梅克爾主政下的德國與歐盟,在面對西方民主秩序的危機時,只能吃力地追趕正在成為歷史的現狀,而難以有所突破。 也因此,梅克爾並不忌諱對土耳其總統厄多安進行妥協、也始終對匈牙利奧班的態度曖昧,而在面對中國侵害新疆人權、破壞香港民主時,其態度之軟更是眾所周知。 相較於口稱維護國際多邊協商的習近平,梅克爾毋寧對任性又不可理喻的川普、以及陰險反覆的普丁更加反感。 我們不一定要認同這個推測,不過這的確能側面反映出梅克爾對國際秩序的根本信念:對民主多邊協商的堅持、乃至於對破壞此一秩序之川普與普丁的厭惡。 然而這原先只被視為緊急例外的個案決定,在此後半年間被迫成為常態,結果讓數十萬難民從各地湧入德國。 德國的移難民處置系統就此過載癱瘓,而2015到2016年跨年大規模性侵事件、以及各地零星的失序犯罪事件,則引發一連串社會恐慌。

  • 媒體批評她讓歐洲在能源上越來越倚賴俄羅斯,即使2014年時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梅克爾仍然對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開綠燈,以及任內不重視德國的國防建設,還有似乎誤判了俄羅斯總統普丁的野心[42]。
  • 施若德其後把選舉勝利,歸功於他強烈反對美國發動戰爭中霸權和軍事冒險的強硬態度,但事實上,施若德的聯合政府優勢減少,從此變得不穩定。
  • 二○一五年,數百萬難民逃離動盪的中東和北非家園,由陸路或海上湧向歐洲,歐盟束手無策、各國相互推諉。
  • 東德最後一任總理德邁齊爾(Lothar de Maizière)曾說:「梅克爾幾乎不用形容詞,講話很實在,不會花裡胡哨。她提供的訊息量是同事的兩倍。這種說話爽直的科學家實在難得。」特別是對渴望得知事實的東德民眾來說,梅克爾的報告蘊含大量訊息,是一大優點。
  • 不過,在美國實施更高壓的抗中政策後,德國不隨之起舞,選擇與北京多方接觸。
  • 之後土耳其總理艾爾多安在2008年2月到德國向在德的土耳其人發表演說時警告他們不要被其它文化同化,並表示「這種文化融合是反人類罪行」[20],引起梅克爾的異議[21]。

此外,他更引用鄂蘭(Hannah Arendt)的「政治的意義即自由」(Der Sinn von Politik ist Freiheit)這句話來總評這位總理的執政:其務實的政治使新時代的多元民主得以維持運作,而這正是對自由的最佳保障。 本文截稿當下,這位男梅克爾的民調高居第一(近5成支持),大幅領先原版梅克爾的繼任者拉謝特(Armin Laschet,支持率約2成)。 相反地,社民黨則淪為梅克爾長年的政治提款機:梅克爾一面複製社民黨的政策與自由價值,使社民黨難以找到著力點與其交鋒;但她另一方面卻又時時不忘哪壺不開提哪壺地讚美《議程2010》的成就——這對她作為「新自由主義者」而言是很合邏輯的,而且反正痛的又不是她。 有苦難言的社民黨在與梅克爾合作或競爭的漫長過程中,得票率一路從3字頭崩跌到急需高喊保2字頭的低谷,並且導致先後耗損了6位黨主席失敗倒台。 梅克爾在此展現了其政治風格的第二項關鍵特質:聞風向、識時務,能在關鍵時刻做出髮夾彎的高度彈性。 作為總理,她一改原本積極進攻的基調,轉為後發制人、先迴轉後超車的模式;每一回與社民黨(及綠黨)政策競爭上的劣勢,都成為她路線髮夾彎的轉機,最後笑著收割的也總是她。

德國梅克爾: 雲端小白的技術即戰力!完整雲端應用展示,助你敲開雲端產業入門磚

北約與跨大西洋關係是梅克爾外交政策上的基石,她希望德國是歐洲的一部分,不是歐陸領導者,也不會對歐陸構成威脅。 馬頓認為,儘管梅克爾擁有堅定的信念,但並非大膽的領導人,而是一步步地帶著人民往前走,利用民調來證實她的判斷無誤,她想做的事是可行的。 梅克爾對外交政策較感興趣,認為這方面有更大的創造空間和自由,讓她得以施展非凡的分析能力。 馬頓在書中點出,梅克爾有三大特點:幾乎過目不忘的本事、拆解問題的科學能力及對工作的狂熱。

  • 其他問題包括英國退出歐盟的影響、歐盟與中國大陸的貿易以及與美國的緊張關係[12]。
  • 16年任內,她帶領歐盟度過重重危機,更讓德國成為世界不容忽視的穩定力量。
  • 德國之聲帶來的,是對各種牽動全球的事件的最新見解和分析。
  • 但對民主改革派人士來說,基民盟現今檯面上可能的接班人,多不被看好。
  • 但在梅克爾的領導下, 歐盟不但克服困難,而且脫胎換骨、益見茁壯。
  • 馬頓分析,梅克爾與大多數的政治人物不同,她對媒體說話字字精準如科學,句子也明白易懂。
  • 本文將帶你了解雙老家庭中,那些局外人看不見、當事人說不出的艱難處境,然後,和我們一起關懷身障家庭,創造所有人都能夠「安心變老」的社會。

德國過去曾和法國、以色列還有前一年開始和印度進行這樣層級的對話,對中共來說,是首次能和歐盟成員國進行如此高階的對話。 在歷經長達16年的四個任期之後,普受敬重的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決定不尋求連任。 因此在9月26日德國大選結束後,得票最多的社會民主黨(SPD)可望和其他黨派協商共組聯合內閣,正式終結梅克爾時代。 看似強調價值觀的鐵娘子在外交政策上依循民主人權的價值在行事,不過常有分析家批評梅克爾的兩面手法,例如,在中國侵犯人權之際,梅克爾仍主導中歐投資協議。

德國梅克爾: 民主派人士給掌聲,不滿財團導向,輕忽綠能

在國際上她確實以穩重的領導風格,對抗日漸民粹的國際政治走向,贏得民主派人士的肯定。 但對民主改革派人士來說,基民盟現今檯面上可能的接班人,多不被看好。 對他們來說,他們的選票肯定不會投給她的政黨,但卻認為她的穩健作風在基民盟內是難得的首選人物。 自2005 年11月至今,梅克爾(Angela Merkel)執政近15年,為平息黨內外對她執政12年的陳舊執政理念的疑慮,她表明2017年起的第四次任期是她執政生涯的終點,而明(2021)年國會大選,依照她對選民的承諾,她的政治生涯亦將劃上句點。

德國梅克爾

2005年5月30日,她正式代表基民盟/基社盟,在9月18日提前舉行的聯邦選舉中與總理施若德角逐下任總理。 10月10日,大選中幾乎打成平手的基民盟與社民黨在近兩個月的聯合組閣談判中取得共識,確認由梅克爾出任聯邦總理,內閣人事由社民黨佔優,社民黨有8個席次,基民盟有6個席次,組成四十年首個「左右大聯盟」。 事實上,梅克爾風格也對德國民主帶來了副作用:「不對稱的反動員」本質上就像商業傾銷(dumping),靠著討好各方選民的策略,來癱瘓政黨之間辯論交鋒的良性競爭,也讓德國選民的投票率降到歷史新低點。 但另一方面,她卻主打在紅綠內閣《議程2010》的基礎上加碼改革:透過減稅、降低失業保險費率、將勞保部分項目轉為私保、刪減生活津貼等措施,讓社會支出回歸市場機制;同時大幅增加勞動市場流動化與薪資彈性化的空間,減輕資方負擔,寄望活絡投資。 一個是大量難民的到來,我不喜歡稱之為危機——人就是人,但確實有來自敘利亞及其周邊國家的難民潮壓力;另一個是如今的新冠疫情。

德國梅克爾: 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歐洲量增 補貼競爭讓德工業界感冒

這些措施一方面是恢復了德國經濟活力與強化經濟體質,另一方面卻也讓德國發展果實的分配更不平衡,壓抑了大眾的消費和必要的政府投資支持,讓多餘的儲蓄流向海外。 北溪二號管線就是要方便德國從俄羅斯直接獲得能源供應,但是這條管線繞過烏克蘭及東歐,將會降低該區域的重要性,因此波蘭、烏克蘭甚至立陶宛等國家表態反對。 俄羅斯豐富的能源形成德國對其的軟肋,很大部分牽制了梅克爾的決策。 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讓梅克爾決定逐步淘汰德國的核能發電廠,並啟動朝綠色能源轉型計畫,並準備在2022年底關閉最後6座核能電廠,實現無核家園。

危機總理鎮靜劑政治的起點,是2008年9月從華爾街開始爆發的「次貸風暴」。 當銀行倒閉的骨牌效應進入德國境內,首先波及到許珀不動產銀行(HRE)時,梅克爾即迅速與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達成協議,由後者與聯邦政府共同出資救市,並且提出4,800億的紓困計畫,公開向恐慌的民眾擔保:你們的儲蓄絕對不會出問題。 年長的女性選民,非常清楚在政治的權力爭奪下,女性處境的艱辛。 一個女性要在政界活躍15年不被男性拉下,持續力爭上游,談何容易? 要知道,她身處的是主流的保守政黨,許多理念價值仍是社會最保守的中間路線,而非標示進步的前衛政黨。

德國梅克爾: 歐盟

西班牙文專業畢業後,以西班牙為出發點,愛上了歐洲研究,卻寫了本義大利政黨政治的碩士論文,確信熱愛歐洲後,跑去義大利專攻比較歐洲政治博士,娶了個日本姑娘,總之就是泡在不同文化之中。 舉例來說,航空城鄰近的大園及中壢工業區,有完整電子零組件、綠能廠商形成產業群聚,有利發展產業所需的關鍵零組件,像是太陽能發電所需的太陽能板、變流器與電池等,透過市府產業輔導政策,帶動產業群聚發展效益。 但不可諱言地,梅克爾16年的總理生涯,確實為德國及全球政壇寫下一頁頁的傳奇篇章。 未來無論誰入主德國總理府,都難以撼動梅克爾的歷史定位,而新上任的總理,也將承接龐大使命、負重前行。

擔任總理16年,梅克爾堅持以溝通取代忽視,並善用談判技巧,不輕易讓步任何重大要事,也贏得更多斡旋空間。 尤其是她懂得善用政敵來化解政治危機,透過嚴格要求他們的政策,使敵人失去與其正面對立的平台。 她所有信得過的人都能保持沈默,對她而言這是忠心耿耿的證明。 若有人不符合梅克爾的期待,她會變得非常冷淡簡慢,甚至挖苦對方[29]。 如果有些人擔任的職位不是由她決定,而她又迫切需要他們,她在那些人面前的態度就不一樣了:如結盟黨派的黨魁,或其他國家的領導人[29]。

德國梅克爾: 社會與公眾

1989年進入政界,1990年起陸續在聯邦政府內閣中擔任過德國聯邦家庭事務、老年、婦女及青年部、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部長等職並在1991年當選德國聯邦議院議員。 德國梅克爾 2000年當選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黨首,2005年11月至2021年12月任德國總理。 梅克爾是德國歷史上首位女性總理,也是東西德統一後首位出身前東德地區的聯邦總理[1]。

她談到2015年的難民危機和自己的未來計劃,同時也介紹了她多年裡一直保持精力旺盛的秘訣。 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是德國的國際廣播電視臺,電視臺以及互聯網站,創建於1953年5月3日。 德國之聲總部座落於波恩和柏林,是一個值得信任的,提供可靠的,不帶任何偏見的新聞和信息的源頭。 聚焦於國際新聞,德國之聲發展成了一個提供深入並透徹的新聞內容以及分析的平臺。 德國之聲帶來的,是對各種牽動全球的事件的最新見解和分析。

德國梅克爾: 中共炒作核廢水排海掀仇日潮 矢板明夫:轉移人民對內政不滿

然後,當人們有顧慮、擔憂或者要解決特定問題時,會談的進展可能也會有所不同。 2020年8月,梅克爾接見「氣候大罷課運動」(Fridays for Future)的童貝里(Greta Thunberg)等領袖。 對於後者攝氏1.5度的氣候目標,梅克爾僅冷淡回應:那並不實際。 總括來看,在梅克爾的主導下,歐盟整合的進程實質上是擱淺的,她終究缺乏像法國總統馬克宏那種強勢主導歐盟改革的熱情(儘管其動機也是出於法國自身的國家利益)。 直到COVID-19疫情爆發後,梅克爾迫於時勢才而轉趨積極,乃促成「次世代歐盟」(Next Generation EU)之財政整合的紓困振興計畫、並與中國完成「歐中全面投資協定」(CAI)的談判,此為後話。 也正因如此,儘管梅克爾在遭遇某些危機之初亦不無理想的擘劃,但在處置問題的過程中卻往往又妥協轉彎、虎頭蛇尾,最後僅安於對現狀的維持。

德國梅克爾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