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已在研究、瞭解病毒及其演化過程,積極的發展各種控制疫情的策略。 許多人以為疫苗就是終結疫情的手段,但恐怕還有很多疫苗與病毒的角力存在,至於誰能勝出? 期望過了五十年後、一百年後,人類再看待新冠病毒就像是在看流感一樣。 目前國際幾家疫苗廠也針對變種病毒不斷做調整,莫得納 Moderna 疫苗的好處就是比較容易有新的改版疫苗出來,對比其他方法現在要製造新的疫苗是比較容易的。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足跡遍布全球,在傳播過程中一再出現新的突變種,讓防疫工作與研究均困難重重。 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組織研究團隊,根據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 GISAID 資料,分析三十萬筆以上的病毒基因序列樣本資料,將病毒劃分為六大類型,其中「第六型」佔目前流傳病毒類型的 99%。 日前,中研院也成立「新冠病毒變異全球即時監測網」分享資料,讓全世界均能即時追蹤病毒變異。 新型冠狀病毒 (SARS-CoV-2) 足跡遍布全球,在傳播過程中一再出現新的突變種,讓防疫工作與研究均困難重重。 Alpha與Delta變異株 今(2021)年6月,Lancet期刊上有一篇專門探討疫苗對英國與印度變異株效果的臨床研究。 蘇格蘭的觀察性研究發現,delta變異株比alpha異株的毒力更強。
變異病毒: 奧密克戎亞型變異株BA.2:大流行疫情結束的開端?
該病已知的首名病人2019年末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19][註 1]確診,其後此病在全球範圍內陸續被檢測出。 截至2023年3月10日,全球已累計報告逾6.76億名確診病例,逾688.1萬名患者死亡[5],目前仍在持續擴散中。 世界各國對該病致死率(CFR)的估計值差異甚大,截止2021年2月8日,多數國家該病的觀測致死率在0.5%-5.0%之間[22][註 2],全球初步修正致死率約為2.9%[24]。 引發2019冠狀病毒病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2(SARS-CoV-2冠狀病毒)容易發生突變而產生變異株(英語:Variant (biology)),關鍵病毒蛋白的突變即可能意味着其出現,目前已有多個變異株在世界各地形成並傳播。 黃高彬表示,「大角星」變異株分布於印度、新加坡等20幾個國家,此病毒株的特性是傳染力高、免疫逃脫能力強,不過,由於國人普遍已施打疫苗、大多數人也已染疫過,可能產生交叉保護力,國內至今都是境外移入個案,還不用太擔心,保持觀察即可。 變異病毒2023 黃高彬說,國外有統計資料發現,小孩感染XBB.1.16(Arcturus、大角星)變異株可能比較容易出現紅眼、眼睛有分泌物等症狀,老年人則可能不會發燒,易忽略染疫。
病毒變異將演變到什麼程度,目前很難預測,因為不光是變異毒株的數量,還涉及傳染性、危害力、免疫的有效時間長短等各種因素。 隨著拉姆達感染病例增多,截止8月中旬將近30個國家發現了拉姆達蹤跡,科學家發出警告:拉姆達變異毒株--學名C.37,可能比德爾塔傳染性更強,傳播更快。 病毒一生中會不斷複製自己,期間經常會發生突變,產生變異毒株,複製越多,感染人數越多,發生突變的機率和出現變異的數量越大。 德爾塔自2020年在印度最早亮相,一年後擴散到全球並成為世界許多地區最主要的變異株,傳播速度之快、範圍之廣令人瞠目;拉姆達毒株最早在南美的秘魯出現,一年之後開始全球迅速傳播,並顯現出需要警惕的一些特徵。
變異病毒: 預防感染
[175][176]这种遗传系统为细菌提供了一个类似于获得性免疫的机制来对抗病毒感染。 因为病毒使用了宿主细胞来进行复制并且寄居其内,因此很难用不破坏细胞的方法来杀灭病毒。 现在最積極的对付病毒疾病的方法是疫苗接種来预防病毒感染或者使用抗病毒药物来降低病毒的活性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好消息是,另外有兩款抗體 chAb15、chAb45,依然能有效對抗 Alpha 病毒,不受 N501Y 影響。 這兩款抗體會附著在棘蛋白 RBD 的邊緣,避免棘蛋白和宿主細胞接觸。 而且抗體 chAb15、chAb45 會各占一方,可以同時使用,多面協同打擊病毒。
原來在研究過程,團隊曾經發現隔一段時間偶爾會出現 C241T、C3037T、C14408T、A23403G 四個核苷酸位點裡,只有其中幾個位點突變的病毒株。 「就算有 A23403G 但缺乏另外三個變異的話,病毒株還是沒有辦法持續傳播。」楊欣洲強調。 當四個 SNV 不齊全的時候,突變對病毒沒有實質影響,甚至不利傳播。 面對新冠病毒不斷冒出的變種,中研院研究團隊從最常見的突變──單一核苷酸變異(single-nucleotide variantion,SNV)著手研究。
變異病毒: 各國驚爆新冠病毒變種,中研院持續追蹤病毒變異
2月11日,《每日郵報》11日稱,英國衞生安全局正密切關注這種由2019冠狀病毒病變種病毒株Omicron和Delta結合而成的變種病毒株。 10月9日,據CNN報道,美國猶他州已有8000隻由養貂場業者飼養的貂染疫死亡。 感染者死亡率/比(英語:Infection fatality rate/ratio, IFR),是指所有感染者中死亡者所占的比例,包括無症狀病患以及未確診的病患[23][232]。 固醇類藥物目前不建議用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以外的患者[172][173]。
大部份的變異對病毒而言都屬前兩者(無影響或負影響),這次變異看來有更易傳播的特性,但發生原因不明。 目前多數專家包含賴明詔都認為,疫苗應還是會有效,雖然效力有所下降。 春節前以前的境外移入個案多來自歐美國家 BA.1,但春節後情況不同,多以東南亞或南亞境外移入為主,定序出來約有一半以上為 BA.2 ,但因應目前國內疫情嚴峻,並不會特別去定序確診個案是 BA.1 還是 BA.2。 Omicron 類型包括 BA.1、BA.2、BA.3,簡單來說 BA.2 是 Omicron 的亞型,而過往講的 Omicron 主要指的都是 BA.1 佔世界流行的病毒株,但隨著疫情演變,BA.2 的病例數逐漸上升,甚至超越 BA.1 。
變異病毒: 病毒檢測
中研院跨領域研究團隊過去曾分析18株荷蘭的農場水貂傳人病毒株,發現100%都是第6型。 目前尚查不到12例丹麥農場水貂傳人的病 毒株序列,但根據發生時間、監測網資料,以及第6型在丹麥的盛行情形推斷,水貂變異株也可能是第6型病毒株。 根據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2020年12月18日的研究報告,研究者透過細胞與動物研究顯示,此變異會增加新冠病毒的感染與傳播。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會影響傳染後的嚴重度,而對於中和性抗體效價的影響仍在評估。
- 其他預防措施包括保持身體距離或保持社交距離、隔離、室內空間通風、在公共場合使用口罩或面罩、咳嗽和打噴嚏時遮住口鼻、洗手以及讓未洗過的手遠離面部。
- 除了縮短兩次注射的間隔時間、加快普及疫苗接種,還應該提高病毒DNA測序以便更及時地識別突變和變異體,以便防患於未然,阻止疫情發生,或有效遏制疫情擴散。
- 它們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感染能力特別強,傳播速度特別快,所以數量持續增加。
- 研究人員結合病毒變異分析與分類樹分析兩種方法,著手分析從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 (GISAID) 取得的 1932 株病毒基因序列樣本。
- 「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是單股的 RNA (ribonucleic acid),RNA 結構不太穩定。」本次研究團隊的楊欣洲研究員幫讀者劃重點。
這些病毒的分類地位不同,病毒特性也有所差異,但其最明顯的共通點就是 RNA 在複製過程中,發生基因變異的機率都偏高,也因此而衍生出各式各樣變異株或所謂的變種病毒(variants)。 GISAID 目前約有 30 萬筆資料,英國上傳約 14 萬筆最多,美國居次;中國則宣稱沒有多少新增病例,即使前陣子北京發生二波感染,也就提供三隻病毒株,沒有資料,就沒辦法全面掌握病毒變化。 變異病毒 「跟疫苗研發與疫苗效果直接相關的,是刺突蛋白基因的變異點:A23403G,也就是突刺 S 蛋白 D614G 突變。」楊欣洲指出,已有初步研究顯示,D614G 變異雖然會提升病毒的適應能力,卻不影響血清抗體對病毒的中和力。 變異病毒2023 而且在這之前科學家們就已經發現這個帶有 A23403G 變異的病毒越來越盛行,各疫苗廠於研發過程中大多也都有將這個 SNV 的變異納入研發考量,因此目前第六型的病毒還不致讓疫苗失去防禦力。 目前只知道它的基因序列改變了,且在英國的增生優勢 (multiplicative advantage) 較其他病毒株高。
變異病毒: 命名法
大多數因重症入院的患者都有長期的問題,包括疲勞和呼吸急促[215]。 神經系統表現包括癲癇發作、中風、腦炎和古蘭-巴雷症候群(包括運動功能喪失)[208][209]。 變異病毒2023 感染後,兒童可能會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其症狀類似川崎病,可致死[210][211]。
若是症狀出現惡化,例如呼吸困難、胸部持續疼痛或壓迫感、開始出現神智不清、無法醒來或保持清醒、臉色、嘴唇或指甲蒼白、髮灰或發紫,請立即告知醫事人員或盡速就醫。 美國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在推特上就砲轟,世衛消息人士宣稱跳過Xi是為了避免對單一區域汙名化,而克魯茲質疑,如果世衛如此害怕中共,要怎麼相信他們會在中國下次試圖隱瞞疫情時做出指責。 報導引述世衛官員的說法,有不具名的世衛官員透露,命名方式確實有原因,之所以不用Nu,是因為怕跟New搞混,而不用Xi,則是避免對單一地區汙名化,因為習是一個常見的姓氏,世衛不希望冒犯任何國家、文化和社會。 棘蛋白的體積已經算大,假如又與其他蛋白質結合,體積將會更大。
變異病毒: 症狀
儘管兒童也是易感群體,多數臨床表現為輕症,重症患者比例較年長者更少[196][197][198]。 變異病毒2023 截至2月20日的統計數字,粗略致死率是而3.8%,報告指出在疫情初期,這個統計數字可能存在偏差[199]。 有淋巴球低下或急性腎損傷者預後較差,血液中肝功能指數偏高、乳酸脫氫酶偏高、發炎指數偏高(如C反應蛋白、鐵蛋白等)、D-dimer、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或肌鈣蛋白上升者也可視為預後不佳的指標[200]。
體外膜氧合(ECMO)現已應用於維持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命徵象,但其實際效益仍尚待評估[158][159]。 世界衛生組織(WHO)及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已針對因COVID-19重症入院的病人提出建議[160][161]。 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又稱保持人身距離(Physical distancing))是一種試圖減少感染者和未感染者之間的接觸來減緩疾病傳播的非藥物性感染控制(英語:infection control)措施。 其方法包括隔離檢疫、旅行限制、防疫線(英語:Cordon sanitaire)、取消大型集會,並關閉學校、工作場所、體育場、劇院及購物中心等。
變異病毒: 關鍵 D614G 突變,讓新冠病毒棘蛋白穩定性大增
假設複製酶的突變率是不變的,感染數十萬人的突變數目,就是與感染數十人的一萬倍之多。 譚德塞周一發表講話時表示,全世界的科學家正在致力於了解,新變種是否有更高的傳染性、再度感染風險以及它對疫苗如何反應等問題。 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迄今2022年1月,英國有大約130萬人自述出現某種程度的疑似長新冠症狀,但這仍然是一個界定相當模糊的概念。 奧密克戎亞型株包括 BA.1、BA.2、BA.3 ,世界衛生組織(WHO)稱目前全球疫情中的主導株是 BA.1 和 BA.2,後者在亞洲更普遍。 病毒變異會涉及演化意義上的進退取捨 -- 一方面的進步可能是以另一方面的退步為代價。 變異病毒2023 比較病毒傳播能力的最主要指標是R0值,意思是在無人具有免疫力、無人採取防疫措施的情況下,一個病毒攜帶者感染的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