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劑疫苗間隔11大著數2023!(持續更新)

Posted by Tim on March 21, 2022

第二劑疫苗間隔

指揮中心指出,AstraZeneca及Moderna COVID-19疫苗目前第二劑接種間隔為10至12週。 惟第一到三類對象及孕婦,Moderna COVID-19疫苗接種第一劑後滿28天,即可接種第二劑,前述對象請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提供接種服務之合約醫療院所,透過一般合約醫療院所提供之預約掛號管道接種第二劑疫苗。 對於民眾有出國急迫性須提前接種者,請提出相關證明文件(如機票等),接種單位可酌情提供接種,並請地方政府衛生局及合約醫療院所共同協助該等對象完成接種。 (若為COVID-19疫苗預約平台之預約接種對象,第二劑接種間隔為10週,請依簡訊通知進行預約接種。) 指揮中心提醒,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第二劑疫苗前,請備妥「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及「健保卡」,若「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已遺失,民眾可返回第一劑接種之醫療院所補發,再完成第二劑接種。 第二劑疫苗間隔2023 於接種前,接種單位需核對民眾身分資料、主動詢問民眾疫苗接種史,檢視民眾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紀錄及健保卡註記貼紙資料,如均無相關接種證明或資訊者,除可使用網路連線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NIIS)查詢子系統查詢疫苗接種史,合約醫療院所亦可透過雲端藥歷系統等連結查詢,以確認疫苗接種間隔及廠牌是否符合規範。

第二劑疫苗間隔

指揮中心說明,截至6月18日止,已有2.7萬名民眾完成兩劑AZ COVID-19疫苗接種,核估目前可調度的剩餘疫苗數量,可提供4月12日至5月9日以前約6.7萬名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的民眾繼續接種第二劑AZ COVID-19疫苗,並視疫苗供應及接種情形,適時調整疫苗配發進度。 指揮中心也提醒民眾,接種AZ COVID-19疫苗後的28天內,如有發生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任一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以利醫師及早釐清病因,並給予適當的臨床處置。 第二劑疫苗間隔2023 許多人的第一劑都是AZ疫苗,對於AZ疫苗的施打間隔期,疾管署的指引從一開始的4週,拉長到8~12週,許多人害怕遲遲兩劑AZ疫苗的間隔太長,會不會影響到保護力? 對此,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根據國外的研究,兩劑新冠肺炎疫苗的間隔拉長,抗體反而更高,其中有一組AZ疫苗的研究,間隔時間最長到10~11個月,結果抗體反應竟然是最高的。 第二劑疫苗間隔 指揮中心提醒,為確保疫苗接種安全,建議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於接種後請在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一般民眾則建議至少留觀15分鐘,並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以利即時處置該類急性過敏反應。 前台大醫師林氏璧於臉書分享的7大QA中指出,加拿大曾因疫苗短缺,宣布將第二劑莫德納延長至16週後,是全球兩劑疫苗間隔最久的國家,而初步證據顯示保護力沒有下滑。

第二劑疫苗間隔: 學生打第2劑心肌炎「發生率較高」

2.莫德納BA.4/5雙價疫苗:6個月至5歲未曾接種者可接種2劑(間隔28天);6歲以上可接種1劑(曾接種單價疫苗者與前一劑間隔84天)。

指揮中心特別提醒,民眾於接種BNT疫苗後28天內,如出現下列任一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症狀,包括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心悸(心跳不規則、跳拍或「顫動」)、暈厥(昏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例如走幾步路就會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應立即就醫。 並於就醫時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 根據疾管署網站資料,必須完整接種兩劑疫苗後的14天起,才能得到完整且持久的保護。 建議依照曾確診為SARS-CoV-2感染者的接種建議,自發病日起至少間隔6個月之後,再度接種第二劑疫苗,並且以接種同廠牌的疫苗為主。 不過,若有其他考量,也能與臨床醫師討論並審慎評估後,另行決定接種第二劑疫苗的時機。

第二劑疫苗間隔: 6「疫苗+1」正式上路! 「3類人」要打、1類人免接種

首先,得就醫並告知醫師疫苗接種史,並經醫師釐清原因,必要時通報不良事件通報系統。 疾管署指出,若施打第一劑疫苗後有嚴重不良反應,可提供就醫診斷書或衛生單位通知具嚴重不良事件的通知或紀錄,經醫師評估後可選擇其他疫苗完成第二劑接種。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7)日表示,目前國內各廠牌COVID-19疫苗均已陸續到貨,可穩定提供民眾接續完成第二劑接種。

第二劑疫苗間隔

指揮中心提醒,未滿18歲對象,請由家長(或法定代理人、監護人及關係人等)陪同前往合約醫療院所或接種站接種,並由本人與家長於現場共同簽署意願同意書;18歲至未滿20歲民眾,如自行前往接種,請持家長簽具之意願同意書,若由家長陪同前往接種,請本人與家長於現場共同簽署意願同意書。 另10月1日起亦開始接種流感疫苗,依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接種流感疫苗應與COVID-19疫苗間隔至少7天,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第二劑疫苗前,應備妥「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及健保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 第二劑疫苗間隔2023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表示,接種AstraZeneca及Moderna COVID-19疫苗及之民眾,符合第二劑接種時程者,皆可至各縣市COVID-19疫苗合約醫療院所公費接種第二劑。

第二劑疫苗間隔: 指揮中心提醒AstraZeneca及Moderna COVID-19疫苗第二劑接種事宜

指揮中心指出,請上述符合接種間隔之民眾,可透過「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臺」進行意願登記,於符合預約資格或收到簡訊提醒即可預約接種,或可至地方政府衛生局指定/安排之合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可至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查詢),進行第二劑接種。 指揮中心說明,目前國際間其他國家入境管制政策逐步將完成兩劑COVID-19疫苗接種列為主要條件,因此按時完成兩劑疫苗接種,有利後續出國規劃安排,鼓勵具出國需求及年輕族群等踴躍接種。 此外,符合接種間隔者把握機會完成第二劑疫苗接種,除獲得完整免疫保護力,亦提升國內第二劑接種人口涵蓋率,若超過6成目標,可作為國內防疫措施調整放寬之評估標準,有助於逐步恢復正常生活。 指揮中心指出,有關mRNA疫苗第二劑接種之副作用,依據疫苗臨床試驗及上市後監測結果,雖相較接種第一劑時明顯,但年長者接種後不良反應症狀仍較輕微,呼籲若身體狀況穩定,仍請按時程就近於衛生所或合約醫療院所完成第二劑疫苗接種,以降低罹病或感染後引發重症風險,亦可建立群體對COVID-19的免疫力,避免疾病傳播。 另高端疫苗第二劑接種間隔維持至少4周以上,20歲以上已接種第一劑高端疫苗符合接種間隔者,亦可至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查詢提供接種服務之醫療院所接種。

第二劑疫苗間隔

另評估現行雖尚無研究證實兩劑接種間隔與接種疫苗後心肌炎/心包膜炎發生率之關聯性,然依據目前疫苗間隔與保護力實證研究結果,及英國、歐盟、加拿大等國之監測與建議,專家建議12-17歲青少年兩劑BNT疫苗間隔為12週以上。 全台的青少年將於明(22)日中秋連假收假後,陸續接種BNT疫苗,不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維持一貫的政策,要先衝高第一劑的覆蓋率,因此日前BNT疫苗的兩劑間隔一樣要超過10週,不過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指出,根據國外的最新研究,BNT疫苗的兩劑間隔要縮短,抗體濃度才會越高。 蘇一峰表示,科學家過去就發現接種兩劑COVID-19疫苗後,體內的抗體濃度會快速下降,抗體下降速度越快,保護力就會減少,難以抵擋感染的發生。 而根據英國牛津大學針對英國18萬成年民眾接種疫苗後血中抗體濃度的研究,發現AZ與BNT疫苗打完兩劑後,抗體濃度都會快速下降。

第二劑疫苗間隔: 目前各疫苗第二劑接種間隔為何?

為提升國人第二劑接種人口涵蓋率,已調整現行COVID-19疫苗接種間隔,莫德納疫苗第二劑的接種間隔須至少4週以上。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表示,將自今(2021)年6月23日起,陸續配發AZ COVID-19疫苗至地方政府衛生局,提供先前已接種第一劑AZ COVID-19疫苗的民眾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以提升免疫保護力。 指揮中心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與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等國外臨床試驗資料分析顯示,完成兩劑AZ COVID-19疫苗(間隔 80 天)的追蹤結果證實,可預防6成以上有症狀感染之風險;當接種間隔 12 週以上且完成 2 劑接種,保護力可達 81%。 基此,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建議兩劑AZ COVID-19疫苗接種間隔至少8週,而間隔10至12週再接種第二劑疫苗的效益更佳,故指揮中心籲請民眾可於第一劑接種後10-12週完成第二劑接種,使疫苗發揮最大效益。 指揮中心說明,依據各國上市後監測數據,接種BNT疫苗會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心包膜炎病例,這些病例主要發生在接種後14天內,亦有極少數個案發生於接種後2週至4週間;接種第二劑後發生心肌炎/心包膜炎之比率高於第一劑,且年輕男性發生比例較女性以及其他男性年齡層高。

第二劑疫苗間隔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