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目標價12大分析2023!(小編貼心推薦)

Posted by Jack on September 4, 2019

鴻海目標價

歐系外資則指出,鴻海今年營運目標仍為每股盈餘極大化,也持續垂直整合半導體與電動車事業,透過營運在地化商業模式開發新市場令人激賞,但未來要持續關注蘋果市場變化,給予目標價118元,投資評等維持中立。 電動車顛覆了全球汽車產業生態,市場預估未來 20 年將有 6 兆美元商機,各車廠都正積極規劃推動電動車,且腳步加快中。 美國特斯拉(Tesla)電動車獨占鰲頭,深受全球矚目,但是蘋果汽車(Apple Car)不讓特斯拉專美於前,早在 2015 年就開始執行「泰坦計劃」,集合 5 千名工程師,希望以資訊軟體結合汽車工業,創造出不一樣的未來汽車,傳聞今(2021)年底可能問世,屆時又將為汽車及科技產業創造另一個驚奇。 中國為迎接電動車時代,也已早早布局, 2013 年在上海規劃第一個自由貿易區,允許外國汽車製造商獨資設立電動車工廠,又提供 9 億 7 千萬坪土地,以 9 億 7 千萬美元廉價出售給特斯拉,又對它低利放款 200 億人民幣,其中 100 億用於建廠,100 億是周轉金。 不只如此, 中國境內在 2025 年將有 542 萬輛電動車的商機,條件好到令特斯拉不得不心動。

美系外資對鴻海今明2年獲利預期不變,但較市場預期高出20%,主要看好鴻海將透過提升營運效率而快速提升毛利率。 同時,預期電動車業務自2023年起將對鴻海營運帶來顯著貢獻,並推動長期獲利成長,但此部分尚未計入目標價中。 鴻海是台灣營收規模最大的公司,過去主要成長動能來自轉投資中國、代工組裝蘋果(Apple)智慧型手機iPhone,但近幾年面臨成長瓶頸,去年成立MIH電動車平台,今年發表跟裕隆合作的3款電動車,其中平價車款定價不超過100萬元,頗有吸引力,如果未來幾年可以接獲大量代工訂單,鴻海就能靠電動車這個新產品重啟成長動能。

鴻海目標價: 廣發英雄帖 鴻海電動車平台MIH招募全球合作夥伴

僅管受到封城影響,但第2季智慧手機、PC出貨量仍強勁,這表明鴻海強大的物流網路可以抵禦中斷。 鴻海目標價2023 鑑於供應鏈波動已成常態,里昂預計,這將進一步鞏固鴻海在EMS(專業電子代工)的領先地位。 不過楊應超解釋,散戶看這些報告也不是毫無意義 ; 雖然報告中的「目標價、評比」對散戶來說意義不大,但其中分析師的分析邏輯、以及提供的資訊,會是散戶投資者很好的學習機會。

鴻海目標價

「投資百憂解」阿斯匹靈指出,明年可以期望新的產業趨勢,但現在看得到的數據都是過去的,電動車概念股成績暫時看不出來,大盤是屬於反彈架構,有電動車題材夢的投資人要注意,在月線以上的標的才能操作,回檔10日線小量低接,跌破月線馬上出場,獲利10%也馬上出場,沒有獲利前持股不能超過30%。 另外,今日鴻海科技日登場,發布3款電動車,若要投資電動車概念股,李永年說,一定要做長期操作,以3-5年投資為原則,現在就可以進場,等成果出來再買就來不及了,以後股價會跟著階梯式上漲,但5年之後沒有滿意成果,就要及時停損。 〔記者陳柔蓁/台北報導〕歐系外資今日出具報告,看好鴻海集團(2317)藉電動車(EV)驅動轉型,且商業模式成形、力攻3大客戶群,對獲利貢獻可期,將鴻海目標價自120元調升至160元。 鴻海(2317)積極發展電動車事業,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大摩)7日發布報告,看好鴻海電動車業務,重申對鴻海的「優於大盤」評級,目標價為168元。 股價嘛,如果你非得要在樂觀時買進,那就會像之前鴻海從74元漲到134元一樣,很多人說自己買在123~134元,但其實之前鴻海在74~80元整理了幾年,為什麼在幾年之間都不想去佈局買進鴻海並等待呢?

鴻海目標價: 外資力挺鴻海電動車布局與展望 目標價上看162元

鴻海股價4月底下探99.7元的近1年低點,隨後止跌震盪回升,今(20)日持平開出後小漲0.47%至148元,早盤力守盤上。 三大法人近日轉站多方,本周迄今買超達3萬6084張,自13日起5天連續買超達4萬351張。 四寶的獲利從去年第四季以來,衰退幅度可以說是非常驚人,無論是台塑、台化、南亞、台塑化,衰退幅度基本都是5成起跳,這就足以說明,為什麼他們的股價,最近一季度以來表現這麼的疲軟。

去年鴻海4月底從股價最低99.7元開始發動除息行情,花了一個月漲到116元,漲幅16%左右,然後盤整了一個月後除息,當除完息後再花一個月就填息,現在6月11日,差不多距離除息剩不到1個月,所以接下來到7月4日都有可能會啟動除息行情。 如果比對Dell市值約362億美元,HP約306億美元,市值約在一兆台幣上下,這次很可能是台灣ICT產業超車的最佳時機。 2.鴻海(2317)三大法人累計賣超6396張,其中外資賣超4087張、投信買超1316張、自營商賣超3625張;融資增2229張、融券減52張,券資比0.31%。 主要為工作生活所需的電子運算設備,以及辦公室職場工作所需的電子運算產品,包括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商務機、印表機等,涵蓋過去外界所定義的 3C 產品別中Computing的範疇。 主要為個人使用的消費電子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功能型手機、穿戴式裝置等以及家庭生活中的智慧娛樂系統及設備,包含電視機、遊戲機、機上盒、音箱等。 聯盟的目的,是透過聯盟成員分享他們在電動車上的一些經驗跟知識,來縮短開發時程、降低開發成本。

鴻海目標價: 台股收盤》電金拖油瓶 終場漲11點月線得而復失

如果蘋果將立訊添加為iPhone 14 Pro的第二個來源供應商,該機構不會感到驚訝。 不過歐系外資預估立訊精密的iPhone 14 Pro出貨量最早要到2023第一季度末才會開始。 至於立訊精密會在2023年以犧牲為代價搶占鴻海iPhone 15 Pro的市占訂單嗎? 歐系認為,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對鴻海的影響也應該會減輕,因為預估蘋果將僅在iPhone 15 Pro Max上採用潛望式鏡頭,出貨量可能會更加偏向於以鴻海為唯一供應商的iPhone 15 Pro Max。 歐系外資認為鴻海在鄭州封城造成的供應中斷是暫時的,其影響應該是可控的,重申對第四季營收季增及年增的正面看法。

鴻海目標價

預期若鴻海電動車每年出貨量可達超過100萬輛、且營益率達4~6%,則可望挹注鴻海獲利較目前成長達30~40%。 過去他一直認為,鴻海適合在 70 元至 90 元區間操作,但是最近態度丕變,肯定鴻海 MIH 平台及電動車成功的可能性極高,不可低估未來發展,價格宜隨著營收及獲利調整。 楊應超透露一個小故事,他說,過去擔任外資分析師時,曾經寫過一份有關鴻海的百頁報告,內容提及鴻海有 2 大盲點,一是接班人問題,另一是資訊不透明,不料過沒多久,郭台銘約他見面,肯定報告內容,並強調會解決他所提及的 2 大盲點。 去(2020)年 10 月, 鴻海(2317) 宣布結盟裕隆(2201)成立鴻華汽車,一同進軍全球電動 車平台的研發製造,才為台灣電動車發展揭開序章。 鴻海深知台灣如欲打進全球電動車巿場,必須打團隊戰,決定建立 MIH 電動車開放平台,結盟 1,000 多家不同專業分工夥伴,一起進軍電動車市埸。 他表示,從聯電目前的技術來看,短期內還無法追上台積電,因此若想要長期投資、放著存股的話,台積電仍然是比較好的選擇 ; 不過如果想以聯電賺錢,則可以透過進進出出的方式,也就是短線買賣的操作。

鴻海目標價: 《其他電子》鴻海布局半導體助攻電動車 外資調升目標價

鴻海22日股東會展示全產品線並說明未來展望,6家外資重申「優於大盤」或「買進」評等,包括3家上修目標價,最高仍是亞系外資的200元,最低為美系外資的112元。 鴻海目標價2023 亞系外資對鴻海基本面改善感到興奮,特別是工業大數據潛力與8K顯示技術、5G通訊商機,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樂觀看待美國製造業將帶動下個超級週期,因此維持鴻海「優於大盤」評等及市場高標的目標價200元。 另一家美系外資認為,雖然電動車垂直整合布局尚未對營運帶來挹注,但相關效益並未反映在鴻海股價上。

  • 法人提到,在汽車電子零組件中的連接器、鏡頭、感測器、電纜、面板與機構件方面,鴻海處於有利地位,受惠於較佳的供應鏈管理與電子零組件整合,車用業務具長期成長潛力,鴻海目標在2025年汽車業務營收達1兆元,其中50%來自電動車組裝、50%來自軟體與零組件,法人預估屆時整體年營收將比現在高出15%。
  • 看法較審慎的美系外資雖然對鴻海營運回溫抱持正面態度,但也提醒電子製造服務(EMS)市場競爭激烈,鴻海大部分營收來自消費性電子產品,可能面臨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導致潛在消費力道下滑,重申鴻海「中立」投資評等與目標價93元。
  • 不少外資在鴻海科技日後發布的報告,大力稱讚此次推出的跨界電動小休旅Model B、電動皮卡Model V,將有助於拓展潛在市場,而鴻海同一天公開的低軌衛星、光達(LiDAR)、碳化矽(SiC)晶片和功率模組等各式新技術,有利於未來3年內垂直整合電動車布局。
  • 若以法說展望預期推估,配合美系客戶拉貨將至,則9月營收將上看5000億元以上水準,樂觀期待9月營收反彈。
  • 報告指出,鴻海強調公司在電動汽車業務方面穩定發展,並預計汽車/電動汽車零件銷售額將從2021年的150億元,至2022年超過200億元。
  • 四寶的獲利從去年第四季以來,衰退幅度可以說是非常驚人,無論是台塑、台化、南亞、台塑化,衰退幅度基本都是5成起跳,這就足以說明,為什麼他們的股價,最近一季度以來表現這麼的疲軟。
  • 反之,當股市上漲的時候,只要漲的超過認為股價的合理範圍,就會開始分批賣出,漲的越高賣的越多。

根據FactSet最新調查,共21位分析師,對鴻海(2317-TW)做出2023年EPS預估:中位數由9.16元下修至9.06元,其中最高估值12.32元,最低估值7.87元,預估目標價為117元。 左側交易的優點為逢低買進可分散單一持股價格過高的風險,可以視大盤環境加以調整,可以有紀律的隨著行情的波動而買賣,實現時間是最好的朋友,而且免盯盤。 特別是「價」通常為需求的一方,而「量」則是供給的一方,也就是資金決定價格的方向與強度,當成交量出現某些形態搭配K線組合時,可增加預測未來股價趨勢與方向,因此,華爾街另一句名言:「股市裡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騙子,只有『成交量』是唯一例外」。

鴻海目標價: 鴻海新電動車亮相 劉揚偉:將進軍台泰美

隨著科技股進入低迷期,穩定的毛利率及明確展望及低廉的股價估值,使鴻海在亞洲科技股中仍是良好的防禦性股票,維持「加碼」評等、目標價120元。 日系外資表示,鴻海推出跨界小休旅Model B、皮卡Model V,可有效拓展潛在市場,同時還揭露碳化矽(SiC)晶片和功率模組、低軌衛星、光達(LiDAR)及各種新技術,看好鴻海在未來2~3年電動車布局的垂直整合效應,重申買進評等,目標價維持162元。 劉揚偉表示,特斯拉是品牌汽車公司,鴻海是汽車界的委託設計製造服務公司(CDMS),兩家公司不是競爭關係;鴻海目標在2025年的電動車市占率要達到5%,由於鴻海在全球ICT產品市占率約落在40~45%,長期來說,希望在電動車產業可以達到同樣的水準。

投顧法人亦指出,觀察鴻海過去蘋果iPhone回到正常出貨軌道時的月營收變化,多半在4、5月落底,6~8月維持低檔、9月營收增幅最明顯。 鴻海目標價 若以法說展望預期推估,配合美系客戶拉貨將至,則9月營收將上看5000億元以上水準,樂觀期待9月營收反彈。 歐系外資將鴻海今明2年每股盈餘預期微幅調升1%,但將目標價自121元調降至116元,以反映市場本益比估值修正。 鴻海目標價 鴻海目標價2023 歐系外資認為,鴻海具防禦性,但獲利成長加速為價值重估的關鍵,預期股價在獲利成長加速前將橫盤整理。

鴻海目標價: 鴻海目標價已到?外資終結連9買

美系外資指出,鴻海集團旗下夏普擁有8吋晶圓廠,加計先前買下的旺宏台灣6吋晶圓廠、及與DNex合資建造的12吋晶圓廠,應可支援集團未來在電動車領域的擴張,達成使集團生產的40%電動車使用內部車用零組件、半導體及軟體。 外資認為,若鴻海2025~27年在車體結構、汽車電子產品和其他車用零件有5%市佔率,屆時淨利可以比今年成長15%;若是能進一步供應5%的電動車電池,屆時淨利更可較今年提升29%。 而鴻海1月21日宣布與印尼投資部、印尼電池公司、Indika能源公司以及台灣Gogoro一同簽署合作備忘錄,進行4輪和2輪電動車的電池開發,以及能源存儲系統、電池交換站和電池回收在內的系統。 鴻海(2317)近期積極發展電動車領域,鴻準、廣宇、乙盛KY等鴻家軍也接力飆漲,如今更傳出鴻海已經打入蘋果Apple Car供應鏈,日系、美系等外資提出「4大關鍵點」可望成為鴻海優勢,並上修鴻海目標價。 〔記者方韋傑/台北報導〕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昨天在法說會透露今年營運面臨通膨、疫情、烏俄戰爭的不確定性,但首季表現會是近10年最佳,全年營運平穩,今股價盤中漲逾2%,法人對鴻海維持「增加持股」評等,目標價118元。 財經專家孫慶龍指出,鴻海光是今年4月至7月這段期間,就有高達17家券商發表評估報告,而他認為,對於權值股或是熱門股來說,由於追蹤的法人非常多,操作上不妨參考各大法人預估的每股純益(EPS)「平均值」,來做股價推算的基礎,若單純只看目標價,參考價值有限。

鴻海目標價

專家表示,鴻海在市場好消息頻傳,包括採購疫苗持續進行、插旗電動車腳步加快,以及受惠蘋果新機等利多;另外,隨著科技股進入傳統旺季,其他近日遭外資大賣的權值股包括聯電、群創等,可留意是否轉賣為買。 鴻海宣布與微軟共同合作雲服務,透過微軟雲端技術與全球生態系資源,協助公司加速數位轉型。 雲服務合作面向包含透過雲端原生開發加速創新、協助建立新混合辦公工作場域、企業核心系統上雲彈性布局全球營運等。

鴻海目標價: 產品與服務

很多人喜歡背口訣,說向下攤平是錯誤的,但這句話就是對一半,當你投資到一間有價值的公司,你向下攤平就是正確的,如果你買到一間沒有價值、沒有淨值、不會穩定獲利、獲利沒有續航力、不會穩定配息、沒有競爭力,這種股票你只要一攤平,你就穩死。 我知道很多的股市陷阱,我也能避開大部份的沒有價值的公司,不會被恐慌及貪婪給迷惑,這就造就了我能長期在股市中不敗,試想,我每一次的投資我都想好了退路,投資的公司都能以2到3年時間就化解風險,而且我不會在恐慌時胡亂殺出,所以我理所當然就是股市贏家。 還是要叮嚀各位,投資人要投資的話,要多加注意,短期價格會受情緒影響,因此我們思維要放長遠一些,並且做好妥善的資金管理與分散風險,分批資金買入,並且分散產業持股,這點很重要,但投資人時常刻意忽略它,這可能會讓你遭受嚴重的打擊,資金失去彈性。

  •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HS預估,2027年全球氮化鎵市場規模達45億美元,成長主要動能包含功率和射頻市場,目前氮化鎵功率元件最大的應用在手機、筆電快充電源、軍用,並推估2023年後汽車應用比重將快速提升。
  • 美系外資指出,鴻海集團旗下夏普擁有8吋晶圓廠,加計先前買下的旺宏台灣6吋晶圓廠、及與DNex合資建造的12吋晶圓廠,應可支援集團未來在電動車領域的擴張,達成使集團生產的40%電動車使用內部車用零組件、半導體及軟體。
  • 不過,日系外資指出,立訊在收購緯創iPhone工廠、入股鎧勝-KY旗下子公司後,將成為iPhone 13 Pro系列的第二供應商,儘管對鴻海初期影響有限,但將繼續密切關注明後2年的競爭格局潛在變化。
  • 雖沒有明顯護城河,但鴻海市占率高、有多項專利申請讓我們先談一下護城河的評估方式,我們從巴菲特致股東信看到,企業的護城河如果每年不斷地加寬,這家企業會經營得很好!
  • 「投資百憂解」阿斯匹靈指出,明年可以期望新的產業趨勢,但現在看得到的數據都是過去的,電動車概念股成績暫時看不出來,大盤是屬於反彈架構,有電動車題材夢的投資人要注意,在月線以上的標的才能操作,回檔10日線小量低接,跌破月線馬上出場,獲利10%也馬上出場,沒有獲利前持股不能超過30%。
  • 同時,鴻海的外資持股比重雖回升至46%,仍低於2017年6月時的55%近年高點,認為顯示外資尚未完全回補,後續仍有望提升。
  • 這次AI伺服器涉及高速運算及資料儲存,安全會是最重要的考量,台灣會成為AI伺服器產業最重要的生產基地,未來成長空間無限寬廣,也許廣達有一天會漲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天價。
  • 全球SUV滲透率在2021年攀升至46%,相較10年前不到20%,2020年全球皮卡市場的規模則約600萬輛,美國佔總銷售的近50%。

第四及第五名為中信金(2891)、華航(2610),其他依序為英業達(2356)、長榮(2603)、佳世達(2352)、大亞(1609)及永豐金(2890)。 就連一向看多鴻海的外資也不捧場,昨日由連九買轉賣,單日賣超張數達32651張,倒是投信很捧場,進場買超5492張,削弱了外資的賣壓,儘管如此,19日三大法人合計賣超張數仍高掛27155張,一舉創下今年以來的第二大賣超,賣超張數僅次於2月26日的57072張。 外資圈傳出,輝達考量代工夥伴緯創(3231)(3231)AI伺服器產能不足,取消部分原定交給緯創的訂單,轉至鴻海集團旗下工業富聯(FII);根據供應商的說法,輝達的確將一成訂單從緯創轉移至工業富聯,該訂單為輝達A100基板。 台股今日開低走低,一度下滑至16,748.51點,下跌逾百點,AI指標股仍是下跌的表現,另外,超導體概念股也重挫,鴻海早盤以109元開出,上漲1元,一度拉升至111元,盤中漲幅1.85%,一舉收復5日線、月線及季線。 孫慶龍進一步統計,整體來說2021年鴻海的EPS預估將落在9 .74元,2022年的EPS預估落在11.55元,參照過去的本益比表現,可簡單推算出2021年鴻海股價若低於95元,可視為便宜價格,111元為合理價格,至於昂貴價格則為127元。 鴻海已與菲斯特(Fisker)、拜騰、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來)等多家電動車新創業者簽署合作協議。

鴻海目標價: 鴻海去年EPS10.05元 今年營運聚焦6大領域

所以無量上漲的台股雖然有點虛,但趨勢就是趨勢要尊重,尤其季底投信法人的作帳將使台股的操作充滿變數,因此,量價的精準判斷及選股邏輯還有資金籌碼的分配是決定未來一季勝算的操作關鍵。 這應該從近期外資逆向大買台股原因去追蹤,從央行會議前市場謠傳提前減少購債,外資大賣近500億,到之後的積極回補買超,明顯看得出美國不快速縮表或升息,則台股實質籌碼的供需是不會惡化的;而當沖退燒及警示新制上路只是造成名目籌碼高週轉的降低,表現在股市就是量能萎縮,但不代表人氣退散,市場熱錢退不退,才是台股關鍵。 鴻海也展示了多項未來先進技術,例如離子阱、AI(人工智慧)學習、LiDAR,野村表示,這顯示出鴻海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承諾,預計將有助於鴻海在科技發展中處領先地位。 鴻海2021年8月自結合併營收4000.48億元,月減4.3%、年減4.87%,仍創同期次高,累計前8月合併營收3.51兆元、年增達22.09%,續創同期新高。 董事長劉揚偉先前表示,因比較基期較高,預期第三季營收約與第二季持平,仍可望年增3~15%。 以台積電(2330)為例,2018~2019年期間股價維持在PE的15~18倍之間,也就是長線操作理想的買進點應在15.5倍以下,17.5倍以上應是較佳獲利出場點。

摩根士丹利指出,鴻海展望第3季較第2季溫和成長的看法不變,換算9月營收可達5,400億元,季增率高達35%,不僅繳出雙成長佳績,也會創同期第三高紀錄。 編按:從冷板凳業務員到股市高手,作者陳榮華曾走過瀕臨破產的人生巨變,唯一不變的是他對股市分析的熱愛,透過不斷地「技術練功」與「心理修煉」,光是靠操作鴻海一檔股票,就能從300萬元資金,6年滾出2千萬元。 陳榮華以他最熟悉的鴻海為例(2317),分享一招進可攻退可守、又可避開短線操作被套壓力的進場方法。 鴻海今年來股價波動幅度並不大,低價大約是落到99.5元,但僅是短暫跌破百元,高點則是曾衝至116元,多數時間卻是呈現「利多漲不動,利空跌不下」的表現,力守百元的企圖心強烈,也曾被市場戲稱是「不動產股」。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