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死亡案例好唔好2023!(小編推薦)

Posted by Jason on June 18, 2019

疫情死亡案例

5月22日,隨著各地醫療院所和社區篩檢站出現人潮、醫療資源與人力出現排擠效應、出現院內感染情況,逐步執行「清零計畫」、部署基層醫師至社區篩檢站、分散採檢人潮等[98][102][103]。 同時檢驗實驗室無法處理大量檢體,未能優先採檢確診接觸者[104],因行政流程需「校正回歸」數據[105][106][107]。 4月1日,指揮中心制定兩階段「社交距離注意事項」,在兼顧民眾合理權益,並顧及境內防疫安全等雙重前提下,降低社區感染風險,分階段鼓勵或強制保持社交距離[71]。 所有大眾運輸系統,全面量測體溫,體溫合格者且必須戴口罩才能進入[72]。

疫情死亡案例

其後臺灣提出四波醫療物資的援外計劃,送往美國、加拿大、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歐洲、亞太地區、新南向政策國家、西亞及非洲地區等80個國家,協助各國強化防疫工作[500]。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則發起「護臺灣,助世界」的口罩人道援助活動,民間企業亦有捐贈行動(英语:Charitable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COVID-19 pandemic)[501]。 根據統計,臺灣共捐贈超過5,000萬枚口罩、131臺熱像儀、35,000支額溫槍、250組體溫量測系統等相關醫療設備[502]。 臺灣還曾邀請美國、日本、加拿大等14個國家舉辦視訊論壇,針對防疫進行深入交流[503]。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称,自发现疫情至今,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始终抱持著資訊公開透明的態度,為民眾提供即時的疫情消息及正確的防疫觀念[239]。

疫情死亡案例: 流行疾病

另有中華民國警察單位配合處理違規案件、交通部防疫車隊協助返家[306]。 政府還設置27處集中檢疫所,可收容無需積極治療的輕症患者[102],同時有大量防疫旅館集中在直轄市[98][308]。 疫情死亡案例2023 在五大電信業者協助建置下,相關單位能藉由具定位功能的「防疫追蹤系統」與「電子圍籬系統」,掌握居家隔離和居家檢疫者行蹤,協助社區關懷網絡的運作[357][358]。 為了掌握居家檢疫和居家檢疫者的健康狀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整合推出LINE機器人「疫止神通」和「雙向簡訊」健康通報機制[359]。 在藥局口罩剩餘數量以開放資料形式釋出後,政務委員唐鳳還協調政府與民間開發出各種「口罩地圖」,增加民眾查詢的便利性[360][361][362]。

死亡案例第856例,案31553,年齡2歲男性(首例未滿5歲死亡個案),未接種COVID-19疫苗,於4月13日發病,4月15日確診屬重度感染個案,4月19日死亡。 病程重點,新冠病毒感染併敗血症、腦幹腦炎;收治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使用類固醇及免疫調節劑、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 死亡案例第853例,案18815,年齡60多歲男性,為2022年1月30日公布之菲律賓境外移入個案,1月28日入境時因身體不適直接送醫,個案具呼吸困難、咳嗽、全身倦怠等症狀,診斷為肺炎,同日採檢確診並安排住院隔離治療,未解除隔離,於2月23日死亡。 第二次為2022年4月,Omicron變異株成為台灣主流株,其特色在於傳播力極高(Rt值可達15),但致死力明顯較低,民眾的疫苗接種狀況也較前2年高,每日確診數開始上升,至今(2023年)每日皆有萬例以上,超過924萬人確診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重複感染者中約有十分之一,即1萬多人從來沒有接種過疫苗,這類民眾若為高風險族群,重複感染的重症風險依舊很高。

疫情死亡案例: 死亡個案[编辑 编辑源代码]

死亡案例第851例,案16906,年齡50多歲男性,發病日於2021年12月初於越南確診,當月17日由國際緊急醫療專機從越南接運返國住院隔離治療,2021年12月初確診,30日後2022年1月9日死亡。 死亡案例第11例,案889,60多歲本國籍男性,發病日於2021年1月19日,2021年1月24日確診,75日後2021年4月9日身亡,有慢性病病史,感染源為部立桃園醫院12A(無明確感染源)生前接觸者案890、案908。 疫情死亡案例2023 死亡案例第10例,案935,60多歲本國籍男性,發病日於2020年12月24日,2020年12月29日確診,63天後2021年3月5日身亡,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感染源為缅甸境外移入,無匡列接觸者。 死亡案例第7例,案197,40多歲男性,發病日於3月19日,3月21日確診,47日後5月10日死亡,無相關疾病史,有美國旅遊史,生前接觸者案202例妻子。

在疫情控制得當後,隨著「防疫新生活運動」鬆綁各項活動,大甲鎮瀾宮[443]、白沙屯拱天宮等重啟媽祖繞境進香[439][444]。 其他像是嘉義市輪流普渡等、原住民族文化祭典等傳統活動也都受到疫情影響[445][446],不過臺灣在疫情期間亦曾舉辦驕傲遊行(英语: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LGBT community)[447]。 在進入三級防疫警戒後,臺灣的大眾運輸、休閒場所等地的人流明顯下滑,不過日常採買仍維持基本人流[448]。 最初疫情對臺灣的出口、民間消費與物價均造成影響,又以觀光旅遊產業受創最嚴重[383],包括航空業、旅行社、飯店民宿業及餐飲業(英语: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food industry)[384][385]。

疫情死亡案例: 相關條目[编辑 编辑源代码]

之後再度探視,發現該個案已無生命跡象,於 17 日下午 2 點左右病逝亞東醫院。 自2020年起累計706例死亡病例,其中69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354例、台北市269例、基隆市24例、桃園市20例、彰化縣12例、新竹縣7例、台中市4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苗栗縣、台東縣、雲林縣及高雄市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公部門治理什麼時候才能朝向以「使用者為中心」(UI & UX)的思維邁進呢? Omicron疫情是一個及時的警示,讓我們必須從治理層面、醫療系統的建構以及公眾就醫行為的改變,來設計台灣要如何落實講了非常久的分級分流醫療。 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五隻新冠病毒變異株,誰傳播力最強、誰更易感染兒童、症狀又有哪些差異?

疫情死亡案例

2020年1月,隨著疫情擴大,疾病管制署先是規定返回臺灣就讀的中國大陸學生配合自主健康管理,後來全面暫緩中國大陸學生入境,從而引發爭議[364][365]。 原本各級學校預計在2月10日結束寒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定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和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以下學校延至2月25日開學,108學年度第二學期改為2020年2月25日至7月14日[366]。 大專院校隨後延至2月25日後開學,7月的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亦首度延期[367]。 衛生福利部還為各級學校、幼兒園、實驗教育機構及團體、補習班、兒童課後照顧中心及托育中心提出防護建議及健康管理措施[368]。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負責重要防疫政策的制定,分別由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擔任指揮官、及內政部政務次長陳宗彥擔任副指揮官,並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擔任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233]。

疫情死亡案例: 郭假選台灣總統實換立院院長  台灣阿銘「毋湯」喔!

在疫苗接種部分,臺灣將優先建議接種疫苗的族群分為九類,涵蓋臺灣人口的60%[337]。 感染科醫師和隔離病房醫護人員便直接面對確診個案,前者往往還負責監控最新訊息及進行教育訓練[327]。 疫情死亡案例 因應醫護人員需求大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有條件限制出境(英语: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healthcare workers)[329],醫事司亦規劃降載計劃[330]。

  • 由於人們對於呼吸系統疾病警覺性和關注度提高,並且配合戴口罩、勤洗手和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感染方式、防治措施都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類似的流行性感冒、腸道病毒等疾病在臨床檢體陽性率、類流感門診人數、併發重症病例數等都有顯著下降[542]。
  • 1月15日,加強入境者之居家檢疫措施,入境旅客除須依原規定檢附登機前3日內檢驗報告外,亦須提供檢疫居所證明(以集中檢疫或防疫旅宿為原則,若選擇居家檢疫者,則須1人1戶且經切結)。
  • 檢方認為,溪降成員間雖互具保證人地位,但活動事前計劃、分工及參與者能力均屬完善,難認有應注意未注意之處,乃天候變化遠超乎預期,致溪降過程突遇暴雨猛流,造成5人死亡,其他生還者於過程中已盡力搶救遇難成員,本案純屬意外,並無其他應負刑事責任之人。
  • 臺灣經歷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疫情後[2][3],政府檢討防疫體系及準備工作的缺失,加強傳染病防疫醫療體系的組織,分為中央政府、地區、地方政府三級指揮架構[4]。
  • 今天新增境外移入個案中,案15180為本國籍10多歲男性,7月4日自美國入境,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時並無症狀,於機場採檢後至防疫旅館檢疫,7月5日出現嗅味覺異常等症狀,於今天確診,相關接觸者匡列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5日宣佈防疫降階,新冠肺炎將於5月1日調整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歷時三年多的疫情指揮中心也將退場。 然而新冠病毒並未消失,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5月1日後防疫團隊和專家小組並未解散,將由衛福部主政成立新冠肺炎防制聯繫會報,持續整備應變,密切監測疫情變化。 指揮中心整理出民眾常見的六大問題,包括快篩試劑哪裡買、檢驗陽性怎麼辦、疫苗哪裡打,讓民眾防疫資訊不漏接。 自從2020年1月21日國內出現首例確診境外移入個案,是居住南部50多歲女性,於中國大陸武漢工作,1月20日由武漢搭機入境,因有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狀,由機場檢疫人員安排後送就醫,X光檢查顯示有肺炎,1月21日檢驗確認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於下飛機後立即送往醫院隔離病房治療,並未進入社區。 首例確診個案經由2次採檢與糞便檢查,都沒有檢驗出病毒,2月6日確認康復就可以返家。

疫情死亡案例: 郭台銘今天宣布參選 公布發言人黃士修但不公布副手

通過「青少年族群」(12-17歲)建議完成基礎劑接種且無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於最後1劑基礎劑接種後5個月,接種追加劑[172]。 3月24日,「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開專家會議,決議「12至17歲」(青少年)的「基礎劑」可打「莫德納疫苗」,也可混打「BNT疫苗」,但1、2劑「間隔12週」,醫療院所應充分告知接種「莫德納」保護力,及心肌炎、心包膜炎風險,並經家長同意、醫師評估後才可接種[168]。 3月22日,宣布「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於4月1日起2度停止運作,屆時不再提供民眾進行預約[165][166][167]。 12月2日,指揮中心宣布,即日起開放「第一至第三類人員」,以及「因公務需出國者」,於接種「第二劑疫苗」滿5個月後,接種「第三劑」疫苗[133][134][135]。 8月23日,新北市爆發「幼兒園及社區群聚感染事件」,進入強化二級警戒,最終累計33例,本次主要病毒株「Delta」。 5月19日,宣布全臺灣防疫警戒等級提升至第三級[98],高中以下學校開始停課,並推出「簡訊實聯制」,於第一時間掌握染疫者及其接觸者的足跡,避免疫情擴散[99][100][101]。

  • 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五隻新冠病毒變異株,誰傳播力最強、誰更易感染兒童、症狀又有哪些差異?
  • 5月12日,台灣新增16例本土個案以及1例調查中COVID-19確定個案,本土確診個案創單日新高[37]。
  • 中央研究院和國家衛生研究院在治療藥物研發上亦有成果,成功合成「瑞德西韋」、「法匹拉韋」等藥物[297][344][345][346]。
  • 6月17日,衛福部食藥署召開專家會議,核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的基礎接種,施打兩劑,每劑0.25 ml(含25微克的mRNA),施打間隔28天[192]。

2021年5月15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暴增180例(校正後為185例),其中有48例感染源待釐清[39][40][41]。 臺北市、新北市即日起至5月28日(共計2週)提升防疫警戒至第三級,其他縣市依舊維持二級,同時避免二、三級區域之間不必要的移動[42][43]。 在疫情初期,近十臺電視頻道、YouTube、網路媒體便重複播放防疫宣導廣告(英语:Public service announcement),從各層面教育民眾一起防範疫情[418]。 在疫情初期,儘管民間一度出現搶購口罩、酒精、衛生紙等物資情況[419][420],亦有民眾發起「我OK,你先領」口罩禮讓運動[421]。 民眾在亦會協助檢舉通報,並以不同訊息管道協助政府迅速應變[422]。 其後民眾大多加強落實量測體溫、配戴口罩、保持清潔、保持社交社交距離等,公共場所和業者亦提供消毒搓手液及設備、設置隔板、出入實名制/連名制登記、人流管制及環境消毒等防疫措施[423]。

疫情死亡案例: 本土疫情大規模爆發(三級警戒)

本平台係利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所開放之監測系統歷史資料 以人工智慧模型推估出未來四週之預測類流感就診人次, 此預測數值僅供參考,做為民眾提供自我防護之提醒。 面對確診病例,更依照緊急防治規範原則擴大範圍全面介入防堵,後續也持續動員人力,針對梅山、竹崎、大林及中埔等確診及足跡範圍內環境清消,民眾健康監測31天;針對疾病管制署南區管制中心稽查結果,加強如廢棄帆布、輪胎、丟棄容器、果樹果園、老舊廢棄空屋(戶)、空地等巡視、孳生源清除與衛教。 因應防治工作,已請清潔隊依相關法規要求民眾善盡管理之責,或依規定執行,並請里長、社區如接獲訊息應即時透過網路傳達出去,讓民眾很快就可以獲得資訊,獲得更多的保障。 提醒市民至上述國家旅遊時應加強自身防蚊措施,務必做好防蚊措施,勿將境外疫情帶回國,另返國2周內一定要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如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避免境外移入疫情可能導致本土疫情更加雪上加霜。 蔡玲珊從衛生局科長到教育局專委,她的防疫經驗超過20年,她在任內歷經大小風災、水災後的疫情,還有1998年的腸病毒大流行、2003年的SARS風暴、2004年毒癮愛滋病患快速成長、2009年H1N1到2015年登革熱疫情,直到前2年中國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四起,她仍在防疫崗位上。 5月12日,台灣新增16例本土個案以及1例調查中COVID-19確定個案,本土確診個案創單日新高[37]。

疫情死亡案例

2月2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55],分為防治、紓困、振興、罰則四部分[56]。 1月15日,疾管署將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定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25][26]。 1月7日,疾管署將中國武漢市的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一級[22],同時對國際航線及小三通提升警戒[23]。

疫情死亡案例: 「台灣與中國是國與國關係」是因為[抖音]才開始越多人認同

邊境檢疫:所有入境及轉機旅客登機前須附3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社區防疫:出入八大類場所應佩戴口罩,經勸導不聽者依法開罰;醫療應變:加強通報採檢,訂定獎勵指標[82][83]。 案15185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6月30日自印尼入境,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集中檢疫所檢疫並進行採檢,當日採檢結果為陰性;7月4日出現發燒、肌肉痠痛、流鼻水等症狀,7月5日由衛生單位採檢送驗,於今日確診,同班機旅客均已入境採檢並入住集中檢疫所。 2022年5月2日新增死亡個案3例,男性1例、女性2例皆屬重度感染個案與具慢性病史;第869~871例,年齡介於70-90歲,未接種疫苗1位、接種一劑1位、接種2劑1位,4月28-27宣告死亡。 死亡案例第852例,案18138,年齡80多歲女性,為案17368相關接觸者,因有就醫需求,1月10日由衛生單位安排住院隔離,1月19日隔離期滿前採檢確診,繼續隔離治療,2022年1月19日確診,16日後2022年2月4日死亡。

由於最初徵用25家口罩大廠每天僅生產320萬副口罩,行政院同意經濟部新增產線提供產量的構想[281]。 今天新增境外移入個案中,案15180為本國籍10多歲男性,7月4日自美國入境,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時並無症狀,於機場採檢後至防疫旅館檢疫,7月5日出現嗅味覺異常等症狀,於今天確診,相關接觸者匡列中。 疫情死亡案例2023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江慧珺台北6日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7例武漢肺炎本土個案及2例境外移入;另新增17例死亡。

疫情死亡案例: 境外防堵

海內根懷疑,造成意大利高死亡率的一個原因可能與病毒本身無關,而與細菌有關。 儘管抗生素對病毒無能為力,但病毒感染通常可以為繼發感染或細菌性肺炎等併發症鋪平道路。 如果那樣的話由於細菌具有抗藥性而不能用抗生素治療,那這可能是病人致死的原因,而非病毒本身。 可用的病牀數量也可能起一定作用,因為醫療服務能力較弱的國家可能不得不更快地開始決定將哪些新冠患者作為治療重點。

2月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考量國際疫情持續嚴峻,為確保開學前校園環境衛生安全、完備防疫作業與環境清潔消毒,高中職以下各級學校延後到2月22日開學,7月2日為最後上課日及休業式;大專校院、樂齡及社大等機構2月22日以後開學。 2月18日至21日延後開學期間,照顧12歲以下學童或國高中、五專前3年持有身心障礙證明的子女,家長1人可請防疫照顧假。 大型考試時間,四技二專二技統測(5月1日至2日)及國中教育會考(5月15日至16日),考試日程不變、考試範圍配合調整,另行公告。

疫情死亡案例: 台南登革熱噴藥傳民宅牆壁被燻黑 衛生局:清噴槍造成將賠償

1月23日,中國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宣布暫停所有大眾運輸,市民無特殊原因不得離開[32][33],約有470多名臺灣人滯留當地[34]。 1月22日,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召開國家安全高層會議,要求行政院與衛生福利部有效協調各部會及各地方政府[31]。 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雖然說這個案例是唯一一個沒有慢性病的,「但這是在短時間疫調的結果,只有詢問家屬,還需要靠後續的確認。」而這名個案也有 80 幾歲,事實上也是比較高風險的族群。 《報導者》以倒敘方式,用文字記錄從台灣至世界各國疫情每一個重要紀實,包括病例、邊境管制政策與科研發展等,不斷即時更新中。 輝瑞Paxlovid和默沙東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近日成為唯二通過美國緊急授權的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 以65歲以上疫苗接種率來看,第一劑接種率86.7%、第二劑83.9%、追加劑(第三劑)77.3%、第二次追加劑44.7%,到第三次追加劑為9.9%。

3月28日,連續336天(2022年4月27日至2023年3月28日)新增死亡個案,創「連續新增死亡案例」最長紀錄。 4月21日,指揮中心估染疫率約萬分之17,並表示若染疫率達15%至20%,就是實質「與病毒共存」,目前政策以減災為目標,重點在疫苗、藥物與輕重症分流[175]。 4月20日,「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將「6至11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兩劑間隔延長至12週[171]。

疫情死亡案例: 案例精選

以日本、韓國、新加坡為例,也都在2020年3、4月左右祭出嚴格邊境管制,直到2022年之前入境人數都非常少。 而在2021年底Omicron開始出現、流行時,由於仍不清楚Omicron的威力,如日本就在當時先宣布「外國人禁止入境日本」的政策,待觀察Omicron會帶來的影響後再調整政策。 台灣2022年的死亡人數為20萬7,230人,相較前一年死亡人數18萬3,732人,增加2萬3,498人。 而2022年COVID-19死亡個案為1萬4,699人,較2021年多出8,799人。 詹長權說,這是最大量的超額死亡,還需要扣除因自然老化而死亡的個案,每年台灣約有1、2,000人,因此COVID-19超額死亡粗估約6,000多人。 依照前兩年的死亡人數計算,COVID-19會落在十大死因的第3名。

4月17日,衛福部食藥署召開專家會議,核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至11歲兒童的基礎接種[169],施打兩劑,每劑0.25毫升(50微克,為成人一半),兩劑間隔28天[170]。 1月11日,宣布「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將在15至16日重新上線,並於17日起開始施打[152][153]。 疫情死亡案例2023 2022年1月3日,桃園市爆發桃園機場確診個案,並拓及多個地點,本次主要病毒株「Omicron變種」BA.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南韓統一部發言人具炳杉28日表示,北韓開放邊境後,滯留在中國的「脫北者」恐遭強制遣返。 屏東縣消防局表示,飛龍瀑布並非屏東縣管制山域範圍,案發當天也無颱風或其他天候因素須禁止進入的相關宣布,故未涉及行政處分事宜。 5月6日,指揮中心公布「華航機組員清零計畫」,自即日起執行(除檢疫時間將延長到5天,並加9天自主健康管理外,針對華航長程組員也傾向將採檢次數增為5次)。

疫情死亡案例: 相關網站

乍一看似乎很簡單:如果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死亡,那麼他們會被認為死於新冠病毒。 另一個困難是,這些數據不是來自經過同行審議的研究數據,而幾乎是實時的臨牀數據。 劍橋大學MRC生物統計部門(University of Cambridge』s MRC Biostatistics Unit)的伯德(Sheila Bird)表示,這些數字突顯了廣泛測試對幫助警示公共衛生措施的重要性。

疫情死亡案例: 疫情發展

6月5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476例,確診病例新增37例死亡,並公布5月16日至6月3日經校正回歸新增本土確診35例,新增死亡案例數創單日新高[105][106]。 5月29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320例(校正後為415例),確診病例新增21例死亡,並公布5月22日至28日經校正回歸新增本土確診166例,新增死亡案例數創單日新高[93]。 5月28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297例(校正後為415例),確診病例新增19例死亡,並公布5月16日至27日經校正回歸新增本土確診258例[91],新增死亡案例數創單日新高[92],亦超過SARS時期73例死亡人數。 5月27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401例(校正後為529例),確診病例新增13例死亡,並公布5月17日至26日經校正回歸新增本土確診266例[89],新增死亡案例數創單日新高[90]。

疫情死亡案例: 防疫措施

依鄉鎮市區統計截至2023年3月19日止,新北市汐止區確診率最高,達61.2%(相當2人至少有1人確診)。 其次為新北市深坑區59.41%(相當2人至少有1人確診),共有37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50%以上,149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40%以上,261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30%以上,344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20%以上,364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10%以上,368個鄉鎮市區確診率4.63%以上。 確診率最低者為金門縣烏坵鄉,確診率4.63%(相當22人至少有1人確診)。 臺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已於2023年3月20日起停止統計確診病例,實際病例將遠高於最後通報的1023.6萬例。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