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議價法在國內討論許久,立委先前已提出4個版本的媒體議價法草案,但院會版始終是「只聞樓梯響」,立委先前要求,數位部必須... 面對高度不確定的狀況,中研院除了發佈「點預測」,也從 2011 年起率先提出「區間預測」。 不確定性愈高則區間愈大,彈性應對,預測數據更具參考價值。 對應之策是參考歷史,像是參照 SARS 來推估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程度。 周雨田笑著說,意見分歧是常態,從不同變數的影響時間長短,到不同政經事件衝擊的程度,不一而足。 研究團隊得透過一次次的開會討論、辯證、說服彼此,取得共識,萬不得已才會投票表決。
梁國源認為,「明年全球經濟一定比今年差」,除了市場因素之外,貨幣政策有時間落後效果,今年做的,明年藥效都會非常明顯出來。 一般現在主流看法是「經濟會衰退,但幅度不大,只是時間會拖比較久」。 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無法置身事外,會受到很大波及。 吳明蕙指出,目前全球景氣低迷,終端市場需求不振,加以產業鏈持續調整庫存,使得2月生產面、貿易面、金融面、信心面指標持續低迷;惟內需消費回溫,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均較去年同期擴增。 台經院今舉行「2023年景氣展望與產業趨勢研討會」,台經院董事長吳中書表示,預估全球整體經濟動能低迷會延續滿長一段時間,至少到明年第2季,在各國升息、美中角力、地緣政治、能源價格波動等因素相互交叉影響下,也讓明年景氣充滿不確定性。
景氣不好: 外媒報導 明年亞洲經濟增長前景樂觀
楊金龍特別指出,台灣升息決策必須考量主要國家的利率調整情況,如果其他國家沒有升息,台灣率先調高利率,可能引進熱錢;而資金一多,除了造成新台幣升值,還可能加劇資金湧入房地產。 楊金龍這一席話也暗示,台灣不會早於美國等主要國家升息。 至於台灣的貨幣政策走向,央行總裁楊金龍多次強調,升息有三條件,一是國內當前及未來通膨情勢,二是主要國家升息步調,三是紓困振興措施情況。 一是疫情獲得控制,美國聯準會於2022年下半年升息,各國放寬出入境管制,服務性活動復甦可望支撐美國經濟成長,下半年亞洲內需、旅遊活動也將陸續恢復。 台灣經濟結構並非一成不變,運算模型自然也要不斷修正。
- 除了數據,也需要關注重要新聞事件,例如政策施行成效、國際地緣政治發展,進一步評估對各變項的影響。
- 遠雄人壽風控長儲蓉也直言「非常悲觀」,台灣經濟將明顯下行,到2023年上半年都非常悲觀,尤其第四季很不樂觀、可說是「烏雲罩頂」,中經院預期之3.28%貼近現實,各機構經濟預測中,連央行也給到3%以下預期。
- 周雨田表示,疫情大流行、中美衝突、美國大選等,增加了經濟預測的難度。
- 不論是台灣央行、主計總處或是國內主要智庫,展望2022年經濟表現時,都提到疫情發展、通膨疑慮及主要國家貨幣政策,將是牽動經濟走勢的關鍵。
2月景氣對策信號九項構成項目中,股價指數由藍燈轉呈黃藍燈,分數增加1分,海關出口值、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均由黃藍燈轉呈藍燈,分數各減少1分;其餘六項燈號不變。
景氣不好: 爛尾樓、建商倒閉頻傳 專家看這數據喊安啦「全球第一」
他認為,景氣低迷有兩大主因,一是庫存過多、二是通膨因素,整體終端需求快速下滑,各產業都受衝擊,又以傳產機械業、高科技半導體業影響最大,加上全球進入升息循環,明年衰退已成市場共識,在此情況下,台灣、南韓等出口貿易依存度高的國家,最易受景氣影響。 張傳章指出,今年的經濟成長主要還是靠國內需求,民間投資、固定資本需求都提供基本支撐,但基期墊高,廠商對於未來的投資可能因景氣憂慮延宕或縮減,看起來明年的國內需求沒有像今年那麼高。 吳明蕙表示,目前我國出口仍是負成長,主因是全球需求疲弱,各主要國家領先指標和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仍在下滑,倘若大陸可因解封帶來需求增加,或許對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來說,會是正面消息。 然而目前主計總處預測今年前三季出口都不甚理想,不過出口除了商品,也包括服務輸出,希望觀光客來台後會有正面改善。 二是聯準會於2023年上半年升息,美國經濟持續復甦,但新興市場消費動能恢復緩慢,中國經濟出現疲態,亞洲國家出口增長放緩。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則在一場論壇中說,台灣經濟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全球需求趨緩,庫存調整將讓出口與投資下滑,二是台股低迷,均會影響經濟成長動能,「未來三到六個月,景氣下滑會很明顯」。 此外,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面臨「見三是山」的挑戰,要再出現傲人成長不太容易。 關於2023年台灣景氣預測,104人力銀行調查發現,49.1%的企業看壞,23.5%的企業看好,相抵之後,「淨看壞」比例仍達25.6個百分點。 看壞主因:全球景氣復甦不如預期、通膨、台灣經濟成長不如預期。 由於全球通膨居高、升息對經濟與金融市場衝擊逐漸發酵,加上俄烏戰爭膠著,美中科技爭端持續等不確定因素影響,仍須密切關注後續發展。 目前看起來出口還是不好,會影響生產、銷售,這是連帶性的。
景氣不好: 明年經濟「一定更差」 學者認到2023上半年都非常悲觀
遠雄人壽風控長儲蓉也直言「非常悲觀」,台灣經濟將明顯下行,到2023年上半年都非常悲觀,尤其第四季很不樂觀、可說是「烏雲罩頂」,中經院預期之3.28%貼近現實,各機構經濟預測中,連央行也給到3%以下預期。 景氣不好 聯準會貨幣緊縮,使市場的風險胃納發生變化,不僅風險規避狀態改變,市場的觀感也產生變化,信心也產生動搖,大家越看越壞。 信心變悲觀,最主要還有地緣政治因素干擾,包含俄烏、中美的角力等,對全球影響很大。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教授梁國源指出,經濟數據下修的源頭是通膨問題,這一波通膨是很快出現,且上升速度快,造成主要央行很快升息,特別是聯準會,從6月開始意識到通膨非同小可,要採取嚴厲手段控制。
台經院院長張建一今直言,通膨不可能降那麼快,這次供應鏈問題很大,苦日子可能不只到明年,未來兩年,甚至四年,全球經濟都是低度成長,甚至有衰退疑慮。 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則說,股市是市場先行指標,台股今年以來大幅修正,已超越前年疫情爆發的跌幅,後續景氣趨緩很確定;預測機構預期先進國家景氣谷底落在明年第二季,新興國家落在第一季,在沒有金融危機的前提下,預估最快明年下半年景氣才會回溫。 104人資學院總經理花梓馨今(22)日指出,半導體業從今年第2季開始出現庫存過多的雜音,猛爆性通膨逼得全球 主要國家央行展開鷹式升息,需求減降加上停滯性通膨,確實讓企業保守看待2023年,徵才規模和調薪幅度都不如2022年。 既然今、明2年都要靠內需來支撐經濟,建議政府有何支撐政策? 張傳章認為,目前政府都有在進行,邊境開放已經上路,後續如果將疫情看成常態,政府對於消費相關產業也可以給予補助鼓勵。
景氣不好: 台機械10月出口值年減2.9% 明年上半年出口值趨緩
三是疫情反覆衝擊經濟,聯準會直到2023年下半年才升息,主要國家經濟復甦動能將放緩,新興國家投資及消費增長走弱,美元則會因避險需求走高。 全球景氣悲觀,台經院今(11)日下修2023年經濟預測「不保3」,2023年GDP成長率為2.91%,較2022年更新後3.45%減少0.54個百分點。 台經院示警,明年出口、投資都不會那麼好,將靠內需消費支撐,面對的是低成長、中通膨外冷內溫的經濟情勢。
- 楊金龍這一席話也暗示,台灣不會早於美國等主要國家升息。
- 張傳章直言,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很難說國際不好、我們還會好,但台灣仍算優等生,「我們要繼續加油,也要看政府可以推出什麼政策來因應」。
- 7、12 月中研院固定召開兩次記者會,發佈對台灣總體經濟的預測,內容包含經濟成長率、民間消費成長率、進出口成長率、消費者物價指數和失業率等重要指標。
- 二是聯準會於2023年上半年升息,美國經濟持續復甦,但新興市場消費動能恢復緩慢,中國經濟出現疲態,亞洲國家出口增長放緩。
- 吳明蕙指出,必須同時指標也止跌,之後接下來數月也呈上揚,才有把握景氣走出谷底。
下回看到經濟預測,你就知道眼前一條條經濟指標背後,究竟仰賴多少厚實的研究過程與基礎功。 綜合上述因素,周雨田推估三倍券可貢獻 GDP 約 0.2% ~ 0.3%。 他解釋,部分原因與預算規模有關,三倍券預算約僅占 GDP 的 0.27%,遠小於 2009 年消費券的占比 0.62%,振興方案的效果自然較低。 理想的狀況下,替代效果愈低、邊際消費愈高,三倍券的乘數效果愈大。 相較於消費券,現在多了數位選擇,消費方式更多樣化,另外民眾若綁信用卡直接折抵,不能衍生第一層後續的消費,就不會有大的乘數效果。
景氣不好: 景氣糟透了!14年來最差「連亮四藍燈」 上半年難走出低谷
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提醒,歐美國家開始施打第三劑疫苗,使得新興市場國家取得疫苗的時程更為延遲,各國經濟好轉速度出現落差,將導致2022年全球經濟「不均衡復甦」。 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Ratings)和穆迪(Moody’s)相繼表示,COVID-19新型變異株Omicron可能會損害全球經濟成長前景,並進一步推升物價。 他也示警,「比較令人擔憂的是通膨」,若未來美國經濟出現衰退,屆時通膨壓力將急遽降溫,恐成為比通膨更大危機,假如美國經濟出現負成長,亞洲供應鏈將失去運轉能力,亞洲幾乎所有國家都會受影響。
預測報告中密密麻麻的各項指標,似乎不會直接影響日常生活。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表示,就算美國聯準會組織嚴謹,仍存在預測失準的風險,先前光是通膨高漲的情況是否為暫時性現象,聯準會內部就存在歧見;假如聯準會通膨預測不慎失準,不得不將政策轉向,勢必拖累美國經濟擴張力道。 不過在亮眼的經濟成長率數字下,景氣前景仍非一路坦途,尤其台灣作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在全球局勢動盪之際,很難置身事外。
景氣不好: 經濟崩壞vs疫情失控,只能二選一?經濟學家找出各國的「最佳防疫政策」
此外,一些大型民營金融單位也會提供涵蓋較小範圍的總體經濟預測。 張傳章直言,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很難說國際不好、我們還會好,但台灣仍算優等生,「我們要繼續加油,也要看政府可以推出什麼政策來因應」。 勞動部今發出開會通知,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將於9月8日召開,討論明年基本工資調幅。 環境部昨(22)日揭牌,外界關注碳費徵收,氣候變遷署表示,確定將以2024年全年排碳量為計費基礎,企業首度繳納碳費時間將... 不過,2月景氣領先指標上升1.17%,經回溯修正後呈連續四個月上升,累計升幅3.43%;但同時指標連續13個月下跌,累計跌幅14.8%,仍須密切關注景氣後續變化。 吳明蕙指出,必須同時指標也止跌,之後接下來數月也呈上揚,才有把握景氣走出谷底。
張傳章指出,如果景氣往下,民間的消費也會變得保守,有必要由政府來點一把火,將國內消費帶動起來,讓明年的經濟可以更加平順。 張傳章補充,進出口也要看國際終端需求,台幣貶值雖然對出口有利,但只要終端需求沒有起來,出口也不會大幅成長;9月進口機器設備已經大幅衰退,這個都要持續觀察。 景氣糟透了,國發會昨(27)日發布2月景氣概況,今年2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為10分,較1月再減1分,為14年新低,亮出第四顆代表「景氣低迷」的藍燈。 國發會經濟發展處處長吳明蕙表示,國內景氣仍在築底階段,今年上半年很難擺脫藍燈及目前的低迷狀態。 因為投資牽涉景氣循環起伏,但任何經濟預測中,最難掌握的就是轉折點! 政府主計單位之外,中研院是台灣第一個進行總體經濟預測的機構,早在 60 年代中期由于宗先院士等人首開先河,歷史悠久。
景氣不好: 全球經濟不均衡復甦 美國聯準會動見觀瞻
景氣燈號從去年11月到2月「連四藍」,2月分數再減1分,意味景氣低迷狀況持續惡化。 上次出現比10分更低的9分,是2008年12月與2009年1月,當時為金融海嘯。 不靠通靈占卜,經濟預測靠的是硬到不行的模型演算,以及經濟學家對現實景況的熱烈論理。
邱俊榮認為,前兩年景氣爆發性成長,尤其半導體產能最亮眼,價量增加對出口貢獻很大,但今年國際整體需求轉趨低迷,和前兩年相比落差不小,雖然上半年已經預測下半年景氣會趨緩,但反轉速度超乎預期,燈號後續轉呈藍燈機率不小。 中經院院長張傳章分析GDP下修原因,最主要還是國際環境因素,包含IMF、Fed都下修主要經濟體GDP預期,Fed對今年美國經濟成長也只估0.2%、明年也不看好;IMF預測全球GDP只有2.7%,更說「最艱難的日子沒到、明年會更辛苦」。 上述每個指標都相互牽動,其中集大成者是「實質經濟成長率」,受到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及淨出口等影響。 包括疫情對外貿動能的衝擊,政府紓困與前瞻計畫,都會反映在該指數上。 7、12 月中研院固定召開兩次記者會,發佈對台灣總體經濟的預測,內容包含經濟成長率、民間消費成長率、進出口成長率、消費者物價指數和失業率等重要指標。
景氣不好: 媒體議價立法方向 數位部:8月底會將報告交付立院
周雨田表示,疫情大流行、中美衝突、美國大選等,增加了經濟預測的難度。 景氣不好2023 相比之下,「美金和人民幣匯率會有什麼漲跌?」「央行利率可能調降嗎?」「股市什麼時候跌?現在能不能進場?」這些記者會經常出現的敏感問題,學術上很難有一致的答案,運算模型則不做預測。 這在文獻中有個名稱叫隨機漫步模型(Random Walk),增加跟降低的機率基本上一樣,意思就是沒辦法預測。
考量各國經濟復甦速度不一、央行政策落差,加上美國聯準會啟動升息時程預期不同,羅瑋認為,2022年可以假設三種不同經濟情勢發展。 台經院分析,2022年經濟景氣維持熱絡,出口及民間投資續強,但受到比較基期偏高影響,對經濟成長貢獻度將下滑,經濟成長主要仰賴民間消費支撐。 台灣2021年靠著出口亮麗以及投資大爆發,主計總處預估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達6.09%,創近11年最高紀錄,且在高基期下,2022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也有4.15%的優異表現,2019年至2022年預估將連續四年維持在3%以上的高速成長。 2022年揭開序幕,儘管COVID-19疫情陰影沒有散去,但經過兩年的抗疫大作戰,各國陸續在防疫與經濟之間取得平衡點。 在2021年的高基期成長之下,主要機構大多看好今年全球景氣仍將延續復甦步調。
景氣不好: 疫情期間人往哪裡去?預測重熱區,人流研究助一臂之力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也坦言,Omicron可能會使美國經濟和勞動市場的復甦趨緩,並增加通貨膨脹的不確定性。 景氣不好2023 景氣不好 景氣不好2023 張建一說,從經濟部公布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製造業投資機器設備的動能還是非常強勁,代表國際供應鏈正在加速復工;而且5G、高階運算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延續,科技不只協助人類適應對抗疫情,也會拉著經濟往前走。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央行)昨天發布「宏觀經濟報告」指出,全球經濟已進入危險的「失衡階段」。
對於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預測,另一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已在10月20日公布約2.81%,台經院今日同步跟進「不保3」。 反映出2022年景氣逐季直下的趨勢,2023年將難以停止,至少明年上半年的下行方向十分明確。 吳明蕙表示,主要是信心面數字有好轉,包括外銷訂單動向指數連二月轉佳、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連四月上揚,及廠商對當前景氣看好比例上升等。 前者大概佔 GDP 的五到六成,畢竟無論現實情勢如何都會有基本消費;後者則因為政府前一年就需訂下預算編列,相對容易掌握。 國內其他非官方預測單位還有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院、台灣綜合研究院和近年加入的中央銀行等;國外重要預測機構則有 IMF、OECD、 World Bank、IHS Global Insight 和 景氣不好2023 Oxford Economics 等機構。
景氣不好: 57 印度禁出口糖 全球糖價一觸即發?台糖回應了
中經院指出,2022年台灣經濟成長內溫外平,估經濟成長3.28%;到了2023年,預估全年經濟成長率2.81%,低於3%。 多名學者直言,第四季到明年全球經濟、台灣經濟都「非常悲觀」,台灣在全球景氣下行的環境下無法置身事外。 主計總處昨天更新最新經濟預測,今年全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為百分之一點六一,創八年來最低,「保二」確定無望,主因... 但不可否認的是,未來仍充滿變數,中美衝突加劇地緣政治風險、下一波疫情、疫苗研發時程,都將牽動景氣。 因此周雨田認為,經濟復甦的曲線可能不會是 V 或 U,而是上上下下呈 W 型,這也是今年經濟學界的熱議話題,包括研究團隊內部至今都充滿分歧爭論。 回首過往,911 事件、金融海嘯都曾劇烈衝擊景氣,讓預測誤差明顯擴大。
但周雨田解釋,除了經濟結構不斷改變之外,許多影響經濟的因素、程度都難以被具體量化,因此每季得到初步運算結果後,就有賴團隊進一步開會討論與修正。 蒐集資料是常態性隨時進行的程序,密集準備期則約需一到兩個月的時間。 研究模型使用的是季度資料,大部分來自主計總處,其他還包含中央銀行、財政部、中央氣象局與 IMF 等國內外單位。 除了數據,也需要關注重要新聞事件,例如政策施行成效、國際地緣政治發展,進一步評估對各變項的影響。 這些政策看似遠在天邊,其實與生活環環相扣:明顯的如三倍券或紓困方案,讓民眾多了一點小確幸;重大政策如前瞻基礎建設、央行貨幣調節、銀行利率,會影響產業發展與企業進出口成本,也帶動大家最關心的股市行情。 梁國源直言,大部分央行都可能預測失準,台灣也有這種風險,尤其目前經濟情勢複雜又存在諸多變數,更讓政策決策難度提高,因此看2022年經濟走勢時,不能忽略央行決策失準帶來的不確定性。
「會也不會,會是因為很難下定論,不會是反正大家都不準,」周雨田露出頑皮的笑容。 在模型運算的階段,團隊使用統計分析軟體 EViews 和 GAUSS 進行計量經濟分析,每季都會重新運算數據,反應最新一季資料的影響。 周雨田解釋,每個機構有各自的運算模型、方式;作為學術研究機構,中研院相對沒有約束與包袱,比較可以「放得開」,更勇於據實當一隻烏鴉。 周雨田解釋,經濟預測很大程度會影響政府決策,舉凡編列預算、稅收增減、大型公共建設計畫等,都奠基在對整體經濟的展望評估。 雖然各國努力研發疫苗對抗疫情,但病毒持續變種,2021年變種病毒Delt a爆發,導致多國疫情復燃,去年底竄出的Omicron新型變異株來勢洶洶,更引來各國高度重視。 至於2023年全球景氣回升時間點,28.1%企業認為要到第3季,15.4%企業認為要到第4季才會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