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後遺症發燒6大優勢2023!內含確診後遺症發燒絕密資料

Posted by Ben on August 18, 2018

確診後遺症發燒

喘的時候較沒有體力吃固體食物,且會比較累,提醒增加油脂攝取,比較不會喘。 不要只吃稀飯,稀飯加煎荷包蛋會更好,或是絞肉稀飯,吃芝麻糊也比燕麥粥好。 有些人會覺得味覺異常,嘴巴有金屬味不舒服,緩解的方式建議先不要用金屬容器裝食物吃,可以選木頭、瓷器餐具;如果嘴巴是塑膠味,就可以吃較甜食物壓過嘴中的塑膠味。 李婉萍解釋,有些民眾吃酸食容易刺激胃酸,導致胃酸上湧而加劇喉嚨不舒服,如柳丁汁就不建議。 另外,太燙太熱的食物、容易燥熱上火食物也不要吃,如堅果類或餅乾等。

確診後遺症發燒

「長新冠」所帶來身體的不適現象,廣泛的出現在心臟、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以及皮膚和肌肉關節各個身體器官方面;常見症狀包含:容易疲勞或疲倦、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認知功能障礙、肌肉和身體疼痛、皮疹、心悸、腹瀉…等,這些病毒後綜合症通常會對日常功能產生影響。 「長新冠」的定義為:疑似染疫或確診新冠病毒3個月後,出現的一系列新發、復發或持續性的健康問题,這些症狀至少持續 2 個月以上,並且無法以其它診斷來解釋,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 台灣疫情肆虐,國外研究發現,有四成三的康復者,會有揮之不去的後遺症,這類後遺症,最主要是呼吸問題、咳嗽、疲勞及心跳異常等症狀,不過醫師黃瑽寧在臉書要家長分享確診小孩狀況,多數退燒後就活力十足,希望用正向資訊,給大家正能量。 若發現孩子似乎出現「長新冠」後遺症,如果症狀不是太嚴重,通常不太需要特別治療。 但要是已導致一般生活作息受到影響,例如因為頭痛難以入睡、睡不好,或感覺胸悶胸痛、喘不過氣等,都應前往醫院接受詳細檢查。 吳柏鋒提到,研究顯示,病毒可能造成腦神經、腦血管的輕微缺氧損傷所致。

確診後遺症發燒: 健康雲

但新冠病毒僅在2019年底才出現,次年開始全球大流行,因此缺乏長期數據研究。 對疑似患者首先會檢查其他問題,例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和缺鐵,然後再確認是否「長新冠」。 確診後遺症發燒 確診後遺症發燒2023 其他症狀還包括:肌肉疼痛、聽力和視力問題、頭痛、味覺和嗅覺失靈以及心臟、肺、腎臟和腸道損害、腹瀉,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和思維渙散、神思恍惚。 新冠肺炎治療有消炎止痛、抗病毒的西藥或者抗新冠,屬於「荊防敗毒散」這類的中草藥,這些藥物用久用多難免胃腸會過冷,有腹瀉之虞,四神粥就非常適合調養這種腹瀉。

  • 2023 年全球亞型變種病毒流行以 BA.2.75.2、XBB、XBB.1.5 與 BQ.1.1 為主,但其實都是 Omicron 下 BA.2、BA.5 的亞型分支, 症狀表現其實並沒有太大差異性。
  • 兒童可能也是如此,但另一種被認為作用於兒童和成人中的可能機制是,病毒會對循環系統造成損害。
  • 據專家推測,有些人從 COVID-19 這樣的急性系統性的病毒攻擊康復後,仍有餘毒干擾著鼻腔與口腔中的蛋白質分泌腺,導致味覺和嗅覺的喪失7。
  • 雖然此病毒感染過程的動力學仍是未知,但瞭解其作用機轉對於幫助理解味覺和嗅覺是如何在病毒感染中喪失是十分關鍵的。
  • 在喝水方面,要喝到足夠,不過每個人體質狀況不同,在腎臟功能正常的情況下,大約喝到兩、三個小時內會想去排尿的程度即可。
  •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到 2021 年,從最一開始疾管署防疫醫師鄔豪欣認為,流感跟新冠肺炎的症狀的確很相似,但「新冠肺炎比較不會肌肉痠痛」,可以用這個來判斷是不是感染者。

研究也顯示,ME/CFS 與經前期焦慮障礙、多囊卵巢綜合症、月經週期異常、卵巢囊腫、絕經提前和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 此外,妊娠、產後變化、絕經期和月經週期波動亦會影響 ME/CFS,並影響代謝和免疫系統變化。 羅文斯坦出院返家後的三個禮拜後仍經歷疲勞、頭痛、鼻塞、喉嚨痛、精神難以集中及短暫記憶消失。

確診後遺症發燒: 身體發炎能聞出來?她驚:隔天就住院

根據美國CDC最新於今年5月8日到14日的NOWCAST數據顯示,Omicron BA.2以及BA2.12.1為主要流行的變異株,占整體的98.4%,其餘1.5%為BA.1相關變異株。 開設專治新冠肺炎後遺症診所的平畑光一表示,後遺症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勞動後倦怠(post-exertional malaise, PEM),指的是從事輕量活動後,如購物、散步、工作等,在 5 小時至 48 小時內,會感到強烈的倦怠感。 還有「失眠」,Ashley確診之前的睡眠品質極度好,她屬於一碰到床就可以馬上睡著的,但在確診的期間甚至轉陰後的5天內,每天在床上都無法快速入眠,至少要翻覆半小時至一小時才可以睡著,那個感覺很痛苦,因為身體很累但是卻睡不著。 心想,除了兩人都打了三劑疫苗以外,幸好我們兩人是前後確診,還可以一個蘿蔔蹲完另一個蹲。

而這次確診症狀較輕微,但也是出現咳嗽、流鼻水、發燒,且耳朵悶悶的像戴耳機一樣,讓她覺得「輕症就像是重感冒」,她也相當擔心之後會變重症,也很怕康復後身體狀況會更差。 「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也是網友所關注的症狀之一,發病對象包含兒童(MIS-C)與成人(MIS-A),又以青少年與幼童最為常見。 長新冠可能為多重器官發炎,林謂文醫師舉例,若為腦部發炎就會造成腦霧、心臟發炎則造成心肌炎、心血管疾病等;而若是呼吸道發炎,則會出現容易有痰、慢性咳嗽的症狀,此外,肌肉酸痛、腹瀉、關節痛也是常見的長新冠症狀。 COVID-19 確診期間,醫師可能會在權衡利弊之後執行藥物治療,而這些藥物多數具有耳毒性。

確診後遺症發燒: 頭痛患者可以打新冠疫苗嗎?

微電流刺激療法對偏頭痛、失眠、焦慮有一定的緩解功效,協助患者減輕藥量,甚至可以協助改善藥物治療不完全的部分。 市府表示,依照中央現行防疫規定,快篩陽性輕症或無症狀之民眾不須通報也不須隔離,市長將採「0+n自主健康管理」,即無症狀或症狀緩解(退燒一天後)佩戴口罩外出,並配合自主健康管理至快篩陰性,或發病/採檢陽性滿10日為止。 台中市政府今(5)日表示,市長盧秀燕早上有輕微發燒、咳嗽、流鼻水症狀,經COVID-19快篩結果為陽性,已就醫且用藥,將進行自主健康管理。 「長新冠」牽涉心血管、血液、腸胃、腎臟、心理、代謝、肌肉骨骼、神經及肺部等多重器官,是複雜與表現型態多元的症狀,持續時間從病癒後數週到數月之久,多數的患者併有疲憊的症狀。 在具有高累積發病率的大流行背景下,1年後出現持續後遺症症狀的流行人數,仍然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

也因為Ashley平常有運動的習慣,不過當時連要做拉筋的動作都「拉不動」,因為拉一下就會覺得很喘,做什麼事情都提不勁來;確診「從陽轉至陰性」花了共11天,之後的疲憊感還持續超過了一周。 今年第一批輝瑞/BNT兒童劑型疫苗,今(24)配發第一批40萬劑至各地方,高雄配發到3萬劑。 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天宣布,高雄開設5歲兒童BNT疫苗接種特別診,包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杏和醫院、旗山醫院、國軍高雄總醫院岡山分院、高雄市聯合醫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健仁醫院等8家醫院。 話說回來,州府可以懶得理你,診所可以懶得理你,只要鄰居沒有拋棄你! 這次封關,真的要感謝隔壁洋人鄰居蜜雪兒大姊,老婆封關第二天,我傳訊息給蜜雪兒,問問她有沒有要出門去超市,如果有的話,「可否幫我們帶一袋檸檬?」因為老婆確診,想要喝檸檬水,可是我們不能外出。 即便新增案例依舊嚇人,你看到的卻是跨州旅行開放,澳洲足球開打,F1 重新登場,電視又開始一堆復活節促銷廣告,機場人潮爆滿一片混亂,且州府宣導的不再是衛生防護,而是假期旅遊交通安全。

確診後遺症發燒: 確診後多補充優質蛋白質

Ashley表示,最有感的症狀就是「疲倦」,剛確診的頭一兩天,還覺得很「荒謬」,雖然喉嚨沙啞不過精神狀態卻很好;不過到了第三天,就呈現極累的狀態,一整天都只能躺在床上。 「染疫後所出現的醫療情況同樣也會影響患者在勞動力上的貢獻,並可能對患者本人及其家屬造成經濟上的影響」,也會對醫療體系帶來更大的壓力。 確診後遺症發燒2023 楊小黎目前已是出關第2天,病癒後還有一點後遺症,會感到頭痛、發低燒冒汗,體溫大約在36.6到37.2之間浮動,身體也依然感到疲憊,睡得不是很好。

除了多休息、吃消炎、退燒藥外,今天營養師要來和大家分享針對症狀在家自救的「營養補充法」,幫助身體快速痊癒,早日康復。 有時輕度的脫水、錯過正餐會導致或加重頭痛症狀,因此要注意水分和食物的攝取是否夠充足。 其他可能引發頭痛的誘因如巧克力、起司、酒精和加工(包裝)食品,也應盡量避免食用。 假使頭痛發作頻繁、突然變得劇烈或有惡化,或者伴隨著口齒不清、視力模糊等,都應盡快尋求醫療幫助。 李婉萍提醒,除了就醫諮詢並遵循醫囑照護外,保持規律健康的生活作息、充足的睡眠與正確的飲食習慣也是關鍵。 微量營養素維生素D,在調節免疫力是有一定作用,一項研究評估了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微量營養素狀況,顯示76%微量營養素維生素D及42%硒缺乏,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建議患者,應攝入100%的每日建議攝取量。

確診後遺症發燒: 確診者避免上火飲食

呼吸系統:吞嚥困難、呼吸困難、無法脫離呼吸器、肺纖維化、肺部X光呈毛玻璃狀、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肺栓塞。 因台灣電力公司進行電纜管線工程挖破台水公司的1200mm送水管線,造成損壞漏水。 台水為進行修漏工程,在北屯區進行大規模停水,有5.4萬戶居民自8月3日上午9點停水47小時,無水可用。 但台水剛剛宣布好消息,因搶修順利,工程已經在今(4)日上午11時完工,並逐步送水,可提前10小時於晚間10點全面復水。 台中市政府表示,衛生單位當日即通知烏日區及個案工作地西屯區公所開設區級防治中心,居住地病媒蚊密度調查結果為布氏級數3級,區級防治中心積極防治,昨(3)日全數完成孳生源清除、民眾衛教及化學防治。 新冠肺炎輕症免隔離上路一周,今天新增確定病例85例本土個案、境外移入仍歸零,另新增29例死亡個案。

確診後遺症發燒

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之所以複雜,因為每個患者表現出來的症狀都不同,嚴重程度也不一樣,相對歐美國家確診患者多,對後遺症了解及照顧有完整的機制,而台灣在這領域才剛起步。 當兒童或青少年在感染病毒後的二至六週內,突然有發高燒且以下六種症狀之中的兩個,恐有罹患多重器官發炎症候群之虞 ,必須立刻緊急就醫治療。 若出現呼吸困難、很喘,體力很不夠,飲食重點須為「油要多、熱量夠」,以補充體力為主。

確診後遺症發燒: 別小看「確診後遺症」,11種「長新冠後遺症症狀」在康復後3個月內都有可能會出現!

除了藥物、打針治療,耳鼻喉科醫師分享,不妨透過練習咳嗽抑制法,減緩想咳症狀,再加上4招保持喉嚨濕潤,就能有效降低確診後出現咳嗽後遺症所帶來的傷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確診或疑似感染新冠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且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並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稱為新冠肺炎綜合症候群(Post-COVID-19 syndrome),又可稱作是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 台中市政府衛生局8月2日接獲醫院通報,居住於烏日區的40多歲女性,NS1快篩陽性個案,今(4)日判定確診。 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經疫調發現,該民眾7月28日出現發燒症狀,之後陸續出現肌肉痠痛、頭痛症狀,多在家休養未就醫,8月1日因症狀持續,至醫院就醫採檢NS1陽性及通報疑似登革熱,今天確診,該民眾於潛伏期間無境外或國內疫情熱區活動史,尚未發現明確感染源。

  • 不過無症狀患者也不能掉以輕心,依然有機率會發生長新冠症狀,此外,染疫後也可能會產生新疾病,或是使原有的慢性病、疾病惡化且變得難以控制。
  • 因為其他科別醫師不是那麼了解新冠後遺症,當檢查不出問題時,會認為說可能是「心理」引起,讓患者感到身心受創卻又求助無門,常見像是掉頭髮、秀味覺異常、心悸等。
  • 即便不幸感染且發生後遺症,長新冠將隨時間逐漸緩解,並且多注意感染後二至六週孩子的健康狀況,有異狀時盡早求醫。
  • 40歲男性國中教師,第二次確診新冠肺炎的1個月後,兩耳出現蟬叫般耳鳴,導致失眠、焦慮、恐慌,幾乎無法教學。

除了經過醫師問診後可向醫院索取藥單或拿藥,若是要避免無法及時獲取政府藥物治療,建議大家都要先備妥以下家庭常備藥與備品,從針對上呼吸道的各種症狀適應藥品到可舒緩身心不舒服的居家小物推薦。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賴香君解釋,此類型為肝鬱氣滯型患者,容易有憂鬱、焦慮、失眠,以及時常有梗咽感等症狀,中醫常用方劑為「加味逍遙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食療則建議用薰香草、玫瑰、陳皮、佛手等泡茶飲。 睿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王心眉表示,通常情緒緊繃時,胸口會鬱悶、眉頭會深鎖,可藉由穴道按摩來改善。 記錄並重複專業醫護人員於出院前或隔離檢疫期間的衛教指導事項,需要時,在醫護人員協助下,配合轉介至門診持續追蹤,並記下自己的心理狀態、身體症狀,在有明顯異於平常身心狀態時,主動聯繫專業諮詢管道,才能順利控制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或早期發現相關症狀。

確診後遺症發燒: 確診後遺症1. 神經症狀

避免大量且持續收看、瀏覽新聞(包含網路社群媒體),反覆接收過量 COVID-19 疫情相關資訊可能會讓您感到壓力倍增。 鼓勵您從平時養成深呼吸、伸展身體、冥想或練習正念,嘗試健康、營養均衡的飲食,按照自己身體的耐受力規律運動,保持充足睡眠,並且避免飲酒和使用毒品;嘗試放鬆,並與他人保持聯繫,和信任的人聊一聊憂慮和感受等自我調適。 儘管部分媒體報導指出,一些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患者在接種疫苗後症狀有所改善,但接種疫苗對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的影響仍需藉由研究才能確定。

葉秉威表示,腹瀉不一定需要就醫,可視個人情況衡量,有時候經由適度休息後就能緩解;但如果出現狂瀉不止,例如一天跑廁所超過5次以上,並出現全身無力、發燒、小便變少等症狀,可能有脫水的危險,應就醫治療,以免電解質失衡,甚至影響腎功能。 葉秉威提到,國外甚至有「腸胃道症狀早於呼吸道症狀」的案例,但這畢竟屬於少數,且目前台灣沒有大規模社區感染,因此在腹瀉症狀的診斷上,仍需考量接觸史、旅遊史或群聚可能性,才須懷疑是新冠肺炎。 吳昌騰表示,近期若不明原因出現嚴重的噁心嘔吐症狀,也可以嘗試快篩確認,若已確診,居家照護期間出現噁心嘔吐症狀,可告知醫師,請醫師協助開立止吐藥緩解症狀。 至於飲食,建議採取「沒有過多調味」的料理,如吐司、稀飯等,嘔吐後也建議補充水分或是稀釋過的運動飲料,讓正處於發炎狀態的腸胃道可以休息,逐步恢復。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每天收治超過100多例確診兒童或是青少年,確實有非常高的比率患者出現噁心嘔吐,僅次於發燒或喉嚨痛,整體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會有腸胃道症狀。 BA.2患者主要表現的症狀為發燒或發冷、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疼痛、頭痛、新型態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痛、鼻塞或流鼻水、噁心或嘔吐、腹瀉。

確診後遺症發燒: 確診後遺症有什麼要擔心?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常見症狀

對此,不少網友紛紛表示,自己也有這樣的狀況,除了容易疲累,還有胸悶、亂經的狀況,「回不去以前的體力」。 張益豪指出,隨著越來越多民眾確診新冠病毒,感染後已開始有持續的咳嗽、嗅覺喪失、胸悶、微微的喘、甚至有不少民眾出現專注力與記憶力變差的狀況 。 根據「居家隔離怎麼伴?」中確診的經驗,Omicron確診患者可以在康復後,尋求醫師或中醫師的協助,遵循醫師指示服用緩解症狀的藥物,相關西藥或中藥,可減緩後遺症所帶來的不適。 新竹國泰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得懿表示,新冠病毒透過吸入飛沫及氣膠粒、直接或間接接觸眼、口、鼻黏膜傳播。 確診後遺症發燒 呼吸道黏膜在病毒破壞之後,正常位於黏膜下方的神經受體暴露出來,使得呼吸道變得特別敏感。 患者會覺得有異物感,總是用力想把這種感覺咳出來,無意間反而使得呼吸道黏膜二次傷害,陷入惡性循環。

確診後遺症發燒

林應然說明,長新冠可能是新出現,也可能是從感染初期持續到現在,隨著時間消失或復發,其中以疲倦(53.1%)、易喘(43.4%)、肌肉痠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睡眠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為主要長新冠後遺症。 據估計全球約有超過1億人在確診染上新冠病毒痊癒後,受到「長新冠(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 」問題所影響。 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所提出,多達1/5確診染疫新冠病毒後康復的成年人,至少經歷一種「長新冠」不適症狀;65 歲以上有「長新冠」問題者比例更高達1/4。 而根據研究顯示,最常見的2大長新冠症狀則為「呼吸道問題」和「肌肉骨骼疼痛」。 解隔離後正常生活,蔡先生偶爾還是會覺得喉嚨癢癢的,這不是他才有的後遺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發現,有三成的確診者會導致長新冠,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發現,43%的人會出現揮之不去的症狀,這些症狀,主要是呼吸問題、咳嗽、疲勞,也有心跳異常,以及睡眠障礙等狀況。

確診後遺症發燒: 兒童間流行四類病毒

感染仍然可能發生,尤其是當免疫力開始減弱時,但疫苗的主要任務是預防重症或死亡。 國際權威醫學刊物《柳葉刀》2021年8月發表一項對武漢金銀潭醫院治癒的 1276 名新冠住院患者愈後追蹤研究報告,根據出院後 6 個月和 12 個月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研究患者康復情況。 儘管絶大多數兒童新冠引起的症狀相對較輕、恢復得很快,但有跡象表明,新冠長期症狀兒童的比例可能在上升,並有跡象表明,病毒會給曾經健康的青少年帶來長期的影響。

而對於PO狀況,去年有可能是其他病毒株,此次則應該是感染Omicron,廖文嘉指出,但也不是感染Omicron後就再也不會感染Omicron,「不能說百分之百不會,只能說機率比較低」。 指揮中心也提醒,確診者於居家照護時,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當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立即撥打119、衛生局或1922。 有其他症狀或醫療諮詢需求,請以手機APP或電話專線聯繫遠距醫療或居家照護醫療團隊評估。

確診後遺症發燒: Omicron疫情恐怕不只有「呼吸道症狀」表現,臨床發現有非常多染疫者出現「腸胃道症狀」,特別是「嘔吐」,甚至有人的唯一症狀就是反胃。

以水分攝取量約2500~3000c.c,或是體重每公斤30c.c/,水分對於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症候群患者的完全康復非常重要,水分來源可以飲用水、牛奶、果汁、肉湯、運動飲料、咖啡及茶,增加每日水分攝取量。 在那些「沒有症狀」的人身上,也有一部分透過 X 光或電腦斷層,會看到「肺炎」,所以「沒有症狀」其實是指沒有「全身」或是「上呼吸道」症狀,但可能有一些下呼吸道的症狀。 從各國的統計數據都可以看出,新冠肺炎所出現的症狀與流感,甚至是普通的感冒都非常像,所以單靠症狀是沒辦法判斷自己是不是新冠肺炎的。 不過,新冠肺炎有 2 點跟流感不一樣,一個是「潛伏期比較長」,一個是「會有下呼吸道症狀」。 從 2022 年開始主要都是以 Omicron 疫情為主,但統計下來發現高達 9 成染疫的患者都是輕症、無症狀居多。

確診後遺症發燒

醫師提醒,就算是陰性,也要留意是否罹患其他呼吸道疾病,比如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通常這類疾病如果長期置之不理,恐增加中耳炎和睡眠呼吸中止等共病風險。 確診後遺症發燒2023 目前的研究顯示打疫苗並不會影響其他頭痛的治療,包含肉毒桿菌、CGRP單株抗體或藥物的效果。 但止痛藥的使用,不建議在打疫苗前預防用,但可以再打之後,如有不舒服症狀時使用。 國際知名期刊「The Lancet」在今年3月21號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經過Covid-19的急性期後,罹患糖尿病和使用血糖控制藥物的風險明顯增加,主要的原因是在感染後可能導致胰臟的受損,間接影響胰島素分泌而引起,該研究作者也強調「應把糖尿病是為新冠長期症狀的後遺症之一」。 另外,有超過1/3會心臟血管阻塞併發休克,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

雖說新冠病毒重症患者更容易出現長期新冠症狀,但實際上,任何確診過新冠病毒者都可能出現新冠後遺症,即便是無症狀或輕症者也不例外。 由於每一位患者後遺症的種類、嚴重度都不太一一樣,也發現染疫輕症患者後來產生後遺症可能比重症患者還要嚴重,當然其中也包含情緒心理問題,尤其當有長期症狀時後續出現 PTSD 的風險較高。 當前研究結果發現,接種COVID-19疫苗的兒少族群,罹患長新冠或多重器官發炎症候群的機率確實比較低。 建議除非是孩子過去曾施打類似疫苗出現過敏症狀,或者有特殊禁忌症不適合接種,否則最好還是讓兒童接種疫苗提升保護力。 新冠肺炎屬於中醫的「疫病」範疇,一但過了急性感染期,猶如大病初癒,體內虛勞病徵還無法恢復所致。



Related Posts